(共47张PPT)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拓疆土、尊崇儒术等举措,2.认识统一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3.通过了解汉代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前期 盛期 转衰和结束
BC202 BC140 BC87 AD8
62年
54年
95年
王莽改制
西汉时间轴
一、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一、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
2.异姓王割据
刘邦在统一战争中分封了7个异姓功臣为诸侯王他们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不久,汉高祖将异姓诸侯王逐渐剪除
一、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
3.郡国并行制
错误吸取秦亡于郡县制,因而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汉中央直接管辖的只有15个郡
一、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
4.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西汉景帝时诸侯国叛乱。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
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
一、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
4.文景之治
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
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二、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
1.解决王国问题
颁布“推恩令”,要求诸侯王将封地再行分封给子弟。这一措施成功分解了诸侯王的势力。酎金夺爵,削弱诸侯实力,加强中央集权。
二、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政治上
1.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听命于皇帝的中朝;
二、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政治上
2.建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二、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政治上
3.将全国划分为 13 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
二、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政治
4.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镇压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二、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
3.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经济
1.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二、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
3.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经济
2.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二、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
3.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经济
3.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国家对商业贸易进行宏观调控,平抑物价
二、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
3.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经济
4.抑制工商业者,颁布算缗、告缗令,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二、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
4.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思想
接受卫绾、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公元前 135 年,设五经博士,儒学上升到经学。至此,百家学说虽未完全消失,但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二、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
5.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军事
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 3 次较大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汉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 4 郡。
二、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
5.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军事
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 3 次较大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汉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 4 郡。
公元前127年
二、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
6.开辟丝绸之路
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募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公元前60年,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5)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比以前更加有效。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补充
新朝 9—23 王莽篡汉
1、西汉后期境况
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剧烈,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
2、新朝的建立与覆亡(公元9-23年)
新朝 9—23 王莽篡汉
(1)新朝建立: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新,西汉灭亡。
(2)王莽改制:王莽针对西汉后期的社会矛盾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挽救社会危机,但措施不切实际,反而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3)新朝覆亡:统治末年,出现严重的旱灾和蝗灾,引发农民大起义。23年,因绿林军攻入长安,政权被推翻。
汉末至三国
25年 57年 88年 184年 220年
黄巾起义
光武中兴
东汉时间轴
明章时期
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问题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皇帝年幼,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清议和党锢
25年,西汉宗室刘秀(汉光武帝)重建汉朝,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又平定了一些割据政权,实现了全国统一。
三、东汉的兴衰
1.东汉的建立:
1.“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三、东汉的兴衰
2.光武帝巩固措施——政治
2.裁并机构,裁减地方官吏,节省政府开支,提倡节俭
三、东汉的兴衰
2.汉光武帝巩固措施——政治
3.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三、东汉的兴衰
2.汉光武帝巩固措施——政治
4.恢复西汉的三十税一制
三、东汉的兴衰
3.汉光武帝巩固措施——经济
5.实施度田,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六次下诏释放奴婢。
三、东汉的兴衰
3.汉光武帝巩固措施——经济
他提倡文教,重视儒学,“退功臣而进文吏”,以“柔道” 治天下。
三、东汉的兴衰
4.汉光武帝巩固措施——思想
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年幼继位,不能亲政,太后掌握朝政,实际权力控制在外戚手中。皇帝长大后不满外戚干政,便依靠宦官铲除外戚势力,宦官又因此掌控朝政,从而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他们各谋私利,相互争斗,致使东通过品评人物而抨击时政,称为“清议”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他们的反抗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
三、东汉的兴衰
5.党锢之祸
母后临朝
君权旁落
依靠宦官
夺回君权
把持朝政
(1)背景:豪强地主势力在东汉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自然灾害严重,百姓苦不堪言。
三、东汉的兴衰
6.黄巾起义
(2)概况:184年,张角创立的民间秘密宗教“太平道”在多个地方同时发动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称“黄巾军”。起义历史9个月,以失败告终。
三、东汉的兴衰
7.黄巾起义
(3)影响: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三、东汉的兴衰
7.黄巾起义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西汉司马迁著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东汉班固著
四、两汉文学
1.史学成就
(1)汉赋
①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②司马相如《子虚赋》、班固《两都赋》
四、两汉文学
2.文学成就
张衡
司马相如
(2)乐府诗: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具有现实主义特点。
(3)散文:贾谊《过秦论》
四、两汉文学
2.文学成就
四、两汉文学
3.医学成就
(1)《黄帝内经》—— 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2)《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四、两汉文学
4.数学成就:
(1)西汉:《周髀算经》“勾股定理”
(2)东汉:《九章算术》中国古代数学完整体系形成
四、两汉文学
5.造纸术(四大发明之一)
(1)西汉时,发明了植物纤维纸(纸质粗糙)
(2)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纸成为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汉初贫弱,修养生息;武帝强盛,集权统一;
汉末衰落,党锢外戚;光武中兴,难挽危局;
两汉文化,惊天动地;中外交流,丝路花雨。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