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是故乡明 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3.月是故乡明 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01 11:24: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月是故乡明
【教学目标】
1.认识要求会认的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体会作品表现的人对家、家园和故乡的刻骨铭心的依恋之情及其深刻内涵。
3.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评点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
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你自己对故园的情怀。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古诗《床前明月光》)
刚才大家听到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很好,思乡之情,古往今来,思乡的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
二、作者简介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4年毕业后,在山东省立济南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辞掉剑桥大学的的约聘,毅然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95年11月,“北京大学季羡林海外基金会”成立。
三、初读课文
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小山村?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散文,走进季老的内心世界,现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分男生,女生朗读,读的同时请把你认为优美的段落作上标志)
1.同学们读得不错,男生声音洪亮,女生感情细腻。这里有几个词语需要特别注意。
浩渺 篝火 旖旎 惆怅 将近 恍然大悟 离乡背井(学生认读)
2.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哪些段落写得非常优美,(学生站起来朗读并稍加分析,3-4个人)
3.我也找了两段,大家看看能不能把空填上?
(1)我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 的瑞士莱芒湖上,在
的非洲大沙漠中,在 的大海中,在 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 的,我都非常喜欢。
(2)此地有 , ,还有 ,风光无疑是 。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 之上,上下 , ,而且 , ,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
这么好的段落大家应该记住,现在,我们试着不看课本,一起来读一下.(学生齐读)
跟生字词语一样,希望同学们课后还要再复习现固,不妨把它背下来。
四、再读课文,分析课文内容
同学们,朗读有助于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但要真正解读一篇文章,我们还必须深入分析,学会质疑,学会鉴赏,问题:
1.既然作者如此热爱想念自已的家乡,为什么他不常回家看看呢?
学生甲;季老年龄大了农村的条件比较艰苦,回家不方便……
学生乙:季老的家乡没有亲人了,所以没有回去的必要了……
学生丁:季老思念的是他童年的那个家乡,而不是现在的……
大家的回答都有可能,我们的理解,只是从文章本身出发来分析学习。
2.第2、3、4自然段是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
他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提示:过渡,文章第三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还写了水。
3.第5、6自然段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
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色,作者还写到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
提示:这是对比,文章中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我觉得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能表达作者对故多眷恋,以及对故多的思念之情。
是啊,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显现出来,故乡的小月亮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馨的回亿外,作者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京,一直说到世界上三十个国家,要说景色,比故乡那只有在童年看来才有浩渺之势的苇坑美得多的怕不是一处两处,但在作者看来,哪一处的月都不及故乡,故多的月亮越美,越发勾起作者的乡思乡愁。正如作者所说,“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4.老师提问: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呢?同学们齐读一下。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思乡之情,即平常我们所说的——借物抒情。因此,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思乡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
5.第7自然段。
这是课文的结尾,是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者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发。虽然短短一句话,却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什么是它的抒情线索呢?
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这就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解惑结束后,重申三个问题:对比、借物抒情、形散神不散。
五、总结文本
大家已经讨论得很充分了,我有一个小小的疑问:作者为什么要用杜甫的诗作为题目呢?由于杜甫这句诗是千古名句,特别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被广为传诵,用它来做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乡思之情。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月是故乡明
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
离开故乡后的生活
【教学反思】
本课弥漫着“款款思乡情,浓浓的恋乡意”。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我首先努力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通过读书来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热爱的思想感情。
二、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想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个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景物和事情表达出来的。
三、通过读书,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其次,在教学本组文时,我还重点进行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研究,我认为略读课文的教学注重让学生自读自悟,老师要大胆放手,给出足够的时间,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真正从容地读上几遍课文,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在集体交流汇报展示环节,应营造宽松愉悦的交流氛围,激励学生乐于畅谈自己的读书所得,老师则要认真倾听,及时捕捉“鲜活信息”,或点拨指导,或引发讨论,或归纳学法,使“生成”效果更佳,真正做到以读为本,自读自悟。




















































思念家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