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十六、《送东阳马生序》(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十六、《送东阳马生序》(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01 12:34: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十六、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2008年考查单篇阅读】





























































赏析评点
第1段:叙述幼年时求学之苦、成年后求师之艰。
先写得书之难。
开篇即揭示了“嗜学”和“家贫”之间的尖锐矛盾,为下文求学的勤奋和艰难做铺垫。
“天大寒”“弗之怠”,将学习条件和学习态度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作者学习的刻苦。
再写求师之艰。
“尝趋百里外”写出了求学的艰难和决心。
“未尝稍降辞色”,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
“立侍左右”“俯身倾耳”,生动地表现了作者虔诚和恭敬的态度。
第2段:写外出求学之路异常艰难。
先写行:“负箧曳屣”,表明家境贫困;“深山巨谷”,表明路途险恶;“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表明气候恶劣;“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以天气的严寒和行路的凄苦来反衬自己求学之心的坚定。
再写衣、食、住。
“被”“戴”“腰”“佩”“备”,以一系列动词着力刻画富家子弟服饰的华美,与自己服饰的粗劣进行对比,突出“以中有足乐者”。
“勤且艰”是对前文的归纳,也是作者学有所成的原因。
第3段:写诸生学习条件优越却怠于学习。
“有廪稍之供”“裘葛之遗”与前面的“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对比。“坐大厦之下”与前面的“行深山巨谷”对比。“未有问而不告”与前面的“未尝稍降辞色”“叱咄”对比。“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前面的“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对比。通过这四层对比,指出处于优越条件下而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第4段:叙述撰写此篇赠序的背景和意图。
先赞马生善学。“流辈甚称其贤”“辞甚畅达”“言和而色夷”“少时用心于学甚劳”,表明马生是专心致志而且学有所成的,这也是“善学”的结果。
再交代写作意图。“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表明作者是为了进一步勉励马生刻苦向学。



?选自《宋濂全集》卷三十一。东阳,今属浙江。生,对晚辈读书人的称呼。宋濂( 1310—1381 ),字景濂,号潜溪,浦江( 今属浙江 )人,元末明初文学家。
?〔致〕得到。
?〔假借〕借。
?〔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指不放松抄录书。
?〔走〕跑。
?〔逾约〕超过约定期限。
?〔以是〕因此。
?〔既加冠( guān )〕加冠之后,指已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 束发戴帽 )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
〔趋〕快步走。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叩问,请教。
〔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
〔填〕挤满。
〔稍降辞色〕把言辞和脸色略变得温和一些。稍,略微。辞色,言辞和脸色。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表示专心而恭敬。
〔叱咄( duō )〕训斥,呵责。
〔至〕周到。
〔复〕回答,答复。这里是辩解的意思。
〔俟( sì )〕等待。
〔负箧曳屣( xǐ )〕背着书箱,拖着鞋子。
〔穷冬〕深冬,隆冬。穷,极。
〔皲( jūn )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舍〕这里指客舍。
〔四支僵劲〕四肢僵硬。支,同“肢”。
〔媵( yìng )人〕侍婢。这里指旅舍中的仆役。
〔持汤沃灌〕拿了热水来洗濯。汤,热水。沃,浇。
〔和〕暖。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sì )〕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逆旅,旅店。食,供养,给……吃。
〔被绮绣〕穿着华丽的丝绸衣服。被,同“披”。绮,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绣,绣花的衣服。
〔缨〕系帽的带子。
〔腰〕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容臭〕香袋。臭,香气。
〔烨( yè )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缊( yùn )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缊,乱麻。敝,破。
〔慕艳〕羡慕。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口体之奉,指吃穿的供给。
〔耄( mào )老〕年老。语出《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预君子之列〕意思是做了官。预,参与。君子,这里指有官位的人。
〔宠光〕恩宠光耀。
〔缀〕跟随。
〔日侍坐备顾问〕每天在皇帝座位旁边侍奉,准备接受询问。
〔谬称其氏名〕错误地称说我的姓名。这是自谦的说法。
〔太学〕我国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元、明、清时期不设太学,设国子学或国子监。
〔县官〕这里指朝廷。
〔廪稍〕公家按时供给的粮食。
〔裘葛〕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
〔遗( wèi )〕给予,赠送。
〔馁( něi )〕饥饿。
〔司业、博士〕都是古代学官名。
〔假诸人〕即“假之于人”,向别人借。诸,相当于“之于”。
〔流辈〕同辈。
〔朝京师〕这里指退休后进京朝见皇帝。
〔谒( yè )〕拜见。
〔撰长书以为贽( zhì )〕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贽,初次进见尊者时所持的礼物。
〔论辨〕议论辩驳。辨,同“辩”。
〔言和而色夷〕言辞谦和,脸色平易。
〔诋〕诋毁,毁谤。
〔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夸耀自己的际遇好( 指得到皇帝的赏识重用 )而在同乡面前表示骄傲。


一、内容主旨
作者通过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之人。
二、结构图解

三、写作特色
1.使用夹叙夹议的方法。文章从叙述入手,写自己年轻时读书、从师、求学的经历,选取的是跟题旨有关的事情,因而在叙述中隐隐带着议论的意图。写自己的艰苦经历是正面教育,写富家子弟和太学生求学的情形是提供反面的教训,最后推出题旨。全文结构紧密,水到渠成。
2.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将富家子弟的奢侈生活和作者自己的贫寒作对比,将今日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和自己艰苦的学习生活作对比,说明业不精、德不成,是因为用心不专,不知勤苦求学的道理,具有说服力。

1.文体知识。
【序】也作“叙”或“引”,类似今日的“引言”“前言”。一般用以陈述创作主旨、创作经过等,也可对作家作品进行评论或对有关问题进行研究阐发。唐初,亲友离别之时会互相赠言规勉,于是又有了赠序。如《送东阳马生序》等。
2.年龄称呼。
【加冠】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 束发戴帽 )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如:“既加冠”。
3.古代教育。
【太学】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 监 ),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入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如: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的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大学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如: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在太学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及例生等,统称诸生。如:今诸生学于太学。
4.古代官职名称。
【博士】古代官名。六国、秦汉时,为了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而设的官职。西汉时有职掌礼仪的太常博士,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唐代有太学博士、国子博士、律学博士和算学博士等,这些都为教授生徒的官职。如: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5.称字。
【字】又称“表字”,古人名、字有别。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 结发加冠 )取字,女子十五岁举行笄礼( 结发加笄 )取字。称呼平辈或尊辈的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尊辈也可称呼晚辈的字,以表示对晚辈的尊重。如: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复习计划

一、重点字词句梳理
1.重点词语解释
( 1 )余幼时即嗜学 嗜: 爱好 [2008]?
( 2 )弗之怠 弗: 不 ?
怠: 懈怠 ?
( 3 )不敢稍逾约 逾约: 超过约定期限 ?
( 4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以是: 因此 ?
( 5 )益慕圣贤之道 益: 更加 ?
慕: 仰慕,倾慕 ?
( 6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 担心,忧虑 ?
游: 交往 ?
( 7 )尝趋百里外 尝: 曾经 ?
趋: 快步走 ?
( 8 )执经叩问 叩问: 请教 ?
( 9 )门人弟子填其室 填: 挤满 ?
( 10 )未尝稍降辞色 辞色: 言辞和脸色 ?
( 11 )援疑质理 援: 引,提出 ?
质: 询问 ?
( 12 )或遇其叱咄 叱咄: 训斥,呵责 ?
( 13 )俟其欣悦 俟: 等待 ?
( 14 )负箧曳屣 负: 背着 ?
曳: 拖着 ?
( 15 )媵人持汤沃灌 沃: 浇 [2008]?
( 16 )主人日再食 食: 供养,给……吃 ?
( 17 )右备容臭 臭: 香气 ?
( 18 )烨然若神人 烨然: 光彩照人的样子 ?
( 19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缊: 乱麻 ?
敝: 破 ?
( 20 )略无慕艳意 慕艳: 羡慕 ?
( 21 )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奉: 供给 ?
若: 如、比得上 ?
( 22 )犹幸预君子之列 预: 参与 ?
( 23 )缀公卿之后 缀: 跟随 ?
( 24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遗: 给予,赠送 ?
( 25 )无冻馁之患矣 馁: 饥饿 ?
( 26 )流辈甚称其贤 流辈: 同辈 ?
( 27 )生以乡人子谒余 谒: 拜见 ?
( 28 )撰长书以为贽 撰: 写 ?
( 29 )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
诋: 诋毁,毁谤 ?
2.通假字
( 1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 同“肢”,肢体 ?
( 2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 同“披”,穿 ?
( 3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辨: 同“辩”,辩驳 ?
3.一词多义
( 1 )从
( 2 )患
( 3 )故
( 4 )至
( 5 )若
( 6 )道
( 7 )质
4.古今异义
( 1 )走送之
( 2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3 )未尝稍降辞色
( 4 )媵人持汤沃灌
( 5 )主人日再食
( 6 )犹幸预君子之列
( 7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 8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5.词类活用
( 1 )名词用作动词
①手自笔录 手: 动手 ?
②腰白玉之环 腰: 在腰间佩戴 ?
③寓逆旅 寓: 寄居 ?
( 2 )名词作状语
①手自笔录 笔: 用笔 ?
②主人日再食 日: 每天 ?
③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岁: 每年 ?
( 3 )动词用作名词
不敢稍逾约 约: 约定期限 ?
6.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至少划1处 )
( 1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 2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 3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4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7.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全书。[2008]
译文: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 也 )因此能够看到很多书。
( 2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译文:曾经快步走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 3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译文:有时遇到他呵责,( 我的 )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辩解。
( 4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 5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2008]
译文:我( 求学时 )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 6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译文: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 书信的 )文辞很流畅。
( 7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译文:他将要回乡探望父母,所以我谈谈自己学习时的艰苦给他听。
二、理解性默写
1.文中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天大寒 , 砚冰坚 , 手指不可屈伸 ”。?
2.文中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 益慕圣贤之道 ”和“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
3.文中表现作者平时求教时恳切和虔诚的句子是“ 余立侍左右 , 援疑质理 , 俯身倾耳以请 ”。?
4.“同舍生”的“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 以中有足乐者 ,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5.文中通过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的句子是“ 其业有不精 、 德有不成者 , 非天质之卑 ,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
三、课文内容探究
( 一 )理解文章内容
1.围绕“嗜学”二字,作者写了哪两件事?
得书之难;求师之艰。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的求学之苦和用心之专?
幼年得书之难,需借书抄录;成年从师之诚,毕恭毕敬;求学生活条件之苦,一心向学。
3.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
路途:遥远艰难。衣着:破旧不能御寒。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味。
4.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哪些方面?
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
5.本文是作者写给马生的赠言,为什么要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经历?
作者现身说法,以切身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更有说服力。
6.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
刻苦学习、博览群书、虚心求教、不怕吃苦( 以苦为乐 )等。
( 二 )分析写作手法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2019·黑龙江哈尔滨改编]
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时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
2.文中“穷冬”“烈风”“大雪”属于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2019·黑龙江绥化]
环境描写。通过描写环境的恶劣,从侧面烘托了作者从师求学的旅途之艰( 或:侧面表现了作者不怕吃苦的求学精神 )。
3.作者在叙述求学经历时插入对同舍生优越条件的描写,有何用意?[课后练习第三题变式]
与同舍生对比,反衬自己求学之苦,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
( 三 )阅读启示探究
1.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示例一:不可取。师生之间应该是民主平等的关系,老师应放下居高临下的姿态,与学生平等交流、共同成长。
示例二: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严师”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读完全文,你觉得我们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
示例:不畏艰苦、勤奋求学的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
3.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的优劣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
示例:学习条件的优劣对学习成绩有一定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学习成功的关键是能够做到长期坚持“勤且坚”。宋濂学习条件不好,但“卒获有所闻”;某些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却也有“业有不精、德有不成”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