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0课 梨园春秋 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0课 梨园春秋 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02 15:47: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第11课 梨园春秋
课标要求: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由此 可知梨园为唐代玄宗时宫廷所设的训练乐工的机构。后世遂将戏曲界习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
内容概述:
一、戏曲的起源和形成;
(1)起源——傩戏
(2)形成——宋代南戏
二、戏曲的成熟与发展:
(3)成熟——元杂剧
(4)发展——明清昆曲
三、戏曲的鼎盛繁盛;
(5)国粹京剧
什么是戏曲?
中国戏剧的源头在哪里?
1、大傩之舞
——我国戏剧的萌芽
原始时代,人们以可怕的形象来驱逐恶魔,形 成了一种巫术仪式——“傩”。
傩字,从人,从难,是由人和难两字组成。不妨说,傩是古人对灾难的勇敢挑战。或者说,傩是古人通过巫术方法去征服自然,从而寻求人类同自然的平衡与和谐。
1.成因:


2.流行区域:

3.特色:创作者:
流行于:______
社会功能:
二、宋代南戏—戏曲的形成
1)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兴起层兴起,
出现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舍
2)民间艺人的努力。
东南沿海
民间艺人、下层知识分子
民间
揭露社会黑暗,
表达劳动人民的愿望
★ 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张协状元》是一出婚变悲剧。写书生张协在考中状元后,不认结发之妻。后其妻被一高官收为义女又被许与张协,其妻对张羞辱一番后,夫妻和好。这出戏反映出当时“富易交,贵易妻”的社会现实。
1、古代戏曲的成熟─元杂剧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元杂剧创作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1)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
2)知识分子地位低下
(1)原因:
为什么说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成熟的标志?
(2)特点:
把诗词、歌唱、舞蹈、对白、音乐等多种表演形式相结合,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
(3)代表:
“元曲四大家”(关、白、马、郑)
一、官

二、吏

三、僧

四、道

五、医

六、工

七、匠

八、娼

九、儒

十、丐

元代知识分子被打入了社会的底层,使他们有机会了解底层群众的生活和情感,体会底层人民的痛苦和愿望。他们较高的文化修养、广博的学识,推动了元杂剧文学艺术水平。
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中,诗文被认为是正统的艺术,而戏曲则被视为旁门左道。故元代以前的戏曲类艺术多为优伶、艺妓等下层人物为之,不受文人们重视,因此也很难产生高品位的作品。到元代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剧作家和高品位的戏曲作品。使元曲成为与唐诗、宋词并称的我国文学史上三大瑰宝之一。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窦娥冤》
王实甫《西厢记》
《西厢记》是元杂剧作品中最为杰出的经典,第一次在“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社会响亮地喊出“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口号。
一个弱小无助的寡 妇在流氓恶棍的坑害下被诬为“药死公公”而斩首示众的故事,它反映了昏官的贪赃枉法,当时社会的不公正性。
广胜寺元代杂剧壁画
画面表现的是一个戏班10个人物集体亮相的场面,生、旦、净、末、丑齐全,脸谱构画生动;笏板、刀、宫扇等道具的运用,鼓、笛、拍板等乐器的演奏,反映了当时戏剧的规模。
这幅壁画为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元代戏剧壁画。
2、古代戏曲的发展——昆曲:百戏之祖
鼎盛时期:明中叶到清中期
特点:文词典雅华美,表演载歌载舞,唱腔婉转优雅。
代表人物及作品:汤显祖的《牡丹亭》
地位:明中后期,发展成全国性剧种;对众多剧种产生深远影响,被誉为“百戏之祖”。
京剧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
电视版乾隆皇帝与和珅
(3)广大艺人的努力;
(4)社会发展,人民大众文化娱乐的需要。
(1)明清时期,北京是全国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中心;
(2)封建政府的推动
1、背景
乾隆末年:徽班进京
道光年间:“徽汉合流”---京剧正式形成
同光年间(“同光十三绝”)
形成
成熟----
清末民初全国流行民国以来走向世界
传播----
2、京剧概况
京剧的发展
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迎来第一个繁盛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清朝末年,京剧由北京走向全国各地,成为全国流行的最大剧种,被公认为“国剧”。
民国以来逐步走向世界。
4、京剧的艺术特征
角色划分: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内容: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
表演艺术:发扬象征虚拟、歌舞并重的传统;
艺术手段:唱、念、做、打
气氛渲染:用锣鼓、京胡、二胡、笛子等控制节奏。
京剧之行当--生、旦、净、丑
京剧之脸谱
“脸谱”是指中国传统戏剧里男演员脸部的彩色化妆。这种脸部化妆主要用于净(花脸)和丑(小丑)。京剧脸谱以“写意性”和“夸张性”著称。它通过运用夸张和变形的图形来展示角色的性格特征。
脸谱的色彩:
红 色

姜 维
黑 色
张 飞

白 色

赵 高
蓝色

绿色

金 色

艺术特征
艺术特征 表现 内容


性 唱 戏曲中剧中人物进行内心情感抒发或叙事的主要方式。
念 戏曲中人物间对白或独白的总称,是一种诗歌化、音乐化的戏剧语言。
做 是对戏曲演员的身段、表情、气派、风度等表演的总称。
打 指戏曲中对战斗场面的表现手段,也叫“开打”。


性 舞台布置 一桌二椅:桌椅具体指什么,起决定作用的是演员表演。
人物化妆 戏曲脸谱:观众睹脸则知其人,这是戏曲简便、形象的一面。
人物服饰 长袖善舞:忽略季节、时代等特点,只考虑与人物塑造的相关性及可舞性。
舞台行动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取决于生活实际,而取决于人物和情节的需要。
中国的地方戏曲
除京剧以外,中国还形成了其他丰富多彩的地方戏,据统计,有360多种,称得上世界之最。
喜:戏曲艺术繁花似锦
忧:戏曲遗产有失传的危险
思:戏曲的明天在哪里?
????我国做过3次传统戏曲剧目普查,建国时共有剧种390多个,而现在只剩下了160多个。过去,常有数千人报考戏曲专业,艺术类院校招生是百里挑一,如今招录戏曲专业学生很难。而由于戏曲的不景气,很多创作、表演人员纷纷转行,人才凋零。 分析原因,首先必须承认,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艺术形态逐渐多样化,戏曲在民间艺术领域的盟主地位早已被颠覆。很多戏曲艺术本身也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面临着加快改革的艰巨任务。

有一种观点认为,京剧发展到今天,已难以反映当前的现实生活,也不适应现代人的欣赏口味,所以观众越来越少,只能日渐衰亡。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应该原封不动地加以保存。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京剧无疑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应当加以珍惜和保护,但是它也应当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这样才能更好地反映当前的现实生活,并符合现代人的欣赏口味。
对以上的不同观点,你比较倾向于哪一种意见,为什么?
1、下列是我国最古老的戏剧源头之一是:
A、傩 B、傩仪
C、傩戏 D、傩剧
2、原始时代的人们戴起凶恶面具,口中高呼“傩傩”,主要是为了:
A、占卜凶吉 B、部落战争前先进行誓师
C、辟邪消灾,惊吓驱逐恶魔
D、驱除寒冷,热身抗寒
3、发源于民间的“傩”逐渐为国家礼仪吸收,成为国家祭祀和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
A、先秦时代 B、秦汉时代
C、魏晋时代 D、隋唐时代
4、宋朝南戏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
B、娱乐场所——瓦舍的出现
C、傀儡戏、皮影戏、杂技、说书等表演的盛行
D、民间艺人的推动
6、下列事件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成熟的是:
A、傩戏的形成 B、南戏的出现
C、元杂剧的出现 D、京剧的形成
8、徽班进京时在位的皇帝是:
A、乾隆帝 B、道光帝 C、光绪帝 D、同治帝
10、京剧产生的原因有:a 统治者大力提倡 b 汉、徽合流,并逐渐京字京韵 c 艺术家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d “同光十三绝”的努力
A、bcd B、bc C、abc D、acd
7、之所以说元杂剧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成熟,主要是指:
A、由民间艺人或者下层知识分子创作,比较贴近普通百姓的生活
B、不断融合吸收,博采众长,注意吸收和借鉴其他剧种的长处
C、揭露社会黑暗,表达劳动人民的愿望与要求
D、把诗词、歌唱、舞蹈、对白、音乐等多种表演形式相结合,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
为什么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候,中国戏曲能得到极大的发展?
【发散思维】
(1)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文化不断的发展。
(2)两朝的统治政策,都把中原文人处于低层,使知识分子怀才不遇,只能通过戏剧来宣泄。
(3)文化观念:正统汉族文人不重视小说、戏剧等,主要精力在科举,而蒙古族、满族思想不同,重视小说、戏剧,并大力支持,甚至参与其中。还保护艺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