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扬州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02 15:58: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苏省扬州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
历史试题
2020.1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6页,包含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本次考试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等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纸上。
3.请认真核对答题纸表头规定填写或填涂的项目是否准确。
4.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指出:诸子形同水火,各执一端,以极端化方式,最大限度地深化了家之言,“深刻的片面”超越“平庸的全面”。各种片面学说,总体又形成“百家争鸣”,异彩纷呈,在“轴心时代”奠定了中华的基调。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
A.民间思想异常活跃 B.集权政治加强
C.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D.社会变革转型
2.清朝书法家宋曹在《书法约言》屮评论某种宁体:“字虽不迕而气候相通,墨纵有馀而肥瘠相称。徐行缓步,令有规矩;左顾右盼,毋乖节目。”下列“福”字符合这一特征的是
A B C D
3.1954年,东北考古工作队在辽宁辽阳三道壕一带,发现了西汉村落遗址,清理出土、石、砖、瓮墓葬103座,共出土文物2815件。其中有农业生产工具铁铧、铁鑺、铁铲、铁锄、铁镰、插刀等一整套农具148件。据此可以推知西汉时期
A.东北冶铁技术全国领先 B.农业生产水平提升
C.铁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农业生产体系完备
4.宋代元丰七年,苏轼上书神宗说:徐州利国“凡三十六冶,冶户皆大家,藏镪巨万……冶各百余人,采矿伐炭,多饥寒亡命强力鸷忍之民也”。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B.雇佣劳动广泛出现
C.官营手工业规模大 D.政府鼓励冶铁发展
5.有史学家指出:“如果用短近的眼光来看,这场战争对中国似乎只是一场备受屈辱的悲剧,但以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屈辱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屈辱又催促人们猛醒,发愤图强,从而揭开中国近代历史上新的一页。”他意在强调这场战争
A.使中国蒙受屈辱 B.成为中国历史转折点
C.激发了救亡意识 D.引发瓜分中国的狂潮
6.有学者指出,“凡人皆天生,不论男女,人人皆有天予之体,即有自主之权,上隶于天,人尽平等,无形体之异也。”下述言论与这一观点最为接近的是
A.“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和为一体”
B.“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
C.“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
D.“天之生物人为最贵,有物有则,天赋定理,人人得之,人人皆可平等自立”
7.下表是1978年前后两个阶段,《人民日报》有关五四运动报道出现次数前五名的关键词。对其原因分析有误的是
1950—1978
1979—2008
关键词
出现次数
关键词
出现次数
革命
693
文化
551
斗争
298
社会主义
547
社会主义
243
建设
537
帝国主义
212
科学
519
建设
183
发展
506
A.社会矛盾发生变化 B.社会环境影响史事解释
C.时空联系的偶然性 D.共产党人不断进行探索
8.“它是个质变点,是中国革命由失败走向胜利的质变点,是中国革命由别人主导到由自己主导的质变 点。”材料中的“它”可能出现于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全面抗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9.观察右图,据此判断中国人民解放军
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场形势图
A.基本摧毁国民党军队主力 B.强渡黄河解放华北
C.解放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 D.从北往南依次推进
10.黄炎培说:“在东半个地球大陆上边,建造一所新的大厦来。这大厦是钢骨水泥的许多柱子撑起来的。这些柱子是什么?第一是中国共产党,还有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其他爱国分子,这些单位就是一根一根柱子。这钢骨水泥是什么?就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分子的人民民主统战线。”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大厦”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B.“柱子”体现了平等闭结的愿景
C.“第一”凸现共产党领导地位 D.“钢骨水泥”体现社会主义性质
11.“刚分田之后的景象,看起米的确很滑稽,每户的田,西一条,东一块,有的用牲口耕,有的连牲口都用不上,索性用人拉犁耕……从机耕退到人耕,确实令人感到可笑,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高涨起来了。”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生产力发展水平出现了倒退 B.收益全部归农户刺激农业生产
C.农村生产组织形式出现变革 D.土地所有权变更调动了积极性
12.一位诗人在纪念某一历史事件时赋诗一首:“平地惊雷乾坤转,百万学子赴考场。十年梦萦断笔墨,一张考卷通殿堂。”这一历史事件是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 B.落实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
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
13.《司徒雷登回忆录》中写到:“由西方人创办和资助的许多文化事业都给取消了。燕京大学最近也给关闭了,燕大的外国教员全部被迫离开了。”这体现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求同存异”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14.罗马法规定,诚信是廾展民事交往的必备条件。在诚信原则的基础上,罗马法创制了“诚信诉讼”,即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可按照诚实信用原则作出公正判决,无须拘泥于形式恪守法规。这表明罗法
A.适应社会现实需要 B.背离法律至上原则
C.注重维护政治权威 D.坚持裁量的随意性
15.仔细观察下图的物理现象,这一现象可以用一种科学理论来解释。这一埋论
光线经过太原变弯曲
A.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 B.预见海王星存在的准确性
C.弥补经典力学对时空认识的不足 D.发现能量辐射的运动原则
16.英国政府曾经通过立法,规定被赶出农村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和乞丐,都要在肩上打烙印,被迫从事强制劳动,如果他们胆敢抛弃劳动再度行乞,就要处以死刑。该立法
A.促进了英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B.巩固了自然经济的地位
C.推动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D.阻碍了圈地运动的推行
17.有学者认为,这种制度是一种不稳固的、过渡性的制度,迟早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不是“走向首脑的专政”,就是“走向各成员之间的无政府状态”。这种制度是
A.邦联制 B.联邦制 C.君主立宪制 D.民主共和制
18.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下图是1926—1942年美国股市走势图,对其分析有误的是
A.大危机重创美国绎济 B.新政期间终济持续向好
C.新政的措施初见成效 D.金瀜市场逐渐趋向稳定
19.观察以下时事漫画,说明美国
A.欲改变世界贸易组织规则 B.对北美自由贸易区心存不满
C.与欧洲国家关系趋向恶化 D.试图终结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20.“要阐明卢梭的影响有多大,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为他是第一个认为感情和情绪所得出的结论是正确可靠的重要作家。”可见他
A.以印象主义技巧展现真实历史 B.以现实主义笔触揭露社会黑暗
C.以现代主义手法表现自我追求 D.以浪漫主义风格寻求理想世界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满分60分。其中第21小题14分,第22小题13分,第23小题13分,第24A小题10分,第24B小题10分。
21.(14分)历代王朝不断调整君权和相权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不久,就听任窦太后罢免卫绾的相位;接着,又在建元二年和建元六年,分別免去窦婴与许昌的相职。6年之中,他便轻而易举地免去三相。接着,他又将丞相“主臣”“除吏”的用人权力收归己有;旋设尚书令,分去了丞相拆读、审议天下奏章的权力;还让随侍左右的年青侍中参议朝政,以为牵制。这样便结束了丞相独尊、皇帝垂拱的现象。
——屈小强《盛世情怀:天汉雄风与盛唐气象》
材料二 唐朝初年,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都是宰相。三省长官到门下省的政事堂议政,政事堂逐渐就演变成最高权力机构。自高宗以后,为宰相者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有时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仆射、侍中不加“同平章事”或“同三品”就不能参与宰相机务了。参与中书门下的宰相们,在唐朝有时多达十几人,议政时由一人“执笔”,或称“执政事录”,“执笔”就是首席宰相了。唐朝制度,凡属于皇帝诏令,必须经政事堂议政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才能颁布生效。
——张金平、昝风华《中国传统文化十六讲》
材料三 内阁的正式建立是在明成祖朱棣执政时期。成祖即位之初,解缙、黄淮等并值文渊阁,参与诸如有关和战、立储、用人、征调或蠲免赋役等重大军国政务的审议,辅佐皇帝。当时殿阁学士和部院大臣相比,阁臣官秩不过五品。阁臣常有三五人或六七人,不拘定数。
——李坚、王本浩《中国行政管理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措施。(4分)
(2)据材料二,指出唐朝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情况。(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内阁制的特点。(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历代王朝加强君权的基本策略。(2分)
22.(13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经历了传承、发展和创新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成果就是……解决了在一个人口众多、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开展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课题,坚持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
——付丽、冯广通《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轨迹》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历史上的重大转折。邓小平指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冋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这一原创性贡献具体表现为新论断、新命题、新理念……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内容,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孙菲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的理论成果和主要内容。(4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9分)
23.(13分)苏联工业化建设,需要解决巨额资金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化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工业建设是由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它与资本主义国家分散地自发地进行工业建设完全不同,建设资金要由国家统一筹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苏联经济学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提出了所谓“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理论。普列奥布拉斯基认为,在俄国这样一个生产力水平低下,小生产者占优势的国家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资金不能依靠掠夺殖民地,只能把小生产者当作“殖民地”。
材料二 布哈林认为,社会主义工业需要小生产者提供积累,但不能对小生产者实行剥夺,不能通过使农民经济破产的办法来排挤农民经济,如果听任原始积累的骑士去同小生产打交道,就会损害工农联盟。如果对农民实行剥夺和“吞没”的方针,就会使农业衰败,使农民收入降低,而农民的市场容量,是直接决定轻工业、部分地是决定其他工业规模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社会主义工业中的积累必须同农民经济中的积累问题相联系。如果农民需求缩减,就会出现销售危机,社会再生产过程就会减慢,而在小农占优势的国家,社会主义工业的积累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民经济的“函数”,而采用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的主张,无异于“杀掉会生金蛋母鸡”。
——以上材料摘白陈之骅、吴恩远、马龙闪主编《苏联兴亡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张与西方的不同,并分析原因。(6分)
(2)据材料二,分析布哈林反对采用普列奥布拉任斯基主张的理由。(4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时代苏联采取了谁的主张,并阐述其影响。(3分)
24A.(10分)明治维新的成功,促成了日本国家的转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的明治维新是成功的改革,也可说是一次革命。日本在野的社会精英夺取了政权,然后从上而下,主导了政治、文化、社会、经济方面的重组。这一剧烈的改革,却是牺牲不大……改革的对象徳川政权则已衰败,无法抵抗新兴势力夺取政权。然而,如此大事,参与者必须有强烈的志愿,方可冒险犯难,投身其中。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材料二 明治时代全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的结果,大大增强了综合国力,积累了与列强谈判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筹码。日清战争、日俄战争的胜利,让日本国民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富国强兵”理论和实践的正确性。日本急速引进西洋文明与欧美列强为伍,废弃未开化的过去,从强化本国的经济能力和军事实力着手,实现了“强国”的梦想。
——[日]宗泽亚《明治维新的国度》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明治维新“牺牲不大”的原因,指出参与者的“志愿”。(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全而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的主要表现。综合上述材料,简评这一政策。(6分)
24B.(10分)千百年来,关于秦始皇的评说褒贬不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始皇在“匡饬异俗”中,既在坚决用法律手段强制推行秦国原有的社会礼仪和规范,又在探索用儒家伦理纲常对社会进行教化,以期秦朝统治长治久安。但是,因为独特的历史环境和个人因素,其统治思想发生了严重倾斜,倒向“严而少恩”的法家一边,致使其用法过度,教化无力,“仁义不施”。同时,秦始皇没有充分考虑六国百姓对新的法律政令的认同与否问题,而是雷厉风行地执行新法,急功近利。再加上秦始皇本人骄奢多欲,最终致使秦王朝暴虐而速亡,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令人遗憾的一章。
——党超《“匡饬异俗”:桊始皇重建社会文化新秩序的举措及其影响》
材料二 我们初读古代史,便把秦始皇当作暴君来诅咒……年事渐长,才知道这位被诅咒的皇帝,虽说野心太大,却是一位有眼光、有计划、有决心的政治家。他所欣赏的商鞅、李斯,都是法家韩非子这一派的人物,他们完成了有史以来真正的统一事业,他们所立下的政制,成为秦汉以后二千多年的规范。他所坑的乃是哄他求仙的方士,连儒士都不是。他所焚的书,只是诸侯各国的历史文献,他为了完成统一大业,把各民族的部落观念消灭掉,也是一种政策。而且把各种典籍,藏之内府,让儒士以吏为师,也是一种统制思想的方略。
——曹聚仁《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匡饬异俗”理念的变化,分析秦王朝“暴虐速亡”的原因。(6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秦始皇“是一位有眼光、有计划、有决心的政治家”的论断。(4分)
江苏省扬州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B
A
C
D
C
B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A
D
A
C
A
A
B
B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满分60分。其中第21小题14分,第22小题13分,第23小题13分,第24A小题10分,第24B小题10分。
21.(14分)
(1)措施:频繁罢相;收回部分相权;分散相权;牵制相权,(4分
(2)演变:三省长官都是相宰;提高宰相任职条件;多人同时担任宰相;皇帝诏令须政事堂同意。(4分)
(3)特点:明成祖时形成;参与议政;阁臣官品较低;阁臣人数不定;始终不是法定中央机构;不能统领六部。(任答4点得4分)
(4)策略:分散权力;部门权力制约;变革制度。(任答2点得2分)
22.(13分)
(1)成果:毛泽东思想(1分)
内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新民主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3分)
(2)
论点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是一个一脉相承和理论创新的过程。
2分
必须有关键词:继承、发展、创新,方可得分。本部分给分不得超过2分。
论据
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毛泽东思想,创新革命道路和革命理论,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邓小平理论,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
5分
每一论据1分,答出5点给5分;围绕同一个思想的论据论证得1分。
论证
立论错误,字数特别少。
0分
本部分给分不得超过2分。
从1—2个角度进行论证,结构基本完整。
1分
从3个及以上角度进行论证,结构完整,论述清晰,表达流畅,语言准确。
2分
23.(13分)
(1)不同:资金筹集手段不同,苏联采取行政手段和掠存小生产者,西方依靠私人积累和
掠夺殖民地。(2分)
原因:苏联工业建设由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产力水平低下,小生产者占优势;理论的不成熟性。(2分)西方国家分散自发地进行工业建设;资本主义掠夺的本性。(2分)
(2)理由:损害工农联盟;造成农业衰败,工业品市场狭窄;工业的积累与农民经济的积累相辅相承;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工业资金积累依附农民经济的发展。(4分)
(3)人物:普列奥布拉任斯基。(1分)
影响:农业集体化运动推动苏联工业化;损害农民利益,不利于农业发展。(2分)
24A.(10分)
(1)原因:德川政权的衰败;在野的社会精英(或倒幕派)夺得政权;参与者的意愿强烈。(3分)
志愿:挣脱民族危机,实现富国强兵。(1分)
(2)表现:思想,文明开化;经济,殖产兴业;军事,改革军制。(3分)
简评:增强综合国力,改变落后状况,实现民族独立;(2分)走上侵略扩张道路。(1分)
24B.(10分)
(1)变化:用法制强制,同时探索儒家教化,到倾向法家。(3分)
原因:用法过度,教化无力;忽略百姓的认同;执行新法,急功近利;秦始皇骄奢多欲。(任答3点得3分)
(2)评述:完成统一大业,开创政制规范,统一思想和文字,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等;(3分)实行专制统治,导致秦王朝暴虐速亡。(1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