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
第7课时 解 决 问 题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23页例3及第24页练习五的1、2、8题。
内容简析
例3 编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呈现了完整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用所学的除法知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两种分法,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3.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能用除法知识解决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明确平均分的两种分法的联系与区别。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运用图示理解策略,将抽象的文字用直观的图示表示出来,既能反映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情况,也便于学生清楚地看出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数量关系的分析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2.本课时学生先用小圆片动手摆一摆,通过动手摆,理解题目的含义并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渗透用乘法检验除法的方法,并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用除法解答的两种情况的问题本质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进而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美文朗读法:教师朗读美文《蚕姑娘》:春天天气暖洋洋,蚕卵里钻出蚕姑娘。又黑又小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就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黑衣裳。
醒了,醒了,变成黄姑娘。又黄又瘦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又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黄衣裳。
醒了,醒了,变成白姑娘……老师这里也有15只蚕宝宝,要把它们分装在纸盒里,怎么装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品析:这种导入方式,新颖有趣,而且与课本例题内容贴切,可直接过渡到教材例题中。】
谜语导入法:一个姑娘真可爱,专把树叶当饭菜,辛勤吐丝献终生,织成丝绸做穿戴。——打一动物。是什么?对,就是蚕宝宝。老师这里也有15只蚕宝宝,要把它们分装在纸盒里,发给同学们领养,怎么装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品析:读谜语,学生竞相猜一猜,为后面开启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作了铺垫。】
故事描述法:同学们,四只小猴一起下山游玩,它们来到一块玉米地里,掰了24根玉米。(课件出示小猴分玉米的图)谁来说一说,现在这四只小猴遇到了什么问题?(4只小猴在分玉米,它们不知怎样分才公平。)把24根玉米平均分成4份,每份3根,就是平均分。
师:平均分用什么法来计算?(除法)今天我们就用前面学过的除法知识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品析:借用小猴子分玉米的故事,让学生回顾平均分,以及用除法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地思考问题。】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教学例3左图。
(1)引导学生读题,找出已知的数学信息,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已知条件
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也就是所求问题是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板书:每个纸盒放几只?
(2)画图理解题意。
怎样来解决问题呢?教师引导学生画一画图示。
学生画图理解题意(教师对画图有困难学生进行指导)
小组交流所画的图,理解题意。请学生代表汇报:
从图中可知:将15只蚕宝宝平均放在3个纸盒里,求每个纸盒放几只,就是将15平均分成3分,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3)在课件中出示示意图,请学生结合图再说一说。
(4)列式解题。
师:你能列式解答吗?
生:15÷3=5(只)。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
师:请你说一说15、3、5分别指什么?(多请几个学生回答)
15÷3=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多请几个学生回答)
(5)验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师:我们的解答正确吗?请学生画一画进行验证。
请学生回答,进行集体交流验证。
(课件显示验证过程)
“每盒放5只,3盒一共15只,上面的计算结果正确”。
2.教学例3右图。
(1)读题,找出数学信息,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已知条件
师:所求问题是什么?(要用几个纸盒?)板书:要用几个纸盒?
(2)画图理解题意。
我们怎样来解决?同样用上面的方法作图。
学生画图理解题意,小组交流所画的图,理解题意。
请学生代表汇报:
从图中可知:求要用几个纸盒,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用除法计算。
(3)课件出示示意图,请学生结合图再说一说。
(4)列式解题。
15÷5=3(个)。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
师:请你说一说15、5、3分别指什么?(多请几个学生回答)
15÷5=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多请几个学生回答)
(5)验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师:我们解答的正确吗?
请学生画一画进行验证。
请学生回答,进行集体交流验证。(课件显示验证过程)
“3个纸盒,每个纸盒里放5只,一共15只,同问题中蚕宝宝的总只数相等,计算正确”。
【品析:教学例3,完全放手,由学生来寻找信息,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通过画图、交流,学生在动作、图形、语言表征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进一步理解除法的两种不同的意义。学生之间通过质疑、补充、订正进行学习互动,这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3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同学互相讨论比较两题的异同(体会内在联系,理解数量关系),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小组讨论,然后请小组汇报。学生互相交流、补充订正、完善答案。
最后师生小结:
1.不同点:
(1)左图已知总只数与盒数,求每盒的只数。
(2)右图已知总只数与每盒的只数,求盒数。
2.相同点:
(1)都是求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2)计算商时都用到乘法口诀“三五十五”。
【品析:分析两种类型的除法问题之后,学生已经对这两种不同的除法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通过对比、归纳、总结,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重难点进行理解。】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本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请小组内互相交流这节课的收获。”
师生归纳总结解决平均分的问题的方法: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存在如下问题:
1.在学生展示自己的方法时,应注重摆的过程,如第一道题应强调有15只蚕宝宝,先摆3个盒子(马上追问:为什么要摆3个盒子。生:因为是分成3份),求每个盒子里是多少;而第二道题应强调有15只蚕宝宝,先取出5只放到一个盒子里(马上追问:为什么要拿出5只蚕宝宝。生:因为每个盒子里放5只),求要用几个盒子。
2.应在学生展示完自己的方法后,放下所有的学具,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一下题的意思,以加深学生对题意的理解。
3.应对学生“放手”!如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解决,在学生汇报自己的解题过程时,若出现问题,教师再加以引导,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他们,关键处纠错,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4.在比较两题的异同时,应对学生的回答灵活处理。
我的反思:
?
?
?
?
?
板书设计
解 决 问 题
例3 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 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
已知条件 已知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