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2-02 19:30: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复习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7~27页的所有内容。
知识梳理
一、平均分
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平均分的方法:
(1)把一些物品按照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几个几个地分,直至分完为止。
(2)把一些物品按照每几个一份分时,可以想这个数可以分成几个这样的一份。
二、除法
1.除法算式的含义: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2.除法算式的读法: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他数读法不变。
3.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所得的结果叫商。
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计算方法:(1)用平均分的方法求商。(2)用乘法算式求商。(3)用乘法口诀求商。
2.用乘法口诀求商时,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
四、解决问题
1.解决有关平均分问题的方法: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用乘法或除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1)所求问题要求求出总数,用乘法计算。
(2)所求问题要求求出份数或每份数,用除法计算。
复习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促使学生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
3.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巩固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复习重难点
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方法
1.本课时老师主要采用尝试指导法。放手让学生自主归纳、整理,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复习表内除法(一)的知识点,构建知识系统。
复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谈话导入法:请小朋友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有关什么的知识?学生发言交流。
师: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平均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以及“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表内除法(一))
【品析:这种导入方式,看起来简单明了,但明确了学习目标。】
故事描述法: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到数学王国去玩,你们想去吗?数学王国的国王听说咱们要去,非常高兴,他托老师给大家带来好多小礼物,他说:只要谁积极动脑思考、回答问题声音响亮,就把礼物送给谁。你们想要吗?
(随之出示漂亮的小卡片,卡片的背面是有趣的思维训练题)不过,去拜见国王的路上有很多困难,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品析: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导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复习导入法:
1.口算(卡片出示)并说说是根据什么进行口算的。
6÷3=     20÷5=     8÷2=     15÷3=     36÷6=
24÷6= 30÷6= 12÷4= 12÷2= 25÷5=
小结:用乘法口诀求商,算得既对又快。
2.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生答)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品析:这是一种传统的教学导入方式,通过口算复习,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在应用过程中,感受知识的作用,自然而然地进入复习整理的学习情境中。】
二、回顾整理,形成体系。
1.复习除法的意义。
出示26页第1题实物图,
(1)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
(2)让学生根据实物图填写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然后并要求学生“指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
小结: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就叫平均分。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除法算式由被除数、除数、商和除号、等号构成。
2.复习除法计算。
(1)将第2题计算制成口算卡片,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分组进行口算(用2至6的乘法口诀求商)。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进行口算的。
(2)任意指一句口诀,让学生说一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比较这三道算式,说明乘法与除法的关系。
小结:我们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这样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3.复习除法应用题。
(1)每位学生拿出8根小棒,平均分一分后再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分的。
(2)谁能把你的分法和算式说给大家听一听。
(3)引导学生观察这几种分法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组内交流分的过程和除法算式。
小结:这几种分法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4.完成教材第26页的思考题。
出示题目,引导学生读懂题目的意思。
引导:4个等于8,一个等于2。12等于3个,那么一个是4。
三、探索实践,强化提高
1.完成教材第27页练习六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汇报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教材第27页练习六第2题。
先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订正。
3.完成教材第27页练习六第3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并在小组中讨论,然后解答。
(2)全班交流汇报,评价。
4.完成教材第27页练习六第4题。
(1)先让学生独立读题,寻找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列式。
(2)交流,说说每一道题列式的方法,为什么这样列式?
(3)比较四道题目,你发现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5.看图回答问题。
(1)看图,列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     ÷=     ÷=
(2)指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
【参考答案】
1.12 3 5 20 4 8 1 6 6 4 30 4 21 36 4 6
2.(1)14÷2=7(份)
(2)30÷5=6
(3)25÷5=5(个)
3.24÷6=4(本) 24÷4=6(人)
4.(1)5×4=20(根)
(2)24÷6=4(个)
(3)10÷2=5(根)
(4)10-6=4(根)
5.(1)6×3=18 18÷3=6 18÷6=3
(2)略
四、评价总结,提升能力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复习了有关用乘法口诀求商和用乘、除法解决相关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细心分析数量关系,找出正确的解答方法。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整理与复习教案的设计在创设情景、引入复习环节通过让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的新知识,调动学生的思维,自然地过渡到第二环节进行建构网络。建构网络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设计这一环节时,我没有直接放手让学生自主建构,而是结合三道题目进行建构网络,让学生回忆起本单元所学内容。第三环节本着由易到难的规律来设计的。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容易持久,单调的练习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降低复习的效率,所以我认为这一环节的设计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第一题“看谁算的都对”在教案中直接让学生独立完成,其实教学进行到这一环节,学生多多少少有些疲劳,如果将这道题目设计成“送信”“抽卡”等游戏性练习,定能够让学生兴趣盎然,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课堂气氛。
我的反思:
?
?
板书设计
复习表内除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