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2-02 19:50: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四 则 运 算
第1课时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第2~3页的例1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本节教材的内容主要讲授加、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例1共分为3道小题。第(1)题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已知两个加数求和的应用题,第(2)题和第(3)题是由第(1)题变换条件和问题形成的减法关系的应用题。教材力图通过学生熟悉的3个问题,以加法为基础,从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的角度来了解减法的意义,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法与学法
1.本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观察法、发现法和知识迁移法,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知识迁移,这样才可以做到突出重点,强化新知,掌握旧知。
2.本课的学法应该是以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为主,学生通过观察以及总结来解决问题,教师不需要做太多的讲解,只适时做适当的引导。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情景导入:四年级一班的小明遇到这样一道题,根据654+87=741要求用最快的方法说出
741-654=?小明想求助于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很想帮助他,那么首先我们来了解加、减法的意义,这样就可以一起帮助小明解决这个问题了!演示课件“加、减法的意义”,出示课题。
【品析:以学生熟悉的情景抛出问题,然后导入新课,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直奔主题,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有足够的热情去探索新知识。】
故事导入:数学王国的智慧老人今天有新的知识要传授给我们,可是要先通过他的考验,一起来看一下吧!(课件出示口算)
45+16=   61-45=   35+20=   55-30=   72-38=
73-50=   23+50=   24+19=   43-24=   43-19=
  你知道这些加、减法算式都有什么意义吗?这就是智慧老人今天要传授给我们的新知识。出示课题: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品析:以旧知识作为铺垫,让学生在口算中回忆加、减法的相关知识,为学习加、减法的意义做准备。】
游戏导入:请你利用数字5、10、8、13、15中的3个数字组成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游戏结束后,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先想到谁加谁等于几,然后再将它们倒过来减。)
谈话:是啊,我们以前就已经对加法和减法有一些了解,减法其实是加法的逆运算。接下来,这节课就让我们好好来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揭示课题,板书: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品析:由学生熟悉的数学游戏入手,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基础,这样的引入让学生对加、减法的基本知识以及逆运算都有了整体的印象,对顺利展开加、减法意义的教学作好铺垫。】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教材第2页例1(1): 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提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尝试用线段图表示,再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质疑:为什么用加法呢?怎样的运算叫作加法?(小组讨论)
学生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814+1142=1956
加数 加数 和
2.理解减法的意义
(1)提问: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教材第3页例1的(2)、(3)题,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并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1956-814=1142   1956-1142=814
(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小组内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作减法。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作被减数,已知的加数叫作减数,求的加数叫作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品析:在教学的时候通过学生对自主交流问题的解决,逐步体会运算的本质含义,并抽象总结为概括性的语言,在此过程中逐步完善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质疑1: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的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
整理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质疑2:观察前面的加、减法算式,你能知道加法和减法各部分之间各有什么样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提示:在加、减法计算过程中,减法可以验算加法的计算结果,加法可以验算减法的计算结果。
【品析:引导学生对加、减法关系进行整理,进一步引发学生对加、减法运算的深层次理解,感受数学的逻辑性。】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1.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
师生共同回顾后总结,知道一个加数与和,求另一个加数时,用减法计算。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2.除了加、减法的运算,我们还学习过有关乘、除法的运算,它们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关系呢?下节课我们一起探究!
【品析:让学生在交流收获的过程中,了解加、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总结,既便于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享受成功的喜悦。】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示例:
本节课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教材创设的情景中完成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及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课堂教学表现看,学生能在问题情景中,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探讨,总结出加、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并能运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当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利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对计算进行验算时,学生不太明白什么是验算。在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后,教师应组织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验算,让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来交流验算的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这些地方做得还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注意。
我的反思:
?
?
?
?
?
?
?
?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