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3.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第1课时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第43页、44页的例1、例2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本课将探索一个小数的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学习应用这一规律口算一个数乘或除以10、100、1000……的知识。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能应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与反思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熟练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法与学法
1.根据本节教学内容,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以讲授法为主,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为辅,以讲、扶、放的形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
2.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故事导入: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有关小数点的故事。(播放故事《小数点的悲剧》)有一位宇航员独自驾驶飞船在太空作业,当他圆满完成任务时,由于检察员的疏忽,点错了重要数据的小数点,飞船发生了不可解决的故障,在人生的最后两个小时,这位勇敢的宇航员没有悲伤,而是坚持工作,最后他与女儿诀别时,说:“我要告诉你,我亲爱的女儿,我也要告诉全世界的小朋友,一定要认真对待学习中的每一个数,每一个小数点,不要让小数点的悲剧再发生!”飞船从此消失了。听了这
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谈感受)请同学们牢记这位宇航员的话吧!看来,小数点的位置直接影响了小数的大小,那么小数点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怎样变化呢?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品析:在学生喜欢的故事情景中引出本课研究的主题,学生满怀好奇心开始探究活动。】
动画导入:在数学王国里有很多很多的数,其中有一对兄弟长得非常像,(出示287.6与28.76)你能分辨出它们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吗?为什么?如果这对兄弟能够相互团结,和睦相处那该多好呀。可是287.6仗着自己大,对28.76不仅不爱护,反而经常欺负它,这件事被生活在他们身边的“小数点”知道了,“小数点”决定要为28.76讨回公道。一天,机会终于来了,287.6又在28.76面前耍威风,那种神气劲可别提了,就在它得意洋洋的时候,“小数点”悄悄地从“7”的右下角移到“8”的右下角,最后来到了“2”的右下角(动画演示)。大家再看这个数变成多少了?(2.876)它还能神气吗?为什么呢?从这个故事里,你发现了什么?那么,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品析:在教学新课前,针对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创设了有趣的童话故事情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投入到学习中。】
课件导入:师:大家知道,《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有一个很厉害的武器,叫什么?下面请同学们一边看屏幕,一边听故事《西游记》,在听和看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和思考:小数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出示情境图,讲述孙悟空变化金箍棒的故事。
【品析: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从学生熟悉的故事人物找题材,同时也是本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43页例1情境图,提问:你从故事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交流自己的发现:金箍棒的变化是0.009 m、0.09 m、0.9 m、9 m,在三次变化中,小数点依次向右移动,数变得越来越大,金箍棒也变得越来越长。
(1)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小组讨论:你能将四个小数改写成用毫米作单位的数吗?从上往下观察,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大小变化有什么规律?
学生讨论交流,发现规律。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引导分析:从上往下观察,发现0.009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9从千分位上变到了百分位上,变成了0.09米,即由9毫米变成了90毫米。因为90是9的10倍,所以0.09也是0.009的10倍。因此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时,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因此,当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时,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同理,0.009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变成了0.9米,即由9毫米变成900毫米,由此得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时,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2)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讨论: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大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小组合作讨论,汇报交流。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引导分析:从下往上观察,发现9米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个位上的9到了十分位上,变成0.9米,即由9000毫米变成了900毫米。因为900毫米是9000毫米的,所以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同理可得出: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品析:恰当设问,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最后进行全班汇报,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训练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与合作探索的能力。】
2.应用小数点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出示教材第44页例2,请学生回答:(1)把0.07分别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2)把3.2分别缩小到原来的、、 ,各是多少?
学生理解题意,尝试小组合作完成。
根据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扩大到原来的10倍,就是用0.07乘10,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扩大到原来的100倍,就是用0.07乘100,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就是用0.07乘1000,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0.07×10=0.7 0.07×100=7 0.07×1000=70
根据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缩小到原来的,就是用3.2除以10,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缩小到原来的,就是用3.2除以100,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缩小到原来的,就是用3.2除以1000,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 ;3.2÷10=0.323.2÷100=0.0323.2÷1000=0.0032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质疑:小数点向左向右移动时,数位不够该怎么办呢?
明确:小数点向左移动时,如果整数数位不够,则要在数的左边用“0”补足。如1缩小到原来的是0.1。而整百、整千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后,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如250缩小到原来的是2.5。小数点向右移动时,最高位前面的0必须去掉,如果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右边添0补足数位。
【品析:在学生掌握了小数点的变化规律以及简单的应用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质疑,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应用的理解。】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1.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收获。你对今天的学习满意吗?能给自己作个评价吗?
明确: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当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时,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时,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2.利用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我们还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下节课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品析:考查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在梳理总结过程中提高学生观察、比较、语言表达的能力,达到教学效果。】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示例: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是本册的教学难点之一,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很吃力的。教材通过安排四个等式,让学生观察并发现小数点向左、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学生很难直接从课本上的例题发现这些规律,为了突出本课的重点,我把枯燥的知识变有趣,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掌握小数点移动的规律;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让小数点“动”了起来,突破了教学难点;教学环节由浅入深,力求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有所感悟,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习活动。我先让学生直观观察屏幕上小数点如何“动”,再让小数点在学生手中“动”起来;有了这些知识做基础,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规律、发现规律;放手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我再适度“导引”,学生很快理解了规律的形成过程,体现了教师的有效引导。
我的反思:
?
?
?
?
?
?
?
板书设计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0.009米=9毫米
0.09米=90毫米
0.9米=900毫米
9米=9000毫米
↙ ↘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