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祖先的摇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逗、蔷”等生字,会写“祖、啊”等生字。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3.情感与价值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引入新课
1.配着舒缓的音乐进入新一课的学习。板书课题。
2.听完音乐,师问:配着这么美妙的音乐,你们想读诗歌吗?
二、初读课文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地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自读课文,用你认为最好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
2.把诗歌读熟。
3.小组合作,组长读字,成员找卡片。
4.认读词语卡片。
5.老师检查认字情况。
6.指名朗读课文。
三、指导写字
1.认读本课生字,组词。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形,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摘”字右下部里面是“古”,与“滴”“商”做比较。
“祖”的部首是“ネ”,不是“衤”。
“忆”右边只有一笔,就是“横折弯钩”,不要多写笔画。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四、布置作业
1.认真抄写生字,并组词。
2.学习运用动词,填一填。
( )钢琴 ( )作业 ( )衣服 ( )树叶
( )书 ( )画 ( )脸 ( )饭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引入
1.复习生字、新词。
2.分享原始森林的资料。
二、理解课文
1.读读课文,说说你最喜欢哪一段或哪一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比如:学生说喜欢这几句:“爷爷说:/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真有意思,/这是多大的摇篮啊!”
学生可能说,我也觉得很有意思,“摇篮”本来指婴儿睡觉的家具,我们祖先的摇篮居然是一片大森林。
指导读出有意思句子的情趣来。
4.指导读课文第2、3小节,注意读出问号的语气。
我们的祖先曾经在这个摇篮里做什么?
(摘野果、掏鹊蛋、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
(逗小松鼠、采野蔷薇、捉红蜻蜓、逮绿蝈蝈)
5.指导学生读读课后第三题。
认识动词。(摘、采、挖、逗、捉、逮、看、赏、数)
三、拓展延伸
1.让我们展开想象:我们的祖先在他们的摇篮中还会干些什么?画一画吧!
2.如果我们站在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面前,你会有哪些问题?
四、配乐背诵
1.指导学生采用想象画面的方法去背诵。
2.边背边想象森林的样子,想象祖先的活动,辅助背诵。
五、布置作业
把这首诗的内容说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祖先的摇篮
原始森林
摘野果 掏鹊蛋 和野兔赛跑 看蘑菇打伞
逗松鼠 采野蔷薇 捉蜻蜓 逮蝈蝈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有两点做得尤为好:(1)加强朗读训练。教学时,我将教学重心放在朗读上,用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诵读,旨在帮助学生在读中品味。(2)在重视朗读训练的同时,我也十分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诗歌教学难度大,常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虽说通过反复朗读,能使学生有一定的感悟,但诗歌抽象表达的特点会给学生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因此,我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将抽象的文字和抽象的内容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了祖先们在美丽的森林里美好生活的场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不足之处] 通过教学,我感到这堂课既有收获,也有不足。在重视诗歌朗读的同时,对有些关键词语的理解不够重视。
[再教设计] 诗歌中的字词深奥,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又不能采用以词解词这种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如何将深奥的词语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深切地感悟词语,我想这是以后在诗歌教学中应该重点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