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一匹出色的马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会写本课生字。
2.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重点词句。
3.情感与价值
理解“出色的马”为什么“出色”,感知妹妹的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题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理解课题
1.出示课题:一匹出色的马。
学生齐读课题。
2.同学们,什么叫“出色”?(特别好)
3.(学生再次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4.简单理清学生提出的问题:
这是一匹什么样的马?这匹马怎样“出色”?这匹马做了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
1.多媒体出示画面并配乐朗读课文。
2.这是一匹真正的马吗?
三、自学课文
1.学生自由读:先读准字音,学习读好轻声字。
2.检查自学情况:
(1)多媒体出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学生自由读——个别读——同桌互读)
(2)哪些读音要特别注意?
注意读准带翘舌音声母的字:舍。读准带后鼻音韵母的字:景。
特别注意“波”和“恋”的读音。
(3)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3.学生大声读课文。
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比一比谁读得正确。一人读一段,开火车读。如果前面的人读错了,后面的人将此段再读一遍。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
学生自由读。同桌互相读,帮助正音。
指名读,师生评价。
2.观察生字,了解字的结构。
学生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什么。
3.教师指导写字。
师边范读边讲解。
左右结构的字:“波、像”两字要写得左窄右宽。“像”右边第六笔是长撇。
“纹”:左窄右宽,但左边要比“波、像”的左边宽一些。
上下结构的字:“景”字上小下大,“舍”字注意“人”要扁宽。
“恋”:上下占格均匀。
半包围结构的字:“匹”字外框要稍大一些,“儿”要顶着上框。
独体字:“求”字中间竖钩要写在竖中线上。
4.学生练习写字。
指一名学生在黑板上书写,其他人在练习本上写字。
5.师讲评生字,学生再练写。
五、布置作业
1.认真抄写生字。
2.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巩固生字、新词
1.认读生字卡片。
2.听写词语。
3.出示课后第3题。
(1)读句子,想象画面。
(2)指导理解:
从“碧绿碧绿、泛起”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读“葱葱绿绿……像一片柔软的绿毯”,你的眼前展现出来什么画面?
(3)用“碧绿碧绿”或者“葱葱绿绿”造句。
4.用“像”进行口头造句。
二、讲读课文
(一)学习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第1~3自然段,这一部分告诉我们什么?
什么时间,在哪里,谁,干什么,怎样了?
(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2.齐读第1~3自然段。
3.理解“恋恋不舍”的意思。
因为什么“恋恋不舍”?
理解:“景色异常美丽”中的“异常”是什么意思?
找出描写春天“景色异常美丽”的句子。
4.出示句子,读一读。
老师范读。
老师是用怎样的语气读的?
试着用老师的语气读读这些优美的句子。
(自由读——个别读——指导读——齐读)
(二)小组合作学习第4~7自然段。
1.读第4~7自然段,边读、边想、边议:
妹妹有什么要求?
妈妈、爸爸是怎么答复她的?
2.小组交流汇报,并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出示学生说的重点句子,以读为主,理解感悟。
(1)爸爸不作声,他松开我的手,从路旁一株柳树下,拾起一根又长又细的枝条。
“不作声”是什么意思?
(2)这是一匹出色的马,你走不动了,就骑着它回家吧。
爸爸说的“这”“它”指的是什么?
爸爸为什么说这是一匹“马”?
(3)妹妹高兴地跨上“马”,蹦蹦跳跳地奔向前去。
这里的“马”为什么加了引号?
(4)从“我早回来啦”和第4自然段中的“我很累,走不动了,抱抱我”这两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妹妹)笑着说:“我早回来啦!”
从“笑着说”和“早回来啦”你能感受到妹妹“很累,走不动了”吗?
体会妹妹的变化。妹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理解:
爸爸为什么说“这是一匹出色的马”?
你觉得这匹马“出色”在哪里?
(因为妹妹把它当成了一匹真正的马,忘记了疲劳,“骑”着它回家了,所以说“这是一匹出色的马”。)
三、拓展延伸
1.你觉得文中的爸爸是个怎样的爸爸?
2.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过类似的事情?与大家交流。
3.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积累文中优美的句子。
2.课后练习造句。
/
【板书设计】
一匹出色的马
枝条——马
出色——忘记疲劳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教学设计要紧紧地抓住主线,使全文脉络清楚;要抓朗读,在读中体会,在体会中朗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紧跟“读(走进文本)——悟(理解文章)——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孩子们的表现特点,设计了多种读课文的方式,使学生读得“爱不释手”。
[不足之处] 更多地关注教师的教,缺少对学生的需求的关注。呈现在课堂上,学生显得被动,而细节之处的处理也欠圆滑,“教”的痕迹比较浓。
[再教设计] 理解爸爸的话是全文的重点。看来,只有真正地把学生装在心中,处处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语文课才能更加充满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