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六
【教学目标】
1.学习含有“馆”“所”的几处场所,激发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在比较辨别中学习新字,复习旧字,能正确写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阅读《最大的“书”》。
3.通过写话,激发学生向大自然问为什么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利用大自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识字、写字,激发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朗读、
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利用大自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识字加油站
1.导入,出示“识字加油站”。
(多媒体出示图片)谁知道这是哪里?(博物馆)
2.请学生自己看语文书,识记生字。(可以小组合作)
3.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识字的方法,教师和同学评议。
4.出示熟字,读一读。
5.用生字卡片检查。
二、字词句运用
(一)写字。
1.出示生字“含、迎、留、荡、满、敬”,学生自由读。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2.讨论:这些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写字时要注意什么?
3.同桌交流发现,教师揭示字的特点。
4.学生试着写一写。
5.老师把写得好的字在投影仪上展示。
(二)词语运用。
1.学生读熟课本中的三个句子。
2.小组讨论:这些加点词是什么意思?
3.汇报交流。
暗示:不明说,而用含蓄的话或动作使人领会。
泄露:让人知道了不该知道的事。
喧闹:喧哗吵闹。
4.你是怎么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的?用的什么方法?
(联系上下文、查字典、换近义词……)
5.你能用这些词语说句话吗?
三、写话
1.师:这个单元的课文让我们接触了大自然,你肯定也发现了许多秘密吧?你的心中也有很多“为什么”吧?拿起你的笔,写下来跟大家进一步交流吧!
2.学生读读文中的“为什么”,明确习作要求。
3.根据提示,自主选择写话内容。
4.学生写话,师巡视,个别指导。
5.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写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6.全班交流。
一名学生读,其他同学思考。
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有些问题需要课后查阅资料)
7.把问题做成卡片,回家问问爸爸妈妈。
四、展示台
1.回顾上一单元制订的《图书借阅公约》。
2.说说自己哪方面做得好,哪方面还做得不够。可举例子说一说。
3.你想为集体做些什么?
4.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1)自读诗歌。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诗歌。
(2)指名读,注意字音是否正确。
(3)小组比赛读,看谁生字认得准,并说说是用什么办法认识的。
2.读读背背。
(1)自己练习读诗句。
(2)指名读。
(3)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
(4)全班交流感悟诗歌。
这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
(5)背诵诗句,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6)抄写诗句。
二、阅读《最大的“书”》
(一)导入。
这本“书”不是普通的书,看课题,你还有什么发现?
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进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想一想,这最大的“书”,到底是什么?
2.解决生字。
(1)齐读,加拼音指生读 (2)去掉拼音齐读 (3)小老师领读 (4)男女生分读
(三)品读课文。
1.学习第1~4自然段。
这本最大的“书”的名字就是——岩石。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为什么岩石就是书呢?(岩石一层一层的,很多层,有的高达几千米。)(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2.学习第5~8自然段。
岩石不但样子像书,还具有书的其他特点呢。一起看课文,找一找,岩石哪里还像书?(这上面有字吗?这上面有图画吗?)(练习对话)
(1)上面有字。有什么字?老师把岩石上的字拿出来,你能认识吗?你觉得哪里写得好?
(2)除了有字外还有什么?和我们平时读的书一样,还有图画呢!
3.学习第9~13自然段。
书籍是传授知识的,这本书里的字和画都告诉我们哪些知识呢?(这本最大的“书”里有高山,有大海,还有……)
这最大的“书”有什么用处呢?你觉得它还有什么别的用处?
4.读了这本书,大家感觉怎么样?你觉得为什么岩石被称为最大的“书”呢?
(四)升华小结,布置作业。
1.介绍岩石的知识,提问:岩石这本书,还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在这本最大的“书”里,有 。?
2.神奇的大自然,就是一部最大的“书”。课后请同学们去读读《大自然的语言》。
/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学习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自我表达、独立思考、敢于尝试与创造的一切环境,让学生去接触、感受、操作、参与和支配各种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在实现愿望、与困难抗衡中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进而去体验挫折、成功、失败和沮丧。学生总能找到自己想干的事情,学会与他人合作、交往,实实在在地通过“三自”(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三有”(有发现、有讨论、有创新)和“三动”(自动、互动、联动),焕发出学习的活力,从而提高自己实践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不足之处] 因为内容太多,连贯不大,所以时间紧,老师讲得太多,学生参与得太少。
[再教设计] 教是为了不用教,教学就是指导学生自己会学。当学生有了充分的空间展示自我时,就会不断地超越自己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想象力,就会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促进自身的感悟、想象、思维的发展,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也真正做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