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必修2第四单元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一必修2第四单元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共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03 08:56: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之
从近现代服饰变化看中国社会变迁
一、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成立
(1840—1949年)
1、表现:
(1)女子:

(2)男子:

2、服饰特征:
3、变化原因:
传统旗袍到改良旗袍(宽松肥大到称身适体、短袍窄袖)
中西结合、新旧并存。
长袍马褂到西装到中山装
导致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成立服饰发生改变的原因?
(1)鸦片战争后,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
外因:西学东渐(1840年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内因: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思想解放
(4)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 。
(3)近代工商业的发展的影响,推动生活方式的近代化;
(2)近代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
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年)服饰的变化的表现、特征及原因?

1、表现:


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年)服饰的变化的表现、特征及原因?

1、表现:

2、服饰特征:

3、变化原因:
列宁装、布拉基、绿军装等
政治色彩强烈、朴素单调
新中国外交政策、民主政治的建设与曲折发展、国家经济的困难
个性、大方、多样、时尚、多元化;

实行改革开放,创造了宽松的社会环境;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经济全球化促进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进一步开放和多元化;
与世界服饰的交流促进等。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服饰有何时代特征?为何呈现这样的特点?
特点:
原因:
阶 段 表 现 服 饰 特 征 变化原因
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课堂小结: 近现代服饰的变迁简表
女子:传统旗袍到改良旗袍。
男子:长袍马褂到西装到中山装。

中西结合
新旧并存

西学东渐、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思想解放
列宁装、布拉吉、绿军装等
朴素、单调,政治色彩强烈
新中国外交政策、民主政治的建设与曲折发展、国家经济的困难
异彩纷呈
个性、大方、多样、时尚、多元化
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思想解放、世界交流。
一定历史阶段的服饰是一定历史阶段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反映!
结合所学的知识,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产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1、内因:国内的历史剧变:
2、外因:外来文化的影响。
政治(环境、形势)
经济(生产力的提高)
文化(思想观念的变化)

鸦片战争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新中国成立
改革开放


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的结果
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产生
变化影响如何?
政治上:有利于反封建斗争的开展,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思想上:有利于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既保留了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铁路:?19世纪___年代初, 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 、兰新等铁路。
?“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已跃居 、
世界第四位。
公路:?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 等大城市。
?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建立起比较稠密的公路网。
水运:?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 ___________,打破了
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
受铁路、公路和民航业的影响较大。
航空:? 年,旅美华侨_____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
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 航线开通。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业发展有限。改革开放后,中国
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清政府
宝成
电报: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设在 ,20世纪初, 开始
设立无线电报局。
电话:?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 设立电话公司。
?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到2003年末,
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数量跃居 。
互联网:近年来,人们通过 发送电子邮件。
80
上海
轮船招商局
1909
冯如
北京至天津
台湾
上海
上海
互联网
交通工具
通讯工具



亚洲第一位
世界第一位
【知识梳理】
①动力:

②技术:

③地区发展差别:

④使用对象:

⑤发展进程:

⑥种类:
引进技术→自制自研
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平民化、普及化
先慢后快
海、陆、空
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特点:
人力、畜力→机械动力(蒸汽—柴油、电气)
中国交通工具、通讯发生变化的原因:
(1)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
(2)政府的大力提倡;
(3)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
(4)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
(5)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
☆交通更便利、信息传递更快捷、简便;
☆促进生产方式变化,提高效率,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促进生活方式变化,加快生活节奏,提高生活质量,使生活多姿多彩;
负面影响:
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增强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开阔人们的视野;
☆促进人们思想观念转变;
▲造成如环境污染、能源紧缺等
▲造成城市交通拥挤
▲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等
申报
1.报刊业的繁荣
试列举维新派、革命派、及新文化运动中创办的报纸。
①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
②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是《 》。
中国人自办报刊,且多反映 。
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等,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①《人民日报》《红旗》等主要舆论工具。
②《光明日报》《文汇报》等。
(1)19世纪中期前后:
(2)19世纪70年代以后:
(3)20世纪前期:
(4)新中国成立后:
(5)改革开放后,
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社会思潮
走近历史:了解大众传媒的变迁
1905
2.影视业的发展

②20世纪20年代,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
③20世纪80年代,走向辉煌。
① 年《定军山》首映成功,开始起步
(1)电影事业:
(2)电视事业:
1958年电视业诞生;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节目越来越丰富。
3.互联网的兴起
(1)诞生:
(2)发展:
(3)接入:
(4)特点:
(5)影响:
20世纪60年代末。
20世纪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信息传播速度快,表现力和感染力强,高度互动。
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娱乐方式。
你能说出几部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走近历史:了解大众传媒的变迁
探寻历史:分析大众传媒的变迁
经济因素:近代工业的发展;
经济体制的改革
思想因素:西方思想文化影响
政治因素:重大政治文化运动的推动;政府的支持。












回应时代呼唤
,反映社会风貌

















科技因素:科学技术的进步


感悟历史:体会大众传媒的变迁
材料一:庚子以后,革命宣传骤盛,东京则有戢元丞、沈虬斋、张溥泉等发起《国民报》。上海则有章太炎、吴稚晖、邹容等,借《苏报》以主张革命。邹容之《革命军》、章太炎之《驳康有为书》,尤为一时传诵。同时国内外出版物为革命之鼓吹者,指不胜屈,人心士气,予以丕变。
——孙中山


材料二:
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 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
——《报馆》
对夺取近代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
制造舆论、唤醒民众,促进思想解放;
学教新课:大众传媒变迁的影响
材料四: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应用使知识商品化的能力大大提高了,使知识运用于制造业、服务业的速度大大加快了,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
——唐文全、傅晓兴《信息技术、互联网与知识经济》
推动商品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发展
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之上的经济。其中所述的知识,包括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的一切知识,最重要的部分是科学技术、管理及行为科学知识。
图为近代刊登在《申报》的冠生园饮冰室广告,近代以报刊为代表的大众传媒促进了近代广告业的兴起
材料三
材料五: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传者与受者之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及时沟通,人们还可以上网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感悟历史:体会大众传媒的变迁
改变了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