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课时: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描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分析小肠的结
构和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能力: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小肠的形态结构是与它承担的功能相适应的;认同消化系统对食物
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是保证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
二、教学重点:食物的消化过程;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四、教学方法:任务驱动、问题导学、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归纳总结、评价驱动、评判促
学、演示实验、实验探究
五、教学准备:课件、视频、曲别针、“淀粉酶分解淀粉”实验器材、打印纸、绳子、剪刀、
导学案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导入:
复习食物中营养物质的种类,指出哪些是大分子的?
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水、无机盐,前三类是大分子物质。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新授:
第一课时
一、消化的概念:
教师指出:水、无机盐、维生素等小分子物质能够直接通过细胞膜
被细胞吸收,而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等大分子有机物,必须先分解成小分子的有机物(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曲别针表示过程),才能被细胞吸收。
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板书)。
食物的消化是靠消化系统来完成的(板书)。
消化系统的组成:
(一)播放“小黄豆走迷宫”的视频,结合课件中的图片填写导学案中消化道的组成。写得最快的小组派一人在白板课件中进行消化道组成的展示,其他小组纠错打分。
教师讲解:消化道一般都有导管和消化腺相连,消化腺能分泌消化液沿导管进入消化道,消化液中含有消化酶。
(二)学生自主学习教材P20图4—22,填写导学案中消化腺、消化液、消化酶部分。写得最快的小组派一人在白板课件中进行消化腺组成的展示,其他小组纠错打分。
抢答:人体最大的消化腺是?
不含消化酶的消化腺是?
教师利用图片对比讲解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
设问:消化酶的作用是什么呢?演示实验: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教师讲解: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唾液腺分泌的唾液中就含有唾液淀粉酶。胃腺、肠腺、胰腺分泌的消化液中同样含有分解糖类、蛋白质、脂肪的酶。
抢答:消化道中含有消化液数量和消化酶种类最多的是?出示表格说明原因。
三、食物的消化过程:
分小组讨论分析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过程,可用文字(图形)或表演的方式展示(教师发放材料)。抽签选出三个小组分别进行三大物质的消化过程展示。每组展示时其他五个小组进行评价。
观看演示理解大分子分解小分子。学习消化的概念。
观看视频,识记消化道组成,反馈在导学案中,并进行小组展示。
阅读教材学习消化腺、消化液、消化酶的知识,并落实在导学案中,并进行小组展示。
肝脏
肝脏
观看图片理解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
观看演示实验。
小肠。
讨论展示。
直观形象的演示帮助学生了解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消化的概念。
直观生动地展示消化道组成,利用导学案落实,并利用白板演示激发学生兴趣,更好地接受新知。
通过学生自学教材、导学案落实反馈,白板展示激发学习兴趣,更好地学习新知、巩固新知。
直观图片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
利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消化酶对大分子物质的消化作用。
对本节课所学知识通过学生自己的内化反馈落实。
反馈小结:淀粉、蛋白质、脂肪消化曲线的解读:
三大物质初始、最终消化的场所?
总结: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器官。
淀粉—口腔、蛋白质—胃、脂肪—小肠。
小肠
通过对曲线图的进一步解读巩固三大物质的消化过程。
第二课时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体验:馒头在口腔中性状、味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馒头的这种变化与口腔中的哪些结构有关?
提示:根据假设本探究实验几个变量?设计几组对照实验?如何模拟口腔环境?
利用教师提示的实验器材,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预期实验现象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进行组间交流。
阅读教材了解实验方案并说明:(1)对照组可以只有一个;(2)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作为一个变量研究物理性消化的作用,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研究化学性消化的作用。
实施实验方案并观察实验现象,对结果进行分析说明。
吸收:
明确吸收的概念,小组阅读教材中的资料分析,观察小肠和大肠的结构示意图,从长度、内表面积、内部结构三个方面分析哪个器官更适于吸收营养物质。
展示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吸收过程的示意图,明确吸收的主要器官。
体验馒头在口腔中变化的过程,分析并回答问题:馒头快变成湿润的食团,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唾液都有关。
三个变量分别为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唾液,三组对照实验,遵循单一变量的原则。
设计实验方案,预期实验现象,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的原理加以分析说明。
阅读教材了解简化后的实验方案,并对消化过程的两个方面加以认知。
实施实验方案,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了解吸收的概念,小组借助资料和结构示意图,从三个方面分析得出小肠更适于吸收营养物质。
观察图片得出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器官。
利用已学的探究实验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明确科学探究的方法步骤及原则,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并进行表达和交流。
明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一、消化的概念:
二、消化系统的组成:
三、食物的消化过程:
糖类(淀粉) 麦芽糖 葡萄糖
蛋白质 多肽 氨基酸
脂肪 脂肪颗粒 甘油、脂肪酸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吸收:
八、教学小结及反馈:教材P31练习1—3
本节分两课时完成“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过程、消
化吸收重要概念解读等学习内容。采用多种形式,由特殊到一般,落实重要概念。
九、作业:《阳光课堂》P12—P13基础达标+能力提升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相对比较熟悉但概念比较多的一节,采用多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展
现重点知识,突破难点,落实基础,从特殊到一般,利用实验、资料分析等手段组织学
生活动,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