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五代(907—960)(中原地区)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唐
907亡
北宋
960兴
十国(891—979)
前蜀 后蜀 吴 南唐 吴越 闽 楚 南汉 南平 北汉
唐玄宗统治后期,腐败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黄巢起义
由藩镇割据演变而来,武力夺权
北方战乱多
南方相对安定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赵匡胤是后周禁军的统帅,负责防守京师。960年初,朝廷派他北上抵抗辽军。军队行至开封以北的陈桥驿时,谋士和诸将拿出预备好的黄龙袍披到赵匡胤身上,叩头便拜,口称“万岁”,赵匡胤就这样当了皇帝。
相关史事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宋太祖:赵匡胤
北宋的建立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北宋
时 间:
建立者:
都 城:
960年
赵匡胤
东京
(今河南开封)
注意:北宋的统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状态,不是全国的统一
先南后北
一日,(太祖)召赵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
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据此,赵普建议怎么做?
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
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集权于中央。即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
措施
军事上: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杯酒释兵权)
建隆二年(961年)七月初九日晚上,赵匡胤把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来喝酒,酒酣之际,赵匡胤面带愁容地说:“我非尔曹力,不及此。然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高枕卧也。”石守信等人冷汗直流,连连表示对皇帝无比忠诚。赵匡胤又说:“卿等固然,设麾下有欲富贵者,一旦以黄袍加汝身,汝虽欲不为,其可得乎?”到了这时,这些将领已经明白了,大家主动提出回家养老,“皆称疾请罢。帝从之,赏赉甚厚。”
“祖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病之重;京师之病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上下相维,不得专制。此所以百三十余年无兵变也。” ——范祖禹《范太史集》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京城驻军要轮流到外地或边境戍守,有的则要到产粮的地方就粮,这种轮流驻防的办法称为“更戍法”。这种方法名义上是锻炼士兵吃苦耐劳,实际上是借着士兵的经常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将官再也不能同士兵结合,在士兵中建立自己的声望,也就再也不能率兵同朝廷皇帝对抗了。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兵将分离政策)
政治上①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设副宰相,多重机构)
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实行行政、军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
“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 —宋太祖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 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 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 《宋史·职官志》
②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
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
经济上: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从965年起,赵匡胤往各地派转运使,主持地方税收,不许藩镇亲吏插手。地方的财赋收入,除开支本地行政经费所需外,其余全部输送京师,州府官员不得截留。没钱,你就是有兵都没用。下面的人一看,跟着你混,既不能升官,又不能发财,那就安安心心做好本职工作,犯不着听你忽悠去冒险。
宋太宗时于各路设转运使,其官衙称转运使司,俗称漕司。转运使除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外,还兼领考察地方官吏、维持治安、清点刑狱、举贤荐能等职责。
措 施
军事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②控制军队的调动
③经常调动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政治 ①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②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
经济 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宋太祖的统治措施
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VS
唐朝武将
宋代文臣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宋)曹翰《退将诗》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宋)谚语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重文轻武
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
唐朝河西节席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北宋文官出行图
宋太宗一朝,文臣成为政事堂和枢密长官的主要人选,先后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为文官,其中有科举出身的6人。有正副枢密使35人,其中文官21人。两宋共有枢密使、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约占百分之九十一。
—《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两宋卷》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天圣八年进士。以翰林学士修《新唐书》。宋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文臣掌握军政大权、文臣统兵
措施:
②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阵图”行军布阵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太祖誓碑
③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宋初太祖时,取士较严,进士人数最多也没超过31人,宋太宗即位后,开始突破100大关,有时一科竞达300多人… …宋代平均每年取士的人数约为唐代的5倍,约为元代的30倍,约为明代的4倍,约为清朝的3.4倍。
—《宋代扩大科举取士与冗官问题》
《劝学诗》
宋真宗(北宋第3位皇帝)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影响: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北宋苏辙曾记载道:“今世之取人,诵文书,习程课,未有不可为吏者也。其求之不难,而得之甚乐,是以群起而趋之。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
北宋重文轻武的影响
积极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本朝鉴于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也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
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较之前朝,才四十余年,已愈一倍多矣
—《包拯集》
军队的战斗力减弱
政府办事效率下降,朝廷财政困难
北宋政治的特点:
重文轻武、文人治国(最明显)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北宋
建立
巩固
960年赵匡胤
加强中央集权
重文轻武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