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
顾颉刚(1893一1980)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本课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为何要从“无为”到“有为”?
二、董仲舒为何能让汉武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汉武帝落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
一、为何要从“无为”到“有为”?
1、何为“无为”?
汉初“无为”思想又称“黄老之学”。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主要内容:主张治身、治国 方面“无为而无不为”,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
老子
“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齐民无藏盖”。
——《史记》
“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
——《汉书》
一、为何要从“无为”到“有为”?
2、为何 “无为”?
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的形势所需
黄老之学适应了当时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后汉书.食货志》
一、为何要从“无为”到“有为”?
3、“无为”带来的双面效果
汉武帝即位时,西汉国库中积蓄了大量的粮食和钱财,国家势力相当雄厚,有条件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国家也存在土地兼并、商贾膨胀、王国问题、边境不宁等问题。
——《中国古代史》
1、背景:
二、董仲舒为何能让汉武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经济恢复,社会安定,
国力日盛
(2)边境问题,王国问题,
土地问题
2、董仲舒对儒学改造之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古之造文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
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谓之王。”
——《春秋繁露》
君权神授
为君主统治提供合理性
二、董仲舒为何能让汉武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与天同者,大治”,天降祥瑞;
“与天异者,大乱”,天降灾祸。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
天人感应
对君主实行限制,实行仁政
二、董仲舒为何能让汉武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董仲舒对儒学改造之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大一统思想
二、董仲舒为何能让汉武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董仲舒对儒学改造之三:
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政治的兴衰、王朝的更迭以及人类的一切均决定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就是“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三纲”是决不能改变的“王道之纲”。五常之道(仁、义、礼、智、信)则为人伦道德标准。
“三纲五常”
二、董仲舒为何能让汉武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董仲舒对儒学改造之四:
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目的和作用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
以思想大一统维护
政治大一统
“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和抑制暴政
“三纲五常”
巩固君权
维护统治秩序
感:汉代儒学之新
思想:
政治:
教育:
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起用众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学儒家经典。
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正心
正朝廷
正百官
正万民
1、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和实质
特点:
实质:
①形成“外儒内法”的新儒学,兼采各家思想;
②儒学独尊,思想专制;
③宣扬“天人感应”,将儒学神学化,将君权神圣化。
借助神权来强化皇权,
以思想大一统巩固政治大一统,
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探究学习:
如何看待董仲舒的新儒学?
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
汉代儒学为什么能够成为正统思想?
1、儒学核心思想适应大一统中央集权的需要
2、儒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汉武帝的大力推动
2、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
(1)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稳定统治秩序
(2)有利于限制君主权力的过度膨胀。
(3)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4)为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起了关键性作用
积极方面
探究学习:
如何看待董仲舒的新儒学?
2、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
(1)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
(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
(3)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
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消极方面
探究学习:
如何看待董仲舒的新儒学?
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看似势不两立,但前者为后者创造了一个适合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而后者亦使法家的帝国稳如磐石。
——《中国:传统与变迁》
费正清(1907——1991)
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学家,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
美国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泰斗,“头号中国通”,
哈佛东亚研究中心创始人。
汉初 经济残破
休养生息
黄老思想无为而治
武帝时 国力渐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巩固大一统促经济发展
不甘无为淘汰黄老
适应并促进
利集权、制地方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秦朝时候,遭到打击
→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
中国的学术思想在不断的相互渗透、改造,以适应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同时又将反作用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
儒家思想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