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1.《庄子》故事两则课件(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1.《庄子》故事两则课件(4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02 19:22: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21《庄子》二则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庄子》及庄子的生平和思想。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北冥有鱼》中比喻的深意;感受《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庄子(约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宋国蒙人。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一书,通行本有内篇七章:《逍遥游》第一,《齐物论》第二,《养生主》第三,《人间世》第四,《德充符》第五《大宗师》第六,《应帝王》第七。这七篇,思想深透,风格飘逸,而且十分连贯。
外篇共十五篇文章,大部分非庄子 手笔。《天地》 《秋水》《达生》
《山木》《田子方》《知北游》这六篇很可能是庄子自著,或是他的弟子整理老师著作编成的文章。
杂篇共十一篇文章,除《让王》《盗跖》《说剑》《渔父》四篇外,都是非常漂亮的文章,非庄子手笔。
鲲( ) 徙于南冥( )

抟( ) 正色邪( )

濠梁( ) 鲦鱼( )
kūn

tuán

háo
tiáo
【抟扶摇】乘着旋风盘旋飞翔。抟,盘旋飞翔。扶摇,旋风。
【去以六月息】去,离开。息,气息,这里指风。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尽头。
【亦若是则已矣】是,这样。已,罢了。
【请循其本】追溯话题本原。
【云者】如此,语气词连用。
【既】已经。
一、重点词语积累
1. 重点实词
(1)其翼若垂天之云 垂: 。
(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徙: 。
(3)水击三千里 击: 。
悬挂
迁移
拍打
(4)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 。
(5)去以六月息者也 去: 。
(6)亦若是则已矣 已: 。
环绕而上
离开
罢了
2. 通假字

(1)北冥有鱼
通 , 意思 。

(2)其正色邪
通 , 意思 。





语气词,呢,吗

3. 古今异义
①怒而飞
(古义: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今义:生气,发怒)
②海运
(古义:海水运动;今义:泛指海上运输)
③天池也
(古义:天然形成的水池;今义:高山湖泊名)
4. 词类活用
(1)方位名词作状语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原意为 ,在文中意思为 。
(2)形容词作名词
志怪者也
原意为 ,在文中意思为 。
方位名词
向上
奇怪
怪异的事物

{
大风
名词,气息
5. 一词多义
去以六月息者也 。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
固不知子矣 。

子固非鱼也 。

{
固然
本来
《庄子》一则
北冥有鱼
《逍遥游》主要观点:人应当参透功名利禄、权势地位的作用力,打破其束缚,使精神活动臻至优游自在,无牵无挂的境界。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关键句子翻译
1.《齐谐》者,志怪者也。
《齐谐》是记载怪异的事物的书。
2.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当它振翅奋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边的云彩。
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之时,振翅击水而行,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
4.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它乘着旋风环绕而上,一直冲上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才能离开。
译 文: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内容探究
1. 本文开头描述鲲鹏的形象及奋飞时的壮美气势与论述“逍
遥游”有什么联系?
答:鲲鹏展翅高飞,必须凭借六月的大风。说明世间万物都要
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从而回答了“逍遥”要有所依凭。
2. “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答:“野马”“尘埃”的运动也必须依靠气息,“生物之以
息相吹也”。这里和鹏相比,说明万物均“有所待”(有所
待,须凭借,要依靠),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
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也好,“野马”“尘埃”
也好,状似逍遥,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思考:短文主要描述了什么内容?
【交流点拨】描述了鲲鹏的形象及奋飞时的壮美气势。

2.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到大鹏了?
【交流点拨】大鹏是由鱼(鲲)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占地有几千里,变成大鹏后,大鹏的背部占地几千里。说明庄子想象力丰富。
1.抽一名学生翻译短文,其他学生可更正翻译不当的地方,同时思考回答:鹏为什么要迁徙到南冥?
【交流点拨】南冥是天然的大水池,是鹏心目中的理想境地,鹏要追求一种精神的自由。
2.鹏由北海飞到南海,需要借助什么条件?用原文语句回答。
【交流点拨】“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3.奔腾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需要借助什么才能飘扬?用原文语句回答。
【交流点拨】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1.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交流点拨】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2.庄子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交流点拨】庄子说:在天上飞的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认识也是有局限性的啊!因此人对事物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
一、阅读《〈庄子〉一则》完成1~4题。(15分)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怒而飞 ( )

(2)志怪者也 ( )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

(4)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 )
振动翅膀
记载
向上

2.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海。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天色深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
3. 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3分)
【解析】文章借鲲鹏奋飞必须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来说明万物有所待的道理。借用寓言故事把道理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使文章生动活泼,颇具诗意,寓意隽永。
【答案】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要有所凭借。

4. 你敬佩鲲鹏吗?谈谈你的理由。(4分)
【解析】解答这类题目,要求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并能对自己的观点进行简要的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示例一:我敬佩鲲鹏,因为鲲鹏入深海,翔九天,胸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搏击长空,纵横大海,就像范仲淹、诸葛亮、毛泽东等历史人物,他们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示例二:我不敬佩,因为我喜欢知足常乐,淡泊名利,就像普通的劳动者,他们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北冥有鱼》写鲲鹏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飞到南海这一理想的境地,老师希望大家能凭借知识的力量、人格的魅力达到你人生的理想境界。愿你们插上知识的翅膀,乘长风破万里浪。
课外收集庄子名言,并背诵。
【交流点拨】①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②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③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我对于本篇课文的教学既能立足于文本又不局限于文本。把庄子的写作背景与文章有机连接起来,让学生对庄子思想有了直接感受和理解,并且用新时代的眼光解读了庄子,探寻了他对现实世界的指导价值,使教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学生既落实了重点文言知识,又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应该保证更多一些课堂交流时间,这样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加显著。对于这个问题我将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积极探寻,努力实践,避免再出现以上问题。
《庄子》二则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

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

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

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

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怎么
固然
本来
完全,确定是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


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


之濠上也。”
顺着

如此如此
已经
译文: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鲦(tiáo)鱼(在河水中)游得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了!”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等等,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一)朗读指导
注意课文中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交流点拨】①安知/我不知/鱼之乐?②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二)疏通文意
1.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积累文言知识。
(三)整体感知
课文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交流点拨】记叙了庄子和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的一场辩论。
1.庄子和惠子围绕什么话题展开了怎样的辩论?他们的观点和论据各是什么?
【交流点拨】辩题: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
庄子观点:我知道鱼很快乐。庄子论据一: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论据二:你说“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时,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
惠子观点: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惠子论据: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你也不知道鱼的快乐。
2.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交流点拨】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自身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3.通过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可以看出两个人有何不同?
【交流点拨】惠子力辩、拘泥、重求实,对事物有一种刨根问底的认真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有灵性、崇尚美,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感投射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1.作者借自己和惠子的辩论,宣扬了一种什么观点?
【交流点拨】宣扬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2.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交流点拨】①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文章中,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而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②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利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利者;③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于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
课文通过记叙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的辩论,表现了庄子机智、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庄子“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这一场辩论中的庄子与惠子,你欣赏的是谁?为什么?
【交流点拨】示例一:欣赏庄子,因为庄子能以愉快的心境,对待周围的事物,追求天人合一、推崇自然,机智、善辩。示例二:欣赏惠子,因为惠子机智好辩,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之处,对于事物有着寻根问底的认真态度。(也可以一同欣赏两位,理由综合以上所述即可)
庄子与惠子
游于濠梁
惠子
庄子
求真
拘泥
艺术家的快乐自由
力辩
巧辩
尚美
超然
逻辑家的知识判断
庄子与惠子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么样的?
《惠子相梁》中,惠子是一个醉心于功名利禄,并无端猜忌好友的小人,庄子狠狠地奚落了他。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与庄子在濠梁上游玩,他们就庄子能否知道“鱼乐”的问题发生辩论,可见两人是可以言谈往来的朋友。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了读上,采用了不同的朗读方式:有录音的范读,有学生的齐读,有个别学生朗读,分角色朗读等等。总之,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理解了文章的内容,理解了两个人辩论的话题、观点、论据等。在这个过程中我更是加入了学生情景表演的内容,丰富了课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不足的是对于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的讲述点拨过多,这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展示,这是我的遗憾之处。总之,有收获,有不足,我会在反思中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