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专题四 中国的对外交往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专题四 中国的对外交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02 13:41: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四 中国的对外交往
——中意建交50周年

热点 2020年,中意两国将迎来建交50周年,两国政府也将互办“中意文化旅游年”,届时将迎来一轮文旅交流热潮。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从丝绸之路上阵阵驼铃响彻无垠的戈壁大漠,连接起中国和古罗马两大文明;到马可·波罗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先行者,一部《马可·波罗行纪》在西方掀起历史上第一次“中国热”;再到中意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深厚的历史积淀、深挚的战略互信、丰富的务实合作、密切的文化交流,让中意传统友谊,静静流淌于友好交往的长河之中,树立了不同社会制度、文化背景、发展阶段国家互利共赢的典范。

线索一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特征 由开放走向闭关;以和平交流为主,后期出现反侵略战争
西汉 (1)陆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2)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时开辟,其中一条重要航线是中国东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今斯里兰卡)
唐朝 (1)唐朝时,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国,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754年,鉴真在第6次东渡时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天竺取经,回到长安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其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4)新罗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广泛流行于社会各阶层
宋朝 (1)陆路: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宋代驿站比较发达 (2)海路: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宋代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
元朝 (1)陆路: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陆路向西通往波斯、阿拉伯及俄罗斯等欧洲国家 (2)海路: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元代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40多个
明朝 (1)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的远航,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3)明朝中后期,民族英雄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击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4)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出兵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在台湾实行殖民统治
清朝 前期 (1)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台湾回到祖国怀抱。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2)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两次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打败沙俄侵略军;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3)清朝前期,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故步自封,闭关自守,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启示 (1)对外开放,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国家强盛 (2)闭关锁国,阻碍经济文化的发展,导致国家落后,进而落入被动挨打的境地


线索二 中国近代的屈辱外交
特征 屈辱外交,不平等、不独立、主权遭到破坏
原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未实现民族独立;综合国力落后,弱国无外交
表现 晚清 时期 (1)鸦片战争:1840—1842年,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条约,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左宗棠收复新疆:19世纪70年代,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但俄国仍通过条约割占了部分领土。1884年清政府建立新疆行省 (4)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并签订了《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5)列强瓜分中国狂潮:①《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②列强以干涉还辽为契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③1899年,美国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列强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北洋 政府 时期 (1)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为了获得日本支持,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 (2)1917年,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战胜国参加了在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中国政府代表在会议上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当要求。但英、法、美等列强无视中国主权,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最终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3)在1922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与会各国签订《九国公约》,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等目的最终实现,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南京 国民 政府 时期 (1)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日军相继占领东北三省,1932年,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 (2)1935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国民党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3)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4)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订了《联合国家宣言》,宣告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成立,为战胜法西斯奠定了基础 (5)二战中雅尔塔会议上,美、苏在没有中国政府参加的情况下要求中国政府承认外蒙古独立,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条件换取苏联出兵对日宣战,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6)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7)在抗战胜利后,美国扶蒋反共,中国国家权益被出卖,解放战争爆发 (8)1945年10月,联合国成立,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线索三 中国现代的外交成就
外交 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原因 新中国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国家领导人卓有成效的外交工作和独特的外交艺术;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等
基本 特征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当前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续表
表现 从中华 人民共 和国成 立到20 世纪50 年代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2)抗美援朝战争胜利:1950—1953年,中国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保卫了祖国安全,提高了国际地位,为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3)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提出: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在访问印度、缅甸时,与两国总理积极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4)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4—7月,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5)参加亚非会议(万隆会议):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了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针对帝国主义国家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20世纪 70年代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2)中美建交: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0世纪 90年代 (1)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2)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回归祖国 (3)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回归祖国
21世 纪初 (1)2001年,中国在上海成功主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助于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贸关系,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新空间 (3)2010年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 (4)2014年成功举办亚信峰会和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5)2017年,举行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6)2019年,举行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影响 (1)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开展积极主动的外交,改善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为国内的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了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贸关系和友好往来,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3)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在外交方面与近代中国相比,有何重大变化?导致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变化:从丧权辱国的外交到独立自主的外交。
(2)主要原因: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等。
2.通过了解中国近现代外交的历程,概括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国家制定或调整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谈谈你对外交关系的认识。
(1)因素:国家利益的需要(根本因素),综合国力的强弱,国家是否独立,社会制度是否先进,国家的国际地位,国家领导人的素质等。
(2)根本出发点:维护国家利益。
(3)认识:外交以维护国家利益为根本;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是与时俱进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国家需要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外交是以国家实力为后盾的,国家实力的变化影响外交政策;国家之间应该坚持和平交往,努力避免冲突和战争;坚持用对话谈判方式解决争端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