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 中外重大改革和制度创新
——深圳再当中国改革“先行者”
热点 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文件显示,党和国家作出兴办经济特区重大战略部署以来,深圳经济特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绩,已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支持深圳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有利于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有利于更好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丰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有利于率先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路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线索一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古代 改革 商鞅 变法 (1)概况: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开始变法。政治上,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军事上,奖励军功 (2)影响: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封建地主阶级改革
北魏孝文 帝改革 (1)内容: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2)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近代 改革 洋务 运动 (1)内容: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筹建了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等海军 (2)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封建地主阶级领导的自救运动
戊戌 变法 (1)内容: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2)影响: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现代 改革 土地 改革 (1)内容: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剥削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人民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三大 改造 (1)内容: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改革
改革 开放 经济 体制 改革 (1)农业:1978年底开始,首先在农村展开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和生产积极性,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经过改革,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3)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对外 开放 (1)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步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影响 中国的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全面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军事力量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线索二 世界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内容 影响 性质
古代 改革 法兰克 王国 改革 不再像以前那样将土地无偿地赏赐给贵族,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 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形成 封建性 质的改革
日本 大化 改新 (1)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管理 (2)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1)大化改新为日本确立了一套在当时十分先进的国家管理体制,促进了日本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为其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近代 改革 俄国 彼得一 世改革 (1)政治上,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2)军事上,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 (3)经济上,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4)文化上,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5)社会生活上,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但是,在彼得一世的统治下,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地主阶级 性质的改 革
俄国 农奴制 改革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农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资产阶级 性质改革
日本 明治 维新 (1)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2)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3)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4)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强兵富国,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但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现代 改革 赫鲁晓 夫改革 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在经济上进行一些改革,如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开启了苏联改革的序幕,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社会主义改革
勃列日 涅夫 改革 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得到加强,但并未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戈尔巴 乔夫 改革 经济方面,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政治方面,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激化了苏联的社会矛盾,局势迅速失控,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续表
现代 改革 罗斯福 新政 整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全国劳工关系法》;调整农业政策;推行“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新政期间,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新政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与完善
卡德纳 斯改革 (1)打击寡头势力,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 (2)推行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分配土地,打破少数人占有大量土地的局面 (3)将服务业和大型工业收归国有,谋求民族经济的独立与发展 (4)发展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等 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线索三 中国历史上的制度创新
1.中国古代制度创新
禅让制 原始社会后期,部族联盟民主推举首领的办法
世袭制 启继承了禹的位置,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从此,“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世袭制一直延续到清朝结束
分封制 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对宗亲和功臣等进行分封,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专制主 义中央 集权制 确立 秦朝统一后,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巩固 汉武帝时期,政治上,实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在长安兴办太学;经济上,统一铸币——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这一系列措施从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完善 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创立并完善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完善
发展 北宋时期,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政治上,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财政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强化 明朝,在中央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地方上废除行省,设置“三司”;设置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大兴文字狱;设立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科举制 含义 科举制度就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特征 分科考试选拔官员,强调以才学作为选官标准
演变 创立 (1)隋文帝: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2)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完善 (1)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2)武则天时,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 (3)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发展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国策,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僵化 明朝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题形式采用八股文
废除 1902年,清政府废除八股文。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约1300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
2.中国近现代的制度创新
时期 制度 具体表现 影响
近代 君主立宪制 维新派学习西方,在中国发动戊戌变法,企图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结果失败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政治制度的探索,开启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民主共和制 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终结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民主共和制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民主化
现代 政治协商制度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人民行使当家做主权利提供了制度保障,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保障了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维护了民族团结,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 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进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解放
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国两制”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指的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和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是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成功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线索四 世界历史上的制度创新
时间 制度 具体表现 影响
古代 雅典民主政治 伯里克利当政时期,公职人员几乎都是从全体公民中抽签产生,使每一名公民都有参政的机会;公民大会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职能;为了保证贫穷公民参政议政,伯里克利还建立了津贴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是西方民主政治制度之源,对近代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近代 君主立宪制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以此为基础,英国确立了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逐渐形成了君主立宪制 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工业革命的进行提供了制度保障,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树立了君主立宪制的制度模式
民主共和制 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实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及相关机构各司其职,相互制衡,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享权力,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 促进了美国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为美国此后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也对后来许多国家的政治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现代 苏联模式 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表现为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权力高度集中 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1.比较罗斯福新政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罗斯福新政 新经济政策
背景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加剧了美国的政治危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政治、经济危机
前提 资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
实质 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目的 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秩序,减轻经济大危机对美国的破坏 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巩固工农联盟
方式 国家干预经济发展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
侧重点 工业 农业
作用 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使苏俄(联)的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
2.比较西方模式、苏联模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西方模式 苏联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所有制形式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工业化道路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农业制度 资本主义大农场 集体化农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制度 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等 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3.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成功的共同因素有哪些?
(1)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2)改革立足国情,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改革措施行之有效,顺应了人民的愿望。
(4)改革家的远见卓识和政治魄力,具有勇于探索、努力开拓、锐意进取、坚强不屈、与时俱进等优秀品质。
(5)解放思想,善于吸收、借鉴世界先进文化和不同社会制度的优势和长处等。
4.回顾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谈谈你的认识。
(1)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尊重客观规律。
(2)改革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改革是富国强兵之路。
(3)改革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改革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应根据本国的国情制定。
(4)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在曲折中不断前进的。
(5)改革要善于学习、吸收别人先进的科技与文化。
(6)我们要勇于改革,善于改革,锐意进取,不畏艰险。
(7)我们应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改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