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3.1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3.1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2-02 16:00: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3.1平行线的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 ,应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与同学们的合作交流过程中,学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宽思维能力.
(2)通过研讨与交流,在活动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3)学生通过活动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3.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通过平行线的性质观察、猜想、操作、推理、交流、归纳等探究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实践探究能力.
(2)通过学习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又是相互区别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在经历学习知识的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及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
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区别.
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采用尝试指导、引导发现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民主意识和开放意识.
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维,主动发现,认真研究.
教学模式:
探究发现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发现教学法、主体互动法.
教学用具准备:
常用画图工具、量角器、白纸.
教学手段:
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1.引入课题
如右图,体育馆给人以平行线的性质
由此引出本节课题:
平行线的性质
2.复习回顾
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在位置上特征呢?
观察、思考.
学生回答:
1、同位角:在截线的同侧,在被截两直线的同旁。
2、内错角:在截线的两侧,在被截两直线之间。
3、同旁内角:在截线的同侧,在被截两直线之间。

实际问题(存疑),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对上节课所学的三线八角进行复习回顾,并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



























五.
梳理知 识
颗粒归 仓
实验与探究一:
看课本第32页图10-11
猜一猜∠1和∠2相等吗?
还有别的方法吗?
图中还有其它同位角吗?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是不是任意一条直线去截平行线a、b所得的同位角都相等呢?
[结论]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符号语言:∵a∥b,
∴∠1=∠2.
实验与探究二:
如图:已知a//b,那么(2与( 3相等吗?为什么?
[结论]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符号语言:∵a∥b,
∴∠2=∠3.
合作交流三:
如图,已知a//b, 那么
(2与(4有什么关系呢?
[结论]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
符号语言:
∵a∥b,
∴( 2+ ( 4=180°.
例1如图,已知直线a∥b,c∥d,∠1 = 1060,求∠2, ∠3的度数.
变式1.已知条件不变,求∠3,∠4的度数?
变式2.如图,已知∠3 =∠4, ∠1=47°, 求∠2的度数?
知识提升
让学生进行选择:
1.超越号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已知AB∥CD,
∠B = 600.
①求∠C的度数;
②由已知条件能否求得∠A的度数?
2.创新号
如图,在汶川大地震当中,一辆抗震救灾汽车经过一条公路两次拐弯后,和原来的方向相同,也就是拐弯前后的两条路互相平行.第一次拐的角∠B等于1420,第二次拐的角∠C是多少度?为什么?
3.挑战号
小明在纸上画了一个角∠A,准备去测量它的度数,因不小心将纸片撕破,只剩下如图的一部分,如果不能延长DC,FE的话,你能帮他设计出多少种方法测出∠A的度数?
最后回到引例.
【总结】平行线的性质:由“线”定“角”,
平行线的判定:由“角”定“线”.
猜一猜
量一量
拼一拼
想一想
看一看
由此得出平行线性质1.
学生回答
解∵a∥b(已知),
∴∠1=∠2(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
∵ ∠1=∠3(对顶角相等),
∴ ∠2=∠3(等量代换).
学生总结、表述
由此得出平行线性质2.
学生交流讨论并叙述.
解: ∵a//b (已知),
∴( 1= ( 2(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
∵ ( 1+ ( 4=180°
(邻补角定义),
∴( 2+ ( 4=180°
(等量代换).
学生总结、表述
由此得出平行线性质3.
积极思考
踊跃回答

猜测、讨论,寻找规律.

学生回答
学生畅谈收获
回顾、归纳.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自己动手,实际操作,进行度量、观察,在有了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动脑分析总结出结论.不仅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方法探索,这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理解平行线的性质是十分重要的.
学生从实践中得到的知识印象最深刻.在实验的基础上,组内同学相互帮助、争论、提示,能够进行推理证明.
锻炼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逐步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并进一步巩固对定理的理解及语言的规范,感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要求学生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只需算出所求的度数即可.
例1的变形目的是巩固平行线的三条性质.
通过教师指正,可以规范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格式,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
循序渐进提高难度,提高灵活运用定理的能力,感受解决有关平行问题的关键,突破难点,并进一步提高用符号语言进行推理的能力.
使学生的思路进一步得以拓宽,初次接触辅助线的添加,使学生能力得以提高.
学生情趣高涨.
将本节课知识进行回顾.
六.
布置作业强化理 解
课本33页:
必做: 1、2、3
选做:B组 1
课后完成.
课后能进一步巩固,鼓励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