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
一、单选题
1.春秋战国时期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日益破坏,其根本因素是
A.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B.私田增多
C.土地私有化程度加深 D.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
2.清《续通典?食货》记载:交子……肇因始于宋代巴蜀之铜钱与铁钱混用过于笨重而不便于携带,后因民间交子铺户印制杂乱、无法兑现及诈伪问题,“争讼数起”,于是益州知州张咏指定专由16户富商特许经营,严禁民间私造。宋仁宗时,设益州“交子务”,发行“官交子”,使之成为官方货币。材料反映出当时
A.宋代地方具有独立的货币发行权 B.当地富户大贾操纵商业流通与交换
C.纸币在商品流通领域作用越来越大 D.政府管办专营能彻底避免民间纠纷
3.《礼记》中记述了这样一段文字:“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这段文字中的“大道”是指
A.禅让制 B.世袭制 C.氏族公有制 D.私有制
4.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上奏乾隆皇帝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其货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卖与各行商转售外夷。”据此可知,当时
A.政府阻挠农产品的商品化 B.农民弃农经商的现象严重
C.官员鼓励海外贸易的活动 D.市场扩大推动桑蚕业发展
5.清朝在制订本国商人出海贸易的管理制度时,依据的是“重农抑商”政策;而在制订外商来华贸易的管理制度时,依据的则是“怀柔远人”的思想。这反映出当时
A.传统观念制约经济发展 B.闭关锁国政策发生变异
C.外商来华得到政府鼓励 D.制度更新助推社会转型
6.唐代诗人姚合诗曰:“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此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社会动荡,田野荒芜 B.区域性商人集团形成
C.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D.商业的繁荣发展
7.北魏实行的均田制的性质是
A.封建土地国家制度 B.地主土地私有制
C.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 D.农民土地私有制
8.汉高祖刘邦曾下诏,令兵解甲归田,赐以田宅,允许在战争中流亡山泽的人还乡,恢复其田宅爵位。汉高祖这一措施有利于
A.增加自耕农所占的比重 B.提高民众的政治地位
C.促进商业的恢复与发展 D.削弱豪强地主的势力
9.唐韩愈《寄卢仝》诗中写道:“国家丁口连四海,岂无农夫亲耒耜。”这里的“耒耜”是指
A.生产工具 B.作战武器 C.生活用具 D.祭坛礼器
10.《汉书·食货志》引李悝语:“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不勤,则损亦如之。”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 B.精耕细作 C.脆弱、封闭 D.自给自足
11.两宋时期,各地先后兴起的市镇超过了3600处。作为新兴的农村商业中心,市镇并不以政治中心为依托,而是基于商业和市场活动兴起,又以商品经济体的形式发展,因而具有鲜明的经济中心的特征。这种情况表明,两宋时期
A.乡村经济进行自我调整和创新
B.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的历史进程
C.城市中的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
D.城乡之间开始出现商品交换活动
12.宋代的“苏湖熟,天下足”,到明清时变为“湖广熟,天下足”,17世纪后江南地区成为缺粮区,18世纪苏州成为全国性的粮米贸易中心。这表明江南地区
A.失去经济中心的地位 B.工商业获得较大发展
C.深受世界市场的影响 D.经济结构日趋单一化
13.传统科举落第文士,大多做教书先生或回家种地。到了明朝又多新的出路,比如可以给官员做师爷,给商人做参谋,甚至还可以去戏班子写戏。据此可知明代
A.商品经济繁荣 B.戏曲备受士人推崇
C.科举制度衰落 D.社会等级秩序混乱
14.黄梅戏《天仙配》的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A.男耕女织 B.夫妻恩爱 C.农业重要 D.生活富足
15.清朝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不包括
A.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B.使中国与世隔绝
C.有效地防止了外敌的入侵 D.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16.从《清明上河图》中看,汴京城十字街口的各种店铺都有明显的招牌商标。在招牌商标广告中,许多商家把“仁”“义”“德”“信”等作为字号,刻写于牌额之上,公之于众。据此可知
①工商业者重视商业信用的宣传
②市坊制度开始瓦解
③商标的命名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
④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监管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17.中国古代“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B.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
C.土地兼并的长期盛行 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
18.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至康第六年(1667)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己。”材料表明了苏州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雇佣关系全面盛行
19.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照田亩的实有数目收税。其中“公元前594年”属于
A.前五世纪末 B.前五世纪初 C.前六世纪末 D.前六世纪初
20.在宋代,词人的创作不是专为抒发主体情志而是去表现其精神产品的消费者的愿望和情绪:市民们在瓦舍中尽情地观赏百戏和娱乐,但这种文化消费是要付费的。这些现象表明宋代
A.商品经济发展导致享乐主义观念盛行
B.市民阶层壮大推动文艺的商品化趋势
C.社会动荡促使士人阶层审美观念转变
D.文学体裁变化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二、简答题
21.古代中国在农业方面的创造,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发展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它们或起促进作用,或起阻碍作用,影响着传统农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生产工具在农业生产发展中起关键作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有何突破?唐朝时生产工具又有何革新?
(2)“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反映了西周时期的什么土地制度?战国商鞅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实际又确立了什么土地制度?从这一时期起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形成的基本模式是什么?
(3)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是古人对哪项水利工程的赞美?汉代关中农民还因地制宜的创造了一种什么灌溉系统?
(4)“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揭示了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的什么现象?导致了哪些社会问题?
22.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主要特点有什么?
三、材料分析题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工商业和商人资本的发展,暴露了工商业政策中存在的问题。至武帝时,引起了许多矛盾。“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被时人誉为“素封”的富商大贾,不仅经济生活侈靡,甚至真正的封君亦要“低首仰给”。更为严重的是商贾“以末致财,用本守之”,兼并土地,称霸一方,越出了封建政权的规范。同时,武帝“外事四夷,内兴功利”,将汉初六、七十年来的一点积蓄,消耗殆尽。因此,经济改革,势所必行。其中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实行盐铁官营,在产盐区设置盐官,募人煮盐,产品由官府统一收购发卖……“笼天下盐铁之利,以排富商大贾”。
——摘编自刘凌:《西汉初期的工商业政策及汉武帝的经济改革》
材料二 安史之乱后,既有的盐业官运官销体制,开支大,弊病多。刘晏就任盐铁使后,对此前的盐法进行系统改革,其核心是改官运官销为商运商销,在榷(专卖)盐法中引入商人与商业机制,即如《资治通鉴》中记载:“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卖)于商人,任其所之。”在这一体制下,政府和盐商同是榷盐的受益者,二者建立起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刘晏榷盐法是切合当时客观实际的,对后代的禁榷制度及商业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此我国古代商业政策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摘编自马林涛:《刘晏榷盐法与中国古代商业政策之转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时期进行“经济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刘晏榷盐法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主要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统治者调整工商业政策的认识。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的社会,历代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头等大事,尤其是重视兴建水利工程。公元前246年,为耗竭秦国实力,韩国派水工郑国入秦游说,在泾水和洛水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本为“疲秦”之策的郑国渠却在完工后发挥了“强秦”的作用,使干旱的关中平原旱涝保收,为战国时期秦国的强盛和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
——摘编自陈晨《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何以千年不衰》
材料二 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产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重视兴修水利工程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
参考答案
1.A2.C3.C4.D5.A6.D7.A8.A9.A10.B11.A12.B13.A14.A15.C16.C17.A18.A19.D20.B
21.(1)铁农具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铁犁牛耕)。
发明曲辕犁。
(2)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制)。
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战国李冰都江堰。
井渠(坎儿井)。
(4)土地兼并现象(土地高度集中)。
造成农民贫苦落后,影响国家赋税收入;不利于中央集权,激化阶级矛盾,引起社会动荡。
22.种植为主,饲养为辅;精耕细作;男耕女织。
23.(1)原因:商人资本的发展破坏了封建等级制度;商人兼并土地破坏了农业生产,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武帝的统治使国库空虚,出现了财政危机。
(2)主要内容:民制官收,商运商销,官商分利(引入商人与商业机制,官商分利)。
主要作用:减少政府开支,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适应并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后世专卖制度及商业政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认识:统治者采取的工商业政策(抑商政策)不是一成不变,而是根据统治的现实需要进行调整。
24.(1)原因: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农业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中国水旱灾害频发,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水利灌溉是保证农业生产和提高农业产量的重要因素。
(2)原因: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
表现: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