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十七章 17.1勾股定理教案(3份打包,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十七章 17.1勾股定理教案(3份打包,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2-03 15:17:11

文档简介

教 学 案(11)
主备人: 审核人:
课 题 17.1勾股定理 (1) 课 时 总3课时
班 别 课 型 新课
时 间 教 具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过程与方法:探索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培养简单的推理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激发熬过热情。
重点 勾股定理的内容、证明及简单应用
难点 勾股定理的证明
预 习 内 容 及 学 法 指 导 预习笔记:阅读教材页(一)自学提纲 (二)典型问题 (三)疑难问题
学 习 过 程
教学流程及时间 教师行为(活动) 学生行为(活动) 教学笔记
创设情境, 揭示课题(2’) 出示目标 交流预习(5’) 1、直角△ABC的主要性质是:∠C=90°(用几何语言表示) (1)两锐角之间的关系: (2)若D为斜边中点,则斜边中线 (3)若∠B=30°,则∠B的对边和斜边: 直角三角形三边的长度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呢? 目标:1.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交流预习 勾股定理证明:方法一;如图,让学生剪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图形,利用面积证明。 S正方形=_______=_______方法二;已知:在△ABC中∠C=90,∠A、∠B、∠C的对边为a、b、c 求证:a2+b2=c2。 分析:左右两边的正方形边长相等,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相等。 左边S=______________ 右边S=_______________ 左边和右边面积相等, 学生倾听并作答,教师板书课题 齐读目标,了解学习任务。明确重难点。 小组内交流预习情况,提出质疑,解决。
教学流程及时间 教师行为(活动) 学生行为(活动) 教学笔记
引导探究 小组展示(13’) 精讲点拨 质疑释疑(8’) 2)你能发现图1-1中三个正方形A,B,C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图1-2中的呢?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展示提升(质疑点拨) 1.在Rt△ABC中, , (1)如果a=3,b=4,则c=________; (2)如果a=6,b=8,则c=________;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是△ABC的三边,则B.若、、是Rt△ABC的三边,则C.若、、是Rt△ABC的三边,, 则D.若、、是Rt△ABC的三边, ,则 (1)观察图1-1。???A的面积是--个单位面积;B的面积是______个单位面积;C的面积是____个单位面积。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合作,互学,倾听教师的点拨,记录。最后由组代表进行汇报展示。 学生提出质疑,师生共同解决。 3、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长分别为3和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斜边长为25 B.三角形周长为25 C.斜边长为5 D.三角形面积为20 4、如图,三个正方形中的两个的面积S1=25,S2=144,则另一个的面积S3为____. 5、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cm和12cm,则第三边的长为 。
小结提升(2’) 本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你学到了哪些数学方法?对其他同学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达标检测(11’) 1.在Rt△ABC中,∠C=90°, ①若a=5,b=12,则c=___________;②若a=15,c=25,则b=___________; ③若c=61,b=60,则a=__________;④若a∶b=3∶4,c=10则SRt△ABC=________。2、一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长为6,斜边长比另一直角边长大2,则斜边的长为 。 3、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cm和4cm,则第三边的为 。 已知,如图在ΔABC中,AB=BC=CA=2cm,AD是边BC上的高.求 ①AD的长;②ΔABC的面积.
布置作业(1’) 在Rt△ABC中, (1)如果a=5,c=12,则b=________; (1) 如果b=15,c=20,则a=________.
板书设计 17.1勾股定理 (1) 一、问题引入 引例 例题习题训练 二、探究新知 归纳定里内容 达标检测 三、应用新知 四、布置作业
学 校 检 查 记 实
听课意见


第4题图

S1

S2

S3



教 学 案(12)
主备人: 审核人:
课 题 17.1勾股定理 (2) 课 时 总3课时
班 别 课 型 新课
时 间 教 具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会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过程与方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思想
重点 勾股定理的简单计算
难点 勾股定理的灵活运用
预 习 内 容 及 学 法 指 导 预习笔记:阅读教材页(一)自学提纲 (二)典型问题 (三)疑难问题
学 习 过 程
教学流程及时间 教师行为(活动) 学生行为(活动) 教学笔记
创设情境, 揭示课题(2’) 出示目标 交流预习(5’) 直角三角形性质有:如图,直角△ABC的主要性质是:∠C=90°,(用几何语言表示)(1)两锐角之间的关系: ; (2)若∠B=30°,则∠B的对边和斜边: ; (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 等于斜边的 。 (4)三边之间的关系: 。 (5)已知在Rt△ABC中,∠B=90°,a、b、c是△ABC的三边,则c= 。(已知a、b,求c)a= 。(已知b、c,求a)b= 。(已知a、c,求b).目标::1.会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思想。交流预习:(1)在Rt△ABC,∠C=90°,a=3,b=4,则c= 。 (2)在Rt△ABC,∠C=90°,a=6,c=8,则b= 。 (3)在Rt△ABC,∠C=90°,b=12,c=13,则a= 。 学生倾听并作答,教师板书课题 齐读目标,了解学习任务。明确重难点。 小组内交流预习情况,提出质疑,解决。
教学流程及时间 教师行为(活动) 学生行为(活动) 教学笔记
引导探究 小组展示(13’) 精讲点拨 质疑释疑(8’) (小组互助)例1:一个门框的尺寸如图所示. 若薄木板长3米,宽2.2米呢? 例2、如图,一个3米长的梯子AB,斜靠在一竖直的墙AO上,这时AO的距离为2.5米.如果梯子的顶端A沿墙下滑 0.5米,那么梯子底端B也外移0.5米吗?(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分析:要求出梯子的底端B是否也外移0.5米,实际就是求BD的长,而BD=OD-OB1、一个高1.5米、宽0.8米的长方形门框,需要在其相对的顶点间用一条木条加固,则需木条长为 。2、从电杆离地面5m处向地面拉一条长为7m的钢缆,则地面 钢缆A到电线杆底部B的距离为 。 3、有一个边长为50dm的正方形洞口,想用一个圆盖盖住这个洞口,圆的直径至少为 (结果保留根号)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合作,互学,倾听教师的点拨,记录。最后由组代表进行汇报展示。 学生提出质疑,师生共同解决。
小结提升(2’) 本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你学到了哪些数学方法?对其他同学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达标检测(11’) 1、若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边长为10cm,第三边长为16 cm,那么第三边上的高为 ( ) A、12 cm B、10 cm C、8 cm D、6 cm 2、若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2,则它的直角边的长为 ,斜边上的高的长为 。3、如图,在⊿ABC中,∠ACB=900,AB=5cm,BC=3cm,CD⊥AB与D。 求:(1)AC的长; (2)⊿ABC的面积; (3)CD的长。4、一旗杆离地面6m处折断,其顶部落在离旗杆底部8m处,则旗杆折断前高 。如下图,池塘边有两点A,B, 点C是与BA方向成直角的 AC方向上一点.测得 CB=60m,AC=20m, 你能求出A、B两点间的距离吗?
布置作业(1’) 如上图,滑杆在机械槽内运动,∠ACB为直角,已知滑杆AB长100cm,顶端A在AC上运动,量得滑杆下端B距C点的距离为60cm,当端点B向右移动20cm时,滑杆顶端A下滑多长?
板书设计 17.1勾股定理 (2) 一、问题引入 引例 例题习题训练 二、探究新知 实际问题的转化 达标检测 三、应用新知 四、布置作业
学 校 检 查 记 实
听课意见


A

C

B







B

C

1m


2m

A

实际问题

数学模型

O

B

D

CC

A

C

A

O

B

O

D

第2题

B


A

C















A

E


B

D


C



教 学 案(13)
主备人: 审核人:
课 题 17.1勾股定理(3) 课 时 总3课时
班 别 课 型 新课
时 间 教 具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能运用勾股定理在数轴上画出表示无理数的点,会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决---勾股定理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领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重点 运用勾股定理解决数学和实际问题
难点 勾股定理的综合应用。
预 习 内 容 及 学 法 指 导 预习笔记:阅读教材页(一)自学提纲 (二)典型问题 (三)疑难问题
学 习 过 程
教学流程及时间 教师行为(活动) 学生行为(活动) 教学笔记
创设情境, 揭示课题(2’) 出示目标 交流预习(5’) 1.(1)在Rt△ABC,∠C=90°,a=3,b=4,则c= 。 (2)在Rt△ABC,∠C=90°,a=5,c=13,则b= 。 目标:1.能运用勾股定理在数轴上画出表示无理数的点,进一步领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会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小组交流:1.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则它的对角线AC= 。2.如图,已知OA=OB, (1)说出数轴上点A所表示的点(2)在数轴上作对应的点 3.你能在数轴上找出表示的点吗?请作图说明。4.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和12,求第三边。 学生倾听并作答,教师板书课题 齐读目标,了解学习任务。明确重难点。 小组内交流预习情况,提出质疑,解决。
教学流程及时间 教师行为(活动) 学生行为(活动) 教学笔记
引导探究 小组展示(13’) 精讲点拨 质疑释疑(8’) 例:用圆规与尺子在数轴上作出表示的点,并补充完整作图方法。 师点拨步骤如下:1.在数轴上找到点A,使OA= ? ;2.作直线l垂直于OA,在l上取一点B,使AB= ? ; 3.以原点O为圆心,以OB为半径作弧,弧与数轴交于点C,则点C即为表示的点. 3、已知:如图,等边△ABC的边长是6cm。 (1)求等边△ABC的高。 (2)求S△ABC。 1.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自探问题。下面我们再回看一下,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还有那些没有解决?2.本节的知识已经学完,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合作,互学,倾听教师的点拨,记录。最后由组 代表进行汇报展示。 学生提出质疑,师生共同解决。
小结提升(2’) 本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你学到了哪些数学方法?对其他同学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达标检测(11’) 1.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cm和5cm,,则第三边长为 。 2.已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2cm,则它的高为 ,面积为 。 3.已知等腰三角形腰长是10,底边长是16,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面积。4.在数轴上作出表示的点。5.已知:在Rt△ABC中,∠C=90°,CD⊥AB于D,∠A=60°,CD=,求线段AB的长。
布置作业(1’)
板书设计 17.1勾股定理(3) 一、问题引入 引例 例题习题训练 二、探究新知 利用勾股定理在数轴上描出无理数 达标检测 三、应用新知 四、布置作业
学 校 检 查 记 实
听课意见


A

B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