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自然灾害的成因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4.1 自然灾害的成因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2-02 18:51: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自然灾害的成因

【教学目标】
1.辨识常见的自然灾害的类型,归纳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
2.结合图文资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3.分析自然的成因及危害,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探索欲望。
4.理解自然灾害造成的主要危害。
【教学重难点】
1.影响自然灾害损失的因素。
2.自然灾害的类型。
3.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及分布。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然灾害及其常见类型
(一)自然灾害
指导学生自读课本,明确自然灾害的概念:是指因自然异常或者快速变化,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环境破坏的现象或事件。当然,有时人类活动也会触发或者诱发自然灾害。
【合作探究1】自然灾害损失

1976年的唐山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地震,是我国近70年来发生的最严重的两次地震灾害。这两次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差不多,造成的损失却相差很大。汶川地震死亡人数远远小于唐山地震,而直接经济损失却远远大于唐山地震。

问题探究:造成两次地震灾害损失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自然灾害损失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过渡)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引出自然灾害损失,并明确概念和影响自然灾害损失的因素:
(二)自然灾害损失
一般来说,受灾区人口密度越大、社会发展水平越低,伤亡人数越多;受灾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损失则越大。
影响自然灾害损失的因素:自然异变的强度、速度,自然异变发生地人口密度,自然异变发生地产业布局,自然异变发生地经济发展。
(三)自然灾害类型
【合作探究2】自然灾害类型
(1)通过网络等途径查阅资料,了解世界上曾经发生过的至少10项重大自然灾害。
分组活动:学生分组展示课前关于自然灾害类型的调查成果,同组同学进行补充。
(2)根据自然灾害七类型的划分,说出你了解到的这些重大自然灾害分布属于哪一类型。
(3)选择其中一例,思考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描述其造成的主要危害。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结合图4-1-3进行总结归纳: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根据灾害特点、灾害管理及减灾系统地不同,我国将自然灾害分为七大类。
气象灾害:是指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是自然灾害中最为频繁而又严重的灾害。
影响中国的主要气象灾害:暴雨、干旱、寒潮、热带风暴、龙卷风、雷暴、雹灾、大风、干热风、暴风雪、冷害、霜冻、沙尘暴等。
海洋灾害:是指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或激烈变化,导致在海上或海岸发生的灾害。我国海洋灾害的种类有很多,主要的有风暴潮、赤潮、海浪、海啸、海雾、海冰、海底地质灾害、海水入侵、沿海地面下沉、河口及海湾淤积、外来物种入侵、海上溢油等等。
洪水灾害:包括洪水灾害和雨涝灾害两类。
地质灾害:是指在地球内动力、外动力或人为地质动力作用下,地球发生异常能量释放、物质运动、岩土体变形位移以及环境异常变化等,危害人类生命财产、生活与经济活动或破坏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的现象或过程。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地震灾害:地震及由地震引起的各种次生灾害,如砂土液化、城市大火、河流与水库决堤等。
农业灾害:农作物病虫害和鼠害、农业气象灾害、农业环境灾害等。
林业灾害:森林病虫害和鼠害、森林大火等。
自然灾害有多种类型。按照20世纪的统计结果,世界上造成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依次是地震、洪涝、干旱、风暴潮、火山爆发、滑坡、风雹和泥石流。
【当堂检测】
1.下列现象或事件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A )
①美国“卡特里娜”飓风 ②印度洋地震海啸
③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泄漏 ④城市火灾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霜冻往往出现于深秋至第二年早春晴朗的夜晚,因为此时( C )
A.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 B.空气中水汽多,地表降温快
C.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 D.大气保温作用强,地表降温慢
下图为“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某日我国地质灾害指数和限电指数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3-4题。

3.若图中所示现象同时出现,最有可能发生的季节是( B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4.地质灾害指数和限电指数较高的地区,天气状况分别可能是( C )
A.沙尘暴、寒潮 B.干旱、台风
C.暴雨、高温 D.暴雨、低温
1781年冰岛拉基火山喷发,其产生的有毒气体和饥荒使岛上人口减少了1/5;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喷发导致9.2万人死亡;1985年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一次中等规模的喷发也造成了2.3万人死亡。据此回答5-6题。
5.材料中三次火山喷发造成的人员伤亡数不同,最不可能的原因是( D )
A.致灾因子强度不同 B.人口密度不同
C.抗灾救灾投入不同 D.太阳高度不同
6.下列情况中,灾情最小的是( B )
A.经济发展水平高,防抗灾能力强
B.经济发展水平低,防抗灾能力强
C.经济发展水平高,造成的损失小
D.经济发展水平低,防抗灾能力弱
7.下图是“世界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柱状统计图”,据图回答问题。

(1)描述1950年~2001年自然灾害损失的发展趋势,并分析说明这种趋势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2)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年份灾害损失差异很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灾害损失越来越重,1995年后有下降的趋势。不断加重的原因可能是:①重大灾害发生次数增多;②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后期下降的原因可能是:①重大灾害次数减少;②防灾、抗灾能力提高。
(3)不同年份重大灾害发生的次数和灾害发生的强度不同。
【第二课时】
【课堂导入】我们上节课了解了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来看看常见的自然灾害的成因以及危害。
(1)地震
【教师讲解】讲解地震的定义以及地震灾害:
Ⅰ、定义:一定区域内地面震动的现象。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由地震造成的灾害叫地震灾害。地球上每年发生约数百万次地震,其中绝大多数地震是人们感觉不到的。造成严重灾害的地震每年大约有10多次,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每年大约有1-2次。
【学生活动】讲述现实中所了解的地震造成的危害
【教师总结】地震的危害:
1.直接灾害破坏
地震直接灾害是地震的原生现象,如地震断层错动,以及地震波引起地面振动,所造成的灾害。主要有:地面的破坏,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滑坡、泥石流等),海啸、地光烧伤等。
2.次生灾害
地震次生灾害是直接灾害发生后,破坏了自然或社会原有的平衡或稳定状态,从而引发出的灾害。主要有:火灾、水灾、毒气泄漏、瘟疫等。其中火灾是次生灾害中最常见、最严重的。
3.破坏程度
地震灾害破坏程度,除了与震级大小有关外,还与震源深度、距震中远近、震中区的地质条件、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人们的防震抗震意识、应急措施和预报预防程度等有关。
4.破坏特点
地震成灾具有瞬时性。地震在瞬间发生,地震作用的时间很短,最短十几秒,最长两三分钟就造成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使人猝不及防、措手不及。人类辛勤建设的文明在瞬间毁灭,地震爆发的当时人们无法在短时间内组织有效的抗御行动。
地震造成伤亡大。地震使大量房屋倒塌,是造成人员伤亡的元凶,尤其一些地震发生在人们熟睡的夜间。地震还易引起火灾、有毒有害气体扩散等次生灾害。
【教师讲解】讲解地震的成因以及地震类型
Ⅱ、地震的成因
1.地质构造活动
2.火山活动
3.地层陷落
4.人类活动(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水库蓄水、深井注水)
Ⅲ、地震类型
按地震形成的原因可分为:
1.构造地震:是由于构造运动使岩石发生变形,当变形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岩石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变位错动,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就会形成地震。世界上发生的地震大部分属于构造地震。
2.火山地震:是由火山爆发时所引起的能量冲击,而产生的地壳振动。火山地震有时也相当强烈。但这种地震所波及的地区通常只限于火山附近的几十公里远的范围内,而且发生次数也较少,只占地震次数的7%左右,所造成的危害较轻。
3.陷落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这种地震发生的次数更少,只占地震总次数的3%左右,震级很小,影响范围有限,破坏也较小。
4.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5.诱发地震:在特定的地区因某种地壳外界因素诱发(如陨石坠落、水库蓄水、深井注水)而引起的地震。
【过渡】根据我们目前的了解,我们都知道地震是发生在地下的,那地震是如何传到地表?
【学生活动】回顾第一章学习的关于地震波的内容
【过渡】大家去想想,每一次地震的破坏力度是不是一样的?那影响到这个破坏力度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探究影响因素
【教师总结】影响地震的破坏力度的因素:
Ⅳ、震中震源
震源:引发地震能量释放的源地。
震源深度:震源垂直向上到地面的距离。
震中:震源上方正对着地面上的位置。
震中距:人们所在的地点到震中的距离。
极震区:震后破坏程度最严重的地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根据震源深度进行分类: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地震,大多数破坏性地震是浅源地震。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为60~300公里。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公里以上的地震,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纪录到的最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786公里。
Ⅴ、震级烈度
1.震级
定义:是地震大小的一种量度,根据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将地震划分的不同等级。(震级反映了地震的强弱,震级越大,地震强度越大)
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是一定的,不同方法测定和计算出来的震级可能不同。
人们通常用里氏震级来表示地震的大小。震级相差1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相差两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也就是说,一次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约相当于32个5级地震,而一次7级地震释放的能量大约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2.地震烈度
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同。为衡量地震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一一地震烈度(衡量地震破坏程度的指标)。
影响烈度的因素:
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面状况、房屋结构和地层构造等。
一般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离震中越近,人口越密集,建筑物防震性能越差,烈度越高。
一般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
【过渡】大家在平时的了解中,知道哪些地区比较频繁地发生地震吗?
【学生活动】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认识
【教师总结】地震主要分布地区:
Ⅵ、地震分布
板块边界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分布带,板块内部大大小小的断层活动带也是地震的主要发生地带。
1.世界地震分布:
环太平洋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周边板块的交接地带
欧亚地震带: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地带
大洋中脊地震活动带:位于板块的拉张边界上
大陆断裂地震活动带:该带与上述三个带相比其规模最小,不连续分布于大陆内部
2.中国地震分布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再加上内部断层众多,因此地震频发。根据我国历史上地震发生的情况,可划分为四大地震带:
①台湾与福建沿海地震带
②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震带
③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震带
④新疆地区盆地边缘地震带
(二)洪涝
【教师讲解】讲解洪涝的定义以及洪涝灾害:
定义:河湖水超过滩地或堤坝高度而发生的溢流现象或堤坝溃决导致的水流下泻称为洪水。若洪水冲毁道路、房屋、农田等,就会形成洪灾。若洪水或者雨水集聚,淹没城市或者乡村,就会形成涝灾。洪涝灾害是洪灾和涝灾的总称。
洪涝的危害:洪涝灾害是20世纪除地震之外对人类社会造成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会造成环境破坏、经济损失、水源污染、食品污染、媒介生物滋生(蚊虫、蝇类、鼠类)、传染病流行。例如,1998年我国长江、嫩江、松花江等流域发生的洪水,全国有29个省区不同程度受灾,受灾面积3.18亿亩,受灾人口2.23亿人,死亡3004人,倒塌房屋68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660亿元。再如,2011年发生在泰国南部的洪涝灾害,导致数百人死亡或失踪,24个府浸泡在洪水中,约110万家庭的280万人受到影响,经济损失约占当年泰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
【过渡】那到底为何会发生洪涝灾害呢?
【学生活动】分组合作探究,探讨洪涝的原因
【教师总结】洪涝发生的原因:
洪涝发生的自然因素:暴雨、冰雪快速融化、河道堰塞、海啸、风暴潮、低洼地势。
洪涝发生的人为因素:人类对生态的破坏以及不尊重自然规律的活动也会在一定程度诱发或者加剧洪涝灾害。毁林开荒不仅会导致雨水的地面下渗减少,增加洪水形成的概率,而且还会造成水土流失、堵塞河道、减小湖泊及水库容量,从而加剧灾害程度。围湖造田会直接降低湖泊调节洪水的能力。过度抽取地下水引发地面沉降、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都会使得排水不畅,加重洪涝灾害。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跟不上人口集聚与城市化的速度,也会加大城市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过渡】大家在平时的了解中,知道哪些地区比较频繁地发生洪涝吗?
【学生活动】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认识
洪涝的分布:
世界分布:就全球范围来说,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多台风暴雨的地区。这些地区主要包括:孟加拉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近海岸地区。此外,在一些国家的内陆大江大河流域,也容易出现洪涝灾害。
中国洪涝分布:
主要的雨涝区分布在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以东。雨涝最严重的地区主要为东南沿海地区、湘赣地区、淮河流域、海河下游地区,次多雨涝区有长江中下游地区、南岭、武夷山地区、黄河下游地区、四川盆地、辽河、松花江地区。全国雨涝最少的地区是西北、内蒙和青藏高原,次为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东北地区。概括而言,雨涝分布总的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湖区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南坡多,西、北坡少。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合作探究活动,完成对应问题
【合作探究3】洪涝
我国洪涝灾害的空间分布
洪涝灾害是我国影响最广泛、造成财产损失最严重的灾害之一。

读图4-1-8,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任务:
1.总结我国洪涝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
2.说出我国四大“多灾涝区”的地形与气候特征,以及社会经济条件,分析这些区域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
3.查阅资料,找出我国近十年来发生过的特大洪涝灾害,说出灾害严重的主要原因。
(三)滑坡、泥石流
【过渡】讲解完主要的气象灾害,我们来看看主要的地质灾害:滑坡与泥石流。
【教师讲解】滑坡与泥石流的定义以及主要影响因素
1.滑坡
定义:滑坡通常指斜体坡上的土层或岩层,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影响滑坡的因素:
①不稳定的山坡形态,如陡峭的坡面。
②岩土软弱面,如岩体中的裂隙和松软夹层。
③触发因素,如地下水、地表水、降水对岩土软弱面的润滑作用,以及地震、河流侵蚀、人工活动等对坡体稳定性的破坏。
2.泥石流
定义:泥石流是指大量大小混杂的松散固体物质和水的混合物,在重力作用下向下快速运动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形成的条件:
①大量松散堆积物。
②较大的沟谷坡度。
③暴雨、快速融水或者堤坝溃决等导致的突发性巨大水流。
泥石流多发生在暴雨频发的山区
3.滑坡、泥石流的特点:突发性、山区的主要自然灾害。
4.滑坡、泥石流的危害:滑坡、泥石流的破坏力巨大,可以在短时间内摧毁桥梁、道路、房屋,堵塞河道,掩埋农田,给人民财产造成巨大损失。2015年11月13日,发生在浙江丽水的山体滑坡,滑坡体规模达30余万立方米,27户房屋被埋,21户房屋进水,造成26人遇难、11人失踪。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合作探究活动,完成对应问题
【合作探究4】常见自然灾害
我国地域辽阔,区域自然环境差异较大,致灾因素分布不均,导致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可能发生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

1.读图4-1-11,说出我国不同地区主要的自然灾害类型。
2.你家乡的主要自然灾害是什么?分析其原因。
当堂检测
读百年以来的五大地震列表,回答1~2题。

1.百年以来里氏9.0级以上大地震主要分布在( B )
A.太平洋中脊地震带
B.环太平洋地震带
C.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D.大西洋中脊地震带
2.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东海岸的大地震,是由于( A )
A.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碰撞挤压而形成的
B.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背运动张裂而形成的
C.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背运动张裂而形成的
D.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碰撞挤压而形成的
3.南亚的孟加拉国是全球水患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水患成因有( A )
①地势低平 ②位于赤道,全年多雨 ③热带气旋频频侵袭
④春季积雪大量融化 ⑤受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③④⑤
读“我国某自然灾害发育分布图”。据图回答4~5题。

4.该自然灾害最可能是( D )
A.干旱 B.寒潮
C.沙尘暴 D.滑坡
5.关于该自然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冬季风是该灾害形成的重要因素
B.该灾害北方比南方的发育程度高
C.气候是该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D.植被破坏是造成该灾害发生的重要人为原因
6.读台湾岛地形示意图,回答问题。

(1)台湾岛发生最多的自然灾害是什么?
(2)在同一次自然灾害中,岛的西部往往比东部灾情严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7.读“堰塞湖形成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图中堰塞湖的形成过程。
(2)指出堰塞湖可能诱发的次生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