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孙权劝学》习题
一.基础盘点
1.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___________体通史。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_________(朝代)政治家、史学家。
2.重点词义。
(1)卿今当涂掌事 ____________(2)蒙辞以军中多务 ____________
(3)即更刮目相待 ______________(4)及鲁肃过寻阳 ______________
(5)卿今者才略 ______________(6)非复吴下阿蒙_____________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___________
3.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词类活用
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名词活用作动词,_________
5.一词多义
(1)见: 见往事耳____________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__________
(2)以: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__
自以为大有所益_____________
(3)当:卿今当涂掌事___________
但当涉猎 ___________
6.古今异义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孤: 古义:__________
今义:单独,孤单
治:古义:___________
今义:治理
博士: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2)但当涉猎
但:古义:___________
今义:但是,表转折
涉猎:古今:____________
今义:接触,涉及
(3)见往事耳
见: 古义:__________
今义:看见
往事:古义:__________
今义:过去的事情
(4)及鲁肃过寻阳
及: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赶上;比得上
(5)即更刮目相待
更:古义:_________
今义:改变;改换
7.解释加点的虚词。
(1)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_(2)蒙乃始就学_________
(3)与蒙论议___________(4)卿今者才略__________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__________
(6)而:结友而别________
8.重点句子翻译。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6).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二.实战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13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孔子谓伯鱼①曰:“鲤乎,吾闻可以与人终日不倦者,其唯学焉。其容体不足观也,其勇力不足惮也,其先祖不足称也,其族姓不足道也。终而有大名,以显闻四方流声后裔者岂非学之效也。故君子不可以不学,其容不可以不饰。夫远而有光者,饰也;近而愈明者,学也。譬之汙池②,水潦③注焉,雚苇生焉,虽或以观之,孰知其源乎。”
(选自《孔子家语》,有删改)
【注释】①伯鱼:孔子的儿子,名鲤,字伯鱼。②汙(wū)池:水池。③水潦:雨水。
1. 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 蒙辞以军中多务 ____________
(2).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___________
(3). 其勇力不足惮也 __________
2.下面句子中,加点“焉”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水潦注焉
A. 复到舅家焉
B. 且焉置土石
C.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D.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 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甲文选自《资治通鉴》,这是一部纪传体史书,是由司马光主持编写的。
B. 古人都可以自称“孤”,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可以亲密地称“卿”。
C. 孙权严厉批评吕蒙不爱学习,并现身说法,使吕蒙认识到读书的必要性。
D. 孔子认为:打扮外表让人容貌光彩,学习让人更有智慧,二者道理很相似。
4.【甲】文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刻画吕蒙的形象,请结合内容分析。(3分)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13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选自《三国志·王肃传》)
1. 解释下列加点字意思。(4分)
(1)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
(2)及鲁肃过寻阳_____
(3)即更刮目相待____
(4)有人从学者____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甲】【乙】两文中吕蒙和从学者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孙权和董遇是如何解决的?(4分)
答案:
一.基础盘点
1.编年 北宋
2.(1)当道、当权(2)推托(3)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4)到,等到。(5)才干和谋略(6)比喻人学识尚浅。(7)知晓事情。
3.耶同耶 语气词,吗
4.推托
5.(1)了解 认清。(2)用 与“为”连用,意为“认为”(3) 掌管,主持; 应当。
6.(1)古时王侯的自称;研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2)只,只是;粗略地阅读
(3)了解;历史(4)到,等到(5))重新
7.(1)介词、用(2)副词于是、就(3)介词、跟、和(40)用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5)表感歌的语气词,相当于”啊”(6)连词,表顺承
8.(1).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
(2).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
(3).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4).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5).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6).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
二.实战演练
(一)答案:1.(1)辞:推托(2)见:了解 (3)害怕
2.C
3. D
4. ①鲁肃的惊叹侧面表现吕蒙的学有所成。
②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5.【答案】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
(二)】1. (1). 推辞 (2). 等到 (3). 重新 (4). 跟随,跟从
2. (1)你如今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啊!
(2)读书一百遍,其中的含义自然就会显现出来了。
3. 吕蒙和从学者都认为自己没有学习的时间。孙权通过举出自己的例子来给吕蒙做 榜样,鼓励他抽出时间粗略浏览了解历史;董遇直接教导从学者在生活中挤出时间来学习, 例如冬天、晚上和阴雨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课题 《孙权劝学》》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下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词义、识记文学常识,疏通文意。2.把握故事内容及主旨,体会人物对话语气,分析人物形象。3.学习吕蒙虚心接受意见、努力学习的精神。4.培养阅读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重点 1.积累重点词义、识记文学常识,疏通文意。2.把握故事内容及主旨,体会人物对话语气,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 培养阅读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自以为自己是一介武夫,读书没有什么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孙权劝学》这篇文章吧。
讲授新课 一.预习检测1.认真倾听朗读音频,把握朗读节奏及语调。(1)注意以下几种句式的朗读节奏:①权∕谓吕蒙曰②蒙∕辞以军中多务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2).动宾短语中动词与宾语之间要停顿。见∕往事耳(3).四字句,一般是2∕2的节奏。但当∕涉猎 与蒙∕论议 士别∕三日 结友∕而别 2.结合字音与停顿,自由朗读课文。朗读要求:第一步: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第二步:读出句意;第三步:读出语气;第四步:读出感情;第五步:背诵全文。初,权∕谓吕蒙曰:“卿(qīng)∕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shú)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gēng)∕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3.知人论世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居涑(sù )水乡,世称涑水先生。晚年自 号迂叟。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宝元年间中进士。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稽古录》。他主编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内容丰富,叙事简练,是富有一定文学价值的历史名著。4.作品介绍本文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294卷,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书名是当时皇帝宋神宗定的,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意思是说,这是帮助宋王朝治理国家的整个历史借鉴。(资,帮助。治,治理。通,贯通。鉴,借鉴。) 该书以政治、军事为主,涉及经济、文化等。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二百二十二种。 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zhuan)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5.其他链接人物----孙权、鲁肃、吕蒙(1)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现在浙江富阳)人,取大乔为妻。三国吴帝国的创建者。自称为春秋时大军事家孙武之后, 公元二二九年至二五二年在位。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内占有江东。公元229年,称帝与武昌,后迁都建业(今南京市),建立吴国,在位23年。其最大功绩就是开发了东南地区,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 在位时,曾派卫温率领万人船队与夷洲(今台湾省)取得联系。死后追封为吴大帝。他在外交上能屈身忍辱,以柔克刚,有勾践之奇,这方面超过了曹操,刘备。东汉末,他从兄长孙策遇害身亡之日起,继其兄孙策据江东六郡,后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与赤壁。曹操与孙权对阵,曹操攻而不能破,且见吴军阵容整肃,孙权英武异常,深为羡慕。于是就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语。后人常以此比喻希望晚辈英贤。(2).鲁肃(172-217),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人。从小丧父,靠祖母抚养。他少有大志,轻财好施,喜欢习武骑射。三国时吴国名将、战略家、政治家和外交家。 东吴四英将第二位,文武全才。他不但治军有方,名闻遐迩,而且虑深思远,见解超人。他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周瑜向孙权推荐了鲁肃。鲁肃见了孙权,明确提出了与曹操、袁绍三分天下的想法,这就是著名的《榻上策》。孙权非常敬重鲁肃,与他日夜交谈。赤壁之战中,鲁肃以武将身份出战,总领三军,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赤壁之战后,鲁肃立主将荆州借给刘备,这一招使得曹操正在写字的笔吓得掉到了地上。周瑜临死前向孙权推荐鲁肃继任都督。他一生的最大功绩是倡导、促成并终身不易地竭力维护孙刘联盟,使三足鼎立之势能够形成。217年,鲁肃病逝,年仅46岁。(3).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陡安徽阜南人,少年时不读书,以胆气称,少依孙策部将邓当。邓当死代领其军。后从孙权攻占各地。曾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后来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官拜虎威将军。倍受孙权,鲁肃的信赖。鲁肃死后,掌管东吴军事,率军暗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占领荆洲,名扬三国。杀关羽后不久病死。 主要建策: (1). 208年荊南战役获马300 匹(54 回) (2). 212 年,建濡须坞(61 回) (3). 214 年,急攻皖城(67 回)(4). 215 年,巧詐郝普。(5). 219 年,袭取荊州(75回) 代表性战役: (1). 214 年,皖城会战。(67 回) (2). 219 年,荊州战役。(75~77 回)二.积累词义,疏通文意。(要求:结合书下的注释,试着去翻译课文,然后用笔圈出难解的字、词、句,小组合作完成。)解释红色字词义。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词义: 谓……曰:对……说。当涂:当道,当权。辞:推托。以:用。欲:想要。为:成为。博士: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今指学位的最高一级。邪:通“耶”,语气词,吗。但:只。往事:历史。耳:罢了。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 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原文: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词义:孰 若:与……相比怎样。以为:认为。益:好处。乃:于是。始:开始。及:到了……的时候。大:非常。 吴下阿蒙:比喻才识尚浅,现在多用于指他人有转变。译文:你说军中事务繁多,又有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下阿蒙了!”原文: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词义:更:重新。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何见事:为什么。 之:主谓间语气词。 乎:表示反问语气 ,可译为“呢 遂 :于是。 拜:拜见。 而:表顺接。译文:吕蒙说:“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另眼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三.整体感知。1.反复朗读,孙权是如何劝说吕蒙的?体会孙权劝说的语气和态度。孙权善劝: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严厉、关心的语气)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责备、怒气)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责备、怒气)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语重心长,现身说法)劝中见艺术:孙权认为学习对执掌军权的吕蒙来说,尤为重要。“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说吕蒙,首先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当吕蒙“以军中多务”相推辞时,孙权指出学习的目的和方法,而且现身说法,以“卿言多务,孰若孤?”回应了吕蒙的推托,并用自己的体会强调学习的作用。最终,吕蒙无可推脱,“乃始就学”。(先以古为鉴,说明读书学习的必要性;再现身说法,鼓励吕蒙学习。)2.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你从本文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写吕蒙和鲁肃之间的论议,结友,侧面烘托了吕蒙的自信,来表现他取得的学习成果。启示:(1)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好书,书是第二课堂,是我们的老师,对我们知识的增长大有帮助。(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人和事。(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4)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5)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6)劝导别人要以理服人,循循善诱。3.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请简要说明。 有。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是同僚关系,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风趣幽默趣味在其中。“士别三日,既更刮目相待。”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情况是在不断变化的,人也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的人和事。四.研读共品,合作探究。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想一想孙权说此话时神态 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门传授经学的学官,而是别有目的。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恼怒的意味。2.“卿今者……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 相当于“啊”,表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4.本文的三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孙权:关心下属,循循善诱。吕蒙:幽默风趣、知错就改、重视学习、勤奋好学,自信。鲁肃: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真诚欣赏别人、敬才爱才。五.写作特色1.详略得当:详写“劝学”、“议论” ;“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动作描写、侧面描写,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语言描写、正面描写吕蒙自豪之情。3.文章以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 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课堂练习积累有关“劝学”的名言警句。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4.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七.拓展提高 阅读下面两文,完成后面的小题。【甲】《孙权劝学》全文略【乙】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财解任,自陈尝在秦王幕府。上怜之,欲听还旧任。魏征谏曰:“秦王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是使为善者惧。”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赐帛遣之。相寿流涕而去。1.解释划横线的词。(1)但当涉猎)_____ (2)非复吴下阿蒙:__________(3)是使为善者惧。________ (4)相寿流涕而去________答案:只;比喻才识尚浅,现在多用于指他人有转变;这;离开。2.翻译句子。(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2)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答案:(1)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另眼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2).现在我在皇位,是天下的主人,不能只偏爱老朋友。3.文中吕蒙与李世民有什么相同的品行 能反映这种品行的历史故事还有不少,试举一例。答案:相同之处: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示例:战国时齐王听取邹忌的建议,出现各诸侯国“皆朝于齐”的局面。鲁庄公听取曹刿的建议,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4.联系实际,谈谈从故事中得到的启示。有一份虚心,就会有一份收益。唐太宗听取魏征的建议,成为一代明君而名垂千史。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广泛听取他人良好的建议,成为自己行动的指南,不断进步。八.布置作业请你搜集两例名人读书的故事。答案:示例1:海伦凯勒:由于在一岁多的时候,因生病,而双目失明,并且又聋又哑了。由于这个原因,海伦的脾气变得非常暴躁,动不动就发脾气摔东西。她家里人看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便替她请来一位很有耐心的家庭教师苏丽文小姐。海伦在她的熏陶和教育下,逐渐改变了。她利用仅有的触觉、味觉和嗅觉来认识四周的环境,努力充实自己,后来更进一步学习写作。几年以来,当她的第一本著作《我的一生》出版时,立即轰动了全美国。 示例2:屈原洞中苦读。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示例3:鲁迅嚼辣椒驱寒读书的故事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勉吕蒙学习的故事,突出了孙权关心下级,耐心说服,不以权势压人的行为,赞扬了吕蒙接受意见并‘努力学有所成的事迹,说明了人只肯学就会大有长进。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挺立在时代的潮头。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板书 孙权劝学 孙权 → 劝学 → 吕蒙 ← 赞 学 ← 鲁肃(语重心长) (自豪、自得) (惊讶、赞叹)关爱部下 虚心接受意见 爱 才 好 学 勤学、刻苦 敬 才 善 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1张PPT)
《孙权劝学》
部编版 七年级下
新知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吕蒙。此人武艺
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是
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
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自以为自己是一介武夫,读书没有
什么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
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孙权劝学》这篇文章吧。
新知讲解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词义、识记文学常识,疏通文意。
2.把握故事内容及主旨,体会人物对话语气,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吕蒙虚心接受意见、努力学习的精神。
4.培养阅读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新知讲解
一.预习检测
1.认真倾听朗读音频,把握朗读节奏及语调。
(1)注意以下几种句式的朗读节奏:
①权∕谓吕蒙曰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动宾短语中动词与宾语之间要停顿。
见∕往事耳
(3).四字句,一般是2∕2的节奏。
但当∕涉猎 与蒙∕论议 士别∕三日 结友∕而别
新知讲解
2.结合字音与停顿,自由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
第一步: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第二步:读出句意;第三步:读出语气;第四步:读出感情;
第五步:背诵全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qīng)∕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
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
多务,孰(shú)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
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
曰:“士别∕三日,即更(gēng)∕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
蒙母,结友∕而别。
新知讲解
知人论世
(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
人,居涑(sù )水乡,世称涑水先生。晚年自 号迂叟。
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
世称司马温公。宝元年间中进士。北宋著名的政治家、
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稽古录》。他主编的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内容丰富,叙事
简练,是富有一定文学价值的历史名著。
新知讲解
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
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294卷,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
1362年间的史事。书名是当时皇帝宋神宗定的,神宗以
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意
思是说,这是帮助宋王朝治理国家的整个历史借鉴。
(资,帮助。治,治理。通,贯通。鉴,借鉴。) 该书
以政治、军事为主,涉及经济、文化等。取材除十七史
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二百二十二种。
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zhuan)的目的是
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新知讲解
其他链接人物----孙权、鲁肃、吕蒙
剧照---孙权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现在浙江富阳)
人,取大乔为妻。三国吴帝国的创建者。自称为春秋时大
军事家孙武之后, 公元二二九年至二五二年在位。在五十
多年的时间内占有江东。公元229年,称帝与武昌,后迁都
建业(今南京市),建立吴国,在位23年。其最大功绩就
是开发了东南地区,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 在
位时,曾派卫温率领万人船队与夷洲(今台湾省)取得联系。
死后追封为吴大帝。他在外交上能屈身忍辱,以柔克刚,
有勾践之奇,这方面超过了曹操,刘备。东汉末,他从兄长孙策遇害身亡
之日起,继其兄孙策据江东六郡,后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与赤壁。曹操与
孙权对阵,曹操攻而不能破,且见吴军阵容整肃,孙权英武异常,深为羡慕。
于是就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语。后人常以此比喻希望晚辈英贤。
新知讲解
(剧照--鲁肃)
鲁肃(172-217),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人。
从小丧父,靠祖母抚养。他少有大志,轻财好施,喜欢习武
骑射。三国时吴国名将、战略家、政治家和外交家。 东吴
四英将第二位,文武全才。他不但治军有方,名闻遐迩,而
且虑深思远,见解超人。他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周瑜
向孙权推荐了鲁肃。鲁肃见了孙权,明确提出了与曹操、
袁绍三分天下的想法,这就是著名的《榻上策》。孙权非常敬重鲁肃,与他
日夜交谈。赤壁之战中,鲁肃以武将身份出战,总领三军,立下了很大的功
劳。赤壁之战后,鲁肃立主将荆州借给刘备,这一招使得曹操正在写字的笔
吓得掉到了地上。周瑜临死前向孙权推荐鲁肃继任都督。他一生的最大功绩
是倡导、促成并终身不易地竭力维护孙刘联盟,使三足鼎立之势能够形成。
217年,鲁肃病逝,年仅46岁。
新知讲解
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陡安徽
阜南人,少年时不读书,以胆气称,少依孙策部将邓当。邓当
死代领其军。后从孙权攻占各地。曾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
于赤壁。后来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
官拜虎威将军。倍受孙权,鲁肃的信赖。鲁肃死后,掌管东吴
军事,率军暗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占领荆洲,名扬三国。
杀关羽后不久病死。 主要建策: (1). 208年荊南战役获马300 匹(54 回) (2). 212 年,建濡须坞(61
回) (3). 214 年,急攻皖城(67 回)(4). 215 年,巧詐郝普。
(5). 219 年,袭取荊州(75回)
代表性战役: (1). 214 年,皖城会战。(67 回)
(2). 219 年,荊州战役。(75~77 回)
新知讲解
二.积累词义,疏通文意。
(要求:结合书下的注释,试着去翻译课文,然后用笔圈出难解的字、词、句,小组合作完成。)
解释红色字词义。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词义:
谓……曰:对……说。当涂:当道,当权。辞:推托。以:用。欲:想要。为:成为。博士: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今指学位的最高一级。
邪:通“耶”,语气词,吗。但:只。往事:历史。耳:罢了。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 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新知讲解
原文: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
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词义:
孰 若:与……相比怎样。以为:认为。益:好处。乃:于是。
始:开始。及:到了……的时候。大:非常。
吴下阿蒙:比喻才识尚浅,现在多用于指他人有转变。
译文:
你说军中事务繁多,又有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
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
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
不再是以前那个吴下阿蒙了!”
新知讲解
原文: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
结友而别。
词义:
更:重新。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何见事:为什么。 之:主谓间语气词。 乎:表示反问语气 ,可译为“呢
遂 :于是。 拜:拜见。 而:表顺接。
译文:
吕蒙说:“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另眼看待),长兄
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
分别。
新知讲解
三.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孙权是如何劝说吕蒙的?体会孙权劝说的语气和态度。
2.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3.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请简要说明。
4.“士别三日,既更刮目相待。”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新知讲解
1.反复朗读,孙权是如何劝说吕蒙的?体会孙权劝说的语气和态度。
孙权善劝: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严厉、关心的语气)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责备、怒气)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责备、怒气)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语重心长,现身说法)
劝中见艺术:孙权认为学习对执掌军权的吕蒙来说,尤为重要。“卿今当涂
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说吕蒙,首先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当吕蒙
“以军中多务”相推辞时,孙权指出学习的目的和方法,而且现身说法,以
“卿言多务,孰若孤?”回应了吕蒙的推托,并用自己的体会强调学习的作
用。最终,吕蒙无可推脱,“乃始就学”。
(先以古为鉴,说明读书学习的必要性;再现身说法,鼓励吕蒙学习。)
新知讲解
2.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你从本文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写吕蒙和鲁肃之间的论议,结友,侧面烘托了
吕蒙的自信,来表现他取得的学习成果。
启示:
(1)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好书,书是第二课堂,是我们的老师,对我们知识
的增长大有帮助。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人和事。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5)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6)劝导别人要以理服人,循循善诱。
新知讲解
3.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请简要说明。
有。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
是同僚关系,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风趣幽默趣味在其中。
4.“士别三日,既更刮目相待。”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情况是在不断变化的,人也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人,要用发展的眼
光看待一切的人和事。
新知讲解
四.研读共品,合作探究。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想一想孙权说此话时的
神态
2.“卿今者……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说明了什么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4.本文的三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
新知讲解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想一想孙权说此话时
神态
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门传授经学的学官,而是别
有目的。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恼
怒的意味。
2.“卿今者……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感到十分惊讶,又
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
见。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新知讲解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 相当于“啊”,表感叹
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
得。
4.本文的三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
孙权:关心下属,循循善诱。
吕蒙:幽默风趣、知错就改、重视学习、勤奋好学,自信。
鲁肃: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真诚欣赏别人、敬才爱才。
新知讲解
1.详略得当:详写“劝学”、“议论” ;“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
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
进;“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动作描写、侧面描写,鲁肃之所以主动与
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
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
事之晚乎!”语言描写、正面描写吕蒙自豪之情。
3.文章以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
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
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写作特色
课堂练习
积累有关“劝学”的名言警句。
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4.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拓展提高
【甲】《孙权劝学》全文略
【乙】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财解任,自陈尝在秦王幕府。上怜之,欲听还旧
任。魏征谏曰:“秦王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是使为善者惧。”
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
不得独私故人。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赐帛遣之。相寿流涕而去。
1.解释划横线的词。
(1)但当涉猎)_____ (2)非复吴下阿蒙:__________
(3)是使为善者惧。________
(4)相寿流涕而去________
答案:只;比喻才识尚浅,现在多用于指他人有转变;这;离开。
阅读下面两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拓展提高
2.翻译句子。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
答案:
(1)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另眼看待),长兄
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
(2).现在我在皇位,是天下的主人,不能只偏爱老朋友。
拓展提高
3.文中吕蒙与李世民有什么相同的品行 能反映这种品行的历史故事还有不
少,试举一例。
答案:
相同之处: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示例:战国时齐王听取邹忌的建议,出现各
诸侯国“皆朝于齐”的局面。鲁庄公听取曹刿的建议,取得“长勺之战”的
胜利。
4.联系实际,谈谈从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有一份虚心,就会有一份收益。唐太宗听取魏征的建议,成为一代明君而名
垂千史。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广泛听取他人良好的建议,成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不断进步。
课堂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勉吕蒙学习的故事,突出了孙权关心下级,耐心说服,不
以权势压人的行为,赞扬了吕蒙接受意见并‘努力学有所成的事迹,说明
了人只肯学就会大有长进。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挺立在时代的潮头。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孙权 → 劝学 → 吕蒙 ← 赞 学 ← 鲁肃
(语重心长) (自豪、自得) (惊讶、赞叹)
关爱部下 虚心接受意见 爱 才
好 学 勤学、刻苦 敬 才
善 劝
作业布置
请你搜集两例名人读书的故事。
答案:
示例1:海伦凯勒:由于在一岁多的时候,因生病,而双目失明,并且
又聋又哑了。由于这个原因,海伦的脾气变得非常暴躁,动不动就发脾气摔
东西。她家里人看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便替她请来一位很有耐心的家庭教师
苏丽文小姐。海伦在她的熏陶和教育下,逐渐改变了。她利用仅有的触觉、
味觉和嗅觉来认识四周的环境,努力充实自己,后来更进一步学习写作。
几年以来,当她的第一本著作《我的一生》出版时,立即轰动了全美国。
作业布置
示例2:屈原洞中苦读。
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
《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
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示例3:鲁迅嚼辣椒驱寒读书的故事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
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
又买了一串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
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
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