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1课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1课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2-02 20:29: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2.概述肺泡与血液的交换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关注环境中空气质量的自觉性。
二、学情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学生已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以及呼吸道的作用,知道了肺是呼吸系统的气体交换场所,是学习这一节的基础,所以本节课在理解胸廓变化引起气体进出肺过程中有一定难度,因为同学们还没有接触过压强这一概念,要通过直观的现象来指导分析这一过程,也为下节课气体进入肺部以后,在肺泡与血液之间又怎样发生了气体交换打下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已经了解了人体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等有关知识
2. 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3. 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很强的求知欲望,但是还缺乏一定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环境分析
本课内容抽象,根据教材内容,无法让学生对“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这一生理现象有一个全面系统的理解,必需补充一些动画和视频材料,并和教材内容重新进行整合,这些工作的完成必然离不开电脑这一教学工具,所以根据需要,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进行有效教学 。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2)概述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难点:
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四、教学过程(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上课前我们先来玩一个小游戏——吹气球比赛
老师给每组准备了一个气球,组长指定一个代表参加比赛,先深吸一口气,在尽力深呼气,看谁把气球吹的最大。请参赛选手起立,开始比赛。
过渡:刚才的吹气球比赛,气体主要经过人体的你什么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引导学生复习呼吸道的作用,追问:肺有什么作用呢?气体进入肺以后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出课题(板书)
组长指定参赛选手准备比赛
选手吹气球,其他同学观看。并最终评出吹得最大的小组。
回顾上课所学回答。
通过游戏吸引学生注意
自主学习肺的和位置形态
展示体腔和肺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完成学案自主学习第1题。
师简要补充胸廓相关内容并提醒学生划线(板书)
观察图片,完成学案,展示答案。
培养学生观察图片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呼吸时胸廓的变化及其原因
我们呼吸时,胸廓是否会发生变化?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请大家坐直身体,伸出双手,放在胸廓左右两侧可以摸到肋骨的地方,深吸气,感受肋骨和胸廓的变化。
教师带着学生一起深呼吸。引导学生说出深吸气和深呼吸是肋骨和胸廓的变化。(板书)
追问:胸廓容积的变化与什么有关呢?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第2.3.4.5题。
针对第4.5题较难的情况,教师展示肋间肌和膈肌舒张和收缩的动画,并讲解,总结得出肋间肌和膈肌都收缩时,胸廓扩大。肋间肌和膈肌都舒张时,胸廓缩小。
指导学生完成学案合作探究表格相关内容(板书)
肋间肌
膈肌
胸廓
吸气
呼气
体验深呼吸时,肋骨和胸廓的变化。总结:吸气: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
呼吸: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
认真观看视频,完成导学案题目。
展示答案。
通过全班体验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肋间肌和膈肌的收缩和舒张有一定难度,教师播放动画并讲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胸廓变化与呼吸作用的关系
胸廓变化与呼吸作用的关系
追问:胸廓容积变化时,肺是否发生变化?气体的流动方向又是怎样的?我们通过一个模拟实验来探究,请大家观察胸廓模型,思考模型中各个结构代表人体的什么器官?
明确了模型代表的结构以后,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胸廓容积改变时,肺如何变化?气体的流动方向又如何?
提示:如何改变胸廓的容积?
要求:5min,小组合作探究,分工明确,有笔记有展示。
巡视,指导学生从胸廓的横向径和纵向径想办法。
给出展示模板:我的做法是...我发现了...我的结论是...组织学生展示
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结论:胸廓扩大,肺扩张,气体进入肺内。
胸廓缩小,肺收缩,气体由肺流出。指导学生完成学案合作探究表格相关内容(板书)

气体方向
吸气
呼气
追问:肺的容积改变时,为何会导致吸气和呼气?
教师做演示实验:1.针筒活塞拔至3ml处静止。为什么?(用两个同学推手掌得出结论)
堵住针筒口,先按压活塞,后松手。你观察什么?说明了什么?松开针筒口,按压活塞,气体流动方向如何?
堵住针筒口,先拔出活塞,后松手。你观察什么?说明了什么?松开针筒口,拔出活塞,气体流动方向如何?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结论:1.气体的体积与压力成反比。
气体总是从压力大处留到压力小处。
追问:现在你能回答,为什么肺的容积改变时,会导致吸气和呼气吗?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演示实验的原理,得出结论。指导学生完成学案合作探究表格相关内容(板书)

气体方向
吸气
呼气
现在你能总结出呼吸运动是如何产生的吗?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导学案合作探究的表格总结得出。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记忆口诀:肌缩胸扩氧气来。并要求学生现场记忆。
观察,小组讨论,将模型与人体的器官一一对应。
学生小组讨论并由学生代表演示过程,得出结论:是胸廓的扩大、缩小引起了吸气和呼气。
小组合作探究,如何改变胸廓的容积,并观察此时肺的变化情况和气体的流动方向。
小组代表展示
做笔记
观察,思考
两边的压力相同,气体存在压力。
松手后活塞弹回,说明按压活塞,气体体积变小,压力变大。松开针筒口,按压活塞,气体流出。
松手后活塞弹回,说明拔出活塞,气体体积增大,压力变小。松开针筒口,拔出活塞,气体流入。
根据指示回答:肺扩张时,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大气压,气体流入肺内。肺缩小时,肺内气压增大,大于大气压,气体流出肺。
根据导学案合作探究表格总结得出: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下降→气体流入肺
肋间肌和膈肌舒张→胸廓缩小→肺收缩→肺内气压上升→气体流出肺
先明确模型代表的结构,让学生对于老师交代的任务更加明确。
小组合作探究,增强学生小组合作能力。代表展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气体体积与气压的关系时初二物理学的内容,学生理解难度大。教师采用针筒的演示实验,直观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得出结论,有效的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哪些内容?
说出自己的收获
学以致用
下水游泳时,当水超过胸部时。你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吹气球时,获胜者的获胜原因是什么?如何锻炼自己的肺活量呢?
吹气球只是简单地一吸一呼吗?气体是否改变?变化如何产生?我们下节课在探究。大家可以回去预习。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收获的乐趣。
练习巩固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题
完成练习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第一课时
一、肺的位置和形态
二、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肋间肌和膈肌
胸廓

肺内气压
气体方向
吸气
收缩
扩大
扩张
小于大气压
进入肺
呼气
舒张
缩小
收缩
大于大气压
流出肺
六、练习巩固
人体与呼吸有关的肌肉主要是( )。
胸部的肌肉 B.腹部的肌肉 C.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 D.背部的肌肉
下列关于平静呼吸过程的表示中,正确的是( )。
A.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大于大气压→气体入肺
B.胸廓缩小→肺收缩→肺内气压小于大气压→气体出肺
C.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小于大气压→气体入肺
D.胸廓缩小→肺收缩→肺内气压大于大气压→气体入肺
下图表示膈肌的不同运动状态,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当膈由A状态向B状态转换时,人体正在完成 动作。判断的依据是膈肌顶部 ,胸廓的上下径增大。此时膈肌处于 状态,肺容积 ,肺内气压 ,结果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