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必修三 《春之声》 课件 (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必修三 《春之声》 课件 (共3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02 20:37: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学过《项链》、《荷花淀》等小说以后,我们了解到并非每篇小说都可以按照写实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去品读,因为小说也有不同形态,侧重点不同,对一篇小说的解读也不同。《春之声》就是一篇需要我们换种思维品读的短篇小说。



王蒙
作者简介
王蒙:当代作家,曾任中国文化部部长,同时也是一个思想家、文化活动家。
河北南皮人,1934年10月生于北平。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从事青年团的区委会工作。1958年后在京郊劳动改造。1962年调回北京师范学院任教。1963年起赴新疆生活工作了10多年。1978年调回北京。
王蒙创作简介
1953年,19岁的王蒙写出了他的处女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
新来的年轻人》,这篇小说成为50年代中国文坛的一朵奇葩。此外,王蒙还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的《夜的眼》、《海的梦》、《春之声》《风筝飘带》和《布礼》等,被文坛称为王蒙的“集束手榴弹”。
写作背景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是一次空前的浩劫,国家的教育、科技以及经济建设都处在一个停滞不前的状态。粉碎“四人帮”之后,人们忽然发现国外,在我们停滞不前的时候发达国家已获得飞速发展,已经把我们远远抛在了后面。在这个情况下,人们希望尽早结束社会动乱,推动社会的发展,把我国建设成繁荣富强的现代化国家。小说就是反映的这一时期的人们的强烈愿望。
《春之声》写作手法
王蒙被称为“最新文艺思潮的代表作家”。而
小说《春之声》是王蒙借鉴“意识流”创作手法
的代表作,更是被誉为新时期中国意识流小说
的开山之作。
这种意识流小说的创作手法和艺术创新给
文坛吹进了一股清新的风,给新时期的小说创
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冲破了传统小说观念,
为小说创作在艺术上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1、什么叫意识流、意识流小说
确切地说,意识流是心理学家们使用的一个短语。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创造的,指人的意识活动持续流动的性质。詹姆斯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并不是由一个一个分离的、孤立的部分组成,而是一条连续不断的、包含各种复杂的感觉和思想“流”。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出现于西方的一种创作手法和文学流派,运用这一手法的著名作家有《追忆似水年华》的作者马赛尔·普鲁斯特、《尤利西斯》的作者詹姆斯·乔伊斯、《喧嚣与骚动》的作者福克纳等。
2、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常常是以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射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在意识流小说中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最常用、最重要的技巧主要包括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蒙太奇、时空跳跃、旁白等。(意识流小说中的蒙太奇的运用指的是作者把不同时间和空间的事件和场景组合拼凑在一起。)
小说《春之声》是王蒙借鉴“意识流”创作手法的代表作,那么在同学们的脑海中,什么是“意识流”呢?
关于“意识流”
意识流是心理学家们使用的一个短语。最
初由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
中提出,是指人的意识活动持续流动的性质,
即把思想比作一股流水的概念和“意识汇流”的
观念。它把人类心理活动中象流水一样活动着
的意识的客观状态,比喻为一个生动的形象。
詹姆斯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并不是由一个一
个分离的、孤立的部分组成,而是一条连续不
断的、包含各种复杂的感觉和思想流 。
懂得了什么是“意识流”,那么进一步思考,同学们认为什么样的小说是“意识流小说”呢?

关于“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小说以人物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来展示
人物持续流动的感觉和思想,而且通常借助自由联
想来完成叙事内容的转换,因此它们往往打破传统
小说正常的时空次序,而出现过去、现在乃至未来
的大跨度的跳跃。人物心理、思绪的飘忽变幻,情
节段落的交叉拼接,现实情景、感觉印象以及回忆、
向往等的交织叠合,象征性意象及心理独白的多重
展示,往往使叙事显得扑朔迷离。
意识流小说中使用最多的技法是直接内心独白、
间接内心独白、无所不知的描写和戏剧性独白。
大家都坐过公共汽车,那么有没有过挤车的经历呢?
拥挤的感觉不好受,大家都不喜欢,那么谁能够给大家讲一讲这样的感受呢?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呢,就和挤车有关,而且挤的了还是一辆闷罐子车。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春之声》向我们展示了怎样一个故事呢?
时间
地点
人物
环境
字词
涟漪(lián yī) 铁砧(zhēn)
高亢(kàng) 针灸(jiǔ)
蕨(jué) 麻偌(ruò)
大狰狞(zhēng níng)醪糟(láozāo)
贫瘠(jí) 立锥(zhuī)之地
瓦瓴(léng) 鹌鹑(ānchún)
采撷(xié) 荸荠(bíqí)揿(qìn)
春之声内容简介
《春之声》是王蒙借鉴“意识流”创作手
法的代表作。
《春之声》摒弃了传统小说的叙述模式,
运用了以人物为中心的放射状结构。
出国考察归来的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在春
节回乡途中,身处闷罐车厢,“意识”流动。其
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反映了新旧交替时
代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传达出“春的旋律”,
表现了新时期新转机的主题。
《春之声》的表现手法
小说的主题是“歌唱生活中的新转机”,但
不重塑造人物性格,不重故事情节叙述,不按
正常时空顺序。他借鉴了西方的“意识流”手法,
但又不是西方纯粹的“意识流”。小说采用的
“放射性”结构有一个端点,就是坐在闷罐车厢
这一特殊环境中主人公的心灵世界。小说主要
写时空切换中,外界世界作用于主人公内心所
引起的联想和心理状态,并以此来表现主题。
合作讨论,共同探讨
1.意识流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这一正在进行的事件。(提示:时间、地点、环境、人物) 2.岳之峰身处闷罐子车厢,“意识”流动并非自己空想得来,而是“通过出发物的引发”,请再次阅读课文,找出这些触发物,看看引发出怎样的联想
1.时间:春节 地点:回乡途中 环境:闷罐子车厢 人物:出国考察归来的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
《春之声》通过主人公岳之峰在闷罐子车里由见闻引起的丰富联想,让人们聆听到一个新的时代正大步迈来的铿锵脚步声。
1.小说主人公在火车上联想到了哪些事物?

小说开始,“咣”车厢门关上,主人公进入闷罐子车这个特定环境,开始了他的感受、联想和回忆。“咣”车厢门打开,到站了,上下乘客,引进新的人物,引发新的事件,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又因此展开。车厢门开了又关,关了又开,直到主人公到站,小说结束。“咣”语义的延伸和相互关联,系连了一个完整事件的始终,也构拟了清晰可感的时间序列。
以《春之声》的第一、二段为例理解“自由联想”的运用:
车身颠抖→人们摇晃→童年的摇篮→躺在故乡小河水面上摇晃→故乡和故乡的父母 火车的噪音→歌曲乐音→广州风铃的清音→美国的抽象派音乐→杨子荣的咏叹调→京剧锣鼓的噪音→火车的噪音旱烟的辣味
全文的逻辑结构。 回乡过年——思念父老——车上见闻——感慨古今——多元对比——赞美时代
分析主人公形象
岳之峰在为改革开放带来的转机而高兴时,也牵挂着国家的落后;他在为生活中的美好而激动时,也忧虑着种种丑陋。他的所有联想汇合在一起,以自我展示的方式在人们面前树立起了一个独立思考、热爱生活、毫无羁绊、心灵自由的典型。
小说的结尾处,作者用象征的手法描写了破烂的闷罐子车和崭新的火车头,在这里有什么意义呢?
破烂的闷罐子车是落后生活的象征,而崭新的火车头则代表着未来生活的希望。
讨论《春之声》主题
小说通过主人公回乡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表达了主人公为祖国的命运忧喜悲欢,渴望祖国人民走进温暖春天的美好愿望,传达出春的旋律,歌颂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生活的新转机。
《春之声》标题的含义

题目“春之声”,取自小说中火车上录音机里传出的德语歌曲和约翰·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
《春之声》是作者有意安排的,它比喻祖国的春天,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未来的无限希望和憧憬。
象征手法的运用
破烂的闷罐子车:落后的生活; 崭新的车头:未来生活的希望。
《春之声》中火车上的乘客坐在拥挤、脏乱、气味难闻的闷罐子车上,有人抱怨,但也有人充满希望,还有人在学德语,特别是主人公岳之峰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这是为什么呢?
火车上的歌曲《春之声》是一个巧合还是必然,那么在这里又有什么含义呢?
火车上的歌曲《春之声》用在这里是作者有意安排的,它比喻祖国的春天,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未来的无限希望和憧憬!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作家王蒙在课文中提到的奥地利著名音乐家约翰?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让我们在音乐中感受春天带来的希望。
约翰斯特劳斯—春之声圆舞曲
本曲是约翰·斯特劳斯不朽的名作。它
充满活力,处处散发着青春的气息。其节
奏自由、充满变化,旋律生动而连贯,具
有较强的欣赏性,全曲具有相当高的艺术
性,雅俗共赏、经久不衰。曲中生动地描
绘了大地回春、冰雪消融、一派生机的景
象,宛如一幅色彩浓重的油画,永远保留
住了大自然的春色,给听众一种春意盎然
的感觉。
王蒙的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从中可以感受到他对社会、人生的态度、认识由初期的热情、纯真转为后来的清醒、冷峻而又不失乐观。王蒙激情充沛,在创作中进行不倦的探索和创新,成为当代文坛创作最为丰硕、始终保持创作活力的作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