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03 10:16:22

文档简介

参考答案
1. A 
2. A
3. C
4. B
5. C
6. D
7. D
8. (1)何妨吟啸且徐行 (2)吹笛到天明 (3)一抹晚烟荒戍垒 (4)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9. (1)示例:①要有选择性地读书;②读好书;③读书时要根据自己的需求,精读、略读相结合;④读书时可以作摘要或写读书笔记。 
(2)示例一:我认为传统阅读好。因为传统阅读可以让你触摸书本,感受书香,可以细细咀嚼品味,不伤眼睛。 示例二:我认为网上阅读好。因为网上信息量大,查阅方便快捷,生动形象直观。 
(3)示例:我推荐《西游记》。理由:首先,《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十分精彩;其次,里面刻画的孙悟空,嫉恶如仇,本领高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10. C
11. “狂”字为全篇定下豪放的基调。上阕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阕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希望得到朝廷重用,杀敌卫国的壮志豪情。 
12. (1)快步走 (2)热水 (3)破 (4)毫无 
13. (1)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 
(2)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 
14. 与“我”的“缊袍敝衣”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我”的求学条件之艰,同时也突出了自己求学信念之坚定。 
15. ①刻苦好学;②博览群书;③虚心请教。 
16. 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
17. 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18. 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19. 同意。因为读书的目的就在于领会书中的真意,形成人生的感悟。
20. 我们要利用闲暇时间坚持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 
21. 没有明窗净几(或地方不好)  没有时间(或时间不长)  没有心情(或心情不定)  
22. 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通过举例、正反对比论证,突出中心论点。如:文章将古今大学者刻苦勤读、英国人利用废时读书与有些人找借口不读书进行对比,说明只要想读书,随时随地都可以,关键要养成读书的习惯。 
23. “织入”即融入。即把读书的习惯融入到我们生活之中,把读书变为生活的一部分。 
24. 略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达标测试卷
[测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狡黠(xiá) 暮霭(ǎi) 咬文嚼字(jué) 铢两悉称(zhū)
B.诘难(jié) 赋予(yǔ) 豁然贯通(huò) 卷有益(juàn)
C.要诀(jué) 契合(qì) 信手拈来(niān) 无可比拟(nǐ)
D.真挚(zhì) 譬如(pì) 心旷神怡(yí) 瞬息万变(shùn)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歌谣  凝望  不求甚解  狂妄自大
B.鉴赏  飘缈  胸有成竹  浮光掠影
C.海潇  寂寥  身临其境  轻描淡写
D.萌生  拘泥  目不忍堵  高谈阔论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B.面对着太湖美丽的风景,清风吹来,让人觉得心旷神怡。
C.我的班主任是一个待人亲切、和蔼、慈善的好教师,对我们总是悉心照顾、吹毛求疵。
D.李可染是中国著名的画家,其山水画成就最高,每一幅画作都栩栩如生。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我们要以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实施精细化管理,为承办军运会营造良好环境。
B.举办世界智能大会,旨在搭建一个为世界智能科技领域共赢共享、交流合作的平台。
C.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促进亚洲文明的交流互鉴开辟了一条新路。
D.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也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
5.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2分)
A.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
B.人为什么要读书呢?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
C.阶梯教室里好像是班主任在开会。
D.面对青春时光,我们必须坚持一个信念:珍惜,珍惜,再珍惜。
6.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一旦你的灵魂足够丰富和深刻,你就会发现,你已经上升到了一种高度,不再能容忍那些贫乏和浅薄的书了。
②一个真正的读者应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能够辨识一本书的优劣,本能地拒斥劣书,倾心好书。
③当然,灵魂的品质是可以不断提高的,读好书也是提高的途径,二者之间有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
④只要坚持这个标准,灵魂的品质和对书的判断力就自然会同步得到提高。
⑤这种能力部分来自阅读的经验,但更多地源自一个人灵魂的品质。
⑥重要的是一开始就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所收获,能够开启你的心智。
A.④①②⑤③⑥ B.②⑥④⑤③①
C.⑥④②⑤③①   D.②⑤③⑥④①
7.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四书”指的是《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B.人们常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来概括唐、宋、元、明、清这几个时期突出的文学形式。
C.阅读《史记》《左传》《战国策》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事迹。
D.《谈读书》的作者是法国哲学家、作家弗朗西斯·培根。
8.名句默写。(5分)
(1)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
(2)杏花疏影里,______________。(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3)__________________,半竿斜日旧关城。(纳兰性德《浣溪沙》)
(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达词人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综合性学习。(6分)
余秋雨有一篇文章叫《读书的5个秘诀》。书中说,读书是件很快乐的事,可现代人读书却很累、很痛苦。读书的5个秘诀是:减肥(不要滥读)、抬头(读一流的书)、排序(对要阅读的书目排队)、“返己”(也就是返回,不喜欢读的书就不要读)、“脱敏”(对流行的书要谨慎选择,真正的好书不是那么容易流行的)。
余秋雨、培根和马南邨对读书都有自己精辟的见解。现在九年级(1)班要开展关于读书的主题班会活动,请你参与。
(1)请你写出三种读书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传统阅读与网上阅读都有利有弊,同学们对此议论纷纷。你认为哪种阅读方式好呢?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本次活动中,请你向同学们推荐一本你喜欢的书并说明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4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江城子·密州出猎(5分)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0.对本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此词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境界。
B.开篇一“聊”一“狂”两字,更见作者的潇洒豪放,也隐约透露出怨愤之情;再用一个“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的出猎场面。
C.用典故是古诗词创作常用艺术手法之一,用典故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词中下阕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悯恤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
D.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突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11.以首句中的“狂”字为例,简要分析这首词“豪放”的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送东阳马生序(节选)(15分)
宋 濂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1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尝趋百里外     趋:__________
(2)媵人持汤沃灌       汤:________
(3)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敝:______
(4)略无慕艳意      略无:________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豪华的生活?(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从第①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有哪些?(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思索作者的求学经历,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所获得的启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不求甚解(10分)
马南邨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17.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围绕如何读书,作者主要谈了哪些观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作者说“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此你有何看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读书的习惯(15分)
钱歌川
①人类的知识大都是从眼睛输入的,用耳朵听来的东西,毕竟有限,学生治学,固然要听,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在读。英国大学里有些学生终年不去听讲,学校里也让他们如此,而且多认为他们是优秀学生,考试起来果然比每天去听讲的学生成绩还要好,因为勤读胜于勤听,名师讲授,同学共享,只有自修,才是一人独得。
②古今的大学者没有不勤读的,囊萤凿壁,比我们现在的一灯如豆,还要不方便得多,但学问就是这样得来。苏东坡说:“读破完万卷自通神”,可见学问并不难,只在多读,你如果手不释卷,必然会有成就,甚至偶然翻阅,也就开卷有益。
③可是现在很少有人手上拿着书本。一般人买书,大都是拿来作装饰品的,永远陈列在书架上,很少拿到手中来读。这些书要他们去读,条件很多,第一得有明窗净几,其次得有清闲,再次得有心情;地方不好不能读书,时间不长不能读书,心情不定也不能读书。懒学生还有一首解嘲的打油诗: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很好眠,秋多蚊虫冬多雪,一心收拾到明年。
④阔公子有了明窗净几,又有的是清闲,但还是不能读书,因为他没有那种心情;穷小子终日忙于做工糊口,也没有时间读书。军人忙于打仗,商人忙于赚钱,政客忙于酬应,男子忙于做事,女子忙于说话,少年忙于寻乐,老人忙于怀旧,甚至闲人也忙于逛街,或坐茶馆,或凑热闹,似乎谁都不能读书。其实,他们并不是不能读书,而只是不去读书罢了。要读书谁都可以读,决不受任何限制,读书的条件,就在养成读书的习惯,其余皆不足道。
⑤我认为要读书决不可等待那种无尽悠闲的到来才开始,应该随时随地地利用空余的时间来读,把那种读书的习惯,织入我们的生活中去,作为我们日常工作的调剂品。那么,事也做了,书也读了,一点光阴也没有虚掷。
⑥利用余暇去读书是轻而易举的,大家之所以不这样做,仅是因为没有这种习惯而已。英国人在电车上读书的风气很盛,每天都要出外工作,起码有一个钟头在电车上,预备一本书专门在车上读,不过几天也就读完了,日积月累,一年读四五十本书,也不算稀奇。我们对于这种废时不去利用,实在未免可惜。
⑦英国人利用废时读书,不仅在有规律的电车上,即在饭馆菜馆中也是一样。至于在休假日,夫妇约好同出游玩,丈夫至多取一根手杖就可以出门,太太则不免要去戴顶帽子。可是每当那丈夫在楼下等着太太去戴帽子的时候,他照例翻开一本书来读,等他太太把帽子戴好姗姗地走下楼来,他手中的书,也就起码读完两章了。中国的丈夫却不晓得这样做,所以在楼下不仅独自等得心焦,而他太太一再地被他催促,也就老不耐烦,常常把一个快乐的计划,弄成不欢的结果。
⑧枕边有一本书,可以免得翻来覆去睡不着的苦,厕上有一本书,可以辟除恶臭,袋中有一本书,可以消解旅途的无聊。如果大家都有了这种读书的习惯,不仅国民的知识可以逐年提高,而且闲事也就不会有人爱管了。
(选自季羡林主编《百年美文》,有删改)
20.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观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中那些不读书的人,他们为自己寻找的理由:
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2.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第⑤段中加点词语“织入”在文中是什么意思?(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50分)
24.“人是奇怪的,有些对别人无所谓的事物,于己却珍贵无比且美好得不可思议。”请把这句话作为开头,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与校名,不得抄袭和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