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同步小测
(满分:60分 时间:3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19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地壳(qiào) 锲而不舍(qì) 炯炯目光(jiǒnɡ) 窥园(kūi)
B.兀兀穷年(wù) 沥尽心血(lì) 小楷(kǎi) 校补(jiào)
C.潜心贯注(qián) 迥乎不同(jiǒnɡ) 慷慨淋漓(kānɡ) 弥高(mí)
D.气冲斗牛(dǒu) 臧克家(zānɡ) 赫然(hè) 宝藏(zànɡ)
2.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在括号内改正。(3分)
(1)他正向古代典藉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
(2)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栽,争取民主!( )
(3)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棵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
3.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1)仰之弥高( ) (2)锲而不舍( ) (3)兀兀穷年( )
(4)迥乎不同( ) (5)无暇顾及( ) (6)目不窥园( )
4.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部分的含义。(5分)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5.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5分)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概括了闻一多先生在治学方面的特点。( )www-2-1-cnjy-com
(2)“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的艰难困苦。( )
(3)“不动声响,无声无闻”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学问,默默无闻,不问世事,与世无争。( )
(4)“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赞扬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
(5)“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赞扬了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言行高度统一的美德。( )
二、课内阅读(16分)
①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②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③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④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⑤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⑥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⑦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⑧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⑨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⑩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6.选段有关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事例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答:
7.第①段中的“小声说”是指声音低吗?你怎样理解?(3分)
答:
8.找出文中与第③段划线句相照应的句子,写在下面。(2分)
答:
9.第⑨段划线句运用了哪些描写?体现了闻一多先生什么精神?(4分)
答:
10.说说第?段的作用,并以“贝多芬”为对象仿写一个句子。(4分)
答:
三、拓展阅读(14分)
闻一多先生上课 / 汪曾祺
①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少驻,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他的胡子只有下巴上有,是所谓“山羊胡子”,而上髭浓黑,近似“一”字。他的嘴唇稍薄微扁,目光灼灼。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回头侧身,口衔烟斗,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
②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呆了一年。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图书馆在楼上。那时不少教授爱起斋名,如朱自清先生的斋名叫“贤于博弈斋”,魏建功先生的书斋叫“学无不暇”,有一位教授戏赠闻先生一个斋主的名称:“何妨一下楼主人”。因为闻先生总不下楼。
③西南联大校舍安排停当,学校即迁至昆明。
④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
⑤楚辞班人不多。闻先生点燃烟斗,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写在特制的毛边纸稿纸上的。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他写字有一特点,是爱用秃笔。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我跟闻先生读一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⑥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的、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⑦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他也讲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河岳英灵集》,但是讲得最多,也讲得最好的,是晚唐。他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李贺,同时讲到印象派里的点画派,说点画看起来只是不同颜色的点,这些点似乎不相连属,但凝视之,则可感觉到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有谁能办到?闻先生讲唐诗的妙悟,应该记录下来。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上课从不记笔记。听说比我高一班的同学郑临川记录了,而且整理成一本《闻一多论唐诗》,出版了,这是大好事。
⑧我颇具歪才,善胡诌,闻先生很欣赏我。我曾替一个比我低一班的同学代笔写一篇关于李贺的读书报告——西南联大一般课程都不考试,只于学期终了时交一篇读书报告即可给学分。闻先生看了这篇读书报告后,对那位同学说:“你的报告写得很好,比汪曾祺写的还好!”其实我写李贺,只写了一点:别人的诗都是画在白底子上的画,李贺的诗是画在黑底子上的画,故颜色特别浓烈。这也是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对学生鉴别的标准: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欢人云亦云,只抄书,无创见。
(选自《人间草木》)
11.选文①②段用了两个事例来体现“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请简要概括这两个事例。(2分)
12.结合文意说说第⑥段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
13.汪曾祺为同学代笔写的读书报告为什么会受到闻先生的赞赏?(3分)
14.结合选文概括,本文突出了闻一多先生哪些特点?(3分)
15.请你发挥想象,把闻一多先生教古代神话时学生听课的情景描写出来。(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和一个成语,60字左右)(4分)
四、综合性学习(11分)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邓稼先、闻一多这样的“英雄”,现实社会中,我们身边也有许多“英雄”。遵义光明中学某班级开展了“我说英雄”主题活动。请你根据这次活动,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6.请你根据《邓稼先》和本课内容拟写对联。(3分)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邓稼先两弹一星刻苦钻研
17.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两个活动内容。(4分)
18.李光是“贵州年份英雄”之一,20多年来,他省吃俭用,爱心助学,使许多困难家庭的失学孩子重新回到课堂,累计资助孩子1 700多名,资助金额达40万元。除了捐资助学,他还长期坚持为青少年宣讲革命历史和传统,犹如春雨般滋润着青少年的心。他的事迹深深感动了大家,学校想邀请李光老师在3月23日下午两点来学校演讲,希望他能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学生讲讲革命历史和传统,请你以学校的名义写一封邀请函。(4分)
【答案与解析】
1.A(“锲”应读“qiè”,“窥”应读“kuī”。)
2.(1)藉—籍 (2)栽—裁 (3)棵—颗
3.(1)更加 (2)刻 (3)劳苦的样子 (4)差得远 (5)空闲 (6)偷看
4.(1)“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他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5)“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5.(1)√ (2)× (3)× (4)√ (5)√
6.①起稿政治传单;②群众大会演讲;③参加游行示威。(每件1分,共3分。)
7.不是。(1分)是指在昆明小范围内宣传动员。(2分)
8.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2分)
9.动作描写、外貌(神态)描写(1分) 体现了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斗争精神。(2分)
10.作用:总结全文,高度称赞闻一多先生敢说敢做的伟大精神。(意近即可,2分。)
仿写:他,是生活的弃儿。他,是命运的改写者。或:他,是眼睛的盲者。他,是音乐的引路人。(2分)
11.事例一:抗战期间蓄须明志。事例二:不离图书馆专心治学。
12.“叫座”指闻先生讲课非常有吸引力,来听课的学生很多。
13.因为汪曾祺对李贺诗歌特点的分析准确形象,说法新颖有创意,没有人云亦云,闻先生等许多西南联大的教授就赏识这样的学生。
14.①强烈坚毅;②治学专心;③写字爱用秃笔,一笔不苟。
15.闻一多先生取出画的图纸,钉在黑板上。大家都在为女娲画像的惟妙惟肖而赞叹。闻老师口讲指画,绘声绘色,学生们仿佛全都置身于远古的天地中,如春天的小苗,接受着闻一多先生知识的灌溉。
16.闻一多唐诗杂论严谨治学
17.“我说英雄”朗诵比赛;推荐我最喜爱的英雄人物
18.
邀请函
尊敬的李光老师:
您好!您的事迹让我们深受感动,我校想邀请您于3月23日下午两点来学校演讲,希望您能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学生们讲讲革命历史和传统,希望您能在百忙之中抽空参加。
光明中学
2018年3月19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能够概括文章内容。
2.品味文章中生动形象的语言,体会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赞美、敬重之情。
3.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民主富强奋斗终生的优秀品质。
学习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体会抒情、议论、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学法指导:
1.理解识记本课的四字短语、文言词及一些对偶句。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反复朗读,抓住主要事件,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文中含蓄、精练、富有诗意的语言。
3.注意作者精选典型材料来记述人物言行的方法,体会描写、议论、抒情在文中的作用。
【课前导学】
预习任务
1.搜集闻一多先生的文学常识;预习课文,识记文中的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所写的闻一多的六件事。
二、新知认知
1.散文。
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格律,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议论等方式表达。
散文的特点主要有: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叙事散文、写景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等。
2.夹叙夹议。
本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和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说和做的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3.抒情、描写和议论相结合。
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和剪裁材料,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相结合,且做到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
三、预习检测
1.臧克家,诗人。他于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________》成名。代表作有长诗《李大钊》,诗集《________》《________》《臧克家诗选》等。
2.散文是一种________,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指不讲究________的散体文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散文的特点主要有:________;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________;语言________,富于文采。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成语填空。
潜心( )注 ( )而不舍 ( )尽心血 一反( )往 ( )乎不同 无( )及此
4.选出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 )
A.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和煦的春风扑面吹来,他感到心旷神怡。
B.小强的动人事迹,经过老师的大肆渲染,成了校园里的热门话题。
C.北国人民连续30年用他们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辛勤的汗水铺设了这道宽达100公里的防护林,阻止了沙漠的南侵。
D.我们对别人的成功经验固然要学习,但不可生搬硬套。
5.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兴不作(起) 仰之弥高(更加) B.锲而不舍(刻) ?兀兀穷年(用心劳苦的样子)
C.沥尽心血(滴) ?群蚁排衙(衙门) D.迥乎不同(眼睛明亮) ?警报迭起(屡次、接连)
6.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B.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C.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D.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7.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什么不同于一般人之处?
8.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围绕这两个方面文章写了哪几件事?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答案示例:
1.老马 烙印 春风集
2.文学体裁
韵律 杂文 随笔 游记 形散而神不散 真挚 优美凝练 叙事散文 写景散文 抒情散文 哲理散文
3.潜心贯注 ?锲而不舍 ?沥尽心血 ?一反既往 ?迥乎不同 ?无暇及此
4.B 5.D 6.D
7.“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
8.文章是从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两个方面写的。围绕着闻一多先生的“做”写了三个事例: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写作《唐诗杂论》事例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他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围绕着闻一多先生的“说”也写了三件事:起草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的演讲、参加游行示威走在最前列。
闻先生一生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草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的演讲、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单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课中导读】
一、整体感知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的?
明确:
2.把“说”和“做”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
3.闻一多先生一心救国救民的爱国精神,最突出的表现在哪些事情上?
明确:
4.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几件事?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的?
文章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衔接:
二、 课文精读--解析第一部分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
明确:
2.读第3段,体味句子。
(1)“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是什么意思?
明确:
(2)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有哪些著作?目的是什么?
明确:
(3)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明确:
(4)“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为什么不用“研究”而用“钻探”?
明确:
(5)“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这一句该怎样理解?
明确:
(6)“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什么精神?
明确:
(7)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这句是什么意思?
明确
3.读第4段,说说你对“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一句的理解。
明确:
读第5段,回答问题。
(1)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句该怎样理解?
明确:
(2)5、6两段起什么作用?
明确:
(3)闻一多先生在学术上的卓越成就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
5.总结第一部分学法。
(1)抓住学者特点(2)找出学者事迹(3)感悟学者精神
按照学第一部分的方法下节课学习第二部分。
三、课文精读--解析第二部分
1.读第8、9段,回答问题。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这个方面”指什么?下文哪一段最能体现这句话?
明确:
2.读10--12段,回答问题。
(1)第10自然段第一句中的“说”指什么?
明确:
(2)“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引用闻一多先生写给作者的信中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
(3)联系时代背景,说说为什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明确:
3.读16-20段,回答问题。
(1)“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这句话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2)品味“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一句。
明确:
(3)后半部分是仅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吗?
明确:
(4)作者选取哪几件事表现闻一多的“做”?
明确:
(5)后半部分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品格?
明确:
四、深入探究
1.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各有什么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明确:
2.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来写?
明确:
五、写法探究
1.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分析对课文结构所起的作用。
明确:
2.文章又是怎样围绕闻一多的苦读钻研精神夹叙夹议的?夹叙夹议的有什么作用?
明确:
3.文章怎样做到了选材精当来表现品格的?
明确:
4.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人物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明确:
5.作者在记叙和描写中带上了自己对闻一多怎样的情感?
明确:
6.遣词造句上的特色。
明确:
六、课后作业
1.从古至今我国有很多像闻一多先生一样的文人,用自己的言行实践着自己的理想。请你说出一两句表达他们理想追求的诗,并简要说说他们的事迹。
2.课外阅读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
【课后导练】
课内语段阅读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开头有何作用?
2.文中的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3.解释下列两个“说”的意思。
(1)我是做了再说。( )
(2)“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
4.加点的“精神食粮”和“这”分别指代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5.说说“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句中动词的使用好在哪里?
6.理解“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句子的含义。
7.理解“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句子的含义。
8.文中“不动不响,无声无闻”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答案示例:
1.直接点题,不仅开门见山,设置悬念(结构),并且将闻一多先生的行为和别人形成鲜明对比,层层深入,更能表现先生的品质。(内容)
2.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将“研究”由静态变为动态,刻画出闻一多先生研究古代文化时的钻研精神,不再是客观的叙述,而是热情的赞美了。
3.(1)别人宣告自己要做什么 (2)吹嘘,自诩
4.“精神食粮”是指“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这”指“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5.准确地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全身心地投入研究,执着寻求解救民族衰微的文化药方,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6.“它”指“深宵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孤单寂寞,但闻一多先生则不然,他在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四壁”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得的情景。
7.这是比喻的说法,是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8.“不动”是不说,是无声,是听不到的,不是“不活动”,而是在废寝忘食地“动”,是灯火“漂白了四壁”的动。用“不动”来突出闻先生的“做”,突出他沥尽心血,埋头实干。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能够概括文章内容。
2.品味文章中生动形象的语言,体会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赞美、敬重之情。
3.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民主富强奋斗终生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体会抒情、议论、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教法学法: 朗读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
——毛泽东
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欣赏 七子之歌——澳门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的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
母亲!母亲! ——闻一多
二、闻一多先生简介
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46年7月11日,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惨遭暗杀,闻一多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置生死于度外。7月15日,他义无反顾地前往参加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面对国民党特务,他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悲愤地表示为了民族“要象李先生一样,前足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坚定决心。追悼会后,又出席了民盟在《民主周刊》社为李公朴被暗杀事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当天下午在回家途中即遭到国民党特务杀害,时年不满48周岁。
闻一多(1899~1946)——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一生。
作者简介:
臧克家(1905~2004 ),现代著名诗人,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歌和民歌。1932年开始写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 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此后,他陆续出版的诗集,长诗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泥土的歌》、《生命的零度》等十多部。
三、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
衰微(shuāi) 赫然(hè)迭起(dié) 卓越(zhuó)锲而不舍(qiè) 小楷(k?i )沥尽心血(lì)慷慨淋漓( kāng k?i lín lí )迥乎不同(ji?ng)目不窥园(kuī) 兀兀穷年( wù )
2.词语记诵(出示PPT)
弥高:更高。弥,更加。
锲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衰微:(国家、民族等)衰落;不兴旺。
兀兀穷年: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兀兀,用心劳苦的样子。穷年,终年,一年到头。
沥尽心血:滴尽了心血,比喻付出了全部精力。沥,滴。
群蚁排衙:文中指整齐地排列着。衙,衙门。
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
潜心贯注:精力集中,用心专而深。
心会神凝:心思精神完全会聚和集中起来。
迥乎不同:很不一样。迥,差得远。
迭起:一次又一次地兴起、出现。
慷慨淋漓:充满正气,情绪激昂,痛快淋漓。
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斗、牛,星宿名,泛指天空。
高标:高耸物体的末端。文中指超群、出众。
四、整体感知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的?
明确:文章是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方面论述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2.把“说”和“做”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士。
3.闻一多先生一心救国救民的爱国精神,最突出的表现在哪些事情上?
明确:最突出表现在两件事上:苦读写作《唐诗杂论》;李公朴遇害后大无畏的参加群众大会。
4.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几件事?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的?
文章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7)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特点。
写了闻一多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部书的事情。
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的特点。
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
衔接:
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进行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用这些高度概括的话过渡,它的好处在于:衔接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情况用极其简明的语言并列地提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三分法:
第一部分(1~7):
承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记叙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务实勤奋、谦虚淡泊的特点。
第二部分(8~18):
写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在“说”与“做”上的高度统一。
第三部分(19、20):
总结全文。对闻一多先生两个方面的品质给予高度评价和赞扬。
五、 课文精读--解析第一部分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
明确:领起全段,表现闻一多“做”的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2.读第3段,体味句子。
(1)“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是什么意思?
明确:“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有哪些著作?目的是什么?
明确:三部著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目的: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明确:“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4)“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为什么不用“研究”而用“钻探”?
明确:本来是叙述语言,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选用了“钻探”,这是比喻,把研究比作了地壳寻宝,更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刻苦钻研精神。
(5)“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这一句该怎样理解?
明确:“望闻问切”是比拟,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意思是闻一多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6)“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什么精神?
明确:表现他治学的刻苦。
(7)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这句是什么意思?
明确: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行学术研究。
“它”指深夜灯火。
“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表现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引用“漂白了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潜心研究的怡然自适,与“大开光明之路”一脉相承。
3.读第4段,说说你对“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一句的理解。
明确: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闻一多先生的字写得十分工整,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严谨、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
4.读第5段,回答问题。
(1)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句该怎样理解?
明确:“潜心贯注”“心会神凝”““何妨一下楼”意思一致,都是说闻一多研究极其用功,用心极专极深,别的任何事情不能使他分心。
(2)5、6两段起什么作用?
明确:小结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而且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3)闻一多先生在学术上的卓越成就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5.总结第一部分学法。
(1)抓住学者特点(2)找出学者事迹(3)感悟学者精神
按照学第一部分的方法下节课学习第二部分。
第二课时
一、课文精读--解析第二部分
1.读第8、9段,回答问题。
(1)“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这个方面”指什么?下文哪一段最能体现这句话?
明确: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第15段。
(2)齐读《最后一次演讲》(片段)
2.读10--12段,回答问题。
(1)第10自然段第一句中的“说”指什么?
明确:这里的“说”指对革命的宣传、动员,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质上也是“行”。
(2)“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引用闻一多先生写给作者的信中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用闻一多先生信里的话,鲜明地展现了他正直无畏的性格。以信为证,确凿可信。
(3)联系时代背景,说说为什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明确:因为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搞白色恐怖,言论不自由,谁反对就有被杀害的危险。所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就不是普遍意义的说和做,他的“说”和“做”也就必须以生命为代价。
3.读16-20段,回答问题。
(1)“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这句话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形象地再现了闻一多先生大义凛然的形象,言语间充满着对闻一多先生的颂扬之情。
(2)品味“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一句。
明确:这句话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赞扬闻一多先生敢于高声说出真理的勇气及勇于献身的精神,突出他在“说”和“做”上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
(3)后半部分是仅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吗?
明确:不仅是写再“说”。而是把 “说”和“做”糅合起来写。
正如课文所写: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第12段)
(4)作者选取哪几件事表现闻一多的“做”?
明确:搞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大骂特务;参加游行示威
(5)后半部分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品格?
明确:表现闻先生言行一致,以生命为代价求民主反独裁的高尚人格。
深入探究
1.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各有什么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明确: 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其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
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
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2.从内容、特征、具体表现、目的四方面总结两部分。(出示PPT)
3.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来写?
明确: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对于“学者的方面”,则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单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4.小结。(出示PPT)
三、写法探究
1.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分析对课文结构所起的作用。
明确:第1、2段:总领本部分;第7段:总结本部分;第8、9段 : 总领本部分;第19、20段:总结本部分及全文。
2.文章又是怎样围绕闻一多的苦读钻研精神夹叙夹议的?夹叙夹议的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截取了闻先生向古代典籍钻探的事实着力描叙:先叙他攀高钻坚的研究志趣,继写他研究的目的,再写他兀兀穷年、沥尽心血的研究精神,最后写他辛苦凝结而成的硕果——《唐诗杂论》。
作者在叙述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议论,论证闻一多先生确实是做了再“说”,做了自己也没有“说”,回应了引文。为了使议论更有说服力,作者又简要地夹叙了两个事实:十年艰辛撰写了楚辞“校补”;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为了证明事实有足够的根据,在叙事之前点明作者对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时期的闻一多先生有着深刻的印象。
作用: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3.文章怎样做到了选材精当来表现品格的?
明确: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
闻一多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4.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人物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明确: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外貌有许多具体描写。这些描写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历历在目,触手可及,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5.作者在记叙和描写中带上了自己对闻一多怎样的情感?
明确:叙述、描写抒情化。作者带着对恩师的敬佩之情和对好友的赞美之情写作,能把平常的句子变得不平常。
结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
6.遣词造句上的特色。
明确:运用四字短语,结构整齐,节奏感强,精炼含蓄,耐人寻味;运用对偶句,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四、本课小结
本文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叙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的事迹,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赞扬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献身的精神。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闻先生之死即重于泰山,他以他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五、布置作业
1.从古至今我国有很多像闻一多先生一样的文人,用自己的言行实践着自己的理想。请你说出一两句表达他们理想追求的诗,并简要说说他们的事迹。
2.课外阅读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
六、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共63张PPT)
七子之歌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啊,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母亲!
点我歌曲
导入新课
2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臧克家
大师笔下的大师
巨人心中的巨人
青岛闻一多像
清华大学校园内闻一多像
—— 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三重人格”于一身
诗人
新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学者
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民主战士
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闻一多
臧克家简介
臧克家(1905--2004 )诗人,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歌和民歌。1932年开始写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 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此后,他陆续出版的诗集,长诗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泥土的歌》、《宝贝儿》、《生命的零度》等十多部。
作家作品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
朱自清:“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
茅盾:臧克家是当时青年诗人“最优秀中间的一个”。
笔耕不辍,走过一个世纪——从“农民诗人”,走到“诗坛泰斗”
2000年1月获首届“中国诗人奖──终生成就奖”。
2003年获由国际诗人笔会颁
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
知亦师亦友
——臧克家和闻一多
“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闻一多
3.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民主富强奋斗终生的优秀品质。
1.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能够概括文章内容。
2.品味文章中生动形象的语言,体会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赞美、敬重之情。
学习目标
地壳 校补 赫然
函寄 漂白 衰微
卓越 深宵 钻探
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 警报迭起
潜心贯注 迥乎不同 慷慨淋漓
气冲斗牛 无暇顾及 目不窥园
仰之弥高 炯炯目光 沥尽心血
qiào
hán
zhuó
qiè
qián
dǒu
mí
jiào
piǎo
xiāo
wù
jiǒng
xiá
hè
shuāi
zuān
dié
kǎi
kuī
lì
字词积累
诗兴不作:
不是不作诗,而是写诗的兴致不起、不发。作,起。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出自《论语·子罕》,是颜渊赞美孔子的话,意思是“老师之道,越抬头看,越觉得高;越用力钻研,越觉得深”。弥,更加。
目不窥园:
出自《汉书·董仲舒传》,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眼睛从不暗中看一看家里的园圃,即专心致志。
兀兀穷年:
出自韩愈《进学解》,辛辛苦苦的一年到头这样做。兀兀,劳苦的样子。穷年,终年, 到头。
衰微:
(国家、民族等)衰落,不兴旺。
迭起高标:
超群,出众。迭,屡次。
锲而不舍: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沥尽心血:
滴尽心血,形容辛辛苦苦地劳碌工作。沥,滴。
潜心贯注:
(精神、精力)集中,用心专而深。
迥乎不同:
很不一样。迥,差得远。
一反既往:
完全改变以前的情况。
气冲斗牛:
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斗、牛,星宿名, 泛指天空。
赫然:
形容令人惊讶的事物突然呈现的样子。
点我朗读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2.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
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整体感知
3.闻一多先生一心救国救民的爱国精神,最突出的表现在哪些事情上?
最突出表现在两件事上:
苦读写作《唐诗杂论》;李公朴遇害后大无畏地参加群众大会。
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
4.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几件事?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的?
文章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7)“作为学者”的方面,记述闻一多作为学者“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特点。
写了闻一多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部书的事情。
第二部分(8-20)“作为民主战士(革命家)”的方面,记述闻一多作为革命家“说”了就“做”的特点。
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进行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用这些高度概括的话过渡,它的好处在于:衔接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情况用极其简明的语言并列地提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衔接:
第一部分(1~7):
承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记叙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务实勤奋、谦虚淡泊的特点。
三分法:
第三部分(19、20):
总结全文。对闻一多先生两个方面的品质给予高度评价和赞扬。
第二部分(8~18):
写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在“说”与“做”上的高度统一。
解析前半部分
课文精读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
领起全段,表现闻一多“做”的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朗读,释义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作诗的兴趣
起,发
越抬头看,越觉得高。
弥,更加。
越用力钻研,越觉得深。
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是什么意思?
“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有哪些著作?目的是什么?
三部著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目的: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什么意思?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指寻找使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目的在于救国。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
为什么不用“研究”而用“钻探”?
本来是叙述语言,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选用了“钻探”,这是比喻,把研究比作了地壳寻宝,更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刻苦钻研精神。
朗读,释义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兀兀,用心劳苦的样子。穷,尽。一年到头劳苦不息。
眼睛不暗中看一看家里的园圃,形容专心致志。
空闲
解释:望闻问切
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望诊是第一步。
望:观察病人的颜色、舌苔、表情、发育情况等;
闻:听和嗅,即听病人的说话声音、咳嗽、喘息,并且嗅出病人的气味;
问:询问病人自己所感到的症状、以前所患过的病等;
切:用手诊脉或按腹部诊察有没有痞块等。
“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这一句该怎样理解?
“望闻问切”是比拟,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
意思是闻一多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什么精神?
表现他治学的刻苦。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这句是什么意思?
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行学术研究。
“它”指深夜灯火。
“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表现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引用“漂白了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潜心研究的怡然自适,与“大开光明之路”一脉相承。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说说你对“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一句的理解。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闻一多先生的字写得十分工整,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严谨、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
朗读,释义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
闻一多研究极其用功,常常半个月不下楼,人送雅号:何妨一下楼。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句该怎样理解?
“潜心贯注”“心会神凝”““何妨一下楼”意思一致,都是说闻一多研究极其用功,用心极专极深,别的任何事情不能使他分心。
5、6两段起什么作用?
小结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而且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闻一多先生在学术上的卓越成就是如何表现的?
《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
总结第一部分学法
一、抓住学者特点
二、找出学者事迹
三、感悟学者精神
按照学第一部分的方法学习第二部分
解析后半部分
课文精读
朗读,释义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迥jiǒng,远。差得很远,完全不同。
既,已经。
既往,过去。
与过去完全不一样。
表情朗读: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这个方面”指哪一方面?下文哪一段最能体现这句话?
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第15段。
最后一次讲演——闻一多
1937年在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参加李公朴追悼会,之后又去参加记者招待会,会后遇害。
点我视频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
《最后一次演讲》(片段)
读10--12段,回答问题。
第10自然段第一句中的“说”指什么?
这里的“说”指对革命的宣传、动员,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质上也是“行”。
引用闻一多先生信里的话,鲜明地展现了他正直无畏的性格。以信为证,确凿可信。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引用闻一多先生写给作者的信中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联系时代背景,说说为什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因为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搞白色恐怖,言论不自由,谁反对就有被杀害的危险。所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就不是普遍意义的说和做,他的“说”和“做”也就必须以生命为代价。
释义,然后表情朗读: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斗,北斗星;牛,牵牛星。斗牛,泛指天空。形容怒气很盛。
表情朗读: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品味“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一句。
这句话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赞扬闻一多先生敢于高声说出真理的勇气及勇于献身的精神,突出他在“说”和“做”上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这句话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形象地再现了闻一多先生大义凛然的形象,言语间充满着对闻一多先生的颂扬之情。
后半部分是仅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吗?
不仅是写再“说”。而是把 “说”和“做”糅合起来写。
正如课文所写: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第12段)
作者选取哪几件事表现闻一多的“做”?
搞政治传单
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大骂特务
参加游行示威
后半部分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品格?
表现闻先生言行一致,以生命为代价求民主反独裁的高尚人格。
深入探究
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各有什么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并取得累累硕果。
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为人民讲话,成为民主战士。
他的变化是“从学者到斗士” 。但作为卓越的学者和爱国志士,却是始终如一。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的说和做
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的说和做
“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
“说”了就“做”,
既“说”又“做”
从唐诗入手,几年辛苦,凝结成《唐诗杂论》的硕果;十年艰辛撰写了楚词“补校”;又向“古典新义”迈进。
起草政治传单;在李公仆先生的追悼会上作《最后一次讲演》,壮烈献身。
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献身民主事业。
结构 第一部分(1—7) 第二部分(8—20)
内容
特征
具体表现
目的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来写?
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对于“学者的方面”,则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单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三本书
(学者)
三件事
(革命家)
《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
起稿政治传单
群众大会演说
参加示威游行
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
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学者
(1-7)
革命家
(8-18)
潜心学术
硕果累累
嫉恶如仇
勇于献身
说了就做
说(言)做(行)一致
口的巨人
行的高标
(19-20)
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
(不同)
(相同)
小结
夹叙夹议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作为
学者
作为民主战士
总领本部分
第1、2段
总结本部分
第7段
第8、9段
总结本部分及全文
第19、20段
过渡
总领本部分
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分析对课文结构所起的作用。
写法探究
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夹叙夹议的作用
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
闻一多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选材精当表现品格
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人物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外貌有许多具体描写。这些描写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历历在目,触手可及,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记叙与描写相结合
叙述、描写抒情化。作者带着对恩师的敬佩之情和对好友的赞美之情写作,能把平常的句子变得不平常。
作者在记叙和描写中带上了自己对闻一多怎样的情感?
四字词语
目不窥园 足不下楼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遣词造句
运用四字短语
结构整齐,节奏感强
精炼含蓄,耐人寻味
四字词语
目不窥园 足不下楼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诗兴不作 潜心贯注 心会神凝 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不动不响 无声无闻 迥乎不同
一反既往 反对独裁 争取民主 警报迭起
形式紧张 慷慨淋漓 昂首挺胸 长须飘飘
……
对偶句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
动人心,鼓壮志。
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运用对偶句 读起来琅琅上口, 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课堂·小结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闻先生之死即重于泰山,他以他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本文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叙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的事迹,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赞扬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献身的精神。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