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04 22:29:3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人民教育出版社 必修二 第3课《中国古代商业》

【课程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总结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重点聚焦中国古代商业中的“城”与“市”的发展与变迁,通过分析文献典籍、史家研究、文学和绘画作品各种史料,并设计认知冲突、设置历史情境,通过学生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赏析文艺作品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提升分析和解读历史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分析古代商业在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仍不断发展,散发活力,体会商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并培养学生客观、全面、辩证分析的史学解读思维。
【教学过程】
师:(导入)
同学们知道弦高救国的故事吗?弦高是春秋时期郑国的一位行商,他去周王室辖地经商,途中遇到秦军要去袭击郑国时,便一面派人急速回国报告敌情,一面伪装成郑国国君的特使,以12头牛作为礼物,稿劳秦军。秦军以为郑国已经知道偷袭之事,只好班师返回。郑国避免了一次灭亡的命运。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
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商人和商业,商业起源很早,而且商人具有什么情怀?
生:爱国情怀。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今天我们从一种新视角,主要是从文学艺术的新视角出发来探究中国古代的商业。

生:(齐读)学习目标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概述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师:研究古代商业这个大课题,可以从哪些小方面入手呢?
市场、城市、商人、商品、商路等。
古代商业,我们感觉很遥远,也很抽象。可以借助那些材料来研究古代商业呢“
学生:教材、文献典籍、口述证词、史家研究、文艺作品、考古遗存。
(一)古代商业发展概貌:
师:教材是我们研究商业材料,请阅读教材完成《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概况表》,表格可以帮助我们整理错综复杂、千头万绪的历史知识,使其变得脉络清晰。
朝 代 概 况
商周 ?产生, “商人”
春秋战国 ?繁荣、大商人、市场
秦汉 ?发展艰难,“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
隋唐 ?发展、农村集市、邸店、柜坊、飞钱
宋元 ?空前繁荣、商品种类、交子、商税
明清 ?依然繁荣、农副产品、货币、商帮、票号

从各种各样的历史材料中,我们可以做个有心人,去发现藏在细节里面的历史。中国文学艺术成就博大精深,我们是不是能借助文艺材料解读历史呢?现在,让我们聚焦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城市”的发展历程来研究古代商业,“城就是城,市就是市,从古典文学看宋以前的古代商业”。
在古代,城市市什么关系呢?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呢?为什么是“城中之市”呢?
(二)聚焦“城”与“市”的变迁:
一、“城中之市”,城即城,市即市——从古典文学看古代商业(宋以前)
关于,城与市,古典文字是这么记载的:
“城,郭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者也”。
——《礼记》
“市,买卖之所也。”
——《说文解字》
师:可见,在较早的年代,“城”与“市”分别承担了什么不同的智能?
生:“城”承担政治军事功能,“市”承担了经济功能。
师:关于城中之市啊,文献记载较早的是《周易》,周易记载:“神农氏作,日中为市”。同学们想想看这时候的交易,是什么形式?
生:物物交换。
师:战国时代啊,有个成语叫“郑人买履”。有谁能说说这个故事?思考这个故事背后反映了市有什么特点?
生:郑国人去买鞋,在家里就用草绳量好了脚的尺寸,到了市里边的时候,忘记带草绳了,回家拿草绳。我们从侧面可见战国的市,有没有时间空间限制?

师:秦汉统一全国后,又有什么新变化?
材料:长安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文选·西都赋》
当市楼有令署,以察商贾货财买卖贸易之事,三辅都尉掌之。
——《三辅黄图》卷二《长安九市》
生:汉代的市有专门机构和官吏进行管理,
师:是不是这样的?前面我们运用的史料,可以称为“文献典籍资料”,请同学们继续阅读史料:

东汉东门市画像砖 长安市令印

这类材料可以称之为考古遗存。请问为什么呈现两种史料?这因为我们研究历史的时候,要遵循历史研究中的原则:孤证不立。你从这两个史料读出了什么?
生:“市”有门,有人在交易,说明我们刚刚阅读文字史料得出的结论是可信的。
师:到了唐代,这种情况有变化吗?市有什么新变化呢?齐读唐诗“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什么是“草市”?
生:农村的集市。草市很繁荣。
师:城里面的市呢?直观的看,唐朝长安城里的市在空间布局上有什么特点?
住宅区和商业区有什么特点?名人有没有住到市里面去?这是唐朝管理“市”的什么制度?
生:坊市制。
师:(设置认知冲突)坊市制严格划分居住区和商业区,大的市有坊门,晚上人们不能随意到街上溜达,要抓起来之罪。真的这样吗?看唐六典是中国最早的行政法典。是唐玄宗的时候编修的。是唐朝法律。政府为什么要严格限制商业贸易的时空,是因为古代政府一以贯之的“重农抑商”政策。典是政府文件,明文规定不能有夜市。可是,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来读读唐诗,大家知道唐代诗歌繁盛,唐诗能从侧面折射出社会生活的情况。
生:读唐诗“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是时平日,独自笙歌彻晓闻”。
师:现在不同的史料出现了矛盾,你如何理解?
学生讨论……
生:唐政府不允许有夜市的,但,商业的发展,突破了政府的限制但是,说明唐政府的规定是不合时宜的。
师:这位同学讲得很好。唐朝商业在政府的压制下,依然发展并散发出活力。那么到宋代,市有什么实质性的突破吗?

二城亦市,市亦城 ——从画作看古代商业(宋至清)
师:北宋以后,艺术领域有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商业风俗画显著增加。那么我们能不能透过绘画作品研究历史?
看看史学理论家怎么说的?
学生朗读材料:
“一幅画所说的话,何止千言万语。”
“绘画、照片等等,可以让我们这些后代人共享未经语言表达出来的过去社会的经历和知识。”
——《图像证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彼得 伯克
师:这说明古代绘画作品能不能运用于历史研究?
生:能。
师:能用,那关键是怎么用呢?让我们聚焦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的城市汴京的商业。我们能读出什么信息呢?
生:“市”突破了空间限制。
师:“市”有没有突破时间限制呢?我们一去读图,请注意绘画作品中的细节:

北宋《清明上河图》

师:这是汴京虹桥的正店,很有名。是高档酒店,店前挂了两个灯笼,说明什么?很多人围着一个大水缸,在干嘛呢?
生:灯笼说明晚上在营业。很多人围着一个水缸,是买水吗?
师:是卖洗脸水的,说明宋代夜市繁荣。但是,宋代夜市繁荣并不稀奇,因为唐代夜市就繁荣了,关键看官方认可夜市吗?夜市合法了吗?材料:
(宋太祖赵匡胤说) “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
——《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七》
生:夜市合法了,突破了政府的时空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
师:回答得很好,宋代宽松的商业环境,政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宋代商业发展怎么样呢?我们继续在材料中发现。
香港同胞写的《笔记清明上河图》里面记载,美国生活杂志评选千年来特别有影响力的事件,中国列入这百件大事,有三件。排在第56件的是什么呢?宋代的小吃和饭馆,很有意思。美国汉学家安德森在他的著作中描述说,“中国伟大的美食烹调法也产生于宋朝。”

宋《清明上河图》
师:城中之市,突破了时空界限,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管,从北宋开始,“城”与“市”融于一体,也就是城亦市,市亦城。那乡村的草市有什么发展呢?请继续读图,脚店是什么店?图中有个人手拿碗,他是干什么的?
生:脚店可能是歇歇脚的店,那个小哥是送外卖的……
师:宋代商业繁荣,但还不是最繁荣的。请看晚明的绘画作品《南都繁华图》,反映的是南京的商业生活,我们直观的看到了什么?摩肩擦踵的人群,繁荣的市井生活。你发现了什么细节?

晚明《南都繁华图》
生:有当铺、兑换业、还有算命的,治疑难杂症的。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我们看到的细节,能不能推测明代南京比宋代汴京商业生活更丰富?好像火候还不够。继续读图。扩大一点,再去发现细节。

晚明《南都繁华图》
生:卖古玩字画的、踩高跷的游艺队伍、戴眼镜的人在看戏,东西两洋货物齐全。
师:我们似乎能感觉:是什么消费方式在增加?
生:精神文化娱乐消费比《清明上河图》更丰富。
师:这样概括很好,《清明上河图》很少有文化消费的反映,只有衣食住行的民生消费。我们似乎感觉明代商业生活技能更完善。但这还只是我们的直观推测,有没有材料互证呢?
因为年代久远,我们不得不借助间接史料:看这些材料。你的直观推测是不是可信的?
材料:《南都繁会图》不仅百货汇聚,还有各种服务型行业,商业机能完善。
——王正华:《过眼繁华——晚明城市图、城市观与文化消费的研究》
就李日华的记载来看,晚明绘画作品的交易状况甚至普及到令人吃惊的程度。……,尤其是书画古玩和书籍的买卖,彰显当时文化消费之盛超过宋代。
——《中国城市生活》台湾 李孝悌 新星出版社
生:我们的推测是可信的,找到了材料互证。
师:(设置认知冲突)刚刚有同学注意到了,有戴眼镜看戏的人、“东西两洋货物齐全”这样的招牌等。眼镜是从西方传到中国来的,是稀罕之物。为什么会有西洋货物?不是海禁了吗?不禁官方贸易?这是为什么?

生:……
师:这是晚明,隆庆皇帝解除海禁,开海了,允许民间海外贸易。所以就有了中西方的商业交流的繁荣局面。背后反映了商业再一次突破政府的管制,散发出迷人的活力。
随着商业的发展,很多商人在走南闯北,异地经商。请问,他们住在哪?
生:旅店……
师:除了旅店,他们是不是希望有情感家园的地方?他们经常住在这种地方。

清代《盛世滋生图》
《盛世滋生图》反映的是清代的苏州城。清代有很多的大商人,这些商人常年在全国范围经常,他们住在哪里呢?这是什么呢?会馆,地方性的商人聚集的地方。苏州城聚集了不少南来北往的商人。比如广州潮州商人的潮州会馆,经营烟草的福建商人建立了烟草会馆。这些带有地域性特点的商人群体,叫“商帮”,清代特别著名的商帮有晋商和徽商。——从《盛世滋生图看乾隆时期苏州对江南社会经济的影响》

今天,我们主要借助教材和文学绘画作品,聚焦古代中国的“城”与“市”,研究古代中国的商业,可见,城市的发展,经历了最初的“城”,主要承担军事、政治功能,随着城中之市商业的发展,逐渐演变为政治经济中心,如长安、洛阳、开封、临安等,他们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是商业中心,还产生了一批纯经济之城,如教材上提到的“扬一益二”。而,城外的草市,随着商业的发展,逐渐升格为地方名镇,如明清的四大名镇。

我们纵观了古代商业发展概况,古代商业留给我们什么总体印象呢?
师生共同总结特点:
1、商业起源早,贸易繁荣,不断发展。
2、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市、草市、夜市)。
3、“市”不断突破时空限制,城与市逐渐融为一体,自汉代以来,出现各种规模的商业大都市。
4、古代商业虽然长期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却依然散发活力。

我们原本认为抽象、遥远的商业,通过欣赏活色生香的古典文学、绘画作品,变得真实生动。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用传统文艺作品,来解读历史的方法。这也是新文化史学研究的新方向。我们在解读材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原则呢?史料互证、孤证不立、宏观把握并研究细节。最后,我想用新文化史学的代表彼得伯克的话总结本课:上帝啊,一切都在细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