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3张PPT)
延 安
点我听歌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课后读读写写中的字词。
3.朗读诗歌,概括诗歌每部分的内容。
4.理清诗歌的线索。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朗读《回延安》
贺敬之,1924年生,当代诗人、剧作家。曾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主要作品有《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等。出版有诗集《放歌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等。
《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从北京重回阔别十年之久的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后写的。在大会期间,作者受到延安人民的热烈欢迎,也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激起昂扬的诗情,萌生了创作冲动,写下了诗作《回延安》和散文《重回母亲的怀抱——回延安》。
由于国民党的疯狂围剿,中国共产党被迫开始长征,而延安就是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最终落脚点。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13年间,这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在革命的年代里,延安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一直影响着中国几代人的三种精神: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革命中的延安”,从抗日战争起,延安就一直处于战争的最前沿。全国各地的爱国青年纷纷奔赴延安进行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的大生产运动”,由于国民党的封锁,在毛主席的号召下,延安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毛主席亲自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延安简介
这首诗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的。“信天游”:两行一节,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同一个韵;多用比兴方法。比,即比喻;兴,先写其他事物引起要写的事物。不少时候,兴中兼比,比和兴融为一体。比兴,一般用在诗节的首句。是一种随心所欲任意发挥的民歌形式,又叫“顺天游”,是生活在陕北的人们都熟悉的一种旋律,它奔放热烈,感情浓郁,充满了高原的苍凉质朴。
◆生难字
羊羔 糜子 窑 黍类
柳林铺 盏 喘 搂
白羊肚毛巾 畔 眶
pù
dǔ
méi
yáo
shǔ
zhǎn
chuǎn
pàn
kuànɡ
ɡāo
lǒu
◆词语集注
糜子:
脑畔上:
鸡毛信:
留脚印:
一种果实形状像小米,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抗战期间流行于根据地的一种黏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课文中的意思是,毛主席在那里住过,留下了革命的足迹。
赤卫军:
几回回:
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
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课文中另有“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有“一……又一……”的意思。
诗人流露出来的情感主要表现为激动、难忘哺育恩情、热情歌颂、眷恋热爱等。
全诗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
朗读全诗提示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曲调纯朴、高亢、悠扬,节奏自由。
两句一节,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同一个韵;多用比兴方法。比,即比喻;兴,先写其他事物引起要写的事物。比兴,一般用在诗节的首句。
(1)要注意两句一韵的特点,读出韵味,每小节停顿适当。
(2)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速度较快,以突出心中的激动;第二部分,适当减慢,突出怀念和感激之情;第三部分,注意节奏的轻快,突出亲切和热烈;第四部分,注意用明朗的语调,突出喜悦、赞美之情;第五部分,朗读时注意加强力量,以歌颂的语调将激情集中、强烈地表达出来。音量要适中。
(3)既要注意每一部分的特色,又要注意整体上的联系和内容上的对照、比较,在朗读时体现出诗歌内容的层次和感情的层次。邹垚娟
再次朗读课文,并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这5个小节的主要内容。
点我朗读
(1)回延安——抒写久别重逢的激动和喜悦
(2)忆延安——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3)话延安——描绘见到亲人的热烈场景
(4)看延安——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5)祝延安——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1.熟读诗歌。
2.任选某一部分试着从比兴、用词、修辞等手法赏析。
第二课时
---品读《回延安》
朗读第一部分: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无法控制内心的激动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对母亲延安的眷恋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
夙愿已偿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欢迎场面的热烈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在/亲人怀……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拟 人
1.回延安——抒写久别重逢的激动和喜悦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宝塔山是革命圣地延安的重要标志和象征。登山凭眺,可纵观圣地全貌。“只有登上宝塔山,才算真正到了延安”。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这一小节是如何新颖地写出作者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的?
作者离别延安已达10年之久,日日夜夜都想念她。现在回来看望她,正所谓“近乡情更切”,越是接近,心情越是激动。但作者却说“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反衬出非同一般的兴奋心情。一开头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想尽快看到延安的心情。展示出作者心潮翻滚、思绪万千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种深沉的爱和眷恋的表现。
体会作者在这一节中是如何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
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激动情景。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中的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之情。“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练,表情达意更加强烈、准确。
朗读第二部分: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比兴手法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养育之恩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兴——先从别的事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委婉含蓄,寓意深远,文已尽而意有余。
比兴手法
“亲山亲水有亲人”犹如看到家乡的山、水,家乡的人,一个“亲”字,突出了诗人与延安的亲密之情。而“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更是绝好的比喻,诗人如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是延安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诗句活脱脱写出了延安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而诗人正为能投身于其中倍感自豪。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火热的战斗和学习的生活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对母亲延安的怀念和感激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党的培育之恩
2.忆延安——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朗读第三部分:
米酒/油馍/木炭火,
团团围定/炕上坐。
选择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事物,渲染气氛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
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亲人欢聚的热烈场面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
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欢聚一堂,共叙新旧岁月
亲人/见了/亲人面,
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
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比喻、夸张
滔滔不绝、唾沫横飞的热烈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长江/大河/起浪花。
3.话延安——描绘见到亲人的热烈场景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渲染)
朗读第四部分: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比喻
夸张,表明变化之大,看也看不过来
承上两句,从镜中看延安,一览无遗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
母亲延安/换新衣。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
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排比
拟人
比喻
排比,十分有气势,描绘出延安10年来的变化
拟人,形象鲜明可爱
延安旧貌换新颜
4.看延安——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朗读第五部分: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
革命万里/起高潮!
从延安向全国扩展的大好的革命形势
宝塔山下/留脚印,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回顾延安历史,延安人民前赴后继,似滚滚延河水不断向前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
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枣园毛泽东旧居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
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夸张的手法,再次抒发了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5.祝延安——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延安精神”。
2.阅读莫耶《延安颂》、祁念曾《延安,我把你追寻》、曹靖华《小米的回忆》、吴伯箫《记一辆纺车》,看看这些诗文体现了怎样的“延安精神”。
第三课时
---探究《回延安》
1.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乡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全诗以诗人离别10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
2.概括诗人是如何在诗中抒发感情的?
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在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诗人通过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颂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感情。 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
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诗歌的抒情层次:
先写回到延安时的兴奋和激动;
再回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情景;
接着抒写与延安亲人欢聚的感人场面;
再写延安十年来的巨大变化;
最后赞颂延安在革命进程中的重大功绩,并展望它的美好前程。
3.《回延安》中的“回”改为“到”,效果有什么不同?
“回”回到,意味着重新来到过去生活的地方,很容易让人想到回家、回乡,重返自己的生活家园,一下子把延安和自己的关系揭示出来了。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回到了母亲的怀抱,回字能表达出诗人对延安的特殊感情。
“回”是全诗的诗眼,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抒发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
4.从修辞和词语运用的角度来看,诗人为什么能将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
(1)运用拟人、比兴、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将诗人的情感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2)运用凝练的词语表现情感。
延安精神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在今天,这种“延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吗?
延安精神既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理想,又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英雄气概。延安精神的内涵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比兴手法
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第一句是以“比”开头的,用羊羔吃奶比喻战士的成长,目的是要说明延安母亲对延安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延安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比兴手法写出自己和延安密不可分的关系。
2.多种修辞手法
如“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拟人:形象生动,增强表达效果。
夸张,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
修辞手法如: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运用拟人修辞,抒发了回到延安时无限欢喜的感情, 也揭示了“我”和延安的关系。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排比,有气势,显示延安的繁华。
凝练的词语如:
1.“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莫要”,表现出心脏的剧烈跳动;“莫把”,表现出急欲望见延安的心情;抒发了急欲回到延安、行近延安万分激动的感情。
2.“抓”“贴”动作急遽,感情深挚
“搂定”——“搂”拥抱,亲热;“定”紧紧的
“扑”干净利索,表现对延安母亲的依恋
3.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4.鲜明的地方色彩
(1)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带有延安的色彩。
(2)诗中所采用的信天游形式,是陕北民歌,使用了民歌中的修辞手法。
(3)诗中“登时”‘莫要”“几根根”“白生生”等,取自陕北方言。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
借用陕北民歌的形式,具有地方特色。
全诗运用了陕北信天游爬山调的格式,两行一节,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起来悠扬高亢。文中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揭示了事理。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前后两句道出的都是浑然一体的有着密切联系的事物,深层次地揭示了事理。
回延安
热爱之情
回延安——抒写久别重逢的激动和喜悦
忆延安——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话延安——描绘见到亲人的热烈场景
看延安——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祝延安——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回延安》采用了“信天游”形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读起来让人激情澎湃。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及延安精神,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辐射源外,还有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更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
1.背诵全诗。
2.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话题,运用比兴手法写一段话。(100字左右)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回延安》同步检测
(满分:50分 时间:30分钟)
一、基础积累(29分)
1.文学常识积累。(5分)
贺敬之, (年代)著名 和 。歌剧《 》就是由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的。《回延安》《 》《三门峡歌》《 》《西去列车的窗口》都是广有影响、脍炙人口的名篇。?
信天游,也叫__________,流行于__________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_________,常用来__________ ,亦可叙事。
2.下列各句中加粗字注音、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白羊肚手巾 肚:d) 白毛巾 B.二十里铺 铺:p) 地名
C.东山的糜子 糜:m0 黍类谷物 D.米酒油馍 馍:m$ 黍米面饼
3.下面各句按照诗句的感情,划分节拍线和着重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B.双手/搂定/宝塔山
C.千声万声/呼唤/你 D.十年来/革命/大发展
4.选词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一条条街道________②一座座楼房________③一盏盏电灯________④一排排绿树________
A.①披彩虹 ②亮又明 ③宽又平 ④迎春风 B.①亮又明 ②披彩虹 ③宽又平 ④迎春风
C.①宽又平 ②迎春风 ③亮又明 ④披彩虹 D.①宽又平 ②披彩虹 ③亮又明 ④迎春风
5.下面各句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8分)
①千声万声呼喊你________
②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________
③双手搂定宝塔山________
④母亲延安就在这里________
6.诗人以抒情的笔调,描绘了革命延安圣地的地方色彩。请按下面的提示写出有关诗句。(4分)
①延安人特殊的居住条件________
②延安人喜爱的衣着________
③延安人居室的装饰________
④延安人待客的食物________
7.《回延安》一诗,以回延安为线安排结构,按原诗顺序调整下列各句的顺序。(3分)
A.忆延安 B.欢聚延安 C.颂延安的贡献 D.回延安 E.赞延安的新貌
按原诗顺序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21分)
(一)阅读下节诗歌,回答8—10题(6分)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8.下面各句采用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2分)
A.宝塔山下留脚印 B.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C.延河滚滚向“前进” D.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9.“枣园的灯光照人心”指的是(2分)________
10.这一节写的主要内容是(2分)________
(二)窗? 花/耿? 翔(15分)
①在大雪封山的日子里,是这些贴得红堂堂的窗花告诉我,在被雪埋得很深很死的山坡上,还有人家。或许是命里有缘,每次到陕北,都能遇上一些让我动心的剪纸人,并且在回城后很长的时间里,都一心想着她们的面容。就是这次踏雪北上,在除了雪的白色几乎无别的色泽可寻的时候,也有一些生动极了的窗花,会突然从一个极不显眼的地方,亮在一条村道上。
②说句真话,最初让我倾倒,并把窗花看得神物似的,是在好奇地抓住一位剪纸老人的双手的那一次。现在坐下来,坐在这一目了然的雪原上,用没有尘土的心想一想,我迎着风的脊背,也会冒出一层很热的汗来。那时,我就等在她的对面,看她像侍弄土地一样,在一块红纸上剪些什么。一剪一剪,随着一阵嚓嚓的剪刀之声,红粉似的纸屑,落了一怀。她每动一次剪刀,我的心都会收缩一次。在陕北,能让心一次次收缩的东西太多了。细数一下,有一路冲刷出来的壶口瀑布,有震动整面山坡的安塞腰鼓,有躺在沙漠中的红石峡,有悬在黄河上的白云山,还有绥德的狮子,清涧的石板,以及从每一道沟里,甚或每一块庄稼地里,都会随时响起来的信天游。而唯一让我的心收缩得发疼的,是她为我剪一幅窗花的全过程。守在她安详的神态里,我最初的浮躁,也像多余的纸片,被一剪一剪地铰去了,剩下的,正如在她手上成形的窗花,完全是一种艺术化了的东西。我不想说破,她剪给我的那一对窗花叫什么,但我要说,那里面一定藏着一个很美的传说。那是在陕北的山坡上,比荞麦和苜蓿花还开得热烈的传说呵。那传说中的主角,正盘腿坐在一方土炕上,内心热烈如火,亦平淡如水地为我铰着她的故事……
③看着窗花,我突然想起,陕北人在如此严实的窑洞里,为什么要安这么大的窗子这么大的门?在这么大的门窗上,为什么要贴这么多的窗花?应该这样说,他们守望的几孔窑洞,仅仅是家园的一部分,而更广大的,还有他们一生躬耕着的土地。他们住在窑洞里,土地上一年的收成,不能把他们送入梦乡。只有这些贴在窗户上、囊括各种风物的窗花,才会让他们觉出,日子在这片贫瘠之乡,还过得很瓷实。因此,再不讲究的人家,也不会忘记在贴得拥挤的窗棂上,再添些新窗花上去。
④我不是地道的陕北人,无法说透这些剪纸艺术的真正奥妙。但我深刻地记得,许多剪纸艺人只要一握起剪刀,就进入一种半癫状态。有的剪到入神时,一两天不吃不喝。有的边剪边唱,嘴里尽是些无字句的歌。看着她们,你一定会想,真正的艺术在哪里?真正的大师又是谁?对于这群以食为天之民,剪刀的分量会比镰刀重么?
⑤在陕北,这些出现在剪刀下,一看就勾魂的俗物,能让人一眼望出一条吐纳百川的文化之河。由此,我在对这些窗花惊叹之余,最为看重的,就是创造这种艺术的工具:一把普通的剪子。在这些婆姨们手上,一把剪子,就是一个大千世界,它能真实或者夸张地铰出存在于陕北的所有物象。谁会相信,这些很抽象的窗花是出自一群文化水平极低的陕北女人之手?有时,我更愿意这样说:窗花,是一种与人俱存的艺术。
⑥当我冒着一天的雪花,要敲开一户人家的窑门时,我想,在紧挨着窗户的炕头上,应该坐着一位铰窗花的老人。她那不停的剪子声,应该是在雪的覆盖下,唯一剩下来的一种超越感觉的响动,我也应该在开口说话之前,先去摸一摸这双虽被剪子磨僵,却能铰活陕北的手……
⑦站在贴得红堂堂的窗花里,我敲门的手,好光亮呵。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百家(上)》,有删改]
11.第①段最后一句说窗花“亮在一条村道上”,“亮”是什么意思?这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1)窗花,是一种与人俱存的艺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站在贴得红堂堂的窗花里,我敲门的手,好光亮呵。(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从全文看,窗花文化包含哪些内容?请分条简要回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章结尾,作者想象一位老人在炕上剪窗花的情景,对表现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3分)
参考答案
1.当代 诗人 剧作家 白毛女 放声歌唱 雷锋之歌 “顺天游” 陕北的 自由 抒情
2.D 3.C 4.D
5.①夸张,表达了诗人对延安朝思暮想的浓厚感情;②拟人,作者把河水村庄看做亲人,表达了它们无比亲切、真挚、热爱的感情?③夸张,表现了对母亲的眷恋和怀念的深情?④比喻,抒发了诗人离别延安十年后,再踏上延安土地时的兴奋、激动,以及见到亲人的喜悦心情。
6.①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②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③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④米酒油馍(木炭火)
7.DABCE
8.A
9.毛主席在枣园手书巨著,他的光辉思想似明灯照亮人们前进的方向。
10.歌颂延安辉煌的革命历史,展望美好的未来。
“亮”的意思是醒目、耀眼。(1分,“醒目”“耀眼”答出任一个即可)突出了窗花的鲜活与鲜艳,表现了作者看到陕北窗花时的惊喜及赞美之情。(1分)这一句总领全文,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为下文揭示窗花的内涵做铺垫,也与文章最后一句话相照应。(每点1分,答对2点,即得2分)
解析:“亮”在这里是“醒目、耀眼”的意思,写出了窗花的鲜活与鲜艳,表达了作者对窗花的赞美之情,起到总领全文、做好铺垫的作用,再结合文章最后一段中“站在贴得红堂堂的窗花里,我敲门的手,好光亮呵”,可以看出开头的“亮”与文章最后一句互相照应。
(1)窗花就是陕北人生活的艺术化,(1分)与陕北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有陕北人就有剪纸艺术。(1分)(意思对即可)(2)贴满窗棂的鲜红、热烈的窗花照亮了作者的手,(1分)感染并启迪了作者,使作者的心灵变得纯净。(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结合文章理解句子的含义。(1)句中,“与人俱存”突出了窗花艺术与陕北人民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是陕北人民生活艺术化的体现。(2)句中,可抓住句中的“亮”字来谈含义,从表层来看,是窗花的红色映亮了作者的手,从深层讲,窗花艺术及陕北人民对美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感染并启迪了作者,让作者心灵变得纯净。
①窗花中往往蕴藏着动人的人生故事;②窗花是陕北人的精神食粮;③窗花折射出剪纸人的生活及其丰富的想象力;④窗花表现了鲜活的大干世界。(每点1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满分,共4分)
解析:从第②段中“……那里面一定藏着一个很美的传说。那是在陕北的山坡上,比荞麦和苜蓿花还开得热烈的传说呵。……亦平淡如水地为我铰着她的故事……”,可以归纳出“窗花中往往蕴藏着动人的人生故事”;从第⑧段中“……只有这些贴在窗户上、囊括各种风物的窗花,才会让他们觉出,日子在这片贫瘠之乡,还过得很瓷实”,可以看出“窗花是陕北人的精神食粮”;从第④段中“你一定会想,真正的艺术在哪里?真正的大师又是谁?”,可以归纳出“窗花艺术”来源于剪纸人的生活和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从第⑤段中“在陕北,这些出现在剪刀下,一看就勾魂的俗物,能让人一眼望出一条吐纳百川的文化之河”及“在这些婆姨们手上,一把剪子,就是一个大干世界,它能真实或者夸张地铰出存在于陕北的所有物象”,可以看出窗花表现了鲜活的大千世界。
①敲门前的想象,体现了作者对剪纸艺术的神往与喜爱;②对剪子声音的描写,突出了剪纸艺术超越寻常生活的艺术魅力,肯定了陕北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③对剪纸人双手的描写,表达了对勤劳智慧的陕北人和他们的剪纸艺术的赞美。(每点1分,共3分)
解析:本文作者表达了对陕北剪纸艺术及陕北人民勤劳、智慧、热爱生活的赞美,文章最后作者通过想象一位老人在炕上剪窗花的情景,进一步突出这一中心。作者所想象的“老人在炕上剪窗花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剪纸艺术的神往与喜爱,文中写剪子声音时,说“她那不停的剪子声,应该是在雪的覆盖下,唯一剩下来的一种超越感觉的响动”,“超越感觉”突出了剪纸艺术超越寻常生活的艺术魅力。写老人双手时,作者写道“先去摸一摸这双虽被剪子磨僵,却能铰活陕北的手”,“磨僵”一词,突出了陕北人的勤劳,“铰活陕北”突出了他们用双手及他们的智慧让生活美好起来,表达了作者对勤劳智慧的陕北人和他们的剪纸艺术的赞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回延安》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课后读读写写中的字词。
3.朗读诗歌,概括诗歌每部分的内容。
4.理清诗歌的线索。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学法指导:
1.了解延安、母亲延安、革命圣地延安、延安精神,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直至背诵。
【课前导学】
一、预习任务
1.关于本文作者、写作背景及信天游。
2.大声诵读,画出精彩的诗句。
3.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4.概括诗歌每个部分的大意。
二、新知认知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其形式通常为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节奏自由。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多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三、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
信天游,也叫__________,流行于__________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_________,常用来__________ ,亦可叙事。
贺敬之,现代著名________、________。1945年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歌剧________。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白羊肚手巾( )??? 糜子(? )? 气喘( ) 黍类( )??? 油膜( )???
3.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登时:立刻 B.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脑畔上:头上
C.我梦见鸡毛信来 鸡毛信: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D.天南海北想着你 天南海北:形容距离遥远,地方又各不相同
4.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心口呀莫要这么历害地跳 B.红旗飘飘把手招 C.满窖里围得不透风 D.保卫延安你们废了心
5.对下列句子使用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比喻)
B.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夸张)
C.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借代)
D.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拟人)
【解析】选A。A项的修辞手法应为拟人。
参考答案:
“顺天游” 陕北的 自由 抒情 诗人 剧作家 《白毛女》 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2.?dǔ méi chuǎn shǔ mó 3.B 4.B 5.A
【课中导读】
一、整体感知
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二、内容理解
1.在诗歌的第一部分中,诗人是怎样表达他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
明确:
2.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
明确:
3.第三部分主要写诗人与延安亲人相见时的场景,请分析诗人是怎样表现亲人相见时的热烈、真挚之情,延安人的成长和他们美丽、淳朴的心灵的。
明确:
4.第四部分中“母亲延安换新衣”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这一部分是如何具体写的?
明确:
5.第五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想一想,诗人为什么要将这部分内容放在最后?
明确:
6.本诗于1956年3月9日写于延安,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那么以“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结尾是不是与现实矛盾呢?
明确:
三、深入探究
(一)内容探究
1.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乡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
2.概括诗人是如何在诗中抒发感情的?
明确:
3.《回延安》中的“回”改为“到”,效果有什么不同?
明确:
4.探究体会诗中真挚炽热的感情,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升华的?
明确:
5.从修辞和词语运用的角度来看,诗人为什么能将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
明确:
6.延安精神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在今天,这种“延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吗?
明确:
(二)写法探究
1.比兴手法。
(1)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明确:
(2)“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明确:
2.多种修辞手法。
(1)如“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明确:
(2)“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明确:
(3)“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明确:
(4)“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明确:
3.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批注)
凝练的词语如:
(1)“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2)“抓”“贴”“搂定”“扑”
4.鲜明的地方色彩。
(1)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带有_________的色彩。
(2)诗中所采用的___________形式,是陕北民歌,使用了民歌中的修辞手法。
(3)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取自陕北方言。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
四、课下作业
1.背诵全诗。
2.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话题,运用比兴手法写一段话。(100字左右)
【课后导练】
阅读《回延安》节选,回答下面问题。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1.全诗采用的是________的形式。
2.这节主要写________。
3.理解下列诗句。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4.“羊羔羔”一词的喻意是什么?
5.“母亲”是指________,这里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________的深厚感情。
6.“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故乡亲人对________。
7.“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采用________的表现手法,强调“我”和延安母亲之间________的关系。
答案:
1.陕北民歌信天游
2.回忆当年在延安的革命生活
3.概括延安对“我”在生活、思想上的抚育和培养
4.喻我对延安母亲的眷恋就像羊羔羔吃奶望着妈一样
5.延安 拟人 与延安人民亲密
6.拟人 诗人依恋深厚的感情
7.比兴 养育与被养育。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回延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课后读读写写中的字词。
3.朗读诗歌,概括诗歌每部分的内容。
4.理清诗歌的线索。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朗读《回延安》
一、预习检查
1.指名学生说一说所知道的“信天游”。
2.指明3-5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3.检查字词。
二、导入新课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1.走近作者。
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2.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
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三、感情诵读
文本的五个部分各应读出怎样的感情?
明确:全诗的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
第一部分:激动、跳跃。第二部分:深厚。第三部分:真挚、亲切。第四部分:热情、明快。第五部分:激越、昂扬。
四、整体感知
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五、小结
既然诗人称延安为“母亲”,在阔别了十年之后,必然有许多想对母亲倾诉的情感,那么诗人在诗歌中倾注了自己对延安的哪些情感?同学们可以反复朗读课文,从字里行间认真揣摩。
六、布置练习。
1.熟读诗歌。
2.任选某一部分试着从比兴、用词、修辞等手法赏析。
第二课时
---品读《回延安》
课前复习
1.贺敬之是当代________、________。1945年,他与丁毅合作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新歌剧《________》。主要诗集有《________》《乡村的夜》《放歌集》《________》等。
2.信天游,也叫“________”,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________。其形式通常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诗人 剧作家 白毛女 朝阳花开
贺敬之诗选 2.顺天游 民歌 两行一节 上下句押韵 一节一韵 诗行错落有致 节奏自由
一、朗读第一部分,思考
在诗歌的第一部分中,诗人是怎样表达他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
明确:(1)用表示大幅度动作的富有力度的动词,来反映其内心的激动,如“抓、贴、搂、扑”等。“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外在的动作,传神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如果只是运用“激动”“兴奋”等词语,势必无此效果。
(2)省略号的运用能启发读者的想象,使人觉得诗歌除了形诸文字的内容之外,还有不尽之意,无法一一陈说,从而让读者去体味、联想。
(3)拟人化的环境描写反映出的恰恰是诗人内心的自我感受。与其说是“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倒不如说这是诗人的心儿在歌唱、欢笑。
二、朗读第二部分,思考
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
明确:“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两句具体地写出了诗人在延安学到了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学到了革命道理。延安的“小米饭”,延安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哺育诗人成长,因此,诗人像吃奶的羊羔“眼望着妈”一样,对于延安感激不尽;就像树梢、树枝、树根紧紧连在一起一样,延安的父老乡亲与诗人同样是血肉相连,那里是“亲山亲水有亲人”!
诗歌表达不宜直白,内容、文字要概括,形象与思想要具体,正因如此,这首诗运用了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比兴、借代、拟人等,揭示了诗人对于延安热爱、感激的原因。
三、朗读第三部分,思考
第三部分主要写诗人与延安亲人相见时的场景,请分析诗人是怎样表现亲人相见时的热烈、真挚之情,延安人的成长和他们美丽、淳朴的心灵的。
明确:(1)环境的烘托、渲染,说明延安人的热情好客。
(2)选取有代表性的老爷爷、中青年和小娃娃三代人的典型形象,写出了延安人的贡献和成长。
(3)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从侧面反映谈话双方情投意合,谈话内容异常丰富。
四、朗读第四部分,思考
第四部分中“母亲延安换新衣”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这一部分是如何具体写的?
明确:(1)用“换新衣”写延安的变化,是拟人手法。这样写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包含着丰富的情感。
(2)在具体描写延安变化时,诗人选择典型的材料,用排比、铺陈、复叠的手法,使延安之“新”跃然眼前。
五、朗读第五部分,思考
1.第五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想一想,诗人为什么要将这部分内容放在最后?
明确:这是进一步从革命历史的角度,歌颂延安的功绩,歌颂党和党的领袖。这样写既能突出延安的“特殊性”,即“个性”,又能进一步表达诗人热爱延安的原因。读者读到这里,对于延安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地位,怎能不油然而生敬意!但是,这样写并不是标语、口号式的,诗人赋予这段光辉的革命历史以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使人读来毫无枯燥、说教之感,相反,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前进,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2.本诗于1956年3月9日写于延安,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那么以“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结尾是不是与现实矛盾呢?
明确:不矛盾。“再回”紧扣题目和开头第五句“……几回回梦里回延安”中的“回”字,首尾呼应,结构圆融。虽然诗人还未离开延安,但离开延安是势所必然。诗人怎么舍得呢?因此,诗人用了这样一种富有浪漫色彩的结尾来表达自己与延安的无法分割的感情。同时,这样的结尾还包含了诗人对延安必定会与祖国各地一样,飞速发展,大步前进的预见。因此,诗人人虽没有离开,但思想已经飞到了将来。诗人顺着历史的合乎逻辑的发展,预见未来延安更为动人的情景,因此,到了那时,他希望“再回延安看母亲”。这样的结尾,正是言简意赅,意深而情更深!
六、小结,布置作业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延安精神”。
2.阅读莫耶《延安颂》、祁念曾《延安,我把你追寻》、曹靖华《小米的回忆》、吴伯箫《记一辆纺车》,看看这些诗文体现了怎样的“延安精神”。
第三课时
---探究《回延安》
课前复习
诗人在诗中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
明确:诗人通过对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想和对延安巨变的描写,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人民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的巨大贡献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抒发了诗人重游革命圣地的无限喜悦和对延安、延安人民及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之情。
一、内容探究
1.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乡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全诗以诗人离别10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
2.概括诗人是如何在诗中抒发感情的?
明确: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在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3.《回延安》中的“回”改为“到”,效果有什么不同?
明确: “回”回到,意味着重新来到过去生活的地方,很容易让人想到回家、回乡,重返自己的生活家园,一下子把延安和自己的关系揭示出来了。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回到了母亲的怀抱,回字能表达出诗人对延安的特殊感情。
“回”是全诗的诗眼,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抒发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
4.探究体会诗中真挚炽热的感情,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升华的?
明确:激动、喜悦——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
5.从修辞和词语运用的角度来看,诗人为什么能将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
明确:(1)运用拟人、比兴、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将诗人的情感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2)运用凝练的词语表现情感。
6.延安精神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在今天,这种“延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吗?
明确:延安精神既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理想,又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英雄气概。延安精神的内涵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二、写法探究
1.比兴手法。
(1)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明确:第一句是以“比”开头的,用羊羔吃奶比喻战士的成长,目的是要说明延安母亲对延安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延安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2)“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明确:比兴手法写出自己和延安密不可分的关系。
2.多种修辞手法。
(1)如“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明确:夸张,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
(2)“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明确:拟人:形象生动,增强表达效果。
(3)“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明确: 运用拟人修辞,抒发了回到延安时无限欢喜的感情, 也揭示了“我”和延安的关系。
(4)“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明确:排比,有气势,显示延安的繁华。
3.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凝练的词语如:
(1)“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莫要”,表现出心脏的剧烈跳动;“莫把”,表现出急欲望见延安的心情;抒发了急欲回到延安、行近延安万分激动的感情。
(2)“抓”“贴”动作急遽,感情深挚。
“搂定”——“搂”拥抱,亲热;“定”紧紧的;“扑”干净利索,表现对延安母亲的依恋
4.鲜明的地方色彩。
(1)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带有延安的色彩。
(2)诗中所采用的信天游形式,是陕北民歌,使用了民歌中的修辞手法。
(3)诗中“登时”‘莫要”“几根根”“白生生”等,取自陕北方言。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
三、课堂小结
《回延安》采用了“信天游”形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读起来让人激情澎湃。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及延安精神,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辐射源外,还有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更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话题,运用比兴手法写一段话。(1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回延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