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一课时
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
请你根据下面这些不同季节的图片,说说它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①你看那水中的蝌蚪,不就像游动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春天已来到人间。
②你看那天上的云彩,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
③你看那空中飞翔的大雁,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上写着:秋天就在眼前。
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不就是严寒的冬季吗?
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共同探讨大自然的奥秘。
1、读准字音。
竺可桢( ) 载途( ) 簌簌( ) 销声匿迹( )
候鸟( ) 经度( )
纬度( ) 草长莺飞( )
zhúzhēn
zài
sù
nì
hòu
jīng
wěi
yīng
( )草连天(shuāi)
( )衣(suō)
连( )(qiáo) 阻( )(náo)
( )度(wěi) 忌( )(huì)
( )销声匿迹(xiāo) ( )然无声(qiǎo)
( )鸟(hòu) 诸( )(hóu)
衰
蓑
2、认准字形
纬
讳
候
侯
销
悄
翘
挠
连翘( )
翘尾巴( )
丢三落四( )
落枕( )
差异( )
差遣( )
差劲( )
参差( )
3、多音字辨析
差
翘
落
qiáo
qiào
là
lào
chā
chāi
chà
cī
4、解释下面的词语。
翩然:
孕育: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
草长莺飞:
动作轻快的样子。
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本意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风雪遍地。载,充满。
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绿草茂盛,莺儿啼飞,指春天的美好景象。
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5、作者链接
定义: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也就是说,事理说明文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
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方位、类别、功能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概念、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6、事理说明文。
1、视频朗读
2、朗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明确: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明确:纬度、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明确: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明确: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
2.本文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明确:第1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做了铺垫。
第2段,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说明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农事安排的关系。
第3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直接点明物候和物候学的内涵。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知识链接: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
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文章为什么采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能否改为“物候与物候学”?
明确:用了拟人手法。
“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富有情趣和吸引力,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不能,因为“物候与物候学”是专业术语,不易理解,无法很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5、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明确: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自然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自然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6、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
明确: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有条有理。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都是空间因素,古今的差异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种条理。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
7、研究物候学的五个意义又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
明确:不能。“首先”“对于安排……,确定……”“还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为了便利”五层意思,有重有轻,有主有次。
1、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2、积累本课优美的词语。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5.《大自然的语言》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
2、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4、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
请你根据下面这些不同季节的图片,说说它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①你看那水中的蝌蚪,不就像游动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春天已来到人间。
②你看那天上的云彩,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
③你看那空中飞翔的大雁,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上写着:秋天就在眼前。
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不就是严寒的冬季吗?
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共同探讨大自然的奥秘。
二、自学检测
1、读准字音。
竺可桢(zhú)(zhēn) 载途(zài) 簌簌(sù) 销声匿迹(nì)
候鸟(hòu) 经度(jīng) 纬度(wěi) 草长莺飞(yīng)
2、认准字形
衰草连天(shuāi) 蓑衣(suō)
连翘(qiáo) 阻挠(náo)
纬度(wěi) 忌讳(huì)
销声匿迹(xiāo) 悄然无声(qiǎo)
候鸟(hòu) 诸侯(hóu)
3、多音字辨析
翘 连翘(qiáo)
翘尾巴(qiào)
落 丢三落四(là)
落枕(lào)
差 差异(chā)
差遣(chāi)
差劲(chà)
参差(cī)
4、解释下面的词语。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销声匿迹:本意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风雪载途:风雪遍地。载,充满。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绿草茂盛,莺儿啼飞,指春天的美好景象。
5、作者链接
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6、事理说明文。
定义: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也就是说,事理说明文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方位、类别、功能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概念、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视频朗读《大自然的语言》
2、默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四、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明确: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
2.本文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明确:第1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文章并不提“物候”二字,而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完全符合人们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这一认识过程。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做了铺垫。
第2段,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说明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农事安排的关系。
第3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直接点明物候和物候学的内涵。首先点明“物候”就是上文所介绍的种种自然现象,然后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介绍了“物候学”的形成及其功用。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知识链接: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
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文章为什么采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能否改为“物候与物候学”?
明确:用了拟人手法。“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富有情趣和吸引力,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不能,因为“物候与物候学”是专业术语,不易理解,无法很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5、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明确: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自然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自然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6、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
明确: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有条有理。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都是空间因素,古今的差异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种条理。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
7、研究物候学的五个意义又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
明确:不能。“首先”“对于安排……,确定……”“还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为了便利”五层意思,有重有轻,有主有次。
教师小结:无论是全篇、某部分之间,还是某一段落内部之间,本文在说明顺序的安排上都十分讲究,说明极富条理性。
五、课后作业
1、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2、积累本课优美的词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