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伟大的悲剧》课件:43张 ppt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1《伟大的悲剧》课件:43张 ppt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03 10:53:11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21 伟大的悲剧
茨威格
你了解南极吗?
冰雪覆盖的南极
雪地上留下了考察队的车痕,远处是一望无际的冰川和大海。
静谧的雪景,给人以美的享受。
考察队员们住的小木屋

落日下的南极工作站
  南极气候: 科学家曾测得平均最低气温为 -88.3℃ (酷寒)
  南极是世上风力最大风暴最多的地方。每年约有2/3的时间刮大风。有过每秒92.5米的风速。(烈风)
  你知道设立在南极南纬90度的科学实验站的名字吗?它是为了纪念谁而命名的?
它是阿蒙森-斯科特站
南极站的阿蒙森—斯科特纪念碑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2.品味语言,体会感受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3.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4.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探索的精神。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生于一个富裕的犹太企业家庭。他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他的传记不拘泥于史实,着重表现人物性格。传记文学代表作有《三大师》《罗曼·罗兰》《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等。中短篇小说有《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混乱的感觉》等,唯一的长篇小说是《焦躁的心》,还有戏剧作品《耶雷米亚》等。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挪威人阿蒙森率领的另外一支探险队正向南极进发,要“和他争夺第一个揭开冥顽的地球的秘密的荣誉”。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率领的探险队捷足先登。最后,阿蒙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茨威格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书信、遗书、日记,发挥想象写下了这篇文章。
拽(   ) 毛骨悚(   )然
怏怏(  )不乐  毋(  )宁
吞噬(  )  羸(  )弱 告罄(  )
癫(   )狂 凛冽(  ) 步履(  )
姗姗(   )来迟   忧心忡忡(   )
疲惫( )(  )不堪 踉踉跄跄( )

zhuài
sǒng
yàng

shì
léi
qìng
diān
liè

shān
chōng

bèi
检查预习
liàn ɡ qiànɡ
读一读,写一写
理解词义
坚持不懈:
怏怏不乐:
耀武扬威:
不可思议:
精疲力竭:
毛骨悚然:
坚持到底,一点也不松懈。形容做事持之以恒。
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乏。
形容十分恐惧。
1、请 用 一 句 话 概 括 全 文
本文讲述了1912年斯科特一行5人,在从南极点返回的途中不幸遇难的故事。
整体感知
2、快速浏览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填表复述故事

时间 地点 人物及事件
1912.1.16 白色雪原
1912.1.18 南极点
1912.2.17 埃文斯死
1912.3.2
1912.3.21 无法离开帐篷
1912.3.29 帐篷里
1912.10.29
1912.11.12
2、快速浏览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填表复述故事

时间 地点 人物及事件
1912.1.16 白色雪原 斯科特等发现自己晚到一个多月
1912.1.18 南极点 斯科特等到达极点,伤心并要为胜者作证
1912.2.17 屠宰场地 埃文斯死
1912.3.2 贮藏点 四人感到可怕的绝望
1912.3.21 帐篷里 无法离开账篷
1912.3.29 帐篷里 等待死神来临并写书信
1912.10.29 营地 寻找英雄遗体
1912.11.12 帐篷 发现尸体并垒了石墓







南极点1912年1月18日
12.1.16
屠宰场地12.2.17
搜救队从营地出发12.10.29
贮藏点12.3.2
离贮藏点还差17公里12.3.29
离下一个贮藏点还有20公里12.3.21
贮藏点

12.11.12发现帐篷
5


4


3个人



第一部分(1~3段):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发现阿蒙森已经捷足先登了。
第二部分(4~13段):悲壮的返程,五名队员接连牺牲。
第一层(4~7段):埃文斯突然精神失常,在一天夜里死去。
第二层(8~10段):奥茨为了不拖累同伴,向死亡走去。
第三层(11~13段):三个人骄傲地等待死亡的到来。
第三部分(14~16段):英雄的事迹传遍世界,为后人悼念、景仰。
3.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结构。
1.斯科特探险队返程之行面临哪些困难?
2.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见第2段)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3.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文中的”悲”,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4.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从哪里可以体现?
5.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
合作探究
1.斯科特探险队返程之行面临哪些困难?



线路固定、精力缺乏、寒气逼人、燃料太少… …
合作探究
2、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见第2段)
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表达了斯科特角逐失败后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
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这个观点。
他们认为:“对于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或者:假如你是斯科特探险队中的一员,当你发现失败已经成为事实的时候,你的心情会如何?
他们当时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失败之悲
3.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文中的“悲” ,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从文中哪些文字可以看出?

——作证之悲
“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3.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文中的“悲” ,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从文中哪些文字可以看出?

3.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文中的“悲” ,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从文中哪些文字可以看出?

——死亡之悲
1.埃文斯精神失常,死了。
2.奥茨像一位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3. 羸弱的三个人决定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不管还要忍受怎样的痛苦。而且始终没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3.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文中的“悲” ,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从文中哪些文字可以看出?

——世人之悲
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2002年,安妮公主登上南极,悼念斯科特他们南极探险90周年。
4.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从哪里可以体现?
(1)坚毅、勇敢、执着,坦然面对死亡,有为事业献身的英雄气概。
课文中,写他们想到自己所进行的探险是人类的不朽事业,就有了超人的力量。事实上,没有对探险的执着、超人的力量和勇气,是不可能从事这项事业的。他们在极为艰苦的情况下依然不舍得扔下宝贵的岩石样品,体现了崇高的献身精神;而当他们在归途中与死亡抗争,一个个遇难时,没有一个恐惧,都是响当当的汉子,活得明白,死得悲壮。
4.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从哪里可以体现?
(2)诚实守信,有绅士风度。
斯科特一行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并愿意”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证明了他们崇高的人格。?
4.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从哪里可以体现?
(3)有强烈的团队精神。
探险需要团结协作精神,在关键的时刻为了保护同伴,有时要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一点斯科特和他的队员都做到了。他们宁可自己死去,也不愿意连累同伴,而同伴们在最危险的时候也不舍得扔下他们。
4.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从哪里可以体现?
(4)对国家、对人民、对亲人爱的真情流露。
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考虑的不是一己之利,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他最后的遗书不是为死后的沽名钓誉,而完全是爱的真情流露;信写得如此镇静,丝毫不像一个行将离世的人!斯科特是怀着一种热烈的爱而无丝毫的恨,离开了那个冰冷的世界。
5.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
他主要从其意义和价值考虑。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仅是事业的成功,而是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
斯科特虽然是“失败者”,但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绝不亚于阿蒙森。
在这五位科考队员当中,是谁给你留下的影响最深,结合课文说明理由?
人物分析
不幸的奥茨先是要求给他十片吗啡,以图尽快结束自己的生命,遭到了队员的拒绝。……奥茨突然站起身来,对朋友们说:“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可能要多待些时候。”
探险需要团结协作,在关键时刻为了保护同伴,有时需要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谁都知道,在这种天气下到外面去走一圈意味着什么,但是谁也不敢说一句阻拦他的话,也没有一个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他们大家只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感觉到:劳伦斯·奥茨,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没有人去和他握别”,是他们害怕自己承受不了和队友生离死别的痛苦,害怕自己因感情崩溃而会阻止奥茨英勇无畏的选择。
奥茨: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精神、 顾全大局的意识。
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仍坚持科学观察,并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
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仍坚持科学观察,体现出威尔逊博士对工作的认真、严谨,对探险事业的热爱,对死亡的无惧。

斯科特海军上校 极其冷静地讲日志记录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直到他的手指完全冻僵,笔从手中滑下来为止。
……
最后一篇日记是 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 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在他的信中丝毫没有流露出对死亡的恐惧,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冷静、坚毅。斯科特在临死之前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祖国、家人。他饱蘸感情写下遗书,既表现了他对死亡的坦然接受,又体现了他对妻子深深的爱。
斯科特:勇敢坚毅、顽强不屈、无私爱心

1、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国旗为什么会“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里表现出斯科特内心什么样的复杂感情?)
作者在这里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的心情。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真是“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表现出斯科特内心的沮丧、失落。

语言赏析
2、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
“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过往和他对遥远的祖国、亲人、朋友的怀想,它们与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虚无缥缈,无法实现的。
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联系上下文,“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3、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这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高尚。壮丽的毁灭,虽死犹生。
这句话在全文中可作为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这是作者的议论,表现了作者对这些可靠队员的赞美。

  根据你平时的阅读积累,跟大家谈谈你所知道的其他探险家的故事。
拓展延伸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前往大月氏国。他的使命是帮助该地区人民起来抵抗侵略者。张骞被匈奴族捉去囚禁了11年,但他获释后再度前往中国以西的地方探险。他的旅行路线经过阿富汉。当时尚无人到过中国以西这么远的地方。因此,张骞给皇帝带回了中国第一次听到的关于印度、中东以及欧洲诸国的消息。
  张骞是第一位横穿阿富汗旅行的中国人,后来是中国商人带着丝绸和玉石,沿张骞所经过的路线,翻山越岭来到中国西北并穿过了戈壁沙漠。这条路线后来被称为“丝绸之路”。
张 骞
玄奘是一位前往佛教发源地印度取经的和尚。他从中国出发,旅途历时16年,行程达6.4万千米,途经阿富汗、克什米尔和印度北方等地。他的旅行是秘密进行的,因为当时的皇帝尚不允许中国人跨出国门到外界去旅行。
  玄奘在旅途中多次遇险。危险来自恶劣的天气和高山。玄奘有一次在喝泉水时,差点被箭射死。后来他又在印度北方塔克西拉王国被投入狱中。为了逃命,他几乎冻死。
玄 奘
  死亡剥夺了麦哲伦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完成环球航行探险家的荣誉1519年奉西班牙国王之命,率领探险队寻找到通往东印度群岛的香料群岛这一西行路线,西行横渡大西洋至巴西的一路上风平浪静,但后来情形开始恶化。船队中有一艘船遇风暴失事。接着几名船长密谋 反对他。有一艘船调头返航。麦哲伦将谋 反者中的一名处死,将两名弃留在荒凉的海滩上后,又扬帆启航
  当船队抵达马里亚纳群岛时,当地居民向他们发起了攻击。在一次与菲律宾麦克坦岛上部落的交战中,麦哲伦阵亡。
麦哲伦
  马可·波罗出身于旅行世家。他的父亲尼科洛和叔叔马泰奥都是威尼斯商人。他俩于13世纪60年代因经商到了中国。1271年,两再度出访,并带年轻的马可一起前往。他们到了中国,进宫觐见蒙古族统治者----元世祖忽必烈。他们在中国逗留了24年,经商发了大财。马可·波罗赢得了忽必烈的信任,多次受派遣远行中国各地,并到过印度、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以及东南亚等地。

  

  

  向所有探险英雄致敬,是他们以过人的胆识和勇气显示了人类认识和探索世界的魄力。
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作者所描绘的五个探险者,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
文章主旨










勇于探索
失败
牺牲
悲剧
精神
伟大
勇于牺牲
团结友爱
挑战自我

结构梳理
21《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2.品味语言,体会感受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3.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4.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体会感受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2.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探索的精神。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中国有句古话: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虽然也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失败乃成功之母”,但是一直以来,人们歌颂的都是成功者、胜利者。其实,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尤其是在人类征服自然界的领域里,都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失败英雄”。
——1986年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升空7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即将返回地面时解体,机上7名宇航员遇难。
——2002年北大登山队攀登希夏邦马峰时,队员不幸遭遇雪崩,5人遇难。
人类科学探险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这一切从未阻止过人类继续探索的脚步!他们对于梦想的执着追求,给予了我们许多启迪。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就是其中的一位。下面,我们就跟着作家茨威格去认识一下这些失败的英雄。
二、作者介绍
(师:注意外国作家的国籍,自己在书中作好批注。)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他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篇小说家之一。最善于写孤独的人的奇特遭遇。其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混乱的感觉》《人的命运转折点》(又译《人生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又译《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
三、作品背景
《伟大的悲剧》是选自茨威格《夺取南极的斗争》的传记。这篇传记是作者根据斯科特留下来的一些底片、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想象力而写成的。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斯科特海军上校日记。(出示幻灯片)
1月27日,星期六
上午我们是在暴风雪肆虐的雪沟里穿行。该死的雪拱起一道道的波浪,看上去就像是一片起伏汹涌的大海。威尔逊和我穿着滑雪板在前边开路,其余人前行。寻找路径是一件艰巨异常的工作……我们的睡袋湿了,尽管湿得不算太快,但的的确确是在越来越湿。我们渐渐感到越来越饿,如果再吃些东西,尤其是午饭再多吃一点,那将会很有好处。要想尽快赶到下一个补给站,我们就得稍微走快一些。下一个补给站离我们不到60公里,我们还有整整一星期的粮食。但是不到补给站,就别指望真正地饱餐一顿。要走很长很长的路,然而,这段路程又无比艰辛……
四、积累字词
师:下面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有主动起来(自我推荐)来读的么?
拽、无垠、癫狂、凛冽、吞噬、销蚀、羸弱、步履、告罄、毋宁
师:课本中的词语同学们都掌握了么?老师来考考大家。(出示幻灯片)
坚持不懈、千辛万苦、风藏露宿、夜不成眠、筋疲力尽、毛骨悚然、耀武扬威、怏怏不乐、姗姗来迟、忧心忡忡、畏缩不前、鲁莽大胆、语无伦次、精打细算
五、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填表复述故事。

师:快速浏览,找出课文中“悲剧”的具体表现,请同学们勾画出来。
(1)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后,教师指名学生答出。
明确:失败之悲、作证之悲、死亡之悲、失望之悲等。
师:斯科特一行南极探险,遭遇灭顶之灾,可为什么说他们的悲剧是“伟大”的?
(2)让学生思考、讨论:题目中所说的“伟大”体现在何处?
请学生自主归纳出“伟大”的含义:勇于探索、勇于献身、诚信守约、集体主义、无私爱心……
(3)师:下面请同学们自主归纳一下本文的主旨。(指名学生说)
师:概括文章主旨,既要从文章中找依据,又要有自己的归纳概括。
(出示幻灯片)斯科特一行人为实现“到达南极点第一人”这一目标,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时,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早已捷足先登。从南极点返回的途中,他们不幸遇难。
六、作业:
1、注拼音听写本课生字;
2、从文中找出触动你的句子,进行独立赏析;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
二、合作探究:
1、同样是南极探险,阿蒙森成功了,斯科特失败了。可是茨威格这位著名的传记作家,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的斯科特写这悲壮的一幕?在文中,你能找出体现作者对这一事件的态度的句子吗?试着品读分析,谈谈你的看法。(小组讨论)
明确:探险,既是人对自然的探索,又是人对自身的挑战。
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与生俱来。为此,一批批探险家出现了,他们的探索和发现,推动了文明的进步。近现代以来,探险家更是层出不穷,如群星闪耀,相映生辉,他们“上穷碧落下黄泉”,到处留下了他们跋涉的足印。在这些探险当中,南极,无疑是最具挑战性的地方,而在挑战南极的探险家当中,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是最有代表性的。前者的成功固然令人敬佩,后者的失败当然令人痛心,但两相比较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后者在艰难的探索中表现出了更加光辉的人性之光。当他们被笼罩在可怕的失败的情绪当中的时候,当他们面对着一步步逼近的死亡的威胁的时候,他们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意志、自我牺牲的胸怀、坦然面对的精神气质,为后人留下了多么宝贵的精神财富!
从另一个角度讲,斯科特等人的精神之所以如此撼人心魄,恰恰是由于他们的失败。对成功者,人们关注的往往是他们脖子上那美丽的胜利的花环,对于失败者,人们总是免不了给予几分同情。基于此,表现失败者可贵的精神品质,更能打动读者,更能深入人心。这就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悲剧的力量。罗曼 罗兰曾说:“一个人是因为他的心灵而伟大的”。
师(补充小结):
一部伟大的悲剧不仅需要表现巨大的痛苦,还必须表现对灾难的反抗。没有对灾难的反抗,也就没有悲剧。引起我们快感的不是灾难,而是反抗,命运可以摧毁伟大崇高的人,但却无法摧毁人在反抗中所表现出来的伟大崇高。悲剧的宿命绝不能消除我们的人类尊严感。任何伟大的悲剧都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是悲观的,因为它表现了恶的最可怕的方面,而且并不总是让善和正义获得全胜;但是,任何伟大的悲剧归根结蒂又必然是乐观的,因为它的本质是表现壮丽的英雄品格,它激发我们的生命力感和努力向上的意识。悲剧总是充满矛盾,使人觉得它难以把握。完善的悲剧理论必须包罗相互矛盾的各个方面———命运感和人类尊严感、悲观论和乐观论。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
2、“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明确:表达了斯科特角逐失败后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这个观点。
三、细节品评:
师:由于本文比较长,对于同学们来说,对于关键句子的把握会有一定难度。下面老师给大家播放一下本文的视频片段,同学们边看边思考:文中哪些细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学生自主寻找最难忘的细节,并说出理由)。
师:条件如此恶劣,斯科特一行仍然坚持他们的信念,将具体描写他们的句子勾画出来,用精炼的词语概括一下人物的特点。
1、四个学生为一组,进行讨论。
2、学生如果说得不全面,教师可进行适当点拨:让学生在课文中做好批准,结合自己的体会,想好之后大家作交流。
学生可能找到的几处:
①历尽艰辛达到极点,等待他们的却是占领者阿蒙森留下的国旗和信件,并要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为他完成的业绩作证,而斯科特居然接受了这项任务!
英国人普通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信、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这种文化传统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②“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真正热烈追求的”。
体现出斯科特一行人具有诚信、高洁的高贵品质。斯科特一行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并愿意“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
斯科特一行“为他人作证”体现出他们具有诚实守信、高洁的品质;在恶劣的环境下坚持科考,体现出他们勇于探索、勇于追求、敢于搏斗的精神。
③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仍坚持科学观察,并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
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仍然坚持科考,体现出威尔逊博士对工作的认真、严谨,对探险事业的热爱,对死亡的无惧。
④不幸的奥茨先是要求给他十片吗啡,以图尽快结束自己的生命,遭到了队员的拒绝……奥茨突然站起身来,对朋友们说:“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可能要多呆一些时候。”
探险需要团结协作,在关键时刻为了保护同伴,有时需要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奥茨:顾全大局、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⑤谁都知道,在这种天气下到外面去走一圈意味着什么,但是谁也不敢说一句阻拦他的话,也没有一个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他们大家只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感觉到:劳伦斯?奥茨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没有人去和他握别”,是他们害怕自己承受不了和队友生离死别的痛苦,害怕自己因感情崩溃而会阻止奥茨英勇无畏的选择。
大家都清楚奥茨独自走向雪地会遭遇什么,但是奥茨的存在无疑会拖累队伍。这体现出斯科特一行强烈的团队精神、顾全大局的意识,和奥茨对自己荣誉的珍视。
⑥斯科特海军上校及其冷静地将日志记录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直到他的手指完全冻僵,笔从手中滑下来为止。⑦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在他的信中丝毫没有流露出对死亡的恐惧,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冷静、坚毅。斯科特在临死之前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祖国、家人,他在临死之前饱蘸感情写下遗书,既表现了他对死亡的坦然接受,又体现了他对妻子深深的爱。
斯科特:坚毅勇敢、顽强不屈、无私爱心。
设计语:
师:(此过程中要注重指导学生把握关键句子):对个别句子要通过读准语气、语调来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传达出自己的体会。阅读要用心灵去读。)
师:还有没有补充?
师:你同意他的说法么?(采用同学互评、学生自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样测评方式,将课堂交给学生)
师:同学们各抒己见,都说得有理有据,这非常好。此外,老师还找到了几处(对于如果学生没有找到的细节),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心得。
师:本文还写到了哪些人物?有什么作用?(埃文斯、威尔逊博士虽着墨较少,却从侧面烘托了科考队员不畏艰难、坚毅执着的优秀品质)。
五、作业:
1、以“我心中的英雄”为题,写一随笔,不少于500字。
第三课时
一、温故而知新
师:从古到今,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探险家,如:哥伦布、张骞、徐霞客、杨利伟,还有我们讲到的阿蒙森、斯科特等(相机出示图片)。探险如此危险,是什么驱使着他们呢?(探险的意义何在)
明确:认识自然、挑战自我,追逐梦想,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和启迪。
二、联系上下文,揣摩语意
师:同学们翻到教材第129—130页,看看课后练习,哪些是你们不会的,会了的我就不讲了。著名学者陈寅恪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时候曾说过:“对于教学,会了的我不讲,讲过的我不讲。”
师:同学们齐读第2自然段,注意读出语气、语调,边阅读边思考课后的1-3小题。
1、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国旗为什么会“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里表现出斯科特内心什么样的复杂感情?)
明确:作者在这里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的心情。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真是“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变现出斯科特内心的沮丧、失落。
2、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也是他自己所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他不接受不行吗?)
3、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明确:“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过往和他对遥远的祖国、亲人、朋友的怀想,它们与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虚无缥缈,无法实现的。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三、探究思考
师: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一个人虽然在不同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明确: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高尚。壮丽的毁灭,虽死犹生。
这句话在全文中可作为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这是作者的议论,表现了作者对这些可靠队员的赞美。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完全是事业上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的震撼和启迪。
四、拓展延伸
1、假如你是挪威国王,当你得知斯科特一行遇难的消息时候,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或者最想做的事是什么呢?
2、有专家指出,阿蒙森的胜利和斯科特的失败,主要在于前者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制订计划,而后者则凭推理设想来制订计划。阿蒙森断定,人的体力和西伯利亚矮种马都无法抵御南极的严寒,惟有北极的爱斯基摩狗才能在极圈拉着雪橇前进,于是他用了二十条膘肥体壮的狗胜利完成了去南极点的往返路程。而斯克特则主要用西伯利亚矮种马和少量的爱斯基摩狗,结果,狗跑掉了,矮种马冻死。在以后的时间里,斯科特等人只能靠人拉雪橇前进,那么,他们遭受灭顶之灾就成为必然了。茨威格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对这些科学问题忽略不计呢?这样写合适吗?
参考:不可否认,作家有自己的创作自由,传记作家也不例外。所以,对于已有的材料,用哪些或不用哪些,完全是作家自己的自由。但是在这种取舍之间,读者能够看出作家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层次。茨威格所写的这篇传记,主要目的在于表现斯科特等人在这次探险悲剧中所展现出来的勇于探索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至于他们失败的原因,并不是本文写作的重点。事实上,任何一个作家创作任何一部作品,都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即使做到了,没有重点的作品也是不成功的。对写作材料的取舍,恰恰反映了茨威格看问题的独到的眼光———将成功者放置一旁,专为失败者作传,而且巧妙地运用现有的资料加上天才的想像,给我们成功地塑造了一组失败的英雄的形象。我们不能不说,作者确是匠心独运,慧眼独具。
作为读者,我们既可以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欣赏茨威格带给我们的精神佳作,也可以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分析一下导致斯科特等人最终失败的各种因素,从而培养我们全面严谨的科学精神,何乐而不为!
参考资料: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价值在哪里?作品要给人以巨大的精神震撼。它应该是一粒种子,深埋进同学们的心底,在将来适当的时候能够发芽、开花、结果,成为我们“精神的底子”里不可缺少的内涵。
茨威格感动我们不仅仅是由于他细腻、激情的小说,优雅的叙事艺术,更因为他心灵的高贵。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传记作品、自传,价值或许更高一些。
“我丝毫不想通过自己的虚构来增加或者冲淡所发生的一切的内外真实性,因为在那些非常时刻历史本身已表现得十分完全,无需任何后来的帮手。历史是真正的诗和戏剧家,任何一个作家都甭想去超过它。”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序言》)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层管理署的科学家苏珊·所罗门在她的著作《最寒冷的三月》中指出,1911—1912年的冬天,长达几周最低温度为-37℃的天气要比往常的天气寒冷得多,正是这严寒的天气打乱了斯科特经过周密研究的探险计划。
所罗门说,为了应对这十分糟糕的天气,斯科特一行计划在雪橇上使用帆来增速,以便能够“一路飞奔回家”。在斯科特南极之行的几周前,由阿蒙森率领的挪威探险队已经登上南极大陆,他们用的是狗拉雪橇;而斯科特一行使用的是马和人拉的雪橇,结果马在严寒中陷入了泥沼。斯科特一行在抵达南极后,才意识到他们为此行要付出的代价。在返程中,斯科特和他的两名队友在距大本营275公里的地方倒下了,而另外两名队友也在此前“先行一步”了。 (新华网2001年9月14日电)
参考资料:
临终前,斯科特给自己的妻子写信,他提醒她要照看好他的最宝贵的遗产———儿子,他关照她最主要的是不要让儿子懒散。他最后作了这样的自白:“你是知道的,我不得不强迫自己有所追求———因为我总是喜欢懒散。”“关于这次远征的一切,我能告诉你什么呢?它比舒舒服服地坐在家里不知要好多少!”
他怀着最诚挚的友情给那几个同他自己一起罹难的伙伴们的妻子和母亲写信,为他们的英勇精神作证。尽管他自己即将死去,他却以坚强的、超人的感情去安慰那几个伙伴的遗属。
他给他的朋友写信。他谈到自己时非常谦逊,但谈到整个民族时却充满无比的自豪,他说,在这样的时刻,他为自己是这个民族的儿子———一个称得上是儿子的人而感到欢欣鼓舞。他写道:“我不知道,我算不算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者。但是我们的结局将证明,我们的民族还没有丧失那种勇敢精神和忍耐力量。”他在临死时还对朋友做了友好的表白,这是他在一生中由于男性的倔强而没有说出口的话。他在给他的最好的朋友的信中写道:“在我一生中,我还从未遇到过一个像您这样令我钦佩和爱戴的人,可是我却从未向您表示过,您的友谊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因为您有许多可以给我,而我却没有什么可以给您。”
他最后的也是最精彩的一封信是写给他的祖国的。他认为有必要说明,在这场争取英国荣誉的搏斗中他虽然失败了,但却无个人的过错。他一一列举了使他遭到失败的种种意外事件,同时用那种死者特有的无比悲怆的声音,恳切地呼吁所有的英国人不要抛弃他的遗属。他最后想到的仍然不是他的命运。他写的最后一句话讲的不是自己的死,而是关于活着的他人:“看在上帝面上,务请照顾我们的家人!”以下便是几页空白的信纸……
(摘自《夺取南极的斗争》,舒善昌译)
后来的故事
11月12日一支探险队出发,发现英雄们的尸体已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他们找到了那些书信和文件,并且为那几个悲惨死去的英雄们垒了一个石墓。在堆满白雪的墓顶上竖着一个简陋的黑色十字架。它至今还孤独地矗立在银白色的世界上,好像这银白色的世界将要永远藏匿起这件人类历史上英雄业绩的购物证。
?
可是没有!他们的事迹出乎意料地、奇妙地复活了。这是我们新时代的科技世界创造的精彩奇迹。朋友们把那些底片和电影胶卷带回家,在化学溶液里显出了图像,人们再次看到了行军途中的斯科特和他的伙伴们,并且发现:看到南极风光的除了他以外,只有另一个人———阿蒙森。斯科特的遗言和书信通过电线迅速传播。在英国国家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五位英雄。所以说,看来徒劳的事情会再次结出果实,一件耽误了的事情会变成对人类的大声疾呼,要求人类把自己的力量集中到尚未达到的目标;壮丽的毁灭,虽死犹生,失败中会产生攀登无限高峰的意志。因为只有雄心壮志才会点燃起火热的心。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占绝对优势的恶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一个作家只是有时候去创作它们,而生活创作的悲剧却要多至少一千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