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体的体积》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最后部分,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社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考虑,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学生体验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让学生知道知识间的相互转化。
◆能力目标:
倡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从而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探索数学奥秘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二、说教法
从形式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扫清学生认知上的思维障碍,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教师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知识的由来,并通过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了直观教学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
教师通过设疑,指明观察方向,营造探究新知识的氛围,在引导学生归纳推理等方面充分发挥了其主导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
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三、说学法
课堂教学中,不是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学,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能概括出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2、学会利用旧知转化成新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圆柱形水杯。
(1)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想一想,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
(2)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
?(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
?(4)说一说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2、出示橡皮泥捏成的圆柱体。
出示问题:大家想一想用什么办法来求出这个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呢?
(有的学生会想到:老师将它捏成长方体就可以了;还有的学生会想到捏成正方体也可以的!)
3、创设问题情景。(课件显示)如果要求压路机圆柱形前轮的体积,或是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
刚才的方法不是一种普遍的方法,那么在求圆柱体积的时候,有没有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那样的计算公式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出示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新课教学:
设疑揭题: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1、学生动手操作探究
(1)回顾旧知,帮助迁移
A、教师首先提出具体问题:圆柱体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几何图形有联系?
启发学生回忆得出: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是圆形;侧面展开是长方形:所以……
B、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将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圆面积公式的。
(通过想象,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由“形”到“体”;同时使学生感悟圆柱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的联系,通过圆面积推导过程的再现,为实现经验和方法的迁移作铺垫)
(2)小组合作,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A、启发猜想:可见,大部分图形公式的推导都可以把所学的转化为学过的。那么你觉得圆柱的体积和什么有关系?你能猜一猜圆柱的体积可以怎样计算呢??????
(这是学生会有圆的面积想到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
老师激励同学们:大家同意他的猜想吗?但我们还是要小心地验证猜想的科学性。都说实践出真知,接下来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学具,动手尝试着进行转化,并说一说转化的过程。
B、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体验。
老师引导学生探究:
①? 说说你们小组是如何转化的。这是一个标准的长方体吗?为什么?
②? 如果分割得份数越多,你有什么发现?(电脑演示转化过程)
③? 这是同学们刚才的转化过程。那书上是怎么说的?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用直线标记,找出关键句。全班齐读。
?C、现在再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演示转化过程。其他同学边观察边思考:
?①切割后拼成了一个近似于什么的形体?
?②圆柱的体积与拼成后的长方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③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什么?
?④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有什么关系?
3、教师课件演示
(1)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16份、32份、64份……),让学生明确: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依次解决问题。
?①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
?②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
(配合回答,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的内容。)
?③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是V=Sh(板书公式)讨论并得出结果。你能根据这个实验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为什么?
?让学生再讨论:
圆柱体通过切拼,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体的底面积(??????? ),这个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 )。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 )。V=Sh
问:要用这个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2)出示例5
???学生板演齐练
(3)讨论:
A、已知圆的半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B、已知圆的直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C、已知圆的周长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4)填表。
已知条件
底面半径3厘米
底面直径8分米
底面周长18.84米
高5厘米
高10分米
高4米
计算公式
?
?
?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三第2题
2、判断正误,对的画“√”,错误的画“×”。
(1)圆柱体的底面积越大,它的体积越大。(?? )
(2)圆柱体的高越长,它的体积越大。(??? )
(3)圆柱体的体积与长方体的体积相等。(??? )
(4)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可以相等。(???? )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 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
????????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 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 用字母表示:V=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