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4张PPT)
导入新课
“fiction”还兼有“虚构、想象、杜撰”的意思。
“novel”拥有“新颖的,奇妙的”含义。
novel
fiction
小说
小说是一种虚构的艺术。我们可以看到,小说在英语里的概念就是虚构的东西。这也就是说,在英语的世界里,虚构是小说的合法化身份,我们甚至可以认为,虚构是小说的灵魂,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
对于现代小说家而言,虚构是灵魂。虚构的东西也往往摄人心魄,让人惊叹于他带给你的真切的感觉。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虚构”带给我们的惊讶与震撼。
虚构
——[阿根廷] 博尔赫斯
第八单元
虚构
《沙之书》
《骑桶者》
——[奥地利] 卡夫卡
学习目标
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结合单元话题的知识,理解“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3.掌握在写作中运用“虚构”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
理解小说题旨的多义性,能以积极健康的心态看待“无限”,超越现实的障碍;透视“周围人”的冷漠,呼唤爱心,学会与人沟通。
通过对小说情节的赏析,了解“虚构”、“事实”、“真实”、“想像”这些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作品赏析一
[阿根廷] 博尔赫斯 著
精读
沙之书
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1899一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兼翻译家。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在日内瓦上中学,在剑桥读大学。精通英、法、德等多国文字。
作者简介
博尔赫斯中学时代开始写诗。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1935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从此奠定了在阿根廷文坛上的地位。1950年至1953年间任阿根廷作家协会主席。1955年任国立图书馆馆长、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哲学文学系教授。1986年6月14日在日内瓦去世。
在今天的文化审视中,博尔赫斯被视为“魔幻文学的鼻祖”,一度被拉美知识界誉为“文化英雄”。
博尔赫斯的主要诗集有《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热情》(1923)、《面前的月亮》(1925)、《圣马丁的手册》(1929)、《影子的颂歌》(1969)、《老虎的金黄》(1972)、《深邃的玫瑰》(1975)、《铁皮》(1976)、《黑夜的故事》(1979)等。
短篇小说集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是《虚构集》(由1941年出版的《交叉小径的花园》和1944年出版的《杜撰集》结合而成)。
博尔赫斯是一个以书为家的作家,他的一生都生活在图书馆中,对书籍有特别的喜好。1941年,博尔赫斯写下—个名为《巴别图书馆》的短篇,把宇宙想象为“一个数目不明确的,也许是无限数的六面体回廊所构成的图书馆”,这个“巴别图书馆”是一个无限之物,是博尔赫斯对图书的独特思考。晚年,博尔赫斯童心未泯,以游戏的心态写下了《沙之书》,1975年短篇小说集《沙之书》出版。
写作背景
整体感知
心灵经典:《沙之书》简介
《沙之书》讲述了一则波澜起伏的小故事,一个退休的图书馆工作人员从陌生的《圣经》推销员手里买下了一本“沙之书”,从而沉迷于它的神秘并陷入了对不可知的恐惧,最终把这本书藏在了图书馆的阴暗角落。
开端:初识沙之书
结局:逃避沙之书
高潮:研究沙之书
发展:买下沙之书
情
节
结
构
本文围绕着一本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沙之书”展开,也就是说整个故事是建立在一个虚构的基础上的,但我们从这篇小说中体会到的无限的神秘和以及我们在面对无限时的敬畏却是真实的。的确,小说是想象的艺术,在小说的虚构世界里隐含着一种更为深刻的真实。
《沙之书》情节荒诞离奇得近乎一个迷宫,情节的发展悬念丛生,引人入胜,结尾奇峰突起,出人意料,充分体现了小说的虚构特性。
写作特色
【情节概述】?“我”从陌生的《圣经》推销员手里买下了一本“沙之书”,开始沉迷于它的神秘,随后陷入了对不可知的恐惧,最后把这本书藏在了图书馆的阴暗角落。
这篇小说最出人意料的地方有两处:
一是“沙之书”奇妙特性的显现;
二是“我”将“沙之书”藏在图书馆里。
在作品的开头,读者根本不可能想到会有这样一本“沙之书”;而当读者读到小说中间时,也根本不可能想到“沙之书”最后的结局是被藏到了图书馆里。
博尔赫斯的小说就是这样,总是让人充满期待和惊喜,让人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而当读者读完全篇,又能有无穷的想像和回味。
在《沙之书》中,作者虚构了一本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沙之书”,并煞有介事地描述了这本“无限之书”。
这本书像沙子一样无始无终,页与页之间总还有其他的页,无穷无尽。
虚构嵌入现实,与现实浑然一体
为了让这本书显得合情合理,作者设置了小说的其他附属情节:
与一个去过孟买的《圣经》推销员交易的详细过程;“我”面对“沙之书”的先喜后惧;以及“沙之书”的最后下落。
在这些情节中,除了这本“沙之书”是非现实的之外,其他的都是现实生活场景。这些现实生活场景让“沙之书”也显得像一个现实之物一样合情合理。
这些故事情节体现了博尔赫斯对待虚构和幻想的态度:他想努力抹去幻想和现实的界线,让虚构嵌入现实之中,与现实浑然一体。对于他来说,似乎幻想即是现实,现实也是幻想,生活之中处处有神迹。
《沙之书》显示了作者非凡的想象力。从书的外观、内在及来源到最终的去向都充斥着想象,无不让人称奇。
“我信手翻开。里面的文字是我不认识的。……逢双的一页印的是40,514,接下去却是999。……我把左手按在封面上,大拇指几乎贴着食指去揭书页。白费劲:封面和手之间总是有好几页。仿佛是从书里冒出来的……‘这不可能。’”
“我想把它付之一炬,但怕一本无限的书烧起来也无休无止,使整个地球乌烟瘴气。”
这是其中的一个神来之笔,是典型的博尔赫斯式的充满幽默和睿智的想像,同样有助于使叙述显得煞有介事。
其次,《沙之书》还成功地运用了隐喻的写作技巧。文章写的是一本无穷无尽的圣书,在书里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局,表现了一种无限可能和无限延续的感觉。想想现在的网络世界不也如《沙之书》一般浩如烟海不可穷尽吗?在庞大和无限中,人失去了自信,继而留下的就是惶恐了。
[奥地利] 卡夫卡 著
作品赏析二
略读
骑桶者
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被誉为“现代主义小说之父”。
作者简介
卡夫卡生于捷克首都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自幼爱好文学、戏剧。18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初习化学、文学。后习法律,获博士学位。1904年,卡夫卡开始发表小说,早期的作品颇受表现主义的影响。1912年写出短篇《判决》,从此建立自己独特的风格。
卡夫卡一生的作品并不多,主要成就是三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城堡》和以《变形记》、《判决》、《饥饿的艺术家》为代表的几十篇中短篇小说,以及大量的私人信件、日记。
《骑桶者》写于1917年寒冷的一二月间,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另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
写作背景
《骑桶者》是卡夫卡的一个短小精美的短篇小说。小说讲述了一个穷得买不起煤的人想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他不是拎着煤桶走着去的(像惯常的现实主义小说中描写的那样),而是骑着煤桶飞着去的。结果可想而知:他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
整体感知
《骑桶者》用一种虚幻的手法写出了一个生活在贫困中的人向煤店索求一铲煤而遇到驱赶的事实。向我们展示了现实社会的冷酷和人民生活的艰难,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控诉和批判。这篇小说延续了卡夫卡一贯的主题: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
卡夫卡善于通过奇妙的构思和多种艺术手法把现实与非现实、合理与悖理、常人与非人并列在一起,把虚妄的、荒诞离奇的现象与现实的本质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上他不带任何感彩的纯客观的叙述方式,构成了别人不能或难以重复甚至无法模仿的独特的“卡夫卡式”艺术风格。
写作特色
在《骑桶者》这篇小说里,卡夫卡虚构了一个“骑着木桶飞翔”的形象。卡夫卡跳出了传统的现实主义人物塑造方式的窠臼,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变形处理,构设了荒诞不经的故事情节,造成了一种令人惊异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驱使读者透过这变形的巧妙“伪装”,更加清晰而深刻地看到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问题。
巧妙构设荒诞情节
这篇小说又是生动而感人的。卡夫卡深知仅仅依靠荒诞是无法打动人心的,因而在荒诞的故事情节中,巧妙地融入了写实手法,把细节写得真实而生动。既写出了骑桶者苦闷、焦虑、孤独、绝望、痛苦的精神以及周遭的人情冷暖,而且处处让人感到合情合理,令人读来感动不已。
荒诞中融入写实
小说对一件悲惨的冻馁事件做了冷峻的幽默处理。叙述语调谈不上严肃,相反带有一点冷幽默的感觉。
如作者注意到的细节:火炉里透出寒气;
作者使用的比喻:天空像一面银灰色的盾牌一样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
冷峻的幽默处理
煤桶骑士的自我宽慰:“在十诫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照耀下,也将不得不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
设想骑桶飞翔这样一种方式;结尾被妇女的围裙扇走等。这些地方,都有一种辛酸的自我解嘲式的幽默在。
卡夫卡擅长直接以无理由的方式去描述他的感觉世界,从而使人得到文字上的新奇感,这也许是诗化的一种表现,但在他的作品中运用诗化更显著的一点应该是文字的暗示与象征。
文字的暗示与象征
文中描写的物质是真实、沉重、具有保护感的。可以借其外在形象(煤桶)穿过由“冰冷无情的火炉(社会)”和“同样冷酷无情的天空(自然)”组成的“莫名其妙的肮脏的世界”。全文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和人性内在的品质的挖掘。
《骑桶者》运用了对比、象征、夸张等一系列表现手法,特别是“我”骑着煤桶去讨煤这一情节的安排,看似虚假荒诞,却反映了生活的真实。空桶是匿乏、冀求的象征,正是在艺术的空桶的飞翔中,我们见识了生活的沉重,将生活的沉重用文学的轻逸来表现,是以“轻”抵达本质的“重”,表面的不真实写出了文学的真实。这也是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的卡夫卡惯用的技法。
一、对“虚构”的确认
(一)“虚构”的意义
从根本上说,一切叙述都或多或少地包含有虚构。叙述,是用语言来复述现实,这种复述不可能是完全再现现实的,总会和现实有出入。
例如,一分钟前发生的车祸,让不同的目击者讲述,会有细微的差别。
理论学习
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叙述不可能和现实严丝合缝,因为叙述者必定会在叙述的过程中受到自己主观意识的影响。因而,虚构是天然存在于小说中的,不存在没有虚构的小说。区别只在于虚构成分的多少和作者对待虚构的态度。
总之,虚构是小说存在的理由,这个理由又是建立在发掘生活真相的基础之上的。就小说本身而言,它同样也是一种现实,从属于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我们的生活实际上也在不知不觉地被虚构着。从这一层面上说,绝对抵制虚构才可能是一种真正的“虚构”。
(二)作家对待“虚构”的三种态度
1. 煞有介事,写得像实有其事,尽管内容是荒诞不经的,这样的小说家可以以博尔赫斯为代表。
《沙之书》的开头一段博尔赫斯即表明了他对待虚构的态度:“如今人们讲虚构的故事时总是声明它千真万确;不过我的故事一点儿不假。”这里,“人们”可以理解为是那些主张写作忠于现实的人,他们的小说强调尽可能地贴近现实,但在博尔赫斯看来,反而可能是“虚构”的;而他的故事虽然看起来荒诞不经,但可能反倒是“一点儿不假”。
这和博尔赫斯对“虚构”一向的看法有关。在《论惠特曼》一文中,他说:“一件虚假的事可能本质上是实在的。”对博尔赫斯而言,虚构是艺术创造的根本点,是抵达更高实在的方式;通过虚构,写作这门活动往往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近心灵的复杂活动。
2. 愿意老实承认自己的小说就是虚构,是自己脑子里的产物,这样的小说家以塞万提斯为代表。
塞万提斯在他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里,一开头就不忘写下一个“交代”性的前言。
3. 还有一些小说家既不说自己的小说是真实的,也不说自己的小说是虚构的,完全是一副信不信由你的态度,以卡夫卡为代表。
(三)“虚构”的力量
卡夫卡的《骑桶者》,虽然只是在揭示一个贫困者的窘状和有产者的自私无情,但恰恰是由于作者动用了夸张的想像,让木桶飞了起来,于是,这个平常的题材便被“陌生化”了,通过一种奇异的审美力量,使这一平常的题材得到了非同寻常的展现。也许生活中的有些寒冷可以让我们忘却,但《骑桶者》中写到的寒冷却绝对无法让我们忘怀。这就是小说的力量,这就是小说通过虚构和想像获得的力量。
二、“虚构”的分析
(一)《沙之书》中的“虚构”
作为一个“玄想型”作家,虚构在博尔赫斯的写作中无疑占有重要地位。在《沙之书》里,作者虚构了一本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沙之书”。这是小说的核心意象,是整篇小说得以存在的支点。为了让这本书显得合情合理,作者设置了小说的其他附属情节:
1. 人物安排
小说中有三个人物,印度种姓最下层的拥有“沙之书”者、《圣经》推销员和“我”。除了没有出场的印度人之外,“我”是真实的虚构者,另一个人物——《圣经》推销员也是由真实转入虚构的人。
2. 情节设置
本文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与一个去过孟买的《圣经》推销员交易的详细过程;“我”面对“沙之书”的先喜后惧;“沙之书”的最后下落。在这些情节中,除了这本“沙之书”是非现实的之外,其他的都是现实生活个的场景。这些现实生活场景让“沙之书”也显得像一个现实之物一样合情合理。
3. “沙之书”虚构的合理性借助于几何原理
这篇小说的开头即阐述了一些几何方面的基本原理:“线是由一系列的点组成的;无数的线组成了面;无数的面形成了体积;庞大的体积则包括无数体积……”但显然,幻想的合理性是建立在这种几何无限性的基础上的。在作品中广泛地引入几何原理作为作品的工程支柱是博尔赫斯的惯用手段。几何思维使博尔赫斯的小说显得异常清晰明澈。
尽管我们在现实中谁也没有看见过这样一本书,但我们都曾经被无限的星空所震撼,被无穷尽的人类历史卷入沉思。《沙之书》所表达的正是人类面对无限之物时心灵的真实深度。这样,“沙之书”便类似于一种透镜,它来源于人类的智慧,可以穿越现实的障碍。《沙之书》证实了“虚构”作为一种写作方式的有效性。
小说中,骑桶者的飞翔明显是虚构的。但是小说传达的情感思想具有普遍性,是真实的,作者是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实现“虚构中的真实”的呢?
在《骑桶者》这篇小说里,卡夫卡虚构了一个“骑着木桶飞翔”的形象,这是小说的一个核心情节。
(二)《骑桶者》中的“虚构”
小说中“我”的飞翔。老板娘用围裙把“我”扇走。“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这些情节都是虚构的。“我”的处境、老板伏案写字、老板娘织毛衣、老板和老板娘的对话,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这些现实生活场景让“我”的飞翔也显得像现实中发生的一样合情合理。虚构嵌入现实,就和现实浑然一体了。
小说还展现了”我”的心灵的真实。小说开头写“我”家里没有煤时,“我”眼中的景物都带上了悲凉的色彩。“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窗外的树木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面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活活冻死;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这都展现了“我”内心的悲凉。
“我”骑着桶只是在空中呼喊,不敢冲进店内。展现了“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老板娘鄙夷神色的畏缩自卑的心理。老板娘没有借给“我”煤时,“我”喊着“你这个坏女人”,表现了“我”对老板娘的憎恨。小说借助飞翔这一虚构情节真实地展现了“我”心灵的真实。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也是更为深刻的真实。
一、博尔赫斯及其流派
博尔赫斯是阿根廷当代最重要的小说家,对拉丁美洲文学有深刻的影响。六十年代中期,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出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高潮,主要就是这种影响造成的。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在60、70年代形成了高潮,至今仍然是拉丁美洲文学发展的主流,并对世界文学,甚至中国新时期文学都有较大影响。
作家及其流派介绍
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主要有:古巴的卡彭铁尔、危地马拉的阿斯图里亚斯、墨西哥的胡安·鲁尔福、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阿根廷的路易斯·博尔赫斯等。
主要作品有《人间王国》、《玉米人》、《佩德罗·巴拉莫》、《百年孤独》、《小径刚分岔的花园》等。
博尔赫斯因为风格多样,且独树一帜,已经不能简单用一种流派框定他。他的小说创造了一种新的流派。这种流派,评论家或称为“极端主义”,或称为“宇宙主义”,或称为“卡夫卡式的幻想主义”。不管叫什么名称,概括起来,它有四大特点,即:题材的幻想性,主题的哲理性,手法的荒诞性,语言的反复性。
二、卡夫卡及其流派
卡夫卡一般是和乔伊斯、普鲁斯特、福克纳、贝克特等人一起被人们谈论的,他们都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卡夫卡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他的作品的色调似乎总是灰色的,揭示出人类普遍的孤立和疏离,展示人如何在世界的迷宫中找不到出路,只剩下迷悯、绝望以及屈从。
现代派文学发端于19世纪晚期,兴盛于20世纪前期,是西方继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之后的又一重要文学形态,多用变形、扭曲、实验性的手段来表达人类的现代性困境,分支流派有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小说、魔幻现实主义等。
课文《变形记》、《墙上的斑点》、《等待戈多》(节选)、《百年孤独》(节选)分别是上述流派的代表性作品。
现代派文学的艺术特征是:
①象征性。现代派作品为探求人物的内心真实,着重表现难以直接描述的复杂多变的内心活动,借助意象,用暗喻、烘托、渲染等手法,把思想还原为知觉,使抽象的思想外化。
②荒诞性。现代派作家通过非理性的极度夸张的形式,将现实与非现实糅合在一起,寓严肃于荒诞。
③意识流。现代派作家热衷于挖掘人的潜意识,大量采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的手法,表现人物意识“自然”流动状态,力求开掘人物心理的复杂性,扩大心理描写的范围。
④意义的不确定性。由于该时期文学关注的社会准则问题长期陷入混乱,他们感到世界的意识只是部分的、暂时的、甚至是矛盾的,而且总会有争议,这样的社会已不适宜于明确的定义,因而该时期文学更侧重于探究那种混乱的多重复合意义。
拓展阅读
诗集:《面前的月亮》《阴影颂》《深邃的玫瑰》等。
短篇小说集:《有交叉小径的花园》《死亡与罗盘》《乌尔里卡》等。
推荐书目
博尔赫斯著作选读
作于1941年的《有交叉小径的花园》是博尔赫斯的成名作,表面上采用了侦探小说的形式:一战中,中国博士余准做了德国间谍,遭到英国军官马登的追踪。他躲入汉学家斯蒂芬·艾伯特博士家中,见到了小径分岔的花园。余准杀害了艾伯特博士,以此通知德军轰炸位于艾伯特的英军炮兵阵地,最后被马登逮捕。
重点推荐
实际上博尔赫斯意不在此,他用小径分岔的花园造了一座迷宫,又借角色的口宣布“写小说和造迷宫是一回事”,而下面的话才揭示了小说的主题:“由相互靠拢、分歧、交错或永远不干扰的时间织成的网络包含了所有的可能性。”博尔赫斯将关于时间相对性的深奥、复杂的哲学问题诉诸小说这一艺术形式,充分显示了他过人的智慧和非凡的文学才能。
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城堡》等。
中篇小说:《变形记》、《判决》、《饥饿的艺术家》等。
推荐书目
卡夫卡著作选读
《城堡》是卡夫卡最重要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最能体现卡夫卡的创作风格和特征。小说的故事非常简单:土地测量员K深夜来到城堡附近的村庄,城堡近在咫尺,可是无论他怎样努力,也无法进入城堡。他在城堡附近的村子里转悠了一辈子,在生命弥留之际,有人告诉他,说:“虽然不能给予你在村中的合法居住权,但是考虑到某些其他情况,准许你在村里居住和工作。”
重点推荐
《变形记》是卡夫卡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小说的故事其实十分简单,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写人变成甲虫。“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接着,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惊吓了秘书主任、父亲和母亲,他由此而被关在屋内,开始了他孤独的生活。随后,他又吓跑了三位房客,父亲一气之下拿烂苹果砸他。最后他被赶进屋内,锁在里面。又一天清晨,当老妈子过来准备打扫房间时,发现他已经死了。
思考与实践参考答案
一、《沙之书》在哪些方面显示出了博尔赫斯非凡的想像力?
1.设题意图:
这道题考察学生对作品的细读能力和对“虚构”的理解程度。
2.解题思路:
同学们可以通过细读课文然后与自己熟悉的作家作品的比较来寻找博尔赫斯想像力的“非凡”之处。
比如,“沙之书”这个原型本身,“沙之书”的无限性的细节,“孟买”这个地名的出现,结尾把“沙之书”藏在图书馆里等,都是作者想像力的生动证明。还可以举出“我想把它付之一炬,但怕一本无限的书烧起来也无休无止,使整个地球乌烟瘴气”“我把自己也设想成一个怪物:睁着铜铃大眼盯着它,伸出带爪的十指拨弄它”之类生动的想像力延伸的证据。
二 、设想《骑桶者》里的主人公是拎着木桶,而不是骑着木桶去讨煤的,小说将会有怎样不同的艺术效果?
1.设题意图:
这道题帮助学生体会现实主义的写法和“虚构”的写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的不同,从而更深地理解“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2.解题思路:
同学们可以找出一个相近的现实主义文本,比如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来进行对比阅读,看看两种方式产生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拎着木桶去讨煤会使小说的层次比较单一,人物形象也比较类型化,作品的气氛会偏沉重,内涵指向会比较明显,读者的想像空间会缩小。
三 、想像有一天,你突然变成了一只鸟,写出你飞翔的感受。
1.设题意图:
这道题是一道作文题,有助于学生在写作中释放想像力,真正将“虚构”学以致用。
2.解题思路:
同学们应该尝试各种各样不同的写作方式。写作完成后可以在班级内跟同学们展开写作成果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