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8张PPT)
电影是由画面来讲述故事的,故事的延续靠的是画面的连缀。
导入新课
而小说是用文字来讲述故事的,那小说中故事的发展靠的是一个个 的接续。
场景
小说
让我们一起来走入今天的话题:
场景
所以,小说的最小构成因素是场景。场景是某一段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包括人物、事件和环境。比如,晚餐、宴会等。
第二单元
场景
《炮兽》
——[法国] 雨果
《安东诺夫卡苹果》
——[俄国] 蒲宁
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了解场景描写方法和场景效果;
3.考察风景的意义和风景描写在古典小说与现代小说中的地位变化。
知识与技能: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
1.了解雨果对革命和人道主义的思考;
2.理解蒲宁作品中所表达的对幸福的追求和对个体生命,生命与自然,人类历史的关系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单元话题的探讨,了解场景描写在小说中的地位和功能。
精读
作品赏析一
《炮兽》
——[法国] 雨果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作者简介
雨果13岁开始文学创作,早期作品多赞成波旁王朝复辟和天王教会。后来在进步思想的启发下,政治上转向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并在文学上反对古典主义,他创作的《欧那尼》以其反封建的主题和打破古典主义创作法制的艺术手法,标志着浪漫主义文学在法国的全面胜利。
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诗集:《光与影》;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
《炮兽》是雨果长篇小说《九三年》的节选部分。小说取材于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1793年,即法国大革命爆发的第四年。正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暴风骤雨时期,共和国诞生未满周岁,国内保王复辟势力和国外以英国为首的封建势力互相勾结,里应外合,阴谋策动武装叛乱,企图将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之中,共和国的心脏——巴黎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写作背景
革命和反革命两种力量处于生死决战时刻,斗争十分激烈。长篇小说《九三年》围绕共和国志愿军粉碎旺岱地区反革命叛乱斗争,描绘了一个史诗般惊心动魄的时代,再现了大革命时期残酷的阶级斗争和严峻的革命形势。
《炮兽》选取了一个小而集中的特定的场景:大海中的一艘军舰甲板上,人与炮兽、人与大海的搏斗。作者把人物置于一个特定的险峻的场景中,面对出师不利的突发事件,考验他们的行动,从而把人物的性格很好地烘托出来。
整体感知
作者通过三幕连续的特定场景的描写,烘托出了郎德纳克候爵的刚毅性格,塑造出一个铁腕叛军统帅的形象。情节流畅而紧凑,场景描写笔墨分配非常精当,并带有明显的浪漫主义的主观和夸张色彩。
雨果创作主张“美丑对照原则”,他认为: “丑就在美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与共。”对照法是他在创作中最喜欢采取的方法。
从全篇来看,《炮兽》不仅在人物塑造中运用了对照法,几个场景之间也充满了抑扬的对比和动静的结合。
写作特色
第一场景从开头到“仿佛两只铁锤轮流在敲打”,写炮兽肆虐,惊心动魄。在这个场景里,人的渺小、无能和怯懦与炮兽的庞大、凶猛和威力无比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这为炮队队长的出现作了有力的铺垫,也暗示了老人作为一位领导人物所具有的临危不乱的优秀品格,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个神秘的人物身上。
第二场景从“突然间”到“把舵索的……青铜脖子上”,写人兽大战,紧张激烈。在这里,船员的束手无策与炮队队长的英勇无畏,炮队队长的勇斗大炮与神秘老人的智取大炮形成对照。这突出了炮队队长的勇敢无畏。从而衬托出神秘老人的有勇有谋。
第三场景从“斗争结束了”到结尾,写赏功罚罪。在这里,赏功与罚罪、欢呼与惊惶形成对照。这使郎德纳克候爵赏罚分明、刚毅坚定、严酷无情的形象跃然纸上。
总之,对照法的运用使雨果的场景创作十分成功,显示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瑰丽特色,凸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为人物的出场作了辅垫。
这三幕以连续的场景组合起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富有戏剧性地将故事推向顶峰。
《炮兽》中场景描写的笔墨分配是非常精当的。情节流畅而紧凑,绝不在枝节问题上浪费时间。当朗德纳克侯爵宣布炮队队长的死刑后。处决前的仪式所花的笔墨远比执行死刑花得多。
作者只用了侧面描写:“过了几分钟,黑暗中响起了枪声,闪过一道亮光,然后一切复归静寂,再听见尸首跌落海里的声音。”为什么这样处理呢?
请注意处决前的气氛渲染:“炮手一句话也不说。”“一种阴郁的静寂笼罩着全船。远远的飓风在呼啸。”这种“阴郁的静寂”隐喻着全船人恐惧和震慑的心情,“远远的飓风”则象征着命运隐隐的威胁和凶多吉少的不可测的未来。军舰还没到达目的地,就已经遭受了重创,可谓出师不利;而风暴即将到来,这给破损的偏离航线的军舰带来更大的不安;即将开始的战争,对每个人来说更是生死未卜。征服“炮兽”的过程是紧张激烈的,而之后却是可怕的沉寂,这一张一弛之中,小说就显得灵动好看了。
雨果的一个重要的浪漫手法是将无生命或非人的事物。描绘得如同有生命的物体一样神奇、动人心魄、令人惊叹。小说开篇对战舰上大炮的描写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在这艘行驶的军舰上,一尊二十四磅重弹的大炮从炮座上滑脱了。它变成了一头怪物,在舰上滚来滚去,旋转,冲撞,击破,杀害,歼灭。
这个疯狂的庞然大物有豹子的敏捷。大象的重量,老鼠的灵巧,斧子的坚硬,波浪的突然,闪电的迅速,坟墓的痴聋。它重一万磅,却像小孩儿的皮球似的弹跳起来。……暴风可以停止,台风会吹过去,断掉的桅可以换一根,一个漏洞可以堵上,火灾可以扑灭;可是对这只庞大的青铜兽怎么办呢?”这尊大炮完全解除了军舰的战斗力。雨果丰富的想象力将这个场面描绘得令人叹为观止。
就是在这样一个悲壮的场面中,郎德纳克出现了。显出他的严厉、冷峻和刚毅。这个阴惨惨的、色彩神秘的开场给小说定下了悲剧的调子。雨果就以这样的笔法。营造出残酷的、命运捉摸不定的气氛,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雨果认为这种浪漫手法和写实手法殊途同归,同样能达到真实。
略读
作品赏析二
《安东诺夫卡苹果》
——[俄国] 蒲宁
蒲宁(1870~1953)俄国作家,曾受教于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等作家。1933年,“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蒲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简介
蒲宁的创作道路复杂而曲折,堪称跨越了世纪、跨越了国界,也跨越了流派、跨越了文化。在持续67年的创作活动中,大体可分为三大阶段:
1910年之前,占主要地位的是诗歌和散文,充满抒情气息,以《安东诺夫卡苹果》为代表;
1910—1920年间,对古老文明的源头以及民族生存发展规律的探究以及这一时期俄罗斯社会的现状促使蒲宁深入思考俄罗斯民族的发展,创作了“农村写生系列”作品(《乡村》等)和“爱情悲剧系列”作品(《爱情学》《轻盈的气息》等);
1920年后,蒲宁的创作力再一次爆发,创作了许多流传后世的经典名篇,如《米佳的爱情》、自传体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等。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国虽然已经废除了农奴制,但封建残余势力依然存在,沙皇专制进一步加强,国内矛盾日益尖锐,贵族阶级越来越颓废堕落。作者以这一时代的典型特点为题材,以地主庄园为背景,描写了生动的生活场景。
写作背景
《安东诺夫卡苹果》的场景描写,全面地向我们展示了俄罗斯田园风景画面,表达出作者对昔日生活的留恋和对贵族衰落现实的不满。
课文分四部分。没有贯穿始终的情节,有的只是一个个画面。靠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画面来组织推进,很有一点像散文。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苹果成熟
第二部分:田野丰收
第三部分:深秋狩猎
第四部分:贵族破落
蒲宁的《安东诺夫卡苹果》全篇小说没有贯穿始终的情节,是一篇由思绪组织的小说。它好像一部令人心醉神迷的俄罗斯田园风景纪录片,它由一幕幕细腻的工笔画连缀而成。欢娱与感伤的情绪成为整个“电影’’的配乐,令小说充满了诗意的氛围。
写作特色
小说在写景状物方面的特点:
(1)善于调动多种感官去感受外在的景物特点
如第一部分描绘清晨的果园,先写视觉印象:满目金黄、树叶开始凋零,稀稀落落的大果园,槭树的林阴道。接下来写嗅觉印象:落叶的幽香,安东诺夫卡苹果、蜂蜜和秋凉的芬芳。再接下来写听觉的印象:到处是人声和大车叽叽嘎嘎的响声。
(2) 善于变换观察角度
如第二部分描写姑母的庄园生活图景时。作者的观察由远及近,先写远景:天空、朝阳、雨后的铁轨般的道路。接下来写近景:大片大片倾斜的麦田、盘旋的鹞雏。紧接着,写鹞雏将我们的视线由近处引向了远方的景物。
(3)善于运用映衬手法
在第三部分,作者写雨季的景象。充分展现了高超的色彩运用能力。短短的几句里充满了明与暗、冷与热、轻与重、动与静的对比。
小说在场景描写上的特点:
这篇小说的场景描写是典型的现实主义风格。作者忠实于现实场景,用客观的笔触临摹出那个时代的俄罗斯乡村。
小说所描绘的场景,如同一幅幅细腻的工笔画,如小说的第一部分。作者在用寥寥儿笔勾勒出果园清晨图的大致样貌后,又用饱蘸浓浓色彩的笔来做细细描画。
在第二段的清晨图中,他先描绘出果园主的大窝棚,然后把它作为背景,写“树木后面不时地闪过鲜红的衣裙”。这为绿色的果园色调增添了些许鲜活的色彩。
以人物为前景,在“小家碧玉”和“公子哥儿”的群像中,选择“村长年轻的妻子”作为重点描绘的对象。用工笔描绘了她的外貌、穿着,可谓栩栩如生,如见其人。又用果园主“这小娘们儿可会理财呢!”“像这样精明强干的女人现在难得见到了……”的议论来点出她内在的品质。由内而外地把一个俄罗斯农村主妇的形象一步步推到了我们的面前。
小说在结构上的特点:
(1)这篇小说首尾呼应,以欢快喜悦的丰收场景开头,以萧瑟荒凉的打猎场景结尾,更以一首悠扬而悲壮的歌谣作结。在一喜一悲的前后照应中道出了今不如昔的感慨,表达出作者对往日生活的留恋和对贵族衰落现实的不满。
(2)这篇小说没有贯穿始终的情节,不靠情节来组织材料。而是靠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画面来组织、推进小说内容。小说运用散文笔法,以时间为线索,从八月到十一月,将初秋苹果成熟的季节、农田丰收的季节、“九月抄起”、深秋、初冬时狞猎的李节连缀成四幅如诗如画的图景。描绘出精美的俄罗斯农村秋天的景致。
(3)小说过渡自然,衔接紧密且不露痕迹。这是一篇用思绪组织内容的小说。凭惜“我至今还记得那凉丝丝的静谧的清晨”。丰收年成的情景。“我是怎么也忘怀不了的”,“我对中等贵族的生活方式还记忆犹新”等语句将小说自然切换到另一幅图景中,显得娴熟而自然。
理论学习
一、在场景中生活
(一)场景:小说的最小构成要素
场景描写是场面描写和风景描写的合称,类似于传统教科书所说的“环境描写”。但我们认为,小说是由一个又一个场景连缀而成的,并不是像传统教科书所认为的“小说是由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组成的”。
“环境描写”并非只为人物服务,也可以单独存在。因而,我们将它命名为“场景”,意味着“环境描写”只是“场景”的功能之一,而不是全部内涵。
场景描写与单纯的环境描写不同,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它是某一段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包括人物、事件和环境三个因素。如舞会、晚餐、战斗。它既不是风景描写,也不是单纯的社会环境描写。这种描写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空间是人物活动的“舞台”
小说是写人的。没有人存在的小说是没有意义也不可能发生的。在那些以动物或以其他形象(如雨、如电)为描写对象的作品里,这些形象其实也是人格化了的。而人是生活在空间之中的——必须生活在一定空间之中。这些空间养育着人、影响着人,甚至左右着人的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小说材料的一切故事,都只能发生在空间之中——是空间才使这些故事得以发生。
空间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是人物的“底色”。人物在何种空间出生、成长,也决定了他们日后的性格和命运。因此,空间还对人物性格的养成起决定性的作用。社会环境可以造就一个人的气质、修养、风度,正如一个平民难以用贵族的腔调说话一样,一个豪门闺秀也难以说出一个采桑村女的话来。在社会环境的耳儒目染里,人在不断地被环境改造着。
二、场景的功能
(一)给全篇“定调”
场合(社会环境)与风景(自然环境)在小说里有多种多样的功能。如果场景描写作为小说的开头,会给全篇起“定调”作用。许多小说家就是以描写一段场景而进入叙述的。相对于以对话开头或是以直接叙述一个人物或事件开头,这样的进入方式显得更舒缓、自然。
《炮兽》开头的场景就带给我们紧张的气氛,结尾的场景则给我们带来不祥的预兆。从喧闹到静寂,阴郁的气氛弥漫开来,一直渗透到全篇,给小说定下了悲剧的调子。
(二)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
场景描写可以营造意境、氛围。意境和氛围无形中控制着整个小说的走向。场景是具有情绪感染力的。人们会因春而喜,因秋而悲。
《安东诺夫卡苹果》开头的丰收场景渲染出欢快喜悦的情绪,结尾时那在初冬空旷的雪野中打猎的场景,又营造出忧郁哀伤的气氛。
(三)导引人物出场
《炮兽》整个场景的设计,都是为了引导全书中的主角之一朗德纳克侯爵出场。雨果并没有把这个反面人物写得委琐、怯懦、无能、卑鄙,而是赋予他卓越的指挥才能、刚毅的性格和坚定的意志。他把这个人物置于一个特定的险峻场景中,面对一个出师不利的突发事件,考验他的行动,从而把这个人物的性格很好地烘托出来。这是朗德纳克侯爵在小说中第一次出场,一露面就显示出不凡的气度,为以后其他主人公的出现提供进一步的对比和衬托。
(四)揭示人物的性格
在现实主义作品中,普遍认为人能改变环境,环境也造就人。人物的性格与环境通常是和谐一致的。《安东诺夫卡苹果》中,果园主的豪爽与果园富足的环境息息相关,小地主感伤的心境也与没落的时势紧紧相连,贵族气派的姑妈和她那所古老庄园的大宅的陈设是多么和谐一体!
(五)作为象征
在《炮兽》中,大海的风暴、船上的劫难,何尝不是一种象征?最后那一句“远远的飓风在呼啸”其实也是一种象征,它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战争是异常残酷的。它已经在人们的心底刮起来了,它已经在威胁每个人的生活、生命,质问和动摇他们的信仰、价值。
三、风景的意义
(一)衬托
如果把摄自不同国家的风景图片放在一起,我们仍能清晰地区分出它们分属的地域。在川端康成的《雪国》里,我们看到的秀美凄楚的雪景;到了杰克·伦敦的笔下,却是苍茫荒凉的旷野。东方式的忧郁善感与西方式的粗犷奔放似乎与东西方的自然有关。无论是中国、日本还是印度,这些东方国家文学中所展现出来的风景,总是与其文学风格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小桥流水、落月池塘、残照当楼与霜冷长河的风景,造就了东方文学柔婉秀美的审美风格。而光芒壮阔的大海、苍莽深邃的森林、辽阔无际的草原,似乎成就了西方文学的壮美和阳刚。中国风景的影子里,似乎永远也走不出托尔斯泰来。西方的风景里,也走不出源氏公子(日本小说《源氏物语》的主人公)来。因而,风景是民族与人类的背景。
(二)作为幕间音乐
小说像一列火车在运行,用的是一种不变的节奏。但如果旅途永远匀速直到终点,不免会令人疲倦。当旅客感到疲倦和厌烦时,它的速度逐渐缓慢下来,停靠在一个小站。小站的风景也许与目的地无关,却会令旅客眼睛一亮,精神一振。小说中充当这“小站”的,常常就是风景,风景是小说的变奏。
在幕间休息时,我们更喜欢听到一段幕间音乐,它与戏剧本身无关,却可以调整心情,舒缓观众的情绪,让人们从戏剧气氛中走出来歇一会儿,维持与戏剧之间一定的“审美距离”。
四、现代小说的场景观
(一)古典小说的场景:细致、确切
外国古典小说特别强调地点(环境)因素。现实主义认为,环境与人有着牢不可破的关系,这是小说“真实”性的必要条件。西方19世纪对现实主义定义是:“艺术应该忠实地表现这个真实的世界,因此,它应该通过精微的观察和仔细的辨析来研究当代生活和风俗。”强调对当代生活和风俗的“精微的观察”,势必要忠实于空间场景的描写。
因此,在现实主义小说中,我们看到了大量的对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真实描写。如今,当我们阅读这些作品时,还能感受到几百年前的外国风情。现实主义对场景的描写充满了物质感,追求细节的真实、具体。因而,现实主义作家之间常常互相挑剔,指出壁虎不可能生活在粪坑中、壁炉的摆放方向不对、百灵鸟是生活在草原上而不是森林里……
《安东诺夫卡苹果》中的场景描写是典型的现实主义风格。作者忠实于现实场景,用客观的笔触临摹出那个时代的俄罗斯乡村。在对俄罗斯田园生活细腻的观察和精确的描绘中,给我们展开了一幅19世纪末俄罗斯农村生活的真实图景。它反映着时代的变迁、世事的变化、人们思想情绪的波动,令人仿佛置身于几百年前的俄罗斯。
浪漫主义对空间的观察也是细致的,但不追求具体、客观,而是注重捕捉整体印象和感觉。浪漫主义作家常常主观地“因情造景”,为追求场面的唯美而人为地添加秾丽的物象,而不在乎它是否真的存在。他们着迷于月光透过云层照在一朵曼陀铃花上的一刹那,而不在乎是否真有那一瞬间。适当的夸张在浪漫主义那里是被允许的,这便于表达主观印象和强烈的情感。浪漫主义与生俱来的抒情气质,使它们对场面的描绘总是热情与浓烈的。
浪漫主义作品很重视场景描写,但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场景描写不同的是,它们富有奇幻瑰丽的风格。《炮兽》中的那门大炮,似乎是个有灵魂的猛兽,它被赋予了某种神性的力量。作为一个贵族老人,朗德纳克侯爵那生死一瞬的出手,如此敏捷和迅速,如此富有勇气和智慧,也似乎超越了凡人。这些或许被作者“言过其实”,却别有一种华丽精彩。
(二)现代小说的场景:模糊、虚幻
在卡夫卡的《城堡》、《在流放地》、《乡村医生》这些标题即揭示了地点的小说里,根本看不到巴尔扎克的“社会历史教科书”式的严格而精细的对社会现实的摹仿,它的场景往往是虚幻的或是特地设定的,具有很强的隐喻性。这些作品中的故事,可以发生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没有明确的、能在现实中得到确证的地点。这些场景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是一定程度的现实的夸张与变形,但它又反映了这个世界荒谬的方面。
雨果所属流派介绍
雨果是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浪漫主义作为欧洲文学中的一种文艺思潮,产生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它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在艺术上与古典主义相对立,属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种意识形态。
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是在人们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失望,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幻灭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不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当时的作家都对现实不满,企图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但由于作家所持的阶级立场和政治态度不同,因而浪漫主义思潮中就形成两种对立的流派,即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
积极浪漫主义作家,敢于正视现实,批判社会的黑暗,矛头针对封建贵族,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残存的封建因素,同时对资产阶级本身所造成的种种罪恶现象也有所揭露,因而充满反抗、战斗的激情,寄理想于未来,向往新的美好生活,有的赞成空想社会主义。
代表作家有英国的拜伦,雪莱,法国的雨果、乔治·桑,德国的海涅,俄国的普希金(早期),波兰的密茨凯维支以及匈牙利的裴多菲等等。他们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都是同当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与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联系在一起的,大多数作家是这些民族解放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蒲宁的创作继承了俄国古典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以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也造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由于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
蒲宁所属流派介绍
现实主义作品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细节的真实性。要有真实的细节描写,用历史的、具体的人生图画来反映社会生活。现实主义作品是以形象的现实性和具体性来感染人的,因此能使读者如入其境,如见其人。
二是形象的典型性。通过典型的方法,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从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
三是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作者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而不要作者自己或借人物之口特别地说出来。
雨果著作选读
拓展阅读
1
《九三年》
2
《巴黎圣母院》
3
《悲惨世界》
推荐书目
《九三年》是1874年雨果出版的自己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九三年”指的是法国大革命时期一七九三年这个充满急风暴雨的年代,也是革命力量与反革命力量展开生死搏斗的年代。小说描写了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所展开的生死搏斗,整篇小说贯穿着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
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 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悲惨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他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的现实。 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医治社会灾难的良方。小说虽不乏现实主义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的描写,象征和对比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而言,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
蒲宁著作选读
1
《旧金山来的先生》
2
《轻盈的气息》
3
《幽暗的林荫小径》
推荐书目
一、勇气、责任心等,常常是表现人物的最好窗口。试由《炮兽》中人与大炮搏斗的场面,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
1.设题意图
引导学生体会场景描写与刻画人物性格的关系。
思考与实践参考答案
2.解题思路
首先,作者将人物放在特定的场景中来表现。相比外面那个大世界来,这是一个小而集中的世界。作者把环境纯化为人与自然(大炮)之间的斗争,以这个斗争场面来表现人的性格。
其次,将恶劣的自然环境作为人的对手来表现人物性格。狂暴的大海,无依的军舰,还有远处的飓风,自然环境非常恶劣、可怕。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显示出人物性格。
第三,加入突发事件来考验人物的智慧和勇气。与大炮搏斗的场景就显示出炮队队长的勇气;而朗德纳克候爵的出手相救的场景又表现出他更高一筹的勇气和智慧。
二、将《安东诺夫卡苹果》中的风景描写找出来,然后体会“动静相宜”的含义。
1.设题意图
让学生领会和掌握风景描写的顺序和笔法。
2.解题思路
略。
三、请观察雨后黄昏和雨后清晨的景色,注意它们有什么不同。也可仔细辨析雨落在草丛中与落在水中的声音的不同,然后用文字表达出来。
1.设题意图
训练和培养学生对风景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
2.解题思路
同学们可以从多种感官出发去品味自然的美。从色彩、形象、声音、气味等方面抓住风景的特点,培养自己对美的敏感。
大家可以将观察结果写下来,然后找出文学作品里对雨后黄昏和雨后清晨的描写来对照。
四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