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 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三课 毛泽东 上课课件(5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 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三课 毛泽东 上课课件(5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03 23:02: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候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沁园春 长沙

导入新课
第三课
毛泽东: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毛泽东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
2、了解毛泽东的叛逆的青春期行为与后期的革命经历的联系。
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并体会口述性自传的写作特点。
2、体会作者的主观视角观察传主是如何凸显人物的精神气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学生了解伟大领袖毛泽东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
2、了解毛泽东青年时期的叛逆性格并非如脱缰的野马任意驰骋,而是与健康的人生目标联系在一起。

作者简介
埃德加·斯诺(1905—1971),美国著名记者和作家。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是家中三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他父亲开了一家不大的印刷厂,家里过着比较富裕的生活。性格坚毅的斯诺,走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20世纪享誉世界的著名记者。
他于1928年来到中国。九一八事变后,他亲赴前线采访,写下了一批颇有影响的有关中日战争的报道。特别是他撰写了轰动世界舆论的《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不带任何政治偏见和党派色彩,通过亲自采访所得的第一手资料,得到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信任。
斯诺一生共写了11部著作,大多是长篇纪实和新闻报道类的。内容多数是根据采访而来,有些是辗转的传闻。除《西行漫记》外,还有《远东前线》《活跃的中国》《为亚洲而战》《人民在我们这边》《红色中国随记》《旅行于方生之地》和《漫长的革命》等著作。斯诺1972年2月15日在瑞士日内瓦郊区埃辛斯村去世,两天后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斯诺去世后,夫人洛伊斯·惠勒·斯诺遵从他的遗嘱把他的一半骨灰带到中国,安葬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一个小花园中,这个小花园一度是燕京大学校园的一部分。
汪衡(1914年8月29日——1993年1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封建官僚家庭。排行老三,族名汪椿宝。汪衡4岁时就入家塾,读四书五经。12岁时,汪衡考入苏州私立树德中学小学部五年级。中学毕业后,1935年汪衡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土木工程系,后来又转入经济系学习。  
译者简介
1937年,7月份,孙寒冰看到美国《ASIA》月刊开始连载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毛泽东自传》,便请汪衡翻译。同时,汪衡还翻译了《两万五千里长征》,这也是斯诺写红军长征的最早中文译本。后来,汪衡还编辑、翻译过《周恩来抗战言论集》《平型关大捷》《台儿庄大捷》《日本的泥足》等二十多种小册子。
汪衡还曾于1938年1月12日上午11时至12时在第十八集团军(即八路军)武汉办事处采访过周恩来,并在《文摘战时旬刊》第九号发表了《周恩来访问记》。这是当时在国统区最早发表的一篇专访周恩来的报道。  
  1946年7月,汪衡作为英文秘书和翻译,随冯玉祥的水利考察团赴美。1947年夏秋,汪衡到哥伦比亚大学读书。  
  汪衡于1951年1月到达北京。回国后的汪衡先在华北革命大学学习,之后到《争取持久和平、争取人民民主! 》报中文版翻译部工作。汪衡先后在国际新闻局、学习杂志社、人民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和国家新闻出版局从事编辑、翻译和版权研究工作。期间,汪衡主要从事外国学术、政治书籍的审、选、编、校工作,完成了专供中央领导参考的全套“灰皮书”的编译。  

写作背景
斯诺自己在《西行漫记》说:他和成千上万的人一样,脑子里总是在想,在“中国工农红军”和“红色中国”中,“他们的领导人是谁?他们是不是对于一种理想、一种意识形态、一种学说抱着热烈信仰的受过教育的人?他们是社会先知,还是只不过为了活命而盲目战斗的无知农民?例如,毛泽东,南京通缉名单上的第一号‘赤匪’,蒋介石悬赏二十五万元银洋不论死活要缉拿到他,他是怎样的人呢?那个价值这么高昂的东方人脑袋里到底有些什么名堂呢? 这一连串的问题,是斯诺百思不得其解的。
要知道这些问题的确切答案和谜底,惟一的办法,就是必须亲自到红色根据地去走一趟。斯诺解释说,可是这种办法“有少数人尝试过,但失败了。这就被看成是做不到的事。大家都认为没有谁能够进入红区后活着回来的。”
1936年6月,斯诺的一位中国朋友给他带回了一个使他感到万分惊讶的消息,就是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已经在陕北“剿共前线”处于停火状态,斯诺以其极强的政治敏感和洞察力,立即做出了准确而及时的判断,是到了进入红军后方采访的时候了。
他千辛万苦地到了陕北延安, 但是,直到几个月后的1936年10月,毛泽东才正式接受了他的采访。
本文节选的是美国作家进步记者斯诺的《毛泽东自传》,主要讲述了毛泽东青少年时期的生活求学经历。
精读课文,体会一下毛泽东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对他以后从事革命之间的联系。
简析

课文讲解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
传主简介
毛泽东在长沙
青少年时期的主要经历
毛泽东的父母
1893年诞生,1893年12月26日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南岸上屋场。字咏芝,后改为润之。
1902年九岁从唐家圫外祖父家回韶山,入南岸私塾读书,启蒙教师邹春培。在学了一些字以后,父亲便要他习珠算,并给家里记账。此后一直在韶山冲上私塾。
1907—1908年十四岁—十五岁停学在家务农。白天同成年人一起在田间劳动,晚间替父亲记账。这期间,看了郑观应所著《盛世危言》和一本为改良主义者冯桂芬所著《校邠庐抗议》,该书对外国侵略和清政府腐败表示不满,并提出一些富国强兵的主张。毛泽东读了这些书,开阔了视野,萌发了爱国思想,激起恢复学业的愿望。
1909年十六岁复学,在韶山乌龟井私塾就读,塾师毛岱钟(以讼笔著称于韶山一带)。?
1910年十七岁到韶山东茅塘一位秀才毛麓钟(在蔡锷部下供过职)家里读书。选读《纲鉴类纂》《史记》《汉书》等古籍,还读一些时论和新书。
? 4月湖南粮荒,长沙饥民暴动惨遭镇压,许多人被捕杀。这件事给毛泽东留下很深的印象。后考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
在东山学堂期间,读了关于康梁变法的书报,他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这时毛泽东并不反对君主制度,只是反对君主专制,而赞成君主立宪制,希望由康有为、梁启超那样的维新派进行改革。
毛泽东后到长沙学习,考入湖南师范,在湖南的日子,他结识了很多以后革命时期的伙伴,奠定了他追求共产主义的信念。正是有了游学与湖南,北京各地的经历还有与广大农民深入接触的经历,才更加坚定了他革命的信念。
本文是毛泽东与记者斯诺之间的访谈整理。因为斯诺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请毛泽东回答,因而自传中的条理是相当清楚的,但又不乏口头交谈的痕迹,以及毛泽东在当时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发挥”,因此非常生动。
《西行漫记》在当年之所以极为轰动,与这种生动真实的文风也有很大关系。而斯诺对毛泽东个人经历的询问,也同当时外界对毛泽东的好奇相关。这里展现出来的毛泽东形象,成功地颠覆了当时国民党对毛泽东及苏区的“妖魔化”宣传。?

资料链接

人物年表
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
1920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
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
1923年,出席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
1924年国共合作后,在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任宣传部代理部长。
1926年11月,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

1925年冬至1927年春,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
1927年8月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上,他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并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领导秋收起义。率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发动土地革命,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8年,同朱德领导的起义部队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被选为主席。
1933年,被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员。
1934年10月,参加红一方面军长征。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召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结束长征。
1936年12月,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1937年夏,写《实践论》和《矛盾论》。
1942年,领导全党开展整风运动。
1943年3月,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
1945年,主持召开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毛泽东思想在这次大会上被确定为中共的指导思想。他从七届一中全会起至1976年逝世为止,一直担任中共中央主席。
  1945年8月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表明中国共产党争取国内和平的愿望。
  1946年夏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毛泽东同朱德、周恩来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积极防御,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1947年3月至1948年3月,同周恩来、任弼时转战陕北,指挥西北战场和全国的解放战争。
1949年4月渡长江以后的作战,推翻了国民党政府。
1949年3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并作重要报告,7月1日,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规定了人民共和国的政权的性质及其对内对外的基本政策。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他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1950年6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总任务。同年10月,进行抗美援朝战争。
1950~1952年,在他的领导下,进行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其他民主改革, “三反” “五反”运动。
1953年,按照他的建议,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由他主持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他在这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任职到1959年。
1957年2月,他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
  1958年,发动“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9年,主持召开庐山会议。他本想纠正已经觉察到的错误,但在会议后期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的批判,会后在全党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
从1960年冬到1965年,在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初步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使国民经济得到比较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这期间,他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初步纠正了农村工作中和其他方面的“左”的错误。
  1966年,由于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出了极端的估计,他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运动。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毛泽东在他的晚年虽然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不可争论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他的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四卷)、《毛泽东文集》(八卷)。

课堂练习
1、 读完这篇传记,你对毛主席有哪些新的认识?什么是最让你钦佩的?(可让学生重点回忆毛主席思想发展的过程)
答: 人格理想:献身革命的使命感;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奋斗。
个人能力:领导才能;写作才能。
终生受益的兴趣习惯:如饥似渴的阅读(把文中相关语句找出体会)
2、如何看待毛主席青少年时期的叛逆?
答:这种叛逆性格并非同脱缰的野马任意奔驰,而是同健康的人生目标联系在一起,被引导到不断学习和探索新世界上,成为他生生不息的动力,最终使他坚定的走向革命。
3、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答:幽默 ,口语化,自然风趣。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九四九年四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诗选

拓展阅读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妖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沁园春 雪
卜算子 咏梅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
已是县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口述自传作为自传的一种,最特别的地方当然在于“口述”。一般而言,口述自传通常是在访谈的基础上形成的,最后的成稿也通常是由访谈者整理而成。因此与传主自己撰写的自传相比,具有一定的对话性,带有“答问”的色彩。而访问者提出的问题,一般是访问者或者公众感兴趣的话题,并且这些问题也往往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或者特定事件有一定关系。

传记常识
口述自传
口述自传,以及口述历史,往往也被作为历史研究的一种方法。比如,著名的《胡适口述自传》(唐德刚著)就是1950年代胡适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之邀而进行的自述。

思考与探究答案
1、节选的部分,毛泽东讲述了自己青少年时期的生活。他似乎天生就有着一种叛逆的性格引导他去阅读更多的书籍,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并最终导致他思想的转变。阅读课文,找出体现毛泽东思想发展的事例,说说他是怎样通过努力,最终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
答:毛泽东在传记中讲述了他青少年时期似乎有天生的叛逆性格,上升到理性层面去理解,青年毛泽东有强烈的叛逆性格,但可贵之处在于,这种叛逆性格并非如脱缰的野马任意驰骋,而是与健康的人生目标联系在一起,被引导到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新的世界上,这成为生生不息的动力,最终使他坚定地走向马克思主义,走向革命。
他在家时与父亲的争执,在长沙学习,徒步走遍湖南省,结交的朋友,替朋友替考,游学中国的城市等,都体现了毛泽东的叛逆精神,而其中有着他对祖国的热爱思想之透彻与艰深,他学识广博,阅历丰富,思想新颖,这都为他以后的接受马克思主义打下了基础。正是他的不凡阅历和关注国家,才让他在接触马克思列宁主义之后,便成为了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并为之奋斗终生。
2、这是一篇由传主本人口述的自传,文章的语言带有很明显的传主本人的特色。品味下列句子,说说他们体现了毛泽东同志的什么精神。
(一)我家里有“两个党”,一个是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母亲和弟弟组成,有时甚至工人也在内,不过,反对党的“联合战线”之中,意见并不一致。母亲主张一种间接进攻的政策,她不赞成任何感情作用的显示和公开反抗执政党的企图。她说这个不符合中国的道理。
答:毛泽东讲自己与父亲的矛盾,主要是思想方面的矛盾,比喻为两党之争,幽默又不乏睿智,这样的政治术语,却体现了毛泽东同志少年时期的叛逆和他幽默风趣的性格。
(二)我的不满增加起来了,辩证地斗争在我们的家庭中不断发展起来。
答:他戏说自己家的矛盾的严重,解决也是辩证地解决。所说是叛逆期的青少年,却在处事时处处表现出理性与睿智,这也是毛泽东的性格之优点,这在他今后在思想选择的道路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三)在这个情形之下,双方互相提出要求,以期停止“内战”。我的父亲一定要我赔不是,并且要磕头赔礼。我同意如果他答应不打我,我可以屈膝一下。这样,结束了这场战争。
答:参见第一题及前两题的回答。
课文的题目引自哪一首词。是什么意思?
答:《沁园春·长沙》。不寻常的日子是很多的。毛泽东青年时期与何叔衡、蔡和森、张昆弟等革命挚友一起谈论天下,探求革命道路。或撰文评论时政,或下乡访问农夫,或读书寻求真理,或泛舟抒发豪情,这便是“峥嵘岁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