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 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一课 杜甫 上课课件(5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 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一课 杜甫 上课课件(5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03 23:08: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5张PPT)
导入新课
古诗两首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第一课
——冯至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这篇传记的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会文 学真实性的特点。
2、学习传记文学的相关知识。
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1、本文语言质朴真实感情理智,加强阅读训练,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质朴和真实感。
2、提高对文章的思想的提炼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2、了解诗人关注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的抱负与忍耐苦难的人格。
冯至 (1905—1993)
河北涿州人。著名诗人,学者。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德文系。留学德国海德堡大学。主要诗集有《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诗》等。他的杜甫研究及歌德研究都十分出色。他的散文作品《山水》和小说《伍子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都十分出色。
作者简介
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冯至在青年时代就十分热爱杜甫,抗战期间,作者在流亡过程中,他更加感受到杜甫的流亡的一生以及对晚唐时期腐败的朝廷和苦难不堪的百姓的痛惜与此时诗人的处境有些许相同之处,就萌生了要为杜甫作传的念头。这时是准备阶段。
写作背景
在昆明西南联大时,作者在工作闲暇,便开始搜集和积累资料写作,了解一些必要的知识,并在1946年开始写作《杜甫传》,历时三年,终于将这部作品完成。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老、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祖籍湖北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生于中国河南省巩县(今巩义人)。因其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又因为他搭草堂居住在长安城外的少陵,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课文讲解
传主介绍
杜甫被称为“诗史”。他的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沉郁为主。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诗史”。有《杜工部集》传世。他与唐代另一伟大诗人李白合称为“李杜”。
杜甫 (712-770)
潦倒困顿的晚年
他的代表作是《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
1
长安十年

2

流亡时期

3
晚年时期
分期介绍——
这一时期(三十五岁到四十四岁746---756年)
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一职。
《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其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
长安十年
《丽人行》便是在751年时,诗人难以忍受杨氏姐妹荒淫无耻的生活以及政事荒废,国家腐败,民生凋敝,而写下的揭示了统治者的丑恶行为的诗歌。此时诗人的诗歌正渐渐贴近生活。
756年5月杜甫开始了他的逃亡生涯,直到757年8月他才重返长安。
756年他将妻子安排在鄜州,然后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头》、《悲陈陶》等诗。后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随后被卷入一件长期的政治斗争中。其后被放还回乡。
流亡时期

他在被放还回家的途中,他写成了《北征》这首诗用高度的技巧写出了旅途的经历和家境的贫困。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唐军收回长安,他再度回到长安,757年11月-758年6月杜甫最后一次留居长安,仍然做皇帝的左拾遗官,此时的诗歌多是唱和诗毫无光彩,缺乏真实的内容。此时依旧是像那个初来长安的渴求功名官职的杜甫。
晚年时期
其后,由连带关系,杜甫被贬华州,其后辗转洛阳流落在湖北一带,从此再也没有回过长安。这对诗人的打击是很沉重的,但是却是他诗歌成就的一大转折,这一次的被贬,使他离开了狭窄的生活圈子,更深的接触到百姓疾苦,大大地扩展了他的诗歌内容以及思想。
这时期,主要创作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更重要的是,诗人将他从华州辗转一路的所见所闻所感的人民悲剧凝结成《三吏》、《三别》这六首诗歌深刻的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极度矛盾情感,和诗人在人民与统治者中间的剧烈思想冲突,这样的成就奠定了他在诗歌史上的不朽地位。
冯至从两个方面给我们表现杜甫的一生,他为杜甫作传,“以杜解杜”。从杜甫的诗歌创作来了解杜甫的思想人格;以杜甫的经历一生的漂泊路程了解他的思想和对诗歌的发展。
我们现在先从诗歌方面来了解杜甫其人。
赏析
在初中我们已经接触过杜甫的诗歌,大致了解到杜甫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他被称为“诗圣、诗史”。并且与唐代另一位大诗人李白合称为“李杜”。

长安时期:
诗人在中年时期漂泊长安期望能获得一官半职,以结贫困生活状况,此时的诗人被骗科举,又贫困交加,既无奈于生活感叹不公又妥协于权贵。在作诗拜谒权贵的同时,也表达了他悲痛的心情与卑微的生活的痛心。
《奉赠雨京兆二十韵》
破胆遭前政,阴谋独秉钧;
微生沾忌刻,万事益酸辛。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流亡时期:
安史之乱,长安沦陷,诗人离开长安开始她的流亡生活。一路上看见民生疾苦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统治者却还在歌舞升平中享乐。诗歌开始描写百姓的疾苦与对抗胡人收复河山的心愿。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夷歌饮都市;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悲陈陶》
被贬华州: 将所感受到的所经历到的百姓之苦写成了“三吏”、“三别”不朽诗歌,但是从中仍可见诗人的矛盾之心理。
从以前的了解中,会知道杜甫是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他的内心的矛盾来自现实的人民疾苦与他所寄托希望的统治者的腐败,使他不得不开口为民呼喊,但是因为时代使然,他也不能怀疑封建统治着的权威。
纵然如此,在“三吏”、“三别”中可以看出他的矛盾心理,然而对比来看,这六首诗中有一首特别的《石壕吏》,完全是表达了对百姓的同情与对统治者的不满的控诉。
《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忽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白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戌。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诗人冯至写诗人杜甫,并非是一味的称赞与美化,他塑造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以史实为基础,尊重历史,给我们塑造的是一个真实的杜甫。
杜甫的一生可以说都是在贫困与不得志中度过的,但是他却从没有怀疑过他所期待的封建统治者。
他爱国忧民,坚贞不屈,不为俸禄去接受一个鞭打百姓的官职。但是在他在长安贫困交加时却为生活向权贵进诗“乞食”。
他刚正不阿,正直不屈,但是,当他为房琯辩白被贬谪后,在吴郁含屈受冤时却不敢为他辩白说话。
“自六朝以来乐府诗率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意,尽脱去前人窠臼。”
——杨伦《杜诗镜铨》
对杜甫的评价
资料链接
杜甫是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穷困之境而无厌世思想;在诗歌艺术方面,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给后代诗人以广泛的影响。
——冯至《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
人物年表
712年,杜甫生于河南巩县。
  735年11月,杜甫二十四岁。自吴越归东都,举进士,不第。
  744年,杜甫三十三岁。初遇李白于东都。后游于梁﹑宋,与李白﹑高适登吹台﹑琴台。
746年10月,杜甫三十五岁。从齐﹑鲁归长安。从汝阳王琎﹑驸马郑潜耀游。
  750,杜甫三十九岁。长安。初遇郑虔。   
756年,安史之乱安禄山称大燕皇帝。5月至奉先壁难,开始流亡。  
  757年卷入政治风波,被放还回家
758受任为华州司功参军。遇孟云卿于湖城县城东。
  770年,杜甫卒。
1 、杜甫的人格魅力
⑴杜甫在坎坷的的个人遭遇中,有哪些与我们相同的表现?有哪些不同的表现?
答:生存的目的不完全是为了自己。苦难中仍然念及他人。
⑵杜甫身上什么是最可贵的?最让你受启发的?
答:文学上的孜孜以求和出众的才华。
课堂练习
拓展阅读
冯至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从你的身边流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河水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绿的叶影儿
  裁减成你的衣裳。
《我是一条小河》
我流过一座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彩色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最后我终于
  流入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
  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衣裳!
  我也随着海潮漂漾,
  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
  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传记:
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依据各种书面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
传记常识
传记文学:
传记文学分为传记和自传两类,本文属于传记中的依据研究编写的传记。本文属于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要具备严格的历史真实性和体现鲜明的文学风格。传记文学要建立在事实之上,要严格的遵重历史史实与人物的真实经历。
本文作者冯至对传记的真实性十分重视,他写这本《杜甫传》准备资料就准备了四五年之久,他着眼于“作品真实”而非“考据真实”,从作品中还原一个生活中真实的杜甫。
从杜甫的诗歌还原他所出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际遇与交际家庭等信息,所以,我们在这篇传记里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伟大诗人的一生,还是一个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爱国诗人的充满了矛盾的一生。
细节描写与生活真实性非常明显。
思考与探究答案
1、在安史之乱的这段文章中,杜甫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长安十年”的困顿,孕育了他思想变化的种子;“安史之乱中的流亡生活”则使得杜甫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丰富了自己的爱国思想和同情人民的情感。请说说杜甫的思想转变的过程,并用杜甫的诗歌来说明。

答:本题解答可参照课文讲解里的 “长安十年”与“流亡”两个阶段。
2、关于《杜甫传》的写作目标,冯至曾经这样要求自己:“还杜甫的本来面目,他的伟大之处和历史局限都要写够,写出分寸。”请从课文中找出一两处具体描写,说说作者是如何实践他的这种写作要求的。
答:杜甫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关注现实,关心民生疾苦,这些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很具体的反映。但杜甫并不是一个高大全的人物,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冯至在作品中写道:“他在长安一带流浪,一天比一天穷困,为了维持生活,他不能不低声下气,充作几个贵族府邸中的“宾客”。从这里我们看到,杜甫一方面被贫穷压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为了求得一个官职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他40岁以前存留下来的并不多,一共不过50来首,其中固然有不少富有创造性的诗句,但歌咏的对象不外乎个人的遭遇和自然界的美丽和雄壮。”……通过上面的一些句子,我们可以看出冯至在作品中刻画了一个为贫困和仕进心折磨的真实的杜甫。在长安的十年,他努力想博得权贵的青睐,谋求仕进的途径,因此这个时期,他创作了很多歌功颂德、酬酢唱和的诗篇,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他更多的关注个人的荣辱,他的目光还没有投向广大的人民。
这是他的历史局限性,但是阐述这一点时,冯至又真实地刻画了杜甫内心的矛盾,同时从个人的不幸中,杜甫也开始看出时代的危机,这一切都预示着他创作方向或者人生道路的转变即将到来。
最后一节结尾指出杜甫对封建统治者的某些幻想,以及对“变乱”性质的模糊看法,这也是杜甫历史局限性的一些表现。
但是,作者如实写出杜甫的局限性,并不会削弱杜甫的伟大性,相反,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
3、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它深刻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多年的社会风貌,生动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历程。清人浦起龙说:“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 者也。”结合冯至的这首十四行诗,讨论为什么杜甫会被称为“诗史”。
你在荒村里忍受饥饿, 你常常想到死填沟壑, 你却不断地唱着哀歌, 为了人间壮美的沦亡;
战场上健儿的死伤, 天边有明星的陨落, 万匹马随着浮云消没…… 你一生是他们得到祭享。
十四行集 ( 第十二首) 冯至
你的贫穷在闪烁发光,
像一件圣者的烂衣裳, 就是一丝一缕在人间,
也有无穷的神的力量。 一切冠盖在它的光前, 只照出来可怜的形象。
简析: “反映社会风貌”,“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浦起龙语)的含义。杜甫的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就在于他在诗歌中真实记录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年间的社会历史状况,这其中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也有普通老百姓痛苦呻吟的写照,不同于正史只关注帝王将相的文治武功,他的诗歌把目光投向广大的人民,即使在个人身世的感喟中,我们也能看到时代的影子。
冯至本身是出色的诗人,题目中专门选录了他的一首“十四行诗”,能更好地认识“诗人如何写诗人”,同时也加深对杜甫诗歌被称为“诗史”的意义的了解。冯至写的这首“十四行诗”,体现了他对杜甫的人格的尊崇,“你的贫穷在闪烁发光,像一件圣者的烂衣裳,就是一丝一缕在人间,也有无穷的神的力量,一切冠盖在它的光前,只照出来可怜的形象”极力的赞扬杜甫朴素爱民的精神。他的诗歌为民写情,为百姓而歌,是谓之为“诗圣”的原因与伟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