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棍的学问》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巧妙的用力>>单元的第二课,侧重研究杠杆。课文从古代传说阿基米德抬地球的假说开始,对学生提出问题,接着设计“将重物抬起来、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寻找生活中的杠杆”三个实验探究活动,在此基础上教材又设计了帮阿基米德抬起地球的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回答“阿基米德能撬动地球吗?”这个从理论上可以成立但实际上却无法实施的问题。本课最后安排“科学在线”栏目,帮助学生认识天平,学习天平的规范使用程序和方法。为了紧扣课程标准及教材,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成“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讨论、总结”的教学过程,以助于理解教材,激发兴趣,促进学习。本教学设计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1、能够说出杠杆由哪三部分构成。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杠杆的含义。
3、能用自己的话描述杠杆的平衡规律。
(二)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找出使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在研究问题时能主动的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
2、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学生探究杠杆平衡规律。
教学难点:学生总结杠杆平衡规律。
教学准备:钩码、杠杆尺 、投影仪
第一课时 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
提问激趣导入
师:阿基米德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他曾说过一句话:“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抬起来。”
师:阿基米德的这句话有道理吗?如果有道理,我们要提供哪些最基本的条件才能实现?
师:学习了今天的内容后,我们一起讨论。(板书课题:撬棍的学问)
认识杠杆
师:在阿基米德这句话中用到了一种简单机械----杠杆。什么是杠杆呢?能绕一个支点旋转的棍子就是杠杆,例如我们玩的跷跷板。使杠杆转动的力叫动力,动力作用的点叫动力点;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阻力,阻力作用的点叫阻力点;杠杆围绕转动的点叫支点。
杠杆平衡规律
1、杠杆尺使用方法
师:一般我们把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静止不动叫杠杆平衡。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呢?
师:我们可以利用杠杆尺研究怎样使杠杆平衡。把杠杆尺挂在支架上,这个悬挂点是支点。然后调节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注意:当杠杆调节平衡后,绝不允许再次调节螺母。
(学生调节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实验一:固定阻力、阻力点
师:如果确定阻力是3个钩码,阻力点到支点距离是2格不变,如何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呢?
(学生讨论、实验、记录、汇报结果)
生:动力钩码1个,格数6;钩码2个,格数3……
(展示数据)
师:从这些数据中能找到什么规律呢?
生:动力x动力格数=阻力x阻力格数……。
师:哪个结论能使杠杆平衡呢?
实验二:改变阻力、阻力点
师:如果阻力是4个钩码,阻力点到支点距离是三格,动力、动力点到支点距离各是多少呢?是否满足上面杠杆平衡结论呢?
(学生实验、记录、汇报结果)
生:动力钩码3个,格数4;钩码2个,格数6……
师:那个结论是正确的?
生:动力x动力格数=阻力x阻力格数。
实验三:自己确定阻力、阻力点
师:自己确定阻力、阻力点,根据杠杆平衡规律计算出动力、动力点,然后验证。
(学生验证)
总结:杠杆平衡规律:动力x动力臂=阻力x阻力臂
练习、小结
师:同学们讨论一下,阿基米德说的话有道理吗?要实现需要什么条件呢?
(生回答)
师:说一说你的收获。
作业
寻找生活中的杠杆。
推断什么时候杠杆能省力,什么时候杠杆能省距离。
板书设计:
杠杆平衡条件:动力x动力臂=阻力x阻力臂
教学反思:
课程设计应让学生在探究中去发现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时时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既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又要量身引导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把握,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知识点。杠杆的三要素让学生从实现阿基米德的设想中去探究发现;杠杆怎样保持平衡也要根据学生的前知识引导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总结结论,使探究的整个过程完整有序。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实验报告单
阻力点
动力点
结 论
阻力点到支点距离(格)
钩码(个)
动力点到支点距离(格)
钩码(个)
实验一
2
3
实验二
3
4
实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