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词四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课件+教学设计+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2、词四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课件+教学设计+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03 17:18:09

文档简介

词四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优质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辛弃疾)
课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备课人: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吟诵、背诵这首词,识记作家作品。
2、展开联想和想象,想象词中的画面和意境,品析词作语言的精妙;领会诗歌的表达技巧,并分析其作用。
3、领会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爱国情感;提高文学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吟诵、背诵这首词,识记作家作品。(重点)
2、展开联想和想象,想象词中的画面和意境,品析词作语言的精妙;领会诗歌的表达技巧,并分析其作用。(难点)
3、领会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爱国情感;提高文学品位和审美情趣。(重点)
学习内容
【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古代耀眼的"文武全才"里,有这样一位英雄,不仅写下"沙场秋点兵"、"醉里挑灯看剑"等等"豪放"的宋词,还曾直接在抗金前线参战。他的一生,倾注了伟大的爱国情怀,直到临终前,仍大呼"杀贼!杀贼!"
他就是南宋著名的一代名将、"豪放派"词人辛弃疾。
二、【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伟大的豪放派词人,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谥“忠敏”。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他的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高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
2、背景链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写于淳熙十五年(1188)左右,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之时。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他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辛弃疾寄给陈亮的。
“壮词”,雄壮的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等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三、【听读朗读】
1、听读朗读,读准字音
2、给划横线的字注音
挑灯(tiǎo) 分麾下炙(huī zhì) 塞外声(sài) 的卢(dí) 霹雳(pī lì)
3、读出节奏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4、全班齐诵读课文。
【读懂诗意】
1、结合注释与自己的预习,小组讨论,互相帮助,疏通诗意。(温馨提示:注意依字译句和译文的方法)
2、勾画并质疑,提出组内的疑难词句,班内共同解决。
参考译文:
上阙:在醉酒之中,我挑亮油灯,端详宝剑,梦中回到(军营),驻扎在一起的众多军营都吹响了号角。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享用,各种乐器演奏出悲壮粗犷的军乐。秋高气爽,战场上正在检阅军队。
下阙: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利箭射出,弓弦像震雷一样惊响。本想完成君王恢复中原的统一大业,赢得生前死后的美名声。可惜现在满头白发已经丛生!
【诗句鉴赏】
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明确:对偶。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营,表现了将军及战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营造了将士们奏乐饮酒、豪放高昂的军营生活气氛,抒发了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
2.“沙场秋点兵”中哪个字用得好?
明确:“秋”,既点明了作战时的季节,又写出了肃杀的气氛。
3、从抒情方式的角度鉴赏“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赏析:这两句直抒胸臆,要为朝廷完成统一大业,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4、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明确: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表达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合作探究】
题目中说道这是一首壮词,那么上下阕各“壮”在何处?
(1)上阕“壮”在何处?
“壮”在军营生活场面(雄伟壮观):分麾下炙(分食牛肉),翻塞外声(奏悲壮战歌),沙场秋点兵(沙场阅兵)
“壮”在情感:渴望杀敌报国
小结:上阕着重描绘了幻想中的军营生活,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2)下阕“壮”在何处?
“壮”在战斗场面:的卢飞快 霹雳弦惊
“壮”在 情感:冲锋陷阵、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和爱国激情
小结:下阕是描写想象中的战斗场面,表现作者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极大悲愤。
小结“壮”——雄壮的军营生活、壮烈的战斗场面、豪壮的雄心壮志
小结: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追忆了作者当年在军营中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表现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
七、【课堂巩固】
1、理解型默写
词中描写战争的画面的句子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抒写了作者统一祖国的的句子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2.对这首词理解、赏析错误的一项是(C)
A.本词是作者送给挚友陈同甫的,充满了爱国主义激情。
B.本词在梦想和现实之间形成了强烈对比,结尾句尤为悲壮。
C.词中有“赢得生前身后名”句,可见作者功名思想严重。
D.词作说明作者虽感到壮志难酬,但仍不敢忘却国事。
【解析】C.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意思是: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这里面主要表现的是为国家收复失地的理想愿望,表现的是爱国之情和一种远大的志向,赢得名声则是人生理想得以实现的一种表现,故不是功名思想,故C错误,选C。
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的是什么场面?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概括而又生动地再现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
八、【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小故事
(1)陈亮来访稼轩,两人痛饮。谈起了时局形势。陈亮气愤异常,朝廷权贵只知歌舞升平,苟且偷安。中原沦陷已历经六十余年,再不北伐讨虏,收复失地,中原百姓就难见复国的一天了。提起中原百姓,辛弃疾不禁想起了当年在山东沂蒙山的战斗生活,想起了豪爽的耿京。便取出宝剑,递与陈亮看,并给他讲述耿京的事情。陈亮不禁赞道:“想不到草莽之中竟有如此豪杰!”大有恨不相识之感。酒至酣处,陈亮舞起宝剑,辛弃疾引吭高歌,歌的便是文前《破阵子》。
(2)耿京(1130?~1162)宋代济南人,农民出身。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率军南侵,一路烧杀抢掠,中原百姓不堪其扰,纷纷组织义军,耿京等人不堪金朝的繁重赋税,揭竿而起,联络李铁枪等6人,转入东山(今山东昌邑东),竖起抗金大旗,队伍很快扩至百余人,攻克莱芜、泰安等地。
(3)公元1161年,金军再次南下入侵南宋。时年21岁的辛弃疾趁机揭竿而起,参加义军领袖耿京领导的抗金部队。在耿京的重用下,极具文学才华的辛弃疾被任命为掌书记,负责机要工作,掌管义军的印信。还受命联络南宋政权,以期遥相呼应,一举打败金军。就在辛弃疾赶往临安完成联络任务后返回义军部队的途中,没有想到的是,耿京在海州抗金时被叛将张安国杀害。噩耗传来,令血气方刚的辛弃疾大怒,亲率50名骑兵连夜赶往5万人的金军大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袭击敌军,活捉张安国后,又立即狂奔千里,把张安国押到临安,交给南宋朝廷处置。
【自我总结、反思促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件34张PPT。词四首 满 江 红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破阵子 ·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古代耀眼的"文武全才"里,有这样一位英雄,不仅写下"沙场秋点兵"、"醉里挑灯看剑"等等"豪放"的宋词,还曾直接在抗金前线参战。他的一生,倾注了伟大的爱国情怀,直到临终前,仍大呼"杀贼!杀贼!"
他就是南宋著名的一代名将、"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新知导入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伟大的豪放派词人,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谥“忠敏”。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作者简介 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他的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高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写于淳熙十五年(1188)左右,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之时。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他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辛弃疾寄给陈亮的。
“壮词”,雄壮的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等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背景链接破阵子 ·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听读朗读破 阵 子
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读准字音破 阵 子
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huīzhìtiǎosàidípī lì读懂词意破 阵 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上阙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在醉酒之中,我挑亮油灯,端详宝剑,梦中回到(军营),驻扎在一起的众多军营都吹响了号角。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享用,各种乐器演奏出悲壮粗犷的军乐。秋高气爽,战场上正在检阅军队。下阙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利箭射出,弓弦像震雷一样惊响。本想完成君王恢复中原的统一大业,赢得生前死后的美名声。可惜现在满头白发已经丛生!诗句鉴赏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2、“沙场秋点兵”中哪个字用得好? 3、从抒情方式的角度鉴赏“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4、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营造了将士们奏乐饮酒、豪放高昂的军营生活气氛,抒发了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对偶。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营,表现了将军及战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2.“沙场秋点兵”中哪个字用得好?
“秋”,既点明了作战时的季节,又写出了肃杀的气氛。赏析:
这两句直抒胸臆,要为朝廷完成统一大业,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3、从抒情方式的角度鉴赏“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明确: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表达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4、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合作探究 题目中说道这是一首壮词,那么上下阕各“壮”在何处?小结:上阕着重描绘了幻想中的军营生活,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上阕“壮”在何处?“壮”在军营生活场面(雄伟壮观)
分麾下炙(分食牛肉)
翻塞外声(奏悲壮战歌)
沙场秋点兵(沙场阅兵)“壮”在情感:
渴望杀敌报国小结:下阕是描写想象中的战斗场面,表现作者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极大悲愤。下阕“壮”在何处?“壮”在战斗场面:的卢飞快 霹雳弦惊
“壮”在 情感
冲锋陷阵、为国立功
的雄心壮志和爱国激情
小结“壮”雄壮的军营生活 壮烈的战斗场面豪壮的雄心壮志壮:主题归纳 通过作者梦想中经历的描述,抒发作者渴望建功立业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沉痛和悲愤。课堂练习1、理解型默写 词中描写战争的画面的句子是: 抒写了作者统一祖国的的句子是: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2.对这首词理解、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本词是作者送给挚友陈同甫的,充满了爱国主义激情。
B.本词在梦想和现实之间形成了强烈对比,结尾句尤为悲壮。
C.词中有“赢得生前身后名”句,可见作者功名思想严重。
D.词作说明作者虽感到壮志难酬,但仍不敢忘却国事。C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的是什么场面?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概括而又生动地再现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课堂总结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追忆了作者当年在军营中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表现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态—梦境—现实—醉里挑灯看剑可怜白发生!建功立业悲愤无奈壮志难酬豪放悲壮板书设计拓展延伸小故事 陈亮来访稼轩,两人痛饮。谈起了时局形势。陈亮气愤异常,朝廷权贵只知歌舞升平,苟且偷安。中原沦陷已历经六十余年,再不北伐讨虏,收复失地,中原百姓就难见复国的一天了。提起中原百姓,辛弃疾不禁想起了当年在山东沂蒙山的战斗生活,想起了豪爽的耿京。便取出宝剑,递与陈亮看,并给他讲述耿京的事情。陈亮不禁赞道:“想不到草莽之中竟有如此豪杰!”大有恨不相识之感。酒至酣处,陈亮舞起宝剑,辛弃疾引吭高歌,歌的便是文前《破阵子》。 耿京(1130?~1162)宋代济南人,农民出身。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率军南侵,一路烧杀抢掠,中原百姓不堪其扰,纷纷组织义军,耿京等人不堪金朝的繁重赋税,揭竿而起,联络李铁枪等6人,转入东山(今山东昌邑东),竖起抗金大旗,队伍很快扩至百余人,攻克莱芜、泰安等地。 公元1161年,金军再次南下入侵南宋。时年21岁的辛弃疾趁机揭竿而起,参加义军领袖耿京领导的抗金部队。在耿京的重用下,极具文学才华的辛弃疾被任命为掌书记,负责机要工作,掌管义军的印信。还受命联络南宋政权,以期遥相呼应,一举打败金军。就在辛弃疾赶往临安完成联络任务后返回义军部队的途中,没有想到的是,耿京在海州抗金时被叛将张安国杀害。 噩耗传来,令血气方刚的辛弃疾大怒,亲率50名骑兵连夜赶往5万人的金军大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袭击敌军,活捉张安国后,又立即狂奔千里,把张安国押到临安,交给南宋朝廷处置。作业布置查阅资料了解秋瑾并预习《满江红·小住京华》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