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第二课时 扁形动物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涡虫的形态结构。
2、概述涡虫、血吸虫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
3、概述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4、知道扁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究、观察思考、总结归纳等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2、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3、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区分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模型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对腔肠动物有了深入的认识,哪位同学能说说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生:回答。
师:利用PPT展示涡虫的图片,请大家根据腔肠动物的特征来判断涡虫是否属于腔肠动物?为什么?
生:思考并回答。
师:涡虫是一种扁形动物。
二、讲授新课
代表动物-----涡虫
1、涡虫的生活环境
生:涡虫生活在淡水中,通常它们生活在清澈溪流的石块下面。
2、涡虫的形态
生:体长1~1.5厘米,背部呈黑褐色,腹部颜色较浅;前端呈三角形,两侧略突起,称耳突;前端背部、耳突内侧有一对黑色眼点,只感光,不成像;背部微凸,呈褐色;身体后端稍尖,腹面较扁平,颜色较浅。
师:同学刚才回答的是外部形态结构,那让我们再看看涡虫的内部形态结构。展示图片,涡虫的体壁有几个胚层?
生:三个胚层:外胚层、中胚层、内胚层。
师:与水螅相比有什么不同?
生:多了一个中胚层。
师:这样的结构,对水螅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生:尝试回答。
师:由于中胚层形成了肌肉层,使涡虫的运动能力比水螅强。
3、涡虫的捕食与消化
师:展示涡虫图片,涡虫有几种消化器官?
生:三种:口、咽、肠。
师:涡虫怎样利用这些消化器官来捕食和消化食物的?
生:口长在腹面,口内有一个管状的咽,可从口中伸出获取食物 。食物在肠内消化,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从口出,有口无肛门。
4、涡虫的体形
师:展示图片,涡虫呈什么体形?
生:回答。
师:两侧对称的意义?
生:能够使运动更加准确、迅速而有效,有利于动物运动、捕食和防御。
5、其它的扁形动物
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认识华枝睾吸虫、血吸虫、绦虫,并知道它们的生活方式和涡虫不同,是营寄生生活的。
师:寄生虫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生:消化系统简单,有的甚至没有专门的消化器官,生殖器官特别发达。
三、扁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师:展示绦虫、华枝睾吸虫图片让学生知道感染人的过程。
师:展示血吸虫感染人的过程的图片,让学生描述血吸虫是怎样感染人的?
生:回答。
师:血吸虫有几个寄主?分别是什么?
生:两个,钉螺是中间寄主,人是终寄主。
四、扁形动物的特征
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五、课堂小结
比较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比较项目
腔肠动物
扁形动物
不同点
身体对称性
体壁胚层数
运动能力
生活方式
代表动物
相同点:
六、随堂检测和作业布置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优点:
1、在本节教学中,教学从问题情境入手,使学生通过观看扁形动物的代表动物涡虫的图片,对众多的扁形动物有一个直观感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它们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这样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探究活动,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2、课后的自测题采用了学习评价策略,重视评价性学习。使学生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评价能力,以评促教,评价教学。
本节课的不足:
本节课中,学生的调动还是不充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回答问题时不够自信,这也与我给学生的鼓励不够有关。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我会继续努力,吸取经验教训,改进教学方法,以完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