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儿响叮当的变迁》
【教学目标】1、欣赏作品,体验歌曲的节奏、速度、节拍等音乐要素对音乐风格的影响。2、体验牧歌、华尔兹、狐步舞、爵士“布吉-乌吉”、摇滚的不同风格。3、能通过学习掌握变奏曲的概念,并能初步进行变奏的改编。
【设计理念】?《铃儿响叮当的变迁》是根据传统圣诞歌曲《铃儿响叮当》为主题的改编歌曲,是从牧歌、华尔兹、狐步舞到爵士、摇滚乐不同风格的不同演绎,共有八次变奏,分辨不同音乐风格和学习变奏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音乐欣赏是聆听为主的音乐学习活动,聆听为先是欣赏教学的基本策略,本课将"听辨、体验、评价"三者有机结合,结合中学生的身心及认知特点,运用"听、唱、跳、创"等教学方式进行综合性和互动性的教学,启发学生在自主参与、轻松愉悦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表现各音乐要素对改变音乐风格的作用。同时借助学案、语言文字、形体动作等来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进而在听辨中培养学生感知音乐能力,在体验中品味音乐的风格,在评价中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学情分析】这所学校的学生从小很少接触到与音乐有关的知识,对音乐的基本知识了解甚少,所以设定拍手节奏型的时候应该尽量的简单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做到最基本的感受作品与体验作品。【重难点】1、聆听中能分辨出作品的变化。2、掌握变奏曲的特点。3、在欣赏中体验牧歌、华尔兹、狐步舞、爵士、摇滚的不同风格。【教具】钢琴、多媒体、彩色粉笔【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演唱歌曲《铃儿响叮当》。二、新课教学(一)完整聆听《铃儿响叮当的变迁》
《铃儿响叮当的变迁》是美国作曲家A·波特作曲。《铃儿响叮当》是圣诞歌曲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从19世纪的英国开始,后传入美国,进入20世纪后,有起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今天我们听的这首合唱《铃儿响叮当的变迁》就是1987年,杨鸿年听后进行缩编的优秀合唱作品。大家是怎么理解“变迁”这个词的?铃儿响叮当的曲调是怎么变的?(你可以从旋律的速度、力度、节奏上找到变化)。变了几次?听后请回答。
现在,就让我们做一个神奇的旅行,再次体验这一广为流传的旋律极其辉煌的历史变迁吧!
(二)分段聆听
1、主题:由钢琴演奏出一个模仿铃声的bB音,象征着圣诞的到来。之后由人声轻轻哼唱出主题旋律,人声声部旋律性较强,钢琴声如同低音声部,在变化对比中映衬出圣诞节带给人们的甜美和安详。营造一个恬静、安详的圣诞夜气氛。【生轻声哼唱】(轻柔的声音、稍慢的力度)
2、变奏一:牧歌式,速度较快。主题旋律在低声部,高声部是模仿铃铛的声音。【打节奏】(圣诞树)
一听,演唱形式是什么?(无伴奏合唱)介绍牧歌。
二听,师生共同拍打节奏(重音记号)。
三听,画图谱:圣诞树
3、变奏二:华尔兹风格,速度、力度、节拍三拍子,旋律流畅、端庄典雅。由齐唱变成了合唱,新加入的声部是美国另一首名歌《dasy bell》。介绍华尔兹,模仿舞步。【打节奏,3/4强 弱 弱】(圣诞老人)一听,第一段音乐是几拍子?(3/4,强弱弱) 介绍华尔兹,请学生模仿舞步二听,师生共同拍打节奏,三听,画图谱:圣诞老人轮廓
4、变奏三:狐步舞风格,介绍狐步舞。【打节奏,4/4强 弱 次强 弱】(身上的装饰)
一听,第二段音乐是几拍子?(4/4,重音记号,强 弱 次强 弱)介绍狐步舞
二听,师生共同拍打节奏,画图谱:圣诞老人的装饰?
5、变奏四:布吉乌吉,是爵士乐的一种,是快速 的布鲁士钢琴风格,伴奏总是持续低音,常用音型是行进的八度。附点节奏。【打响指】(雪花)
一听,速度变化?二听,附点节奏—介绍爵士布吉乌吉(打响指)三听,画图谱:雪花,请学生将画完成?
6、变奏五、变奏七:摇滚风格,合唱长音处的滑音和连续的附点与切分节奏,以及较强的力度,都突出了摇滚音乐的特点。听前奏感受摇滚强有力的特征,强有力,发现滑音。加入的拍手动作。【身体律动】
一听,猜风格?介绍摇滚二听,身体律动
7、变奏六:硬摇滚风格,高声渲吵。连续使用切分音,旋律中空拍和跳音增加了歌曲的轻快感。【身体律动】
一听,对比,力度发生什么变化?二听,身体律动,介绍硬摇滚
8、变奏八:尾声,速度加快,力度加强,钢琴伴奏以刮奏结束。
(三)完整聆听,听出每一段的变化。
三、拓展:创编《小星星》1、唱《小星星》主旋律2、视课堂时间,改编华尔兹和爵士风格
四、小结: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一个音乐主题进行一些变化,我们称之为变奏。“变奏”原意是变化,即主题的演变。就是保持主题的基本骨架而加以发挥,可以在拍子、速度、力度、节奏、调性、伴奏、演唱形式、音乐风格等方面加以变化而成。
变奏曲让我们沉浸在音乐的无限遐想中,在不断的意外和惊喜中赞叹音乐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