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2-03 13:47: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中的一个探究实验。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能力目标: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让学生的基本技能、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科学知识源于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品质和细嚼慢咽的良好饮食习惯,并强化安全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制定和实施探究方案,知道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难点: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的分析。
3、教学准备实验材料用具:馒头,小刀, 酒精灯,铁架台(铁夹,石棉网),试管4个标号、试管架1个、滴管2个、玻璃棒2根、清水、唾液、稀碘液、温度计、大小烧杯3个、量筒2个,小刀、火柴,棉絮,镊子等。。
4、教学策略探究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讨论法、学生自主学习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5、教学过程
本实验将几个变量根据作用融合在一起进行探究。考虑到实验设计比较综合和学生的实际探究水平,因此,在这一节课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尝试对实验设计进行如下调整,效果很好。
一、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
课前布置,让学生回家细细咀嚼一小块馒头,体验其中的变化,或者在课堂上请一位学生尝试一下馒头并要他说出在细嚼后的感觉。课堂上教师又在馒头上滴了几滴碘液,让学生观察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滴碘液的部分馒头变为蓝色,这是为什呢?因为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老师再给学生提供一个已知条件:淀粉本身是没有甜味的。将这位同学咀嚼馒头变甜的体验、和上述实验结论馒头中含有淀粉,以及最后老师提供的这个已知条件,三者联系在一起,你能做出怎样的猜想呢?由此引导学生推理:馒头变甜可能是因为馒头中淀粉在口腔的环境中发生了改变。
(教师板书:馒头变甜是淀粉发生了变化。)
让学生连续做几个细细咀嚼馒头的动作,来亲身体验咀嚼过程中口腔中的哪些结构或者物质参与了该过程,教师提出问题,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和唾液参与了该过程。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推测:假设我们的第一个猜想是成立的,那你认为馒头的变甜与其中的哪一个因素有关呢?这时,学生会做出不同的猜想,有的认为是牙齿的咀嚼、有的认为是舌的搅拌,有的认为是唾液,还有的同学认为与三者都有关系。上述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我们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的过程。由此我们得出4种假设:….
二、口腔中做实验的不可操作性和模拟实验的必要性
馒头的变甜在口腔环境中完成,口腔是一个天然的实验场所。假设我们现在要探究其中的一个问题——馒头的变甜是否与唾液有关,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利用口腔这个天然的实验场所设计一个最简单的实验呢?同学们根据唾液这个变量,在口腔中设置两个环境一个有唾液,一个没有唾液为对照实验,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都具备。这个实验具有操作性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人在吃东西时唾液会自动分泌出来,无法控制没有唾液这个条件,由此该方案不可操作。同样,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对馒头变化的影响也是无法在口腔中进行,所以我们必须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进行。
三、分组设计实验方案
全班分为19小组,分别探究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对馒头变化的影响。
每3人为一个小组,并确定一个小组长,各组之间有明确的分工(一人专门负责收集唾液(教师讲解方法);一人专门负责温度的控制;小组长负责实验操作,记录等)。明确了自己探究的问题后,对给定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材料用具:馒头,酒精灯,铁架台(试管夹,石棉网),试管4个标号、试管架1个,滴管2个、玻璃棒2根、清水、唾液、稀碘液、温度计、大小烧杯3个、量筒2个、小刀、火柴,棉絮,镊子等。
实验装置图
1、多媒体展示“友情提示”:1.淀粉遇碘变蓝,淀粉分解后形成的物质不变蓝。2.清水加热的温度是多少?为什么?3.本实验需要8分钟的反应时间,在此期间,你如何保证温度的恒定?4.待试管冷却后滴加稀碘液。
四、交流和完善实验方案
小组交流按照如下的程序进行:①本小组验证的假设是什么?②本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是什么?③预测的实验结果是什么?
交流时要求同学认真倾听,交流完毕,本小组同学对实验方案进行补充、完善,其他小组同学质疑并找出实验设计的不合理之处。
每小组分别派出一名代表进行交流,交流时并将实验方案以图解的形式画在黑板上,各小组根据实验的需要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1、
2、
3、
4、
5、
将两个试管处理相同之处以简要文字标记在中间,将两个试管处理不同之处以不同颜色分别标记在两旁,让学生在分析实验变量时非常清晰,一目了然。交流过程中注意让学生明确实验设计原理,模拟的方法、变量的控制。对于各小组对实验现象的预测结果,教师先不要急于进行评价,而要通过真实的实验现象来验证预测是否正确,让事实说话。
五、在实验操作的体验中强调细节问题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到每个小组巡视和指导,并收集学生的一些不规范操作,4分钟左右,各小组基本开始水浴加热,此时教师叫停,将实验过程中各小组出现的各种不规范操作展示给全体学生,让他们自己评价并纠正,当然有的需要老师的帮助。这样会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为今后的规范实验打下基础。可能出现的不规范操作如下:
1.试管中馒头块没有完全浸在唾液或清水中。
2.两个试管中的液体量不同。
3.馒头块和馒头屑的量存在很大差别。
4.加热时水的温度没有控制好?
5.两个试管没有事先做标记,容易混淆
6. 没有搅拌,导致实验偏差。
7. 加入碘液的量太多。
六、交流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各小组派一个代表到讲台上展示本小组的实验结果,并与黑板上的预测现象进行比较,得出各自的实验结论,将各小组结论归纳起来可见:馒头的变甜与牙齿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七、总结归纳,回归课本
???? 教师将选取几个小组的实验现象放到一起进行比较,并同时展示两个问题:1 .通过观察,你认为馒头在口腔内转变成另外一种有甜味的物质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2 .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呢?通过蓝色深浅的不同,学生可以很容易的理解馒头变甜的决定性因素是唾液,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起了辅助作用。
??? 我们可以把牙齿和舌头作为一个变量来进行探究。如果是这样,你能不能将牙齿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这两个变量同时探究呢?引导学生将对单一因素的探究提升到同时对多因素进行探究,既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又能回归课本,让学生理解教材上的实验设计。
八、教学反思
????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将实验中影响馒头变化的三种可能因素设置对照组进一一探究,便于学生理解与操作。同时,让学生在“友情提示”的帮助下,选择性的使用实验器材,并以图解的形式板书实验方案,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的能力,而且使实验设计更直观清晰,也加深了学生对“对照实验和唯一变量”的理解和认识。
???? 但是,对于让学生通过画图形式展示实验方案这一环节,各别学生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加训练并进行正确的引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