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音9下 6.1.1黄河的故事 综合艺术表演 第一幕 逃亡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湘音9下 6.1.1黄河的故事 综合艺术表演 第一幕 逃亡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艺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0-02-03 17:42: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黄河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本课我所用的是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下册音乐教材第六单元《黄河的故事》,本单元综合了“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音乐与相关文化”“表现与创作”三个方面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介绍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介绍作品创作的年代、背景
②培养学生感受、体验、理解音乐的能力,朗诵及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
③能根据音乐剧的表现手段和艺术特征对《黄河的故事》进行编导设计。
2、过程与方法:
①采用情景教学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等优点,让学生感受故事的真实、音乐的美。
②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且自由发挥,在交流和协作中,加深对音乐的体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的爱国热情,感受作品情感内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学习的信念。
【教材分析】
《黄河大合唱》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1939年3月创作的著名大型声乐作品,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一部具有强大艺术生命力的壮阔无比的史诗。作品痛诉了华夏摇篮——黄河遭受的苦难;揭示了黄河伟大坚强的气概;歌颂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坚强必胜的英雄气概。这部作品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像战斗的号角、讨伐的文一样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使中华儿女斗志昂扬地奔赴战场,去投入民族解放战争,去光复被蹂躏的每一寸土地。
《黄河大合唱》的歌词是诗人光未然根据原拟写的长诗《黄河吟》改写的八乐章歌词,而且每乐章前都有诗歌朗诵。
《黄河大合唱》在演唱形式上有独唱、对唱、齐唱、轮唱、合唱等;在曲式结构上既吸取了西洋音乐的创作手法,又强烈地突出了民族音乐的色彩、风格;在伴奏音乐上,既发挥了管弦乐有宏大气魄的特长又突出了民族乐器的色彩;演唱前的诗歌朗诵突出并强化了歌曲的内容,使人顿时热血沸腾、心潮为之震撼。
《黄河大合唱》是堪与世界任何声乐名作相媲美的永世辉煌的音乐名著。
《黄河大合唱》共分八个乐章:1、《黄河船夫曲》激越而惊心动魄的战歌。2、《黄河颂》气势雄伟的男中音独唱。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4、《黄水谣》民谣体的诉说性民歌。5、《河边对口曲》朴素的民歌风格,男生对唱歌曲。6、《黄河怨》感情深厚、如泣如诉的女高音独唱曲。7、《保卫黄河》进行曲体裁的轮唱曲,形象鲜明有力、富于动力。8、《怒吼吧!黄河》整部作品的精练概括,艺术感染力达到全曲顶峰。本节课我选用了冼星海的《黄水谣》《河边对口曲》和《保卫黄河》三首歌曲,让学生对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有一个较为鲜明和清晰地认识与了解。
【作者及创作背景】
冼星海(1905-1945),广东番禹(panyu)人。青年时期留学法国学习声乐,1935年回国投入抗日救亡斗争。他积极创作演出,作品皆为鼓舞中国民众同仇敌忔投入抗日的内容。他相继创作了《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多首歌曲,大型声乐作品有《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其他还有《中国狂想曲》等器乐作品。
冼星海回国后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列。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榻上的亲年诗人张光年,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情景,听其朗诵歌颂黄河的诗句,遂荡起共鸣、乐思如潮。是年3月26日始半月之内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谱曲,写就了这一划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学情分析】
1、九年级的学生喜欢音乐,音乐素质较好,能够掌握、了解基本的合唱常识,掌握一到两种合唱方法技巧。学生视野比较开阔,知识丰富,而且可以通过家长、书籍、网络等了解到一些合唱常识:对齐唱、分声部唱有所了解。 2、大部分可能存在的困难是轮唱,轮唱属于多声部音乐,各声部既演唱同一个旋律,而又形成互相对比、交叉的效果。所以本节课要求学生必须熟练地掌握齐唱,并且有很强的节奏感,继续加强他们对音乐知识的了解,扩展他们的音乐视野。
【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等优点,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让学生感受故事的真实、音乐的美。
音乐课应重视对学生的音乐实践,所以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且自由发挥。学生分组进行活动,在交流和协作中,加深对音乐的体验。
现代音乐课程标准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所以,我为这节课拟定的题目为《黄河的故事》。它所蕴涵的内容本身很丰富,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音乐艺术想象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把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贯穿始终。把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在教学中我打破传统、单一的音乐教学模式,把音乐和多媒体相结合,利用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形象、生动的画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聆听音乐、理解音乐,为音乐所表达的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萌发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从而激发学生去表现音乐、创造音乐。
【教学重点】《黄水谣》、《保卫黄河》等作品赏析
【教学难点】创设情景,激发情感,感受作品的内涵,使之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能根据音乐剧的表现手段和艺术特征对《黄河的故事》进行编导设计
【课前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等
2、学生:了解抗战时期中华儿女可歌可泣的事迹
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及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5 5 3 ▏ 4 4 2 ▏1 2 3 4▏5 6 5 ▏1 1 5 ▏
You are singing I’am dameing We are all playing game Hello eveybady
6 6 3 ▏5 5 6 7 ▏1 1 1 ▏
Hello teacher singing game very happy.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与大家相聚在今天的音乐课堂,共同畅游音乐的海洋。
二、音乐剧(4分钟)
首先我们来学习音乐表达方式——“音乐剧”。观看微课
通过这段微课我们熟悉了音乐剧的概念及相关要素,接下来我们要围绕音乐剧的相关要素创编音乐剧。
三、历史回顾(5分钟)
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多少文人墨客借它书写了多少雄伟壮丽的诗篇,也借它诉说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坎坷多变的命运。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样一个故事——黄河的故事
1、师:请同学们来观看两段短片。
[屏幕展示
(生观看屏幕了解短片内容。故事引入增加趣味性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加深记忆)
(设计意图:渲染课堂的氛围,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2、师:刚才我们观看的这两段短片,表现的是我国经历的哪段惨痛的历史?
(马薇)生答:抗日战争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日本侵略者的入侵的确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无比的灾难,但是,坚强的中国人民并没有因此而沦丧,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师评价:你讲解的真详细。历史不能忘罪恶不能忘。
4、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就是围绕这段历史创作的,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电子设备搜索一下这部作品的词曲作者等相关信息,看看谁搜索的又快又准!(平板搜集,通过投屏软件与全体学生分享)
(苏西)生答:
问:还有谁搜集到了其他信息?
生答:(何玲)用投影与大家一起分享(《黄河大合唱》全曲包括一个序曲和八个乐章)
师评价:你真是个搜集能手 
师小结: “黄河的故事”就是从这部作品中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乐章,将它再次浓缩后以“逃亡”、“相遇”、“奋起”三幕展现在我们面前。
(设计意图:1、与初中音乐教学合理链接,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引导学生掌握《黄河大合唱》的内容、作者及其创作经过。)
四、欣赏“黄河的故事”
师:首先,让我们来熟悉相关的音乐,一起走进第一幕“逃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逐步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歌曲的情绪变化,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内涵。)
(一)、第一幕“逃亡”
2、欣赏歌曲《黄水谣》(3’24”)
[屏幕展示]
1)问: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首歌曲,歌曲分为几段?(共分三段)
(赵丽)生答:A 段:“麦苗而肥呀?豆花儿香”------黄河奔流的动态队形及村姑们的表演。
B段:“自从鬼子来”----鬼子兵上场,将张老三抓去当苦力。
C段:“妻离子散天各一方”-------扶老携幼四处逃亡。
(以上为表演设计)。
师评价:你不仅听的仔细,说的也很好。
2)问:歌曲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袁小博)(男女村民若干,其中有老妇人、村姑等游击队员若干,鬼子兵二、三人。)
师评价:你回答的很完整
(这个问题可以不提)3)你能用颜色表现各段音乐的感受吗? (学生结合自己的创作,描述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
师点评学生构想:你的想象力真丰富。
(设计意图:音乐与美术学科综合,将内心的情感体验与表达创作结合起来)
师小结:日寇入侵的铁蹄践踏了祖国的大好河山,难道我们就这样永远逃亡吗?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并没有因此而沉沦,让我们听,黄河边上两位老乡的对白。
(二)、(一起走进)第二幕“相遇”。
1、欣赏歌曲《河边对口曲》(2’33”)
[屏幕展示]
问:歌曲中出现了什么人物?(集体回答)
生答:张老三及王老七
有些什么情节表现?(马汇丰)
生答:互诉衷肠一同走上抗战的道路
师评价:会“听”也是会学的表现,你回答的很确切。
师: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中华儿女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在奋斗,在抗争。
(三)、(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三幕“奋起”。
1、欣赏歌曲《保卫黄河》(1’)
[屏幕展示]
问:歌曲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壮丽情景?(杨静)
生答:音乐形象地刻画了游击健儿端起土枪洋枪、挥动大刀长矛,在青纱
帐里、万山丛中,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战斗的壮丽场面。
师评价:你听的真仔细
问:歌曲的情绪怎么样?(张宇婷)
生答:(白板拖动)明快、跃动、坚决而振奋
师评价:你的这几个词语用的很准确。
2)问:让我们来对比一下《黄水谣》、《河边对口曲》和《保卫黄河》各采用了怎样的演唱形式?
生:(白班拖动)独唱,对唱 合唱,齐唱 轮唱
师评价:你听的可真认真
五、感受与参与——音乐剧《流亡三部曲》的编导设计
1、首先我们通过QQ视频对接看看九(3)班同学们编排的音乐剧第一幕 “逃亡”
生答:舞姿很美,表演也很形象,只是缺少乐器伴奏。
师评价: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超越他们?
师小结:期待大家的表现,接下来就让我们以《河边对口曲》为素材试着创编第二幕“相遇”,先来学唱这首歌曲。
2、学唱《河边对口曲》(5分钟)
教唱时引导学生探讨处理歌曲要注意的问题:歌词的内容、音乐速度、情感表达等。
(设计意图:以音乐为本,引导学生较深层次地理解音乐)
3、音乐剧表演——《相遇》(9分钟)
师:接下来我们分成两大组试着创编第二幕“相遇”。
编排时应把握音乐剧的几个要素:
时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人物:
张老三:黄河边的农民
王老七:流落到黄河边的东北小商人
男女村民若干(老妇人、村姑)游击队员若干,鬼子兵
场次、内容:
第二幕:相遇 选用音乐 《河边对口曲》
1)学生分组探讨,设计剧本、对白、人物、道具、动作等(教师分组指导)
2)部分学生用打击乐如鼓、响板、木鱼等为歌曲进行音乐伴奏,两大组同学分别扮演王老七、张老三的演唱。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编配的简易打击乐伴奏参与演唱,让学生体验表现音乐的快乐)
3)学生分组上台进行表演。
4)影像反馈
5)学生互评,
6)教师点评:同学们第一次创编音乐剧就已经表现的很出色了,所以说合作是走向成功的开始。
(设计意图: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编创、体会进一步提高学生对音乐剧的认识和理解,来发现、领悟音乐情景剧的艺术特征。)
六、课后作业——音乐剧的创编
请同学们以刚才欣赏的“黄河的故事”音乐为素材,创编音乐剧本“流亡三部曲”,分为4大组,利用课余时间写一个剧本,我们下次课对所写剧本进行评选,并进行分组编排和表演。屏幕展示:音乐剧创编应注意的几点要点。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其实创作音乐剧的题材有很多,我们周围的人和事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创作题材,比如我们的校园生活、我们的成长经历等等。只要同学们注意搜集、整理就一定能创编出一部很好的音乐剧。好下节课我们将进行表演环节,请同学们课后进行精心的准备,相信到时候你们一定会有更出色的表现。
九、板书设计
音乐剧:故事情节、音乐、人物、场景、表演
第一幕:逃亡 《黄河的故事》 A+B+C
黄河的故事 第二幕:相遇 《河边对口曲》 对唱一问一答的形式
第三幕:奋起 《保卫黄河》 齐唱 轮唱
九、教学反思
《黄河的故事》是湘版音乐教材九年级第六单元新编音乐剧的主题,共有《黄水谣》、《河边对口曲》、《保卫黄河》三首歌曲。最后选择了让同学们以欣赏的“黄河的故事”音乐为素材,创编音乐剧本“流亡三部曲”,每4个同学为一组利用课余时间写一个剧本并对所写剧本进行评选,并进行分组编排和表演。
为了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创编表演出简单但具有一定内涵的音乐剧,备课前我想了很多方案,最后确定为:师生共同看词即兴表演为后面音乐剧表演做情感铺垫,学生分组分段讨论创编。经过实践效果与预设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师生间的平等参与让学生们在一步步的循序渐近中懂得了什么是音乐剧,怎样创编音乐剧,并且在表演音乐剧中涌现出了许多表现非常出色的学生......可是也就在这节课中我也发现了我的一些不足:又如学生自由创编环节讨论、创编的气氛够浓了却显得有些混乱,因为课前已经让学生自己进行了预习编排,那么在此处老师就可以看看指导性学生们的预排结果给出一些建议,毕竟学生们是第一次接触音乐剧,这样学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和完善自己的创编,最后我上课超时的现象也就可能避免。出此之外,课后参加教研活动的老师们也指出了我上课时的不足之处:如语太平淡、教学环节欠紧凑等等。 现在回想起上课过程的点点滴滴,我觉得师生间的平等参与,给了学生自信,他们可以在课上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大胆表演自己的创编,同时也给了我自信,让我更真确地感觉到要赋予课堂以生命,只有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才能给每一个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