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学设计
四师63团中学 聂云丽
一、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对于实验课具有强烈的新鲜感和兴趣。我们充分抓住这一点,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导学生去操作、观察和思考,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材分析
《练习使用显微镜》这一节内容,可以说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课本第一次带领学生接触实验仪器,并且由此进入生物学微观的世界。这一节重点是显微镜的使用,规范、熟练的使用显微镜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前提。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作为本册教材中第一个技能性的操作实验,显微镜又是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最基本的观察工具,因此整个学习过程由老师引导,学生认识为学习重心,及时将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因难在课堂中解决,对学生是良好实验习惯的养成,生物学技能的培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
教学重点: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说明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
能力目标:能独立、规范地使用显微镜,能观察到清晰的物像;在认识、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情感目标: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养成爱护显微镜的习惯,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并逐个检查(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目镜);标本(写有“e”字的玻片),擦镜纸,显微镜的使用录像带或课件;课前每班培训几名学生,以便课上帮助教师辅导其他学生。
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
六、教学方法的设计
由于本节课为实验课,并且学生首次接触显微镜。课程前半段以讲授法为主,学生认识为学习重心,让学生掌握显微镜的操作过程,后半段由老师引导,及时将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因难在课堂中解决,使学生养成良好实验习惯,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技能,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七、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流程图
教师活动 CAI教学辅助 师生共同活动 学生活动
2、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同学们对我们周围的宏观世界,如人、座椅、花草等都非常熟悉,但大家对微观世界了解吗?微观世界用肉眼是看不见的,我们要借助显微镜来观察。向学生展示精美的光学显微镜图片,让他们体会到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的美妙,引发练习使用显微镜的强烈兴趣。
使用显微镜的操作步骤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教材中显微镜的操作步骤。然后老师在讲台上演示显微镜使用的完整步骤,边演示边讲解,对重点操作进行强调。做出不规范的操作让学生指正并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按要求自学课本。与书上的规范操作作比较,分析讨论遇到的问题的原因,学生能力得到提高。
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发言,总结操作显微镜的正确步骤。
学生操作
布置操作中要思考的问题。
巡视,解决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错误操作给予纠正。
操作并思考一下问题1)观察标本时,所使用的目镜和物镜倍数分别是多少?2)在显微镜下观察写有“e”字的玻片,你发现什么奇怪的现象,这说明什么? 3)要使视野中的“e”字像上、下、左、右移动,玻片应该怎样移动?
思考与讨论
组织学生交流,给予点评。
交流问题结果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通过一系列问题情境的设置,层层设问,在学生答问、质疑、讨论过程中及时掌握反馈信息,在学生操作的过程适时点拨、调节,对学生的正确回答及时给予肯定、表扬,错误的操作及时讲评、纠正,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归纳显微镜使用的操作要点。
通过反馈练习,巩固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来评价学生获得和掌握知识的情况;通过练习,教师可以收集反馈信息及时补救教学,同时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记忆。反馈练习题略。
八、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