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湖南省张家界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2020学年湖南省张家界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05 10:02: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9-2020学年湖南省张家界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在传统的民俗中,除夕夜要“迎家堂”,家中供奉祖先牌位或家谱。与这一民俗有关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九品中正制 D.三省六部制
2.(2分)最早使用“皇帝”这一称号的是(  )
A.黄帝 B.周武王 C.嬴政 D.汉武帝
3.(2分)如图为我国古代地方权力强弱变化图,较为正确的是(  )
A. B.
C. D.
4.(2分)明太祖曾作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明太祖这样辛苦主要是因为他(  )
A.废除了丞相制度 B.设置了军机处
C.扩大了六部权限 D.推行了行省制
5.(2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晚清官员出洋学习发端,但常被诬为卖国;甲午战后,清政府开始主动派出;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奖励职官游学游历,发起四次集中派遣行动。这一历程(  )
A.反映了清政府天朝上国观念的逐步动摇
B.表明了清政府逐步沦为“洋人的朝廷”
C.为清末新政的成功创造了有利环境
D.标志着清政府“中体西用”思想的松动
6.(2分)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1856年“天京事变”,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短短十四年间,太平天国经历了发生、发展、全盛到衰败,最终灭亡。导致太平天国最终“悲剧”的重要原因是(  )
A.斗争的战略决策失误 B.统治阶层思想腐朽堕落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农民无法突破阶级局限
7.(2分)(1896年春)谭嗣同悲愤地创作《有感》:“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仓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该诗创作的历史背景是(  )
A.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
B.中法战争中国战败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
D.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8.(2分)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  )
A.资本主义 B.封建制度 C.封建帝制 D.帝国主义
9.(2分)下列口号中,最早把反帝与反封建斗争明确联系在一起的是(  )
A.“扶清灭洋”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10.(2分)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多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  )
A.促进了国共两党的进一步合作
B.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D.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11.(2分)“……革命后,农民‘不还租,不还债,不完粮,不纳捐税,工人增加了工资,农民分得土地,好像解下一种枷锁,个个喜形于色’”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历史事件是(  )
A.肃清右倾机会主义路线
B.开展反“围剿”斗争
C.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
D.纠正“左”倾军事冒险错误
12.(2分)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一毛泽东牢牢地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这里的“分水岭”是指(  )
A.中共一大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遵义会议
13.(2分)某校学生探究“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以下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和发展
②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
③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
④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4.(2分)据史料记载:“当时,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的进攻主要集中在两翼:陕北战场有21个旅,共20万人;山东战场有56个旅,共40万人。两翼之间的兵力十分薄弱,想依仗黄河天险阻挡解放军南下。”为此,解放军实施了(  )
A.采取运动战,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B.战略反攻,挺进大别山
C.重点防御,粉碎敌人进攻
D.战略决战,发动三大战役
15.(2分)知名报人徐铸成回忆:“回想起那时,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赤诚相见,各路英豪济济一堂,各抒己见。共商建国大计,每人都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之感,与刚刚结束的那个旧时代相比我真切地感到了民主的滋味。”材料反映的是(  )
A.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民主精神
B.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诞生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障人民民主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得到正式确认
16.(2分)有学者认为:“八二宪法”是对“五四宪法”甚至《共同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这说明“八二宪法”(  )
A.与《共同纲领》性质充全一致
B.将“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
C.为改革与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
D.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
17.(2分)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共和国制定了《十二铜表法》,该法律的进步性在于(  )
A.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利益
B.消除了贵族与平民矛盾
C.调解了罗马与被征服民族关系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8.(2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产生了广泛的世界影响,其确立的标志是(  )
A.“光荣革命” B.《权利法案》颁布
C.责任内阁制形成 D.1832年议会改革
19.(2分)“每个州都印刷了自己的钞票,制定了自己的法规,并且起草了自己的宪法。每个州都开始自己征税……国会没有权力通过征税来筹集资金。”为改变这一状况,美国宪法规定实行(  )
A.共和制 B.联邦制 C.邦联制 D.总统制
20.(2分)近代法国政局动荡,先后出现过君主立宪制、军事帝国、复辟王朝、民主共和制等不同政体。这反映了法国(  )
A.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B.宗教神权根深蒂固
C.政治体制不断完善 D.民主进程艰难曲折
21.(2分)巴黎公社失败的经验教训验证了《共产党宣言》中哪项主张的正确性(  )
A.无产阶级应当建立自己统一的革命政党来领导革命
B.无产阶级应当建立本阶级的政权
C.无产阶级应该进行暴力革命
D.社会主义革命应该在几个发达国家同时进行
22.(2分)图1与图2的内在联系是(  )

A.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
B.列宁亲自指挥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C.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胜利
D.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23.(2分)2019年7月29日,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称,“脱欧协议己死”,并且警告说,除非欧盟重新谈判,否则英国10月31日将在无协议的情况下离开欧盟。据此,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欧洲一体化进程遭遇挑战
B.欧盟一体化进程加快
C.欧洲除英国外都加入了欧盟
D.欧盟成为当今世界无足轻重的力量
24.(2分)某中学课外兴趣小组研究当代世界历史,根据他们搜集的历史图片(图1﹣图4),请你为他们拟定一个最恰当的探究主题(  )

A.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B.世界经济全球化
C.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D.第三世界的崛起
25.(2分)二战后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  )
A.赫鲁晓夫改革 B.戈尔巴乔夫改革
C.勃列日涅夫改革 D.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满分30分,其中26题14分,27题16分)
26.(14分)阅读材料:
材料一:(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
材料二:“公元前6世纪初……他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利越大……”
﹣﹣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①
材料三:今日之患,在吾民智不开,故虽多而不可用。而民智不开之故,皆以八股试士为之。 学八股者,不读秦汉以后之书,更不考地球各国之事,然可以通籍累至大官。今群臣济济,然无以任事变者,皆由八股致大位之故。故台辽之割,不割于朝廷,而割于八股;二万万之款,不赔于朝廷,而赔于八股。
﹣﹣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当时社会政治有何影响?
(2)材料二中推行改革的是谁?并分析其改革的进步作用。
(3)材料三中康有为把清廷割地赔款都归咎于八股取士,你认为正确吗?试说明理由。
27.(16分)在风云变幻的世界政治舞台上,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历尽风雨,曲折前进。阅读材料:
材料一: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
﹣﹣摘编自谢益显主编《中国外交史》
材料二: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代表也被迫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
﹣﹣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①
材料三:周恩来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二十多年没有交往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反映的当时国际关系突出特点是什么?新中国在“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后制定了怎样的外交方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什么时候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有何意义?
(3)促成材料三图中“历史性握手”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结合上述材料,概括20世纪中后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并指出影响中美关系变化的重要因素。
三、简答题(10分)
28.(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恸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于右任《望大陆》
材料二: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反分裂国家法》
请回答:
(1)材料一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目前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二概括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
四、探究题(10分)
29.(10分)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图1、图2为汉代不同时期的行政区划体系图。请分别从两幅图中提炼出关于加强地方管辖的历史信息,并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2019-2020学年湖南省张家界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分析】本题考查宗法制。概括材料中“供奉祖先牌位或家谱”,联系西周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特点进行分析。
【解答】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极为重视家族、宗族的血缘关系,形成了中华民族“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的民俗,与题干中的“供奉祖先牌位”珍惜亲情,尊宗敬祖密切相关,故B正确;
分封制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权力,与题干中的传统节日无直接关系,故A错误;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与题干中“供奉祖先牌位”无关,故C错误;
三省六部制是唐朝时期实行的削弱相权的政治制度,与题干中“供奉祖先牌位”无关,故D错误。
故选:B。
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皇帝制度,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最早使用”,并准确识记皇帝制的开创者。
【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帝处于原始社会时期,此时的政治制度为禅让制,与题意不符。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武王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与题意不符。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与题意不符。
故选:C。
3.【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
【解答】通过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权力不断被加强总体趋势,故A正确;排除BCD。
故选:A。
4.【分析】本题考查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明太祖。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废丞相设六部,正是因为废除了丞相,才如此辛苦,故A正确。
军机处是清朝设置的,排除B。
C说法不正确,排除。
行省制度是元朝实行的,排除D。
故选:A。
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和影响来进行分析
【解答】A.由“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晚清官员出洋学习发端,但常被诬为卖国”,到“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奖励职官游学游历,发起四次集中派遣行动”,反映出清政府对外国的态度由排斥到学习,说明天朝上国观念的逐步动摇,A正确;
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C.清末新政以失败告终,C错误;
D.材料无法体现“中体西用”思想松动,排除D。
故选:A。
6.【分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太平天国起义带有旧式农民战争的烙印,农民阶级的分散性、守旧性,以及眼光短浅等毛病,在太平军中都有突出表现。
【解答】导致太平天国最终“悲剧”的重要原因是农民无法突破阶级局限,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故D正确;
ABC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故选:D。
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甲午战争的结果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的时间可以看出,他感到悲痛的应该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B.中法战争是在1884年就结束了。
C.八国联军侵华应该是在1901年结束。
D.鸦片战争在1842年就结束了。
故选:A。
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也就是封建帝制。没有推翻资本主义,也没有整体上推翻封建制度和帝国主义在华的统治。C符合题干的要求,其他选项都不正确。
故选:C。
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要求学生结合五四运动的口号特征来分析。
【解答】A.这是义和团的口号,没有把反帝和反封建联系在一起。
B.这是旧三民主义的内容,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要求。
C.这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明确地将反帝和反封建联系在一起。
D.这是俄国十月革命时期的口号。并没有体现出反帝反封建的要求。
故选:C。
1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大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大革命过程和结果来分析。
【解答】A.大革命史,革命力量,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但紧接着革命就失败了,国共之间的合作破裂。
B.大革命进行了北伐战争,革命力量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在全国的统治。
C.材料中的说法是不完全正确的,孙中山的革命目标是要反帝反封建,并没有最终完成。
D.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大革命失败了,并没有完成这一任务。
故选:B。
1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土地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土地革命的过程和政策特征来分析。
【解答】A.材料明显是在农村进行土地革命产生的影响。肃清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是八七会议的影响。
B.开展反“围剿”斗争是军事斗争而不是土地革命。
C.材料中农民的待遇是由于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所造成的。选项符合材料的意思。
D.这是遵义会议的内容。
故选:C。
12.【分析】本题考查红军长征。需要掌握遵义会议的意义。解题的关键是结合遵义会议背景和意义对材料的分析理解。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遵义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挽救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危机而召开的。这次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运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的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这次会议在及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D项正确。
A项主要涉及中国共产党成立问题,应排除。
BC两项主要涉及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创造条件,应排除。
故选:D。
1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来分析。
【解答】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和发展是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
②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表现,不是抗日战争时期。
③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也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有利因素。
④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对抗战胜利起到重大的作用。
故选:D。
1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要求学生结合解放战争的过程特征来分析。
【解答】A.采取运动战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看不出任何时代特点。
B.从材料中介绍的情况可以看出,当时国民党进攻的主要方向在陕北和山东解放区。中共正好利用敌人力量薄弱的中间地带实施战略反攻。后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正是中共采取的重要措施。
C.重点防御粉碎敌人的进攻不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军事斗争策略。
D.材料反映的明显是战略防御和反攻阶段的特点,而不是决战的特点。
故选:B。
15.【分析】材料中指出:“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赤诚相见”,可见这是政协会议的特点。
【解答】A、根据题干中“共商建国大计,每人都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之感”显然是指政协会议的民主气氛,正确;
B、材料未涉及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知识点排除;
C、材料涉及的是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指的是政协会议的召开,排除;
D、材料未涉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排除。
故选:A。
16.【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民主与法制。需要掌握1982年宪法的意义以及《共同纲领》、“依法治国”战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题的关键是对“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的分析理解。
【解答】“八二宪法”与《共同纲领》的性质不完全相同,故A项错误。
题干中没有涉及“依法治国”,而且将“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是在1999年,“八二宪法”是1982年,故B项错误。
依据题干“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说明“八二宪法”为改革与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故C项正确。
题干没有涉及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
故选:C。
1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就是罗马成文法的开端。
【解答】《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限制了贵族的特权,打破其对法律垄断,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是平民的胜利。故A项正确。BCD三项表述都不正确。
故选:A。
18.【分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制的确立,根据所学知识可直接回答。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君主制的确立的标志是《权利法案》的颁布,故B正确。
故选:B。
19.【分析】本题关键信息是“每个州都印刷了自己的钞票,制定了自己的法规,并且起草了自己的宪法”,结合美国的1787年宪法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材料“每个州都印刷了自己的钞票,制定了自己的法规,并且起草了自己的宪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改变地方权力过大的问题,美国实行的是联邦制,联邦制下美国的州政府在遵守中央政府的前提下有一定的自主权,B选项符合题意;
共和制和总统制与材料无感,AD选项排除;
邦联制下各州的权力过大,威胁了国家的统一,C选项排除;
故选:B。
20.【分析】本题考查法国民主政治的曲折历程。主要考察法国民主政治的曲折性。
【解答】法国先后出现各种政体形式,说明法国在民主进程过程中十分艰难,故D正确;
A项不符合中央政体变化特点;
B中神权思想不符合题意;
C中政体并不是完善。
故选:D。
21.【分析】本题考查《共产党宣言》,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共产党宣言》的相关内容。
【解答】巴黎公社失败的教训之一是应该建立无产阶级的政党,这一点在《共产党宣言》中有明确的表述,故A正确;
BC两项巴黎公社革命已经实现,排除;
D项不是巴黎公社失败的教训且也不符合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成功的史实,排除。
故选:A。
22.【分析】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解题的关键是“列宁”“进攻冬宫”。
【解答】本题材料提到,列宁与攻打冬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内在联系是列宁引导俄国人民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故A正确;
BC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信息,排除。
故选:A。
23.【分析】本题考查欧洲一体化演变情况。关键信息是除非欧盟重新谈判,否则英国10月31日将在无协议的情况下离开欧盟。
【解答】材料“除非欧盟重新谈判,否则英国10月31日将在无协议的情况下离开欧盟”显示英国有“脱欧”的可能,说明欧洲一体化进程遭遇挑战,故A正确,排除B。
当时英国还未走完脱欧的程序,而且“都加入了欧盟”说法绝对,排除C。
D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A。
2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多极化趋势加强,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所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美苏争霸”“不结盟运动标志”“乔冠华开怀大笑”“欧盟会旗”,并正确掌握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历史背景。
【解答】A.“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只体现了题干所给图片的部分意思,不能全面反映题干所给材料的信息。
B.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无法体现经济全球化。
C.依据题干所给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争霸,造成美苏力量相对下降;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欧洲的联合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
D.“第三世界的崛起”只体现了题干所给图片的部分意思,不能全面反映题干所给材料的信息。
故选:C。
25.【分析】本题考查苏联解体。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限定信息“直接原因”,结合苏联解体的原因分析。
【解答】注意限定信息“直接原因”,结合所学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故B项正确。
AC项与苏联解体无直接关系,排除。
D项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排除。
故选:B。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满分30分,其中26题14分,27题16分)
26.【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的演变和梭伦改革。(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提取有效信息分析。第二小问,结合科举制的影响分析;(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分析。第二小问,结合梭伦改革中财产等级制度的影响分析;(3)本小问,结合八股取士的局限性和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根源分析即可。
【解答】(1)第一小问的变化,依据材料一“举进士、拔萃,皆中。……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可以得出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第二小问的影响,结合科举制的影响分析。
(2)第一小问的人物,依据材料二可知,人物是梭伦。第二小问的作用,依据材料二可知,反映的是梭伦改革中的财产等级制度,结合其影响分析即可,即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3)本小问,结合所学可知,该观点不正确,理由结合八股取士的局限性和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根源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
(1)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2)梭伦;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3)不正确(或有一定道理,但过于偏颇。)理由:八股取士造成国民愚昧落后,人才匮乏;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源在于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而不应仅仅归咎于八股取士。
27.【分析】(1)本题主要扣除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所给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并正确掌握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及历史背景。
(2)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所给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准确掌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历史意义。
(3)本题主要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所给材料三中的关键信息“1972年尼克松访华”,并正确掌握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史背景。
(4)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中美关系正常化、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一中“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及材料三中“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主旨,并正确能够正确归纳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
【解答】(1)第一小问,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一中“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美苏争霸、冷战对峙、两极格局。第二小问,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一中“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新中国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方针。
(2)第一小问,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二中“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1971年10月25日(或第26届联合国大会召开)。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极
大地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囯政策的破产等角度分析总结。
(3)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三中“1972年尼克松访华”并结合所学知识,共同原因是彼此国家利益的需要。美国:可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孤立中国政策破产、美苏争霸的需要等方面分析。中国:可从中苏关系恶化、解决台湾问题等方面分析。
(4)第一小问变化,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一中“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及材料三中“1972年尼克松访华”得出由对抗到合作。第二小问因素,结合所学,可以从国家利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台湾问题、国际国内环境、综合国力等方面分析总结。
故答案为:
(1)美苏争霸;冷战对峙;两极格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1971年10月25日(或第26届联合国大会召开)
意义: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极大地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打破了长期的外交僵局;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3)彼此国家利益的需要。对美国: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孤立中国政策破产;美苏争霸的需要。对中国:中苏关系恶化。
(4)变化:由对抗到合作。
因素:国家利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台湾问题;经济利益;战略安全;国际国内环境;综合国力等。
三、简答题(10分)
28.【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大陆不可见兮,惟有恸哭”“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2)本题主要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和一国两制,解答的关键信息是“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3)本题主要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和一国两制,解答的关键信息是“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
(4)本题主要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和一国两制,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
【解答】(1)从材料“大陆不可见兮,惟有恸哭”“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可知作者对台湾与大陆分裂的不满以及对祖国的思恋之情;
(2)结合教材内容可知,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是海峡两岸人民渴望统一,不利因素是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
(3)依据材料“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并进行概括可知基本方针;
(4)“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是一个相对开放的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如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只有统一,国家才能富强,民族才能兴旺,我们必须团结一致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奋斗。
故答案为:
(1)悲愤或爱国。
(2)有利因素﹣﹣海峡两岸人民渴望统一。
不利因素﹣﹣台独势力;国际反华势力。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4)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只有统一,国家才能富强,民族才能兴旺;我们必须团结一致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奋斗。
四、探究题(10分)
2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答本题需正确提取题干所给两则图片中蕴含的有效信息,并正确掌握郡国并行制存在的问题及汉武帝时期的解决措施。
【解答】依据题干所给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提取信息为:因汉高祖时期实行郡国并行制,而出现王国问题。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西汉初期统治者总结秦亡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度,结果导致“七国之乱”,削弱了中央集权的角度阐述说明。
依据题干所给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提出信息为:汉武帝时期采取一系列措施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加强了中央集权等角度阐述说明。
故答案为:
信息一:因汉高祖时期实行郡国并行制,而出现王国问题。
说明:西汉统一全国后,总结秦亡教训,认为应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受封诸侯国发生“七国之乱”,威胁中央集权。
信息二:汉武帝时期采取一系列措施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说明:汉武帝在前代皇帝基础上继续解决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使诸侯国无力对抗中央;消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