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浙江省湖州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每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2分)历史上称汉文帝时代开始的委派丞相属吏出察的行政监察形式为“出刺”。这里所谓“刺”,有侦问察探的意思。由于这种官员往往为丞相的下属官员“史”来充任,于是又称为“刺史”。这说明( )
A.刺史制度是由汉文帝首创
B.设置刺史制有利于弥补宰相才干不足
C.刺史职责是监察中央官员
D.“出刺”是为了强化中央集权
2.(2分)元朝设置十大行省,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今天的福建省辖区在当时属于( )
A.江西行省 B.福建行省 C.湖广行省 D.江浙行省
3.(2分)《清史稿》载:“初设议政处,令巩阿岱等为议政大臣,参画军要。……用兵西北,虑儤直者(注:值班官员)洩机密,始设军机房,后改军机处。”据此可知军机处( )
A.官员地位一般较低
B.设立目的之一为决策保密
C.可以统率六部百司
D.与议政处的职权完全不同
4.(2分)某同学对中国城市的别名特别感兴趣,特有意将中国近代首批通商口岸按由南至北的顺序分别写为:羊城、鹭岛、榕城、甬城、申城。其中,“鹭岛”是( )
A.香港 B.宁波 C.上海 D.厦门
5.(2分)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战斗中,海军提督丁汝昌受伤后,代其指挥作战的是( )
A.林永升 B.刘步蟾 C.邓世昌 D.叶祖珪
6.(2分)有学者就1935年中共中央召开的某次会议指出,“这次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它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解决的党的政治路线问题,扭转了‘左’倾错误给党造成的长期孤立局面,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二大 B.瓦窑堡会议 C.洛川会议 D.中共七大
7.(2分)1940年侵华日军为确保武汉,发动会战。中国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六个集团军进行堵击。日军自5月1日起分三路先后攻占明港、桐柏、唐河、枣阳等地。中国军队转入外线的部队将敌反包围于襄东平原,一度克复枣阳。该材料描述的是( )
A.太原会战 B.徐州会战 C.武汉会战 D.枣宜会战
8.(2分)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有十几个省区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没有宣布独立的省区是( )
A.陕西 B.山西 C.直隶 D.四川
9.(2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在五四运动以后,虽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继续参加了革命,但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是属于中国资产阶级,而是属于中国无产阶级了。”毛泽东旨在强调( )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B.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C.民族资产阶级在革命中仍发挥领导作用
D.中国资产阶级已经成为革命的重要对象
10.(2分)为打倒帝国主义、军阀统治、统一中国,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下列属于北伐战争成果的是( )
A.直捣北京天津
B.收回汉口英租界
C.摧毁了北洋军阀统治
D.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黄河流域
11.(2分)毛泽东为某次会议致开幕词,说:“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该会议是(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12.(2分)2018位手拿绣球欢快起舞的少女,仿佛在把共同的记忆、难忘的征程、辉煌的岁月,从1958拉长到2018﹣﹣不忘来时路,锦绣壮乡情!材料反映的场景最有可能发生在( )
A.宁夏回族自治区 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广西壮族自治区 D.内蒙古自治区
13.(2分)某部法律文件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则材料选自( )
A.共同纲领 B.1954年政协章程
C.1954年宪法 D.1982年宪法
14.(2分)1992年11月16日,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的一份电文中指出,“在这次工作性商谈中,贵会代表建议在相互谅解的前提下,采用贵我两会各自口头声明的方式表述一个中国原则,并提出了具体表述内容……”这则材料表明海峡两岸( )
A.开始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停火
B.有了一些具有政治意义的接触
C.民间交往的坚冰开始被打破
D.出现了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15.(2分)在雅典民主政治中,民众的决策需要政治领袖的建议和领导,政治领袖的建议和领导需要民众决策的认可和制约。伯里克利时期在雅典政治领袖和民众之间发挥桥梁作用的国家机构主要是( )
A.公民大会 B.四百人会议
C.陪审法庭 D.十将军委员会
16.(2分)罗马的法学家认为它是合乎人性、合乎理性的法律,适用于包括奴隶在内全体人类,是永恒不变的法律,一切制订法都应以它为标准。材料中的“它”( )
A.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
B.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
C.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
D.在内容上侧重于国家事务
17.(2分)早期罗马的法律都由祭司们记录在卷,秘密保管,不让平民知道。祭司们偶尔也会改变原文,以适合贵族之目的。由此可知,“早期罗马的法律”( )
A.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
B.有利于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
C.是不适用罗马公民的法律
D.具有简洁灵活且实用有效的特点
18.(2分)有史学家对17世纪英国某一历史事件有如下描述:在危机中,新教和其他力量站在法律和议会一边,而君主则把政治命运押在罗马天主教身上,最后制定法律的议会战胜了国王。该历史事件( )
A.结束了英国王权专制 B.使君权收归议会执掌
C.实质是一场宗教斗争 D.保障下层人民的权利
19.(2分)有学者指出:“《权利法案》重申了正统的政府必须依法而治这一古老的思想,还规定议会是英国政府中最高权力的拥有者,议会制定的法律是国内最高法。”据此可知,《权利法案》所确立的政治原则是( )
①权力制衡
②议会至上
③法治
④妥协与折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2分)近代英国和美国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两种基本形式,两国代议制的主要区别在于( )
①国家元首产生方式的差异
②政府首脑有无任期制
③国家权力中心的不同
④最高司法权是否独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2分)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指明了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发生三大工人运动 证明科学的革命理论才能指导斗争胜利
B 工业革命后,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流行 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
C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马克思主义诞生
D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A.A B.B C.C D.D
22.(2分)1946年,美国外交家乔治?凯南说:“我们坚持采取欧洲联合的方式,是希望促使欧洲人以欧洲大家庭成员而非民族主义者的方式思考欧洲面临的经济问题。”乔治?凯南的这一倡议( )
A.旨在服务于美国的霸权战略
B.为欧洲的统一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
C.标志马歇尔计划的正式实施
D.表明美国逐步放松了对欧洲的控制
23.(2分)仔细观察如图所示的邮票(1981年发行),邮票的主题是纪念( )
A.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B.北约的成立
C.欧共体的诞生 D.冷战的结束
24.(2分)1958年戴高乐重新执政后,提出建立以法、德为核心,以法国为领导的“欧洲人的欧洲”,通过“缓和、谅解、合作”逐渐实现“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最终走出“雅尔塔”。该言论表明( )
A.法德关系出现了和解迹象
B.法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
C.欧洲一体化进程拉开帷幕
D.雅尔塔体制的基础已消失
25.(2分)如图为刊载于法国《世界报》的一幅政治漫画,反映了某一时期国际关系的变化。该漫画反映出( )
A.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B.欧盟崛起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
C.世界面临世界大战危险
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26.(2分)周恩来说:“两个大国之间,特别是中印这样两个接壤的大国之间,一定会有某些问题。只要根据这些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谈”,材料中的“这些原则”是指( )
A.日内瓦和平协议 B.求同存异的方针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27.(2分)这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事务的大型国际会议,也是世界历史的新的起点。这次会议的议题之一是( )
A.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
B.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讨论中国与不结盟国家的合作问题
D.讨论亚非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
28.(2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建国后出现三次建交高潮: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第二次是1956﹣1965年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第三次是20世纪70年代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第三次建交高潮的出现得益于( )
A.新中国重返联合国 B.亚非国家的崛起
C.中美关系的缓和 D.中日邦交正常化
29.(2分)20世纪70年代中日双方签署了一份文件:“(一)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二)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该文件签署的根本原因是( )
A.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日本对华友好团体的推动
C.符合中日两国的国家利益
D.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30.(2分)中国外交部长黄华说:“中国不会打‘美国牌’去对付苏联,也不会打‘苏联牌’去对付美国,也决不允许任何人打‘中国牌’”。这表明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是( )
A.不结盟 B.多边外交 C.睦邻友好 D.中立主义
31.(2分)据《史记?河渠书》记载:“于是为发卒万余人穿渠,自征引洛水至商颜山下。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颓以绝商颜,东至山岭十余里间。”材料中的“渠”位于( )
A.关中地区 B.成都平原
C.岭南地区 D.新疆哈密一带
32.(2分)图一到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耕作技术演变的某一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农耕技术发生革命性变革
B.西汉时一牛挽犁取代耦犁
C.有利于农耕生产效率提高
D.耦犁不适应小农经济模式
33.(2分)唐代晚期在制瓷工艺上有创新,以氧化铁、氧化铜为彩料在素坯上绘出不同的图案,或写上文字、诗句,然后施青釉经1220℃﹣1270℃高温烧制。该技术首创于( )
A.河南钧窑 B.河北定窑 C.陕西耀州窑 D.长沙铜官窑
34.(2分)《三国志?魏书?韩暨传》说:“(韩暨)徒监冶谒者。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乃用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材料中的“水排”是( )
A.灌溉农田的工具 B.鼓风冶铁的工具
C.防洪排涝的工具 D.开采煤炭的工具
35.(2分)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人们对于牛、马的需求上升的同时必然导致了对草料需求的上涨。一时间,农村的草料成为了热销的商品。但草料易燃,并且堆放起来占地面积大,因此农民就会选择在城外的空地上放置草料进行售卖,形成草市。据此可知,草市的起源反映了( )
A.古代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B.市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C.古代中国以游牧经济为主
D.广大农村出现了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
36.(2分)方举赞原是流动的打铁匠,因与英商老船坞的头脑是同乡,得到买卖老船坞旧铜皮、铜钉等机会,赚了钱。于是同别人合伙开打铁小作坊,以后发展为机器厂,这说明近代中国( )
A.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产生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C.诞生了早期民族资本家 D.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期
37.(2分)19世纪90年代初,天津武举李福明办有一机器面粉厂,使用进口机器磨,因不满官府衙门的勒索而到官府讲理,结果被以“私设磨坊”、“哄闹官府”等罪名“交刑部照例治罪”。他的机器面粉厂也被迫停业。这件事表明( )
A.清政府是一个滥施刑罚的政权
B.外企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封建势力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封建顽固派仇视一切外洋事物
38.(2分)19世纪末,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下,许多人纷纷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以挽救民族危机,张謇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下列企业属于张謇创办的是( )
A.大生纱厂 B.保兴面粉厂
C.发昌机器厂 D.继昌隆缫丝厂
39.(2分)如图中某一年是近代前期新建民族工矿企业(投资万元以上)最多的年份。该年这一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是( )
A.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欧洲列强加紧经济侵略
C.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发展扫清一些障碍
D.洋务运动推动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40.(2分)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签订条约内容如下:“(美国人)在中国享有租借、占用房屋,租赁土地,选用代理人或员工的自由权利。美国商品在中国交纳进出口关税和内地税,享有与中国商品和第三国商品同等待遇。”这一条约( )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导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
C.促使列强侵略由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
D.造成中国对美贸易出现严重出超
二、非选择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41.(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前221 年)以丞相王绾为代表的大多数官僚认为:“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摘编自《史记》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与王绾等人的政治分歧,并简述秦始皇的理由。结合所学,指出这一争论的最终结果。
材料二: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召集国民党要人讨论政制选择。孙中山主张实行总统制,宋教仁主张实行内阁制,并力荐黄兴为内阁总理。孙中山认为:“内阁制乃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吾人不能对于唯一置信推举之人而复设防治之法度。”
﹣﹣摘编自《胡汉民自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主张推行总统制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前后两次制度之争的出发点有何不同?
42.(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梭伦改革之后,雅典并没有结束动荡的政局,三大派别瓜分雅典社会,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1.平原派,主要是占据阿提卡平原的大土地所有者,代表富有的氏族贵族奴隶主,企图恢复旧秩序。2.海岸派,主要是居住在阿提卡沿海地区的商人和手工业作坊,代表工商业者,拥护梭伦的改革。3.山地派,主要是生活在阿提卡北部山区的小农、牧民和雇佣工等,人数最多,对梭伦改革还十分不满,要求彻底改革,重新分配土地和实现政治上的权力平等。”
﹣﹣杜平《古希腊政体与官制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要说明海岸派拥护梭伦改革的理由。从公民大会角度,简述伯里克利时代山地派“实现政治上的权力平等”的表现。
材料二:代表们既想建立一个有足够权威的中央政府,又想保护各州已经拥有的重要权力;他们既希望联邦政府的权威得到有效的施展,但又要防止不同利益集团对政府权力的垄断;他们既反对贵族或寡头政治,又害怕简单无序的“暴民政治”。真可谓是考虑周全,于是联邦政府最终采用了在同一体制内对政府权力进行双向分权……制宪者们设立各州代表权完全平等的参议院,是为了约束众议院,以防止“多数的暴政”和保护少数的利益,在当时是保护小州的利益。
﹣﹣沈娜《美国宪法稳定性的基础与机制研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双向分权”的内容及其目的。简述美国1787年宪法为避免国会内的“暴民政治”所作出的制度设计。
2019-2020学年浙江省湖州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每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主要考查刺史制度的出现。
【解答】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刺史制度是由汉武帝创立的,排除A;
通过材料可以看出设置刺史是为了对地方的监察,排除B;
刺史的主要职责是监察地方,排除C;
通过材料可以看出,汉文帝出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监察,从而强化中央集权,故D正确。
故选:D。
2.【分析】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主要考查元朝主要行省。
【解答】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在我国现在东南地区设立江浙行省,管辖现在的浙江,福建等地,故D正确;
江西行省管辖现在的江西,广东等地,排除A;
福建行省在元朝时期并不存在,排除B;
湖广主要管辖现在的湖南,湖北,广西,贵州等地,排除C。
故选:D。
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的军机处,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初设议政处,令巩阿岱等为议政大臣,参画军要。……用兵西北,虑儤直者洩机密”。
【解答】AC说法错误,排除;
材料“虑儤直者洩机密”体现了军机处设立目的之一是为决策保密,B正确;
军机处与议政处都可参政议政,“完全不同”说法错误,排除D。
故选:B。
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鸦片战争的结果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鸦片战争以后签订了《南京条约》,开放了五口通商,从南到北的顺序分别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所以材料中的鹭岛应该是指厦门。
故选:D。
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甲午战争的过程特征来分析。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在甲午海战中,海军提督丁汝昌受伤后,代其指挥作战的是刘步蟾,B是正确的,其他选项的将领都不是。
故选:B。
6.【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主要考查抗日战争期间中共召开的主要会议。
【解答】中共二大召开于1922年,排除A:
通过材料“1935年”“扭转了左倾错误”“推动了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瓦窑堡会议上,纠正了长期以来党存在的组成错误,提出了联合抗日的主张,故B正确:
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中共召开洛川会议,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C;
中共七大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召开的,排除D。
故选:B。
7.【分析】本题考查中国的抗日战争。主要考查抗日战争期间的主要会战。
【解答】太原会战,徐州会战都发生于1937至1938年,是抗战初期的主要会战,排除AB;
武汉会战发生于1938年,排除C;
通过材料“1940年……中国军队转入外线的部队将敌反包围于襄东平原,一度克复枣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0年发生在襄东平原的主要战役是枣宜会战,故D正确;
故选:D。
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武昌起义。要求学生结合武昌起义的过程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武昌起义以后,陕西,山西,四川等省份也宣布了独立,直隶一直处于清政府直接控制之下,没有宣布独立。C是正确的,其他选项都不准确。
故选:C。
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要求学生结合毛泽东思想的内容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五四运动以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应该属于无产阶级。
B.材料只是强调革命领导权,没有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C.材料明确反映了无产阶级掌握革命领导权,资产阶级已经不掌握领导权。
D.资产阶级不是革命的对象,是革命的参与者。
故选:A。
1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国共合作。要求学生结合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北伐并没有达到北京和天津。
B.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北伐夺取了汉口九江的英国租界。
C.北伐战争并没有摧毁北洋军阀的统治。
D.北伐战争使得国民革命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而不是黄河流域。
故选:B。
11.【分析】本题考查第一届政协会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占人类总数1/4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占人类总数1/4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强调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这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的背景一致,故C选项正确。
1954年全国一届人大召开时,正值社会主义改造高潮,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任务是国家领导人就职、任命政务院总理,将《共同纲领》作为施政方针,故B选项错误。
1956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任务是实现政治协商会议的转型,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分析】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1958”“壮乡情”。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广西壮族自治区于1958年成立,与“不忘来时路,锦绣壮乡情”主题相符合的是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成立,故C选项正确。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都不符合“壮乡情”的说法,故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所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准确识记1982年宪法的内容。
【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共同纲领》规定国家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权,与题干所给材料不符。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政协章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会议的章程,与题干所给材料不符。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宪法没有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强调“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明确“国家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宪法是1982年宪法。
故选:D。
1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解答的关键信息是“1982年”“采用贵我两会各自口头声明的方式表述一个中国原则”。
【解答】A是1979年元旦宣布停止炮击金门,排除;
材料“表述一个中国原则”体现了海峡两岸有了一些政治意义的接触,B正确;
C是20世纪80年代,排除;
1995年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努力奋斗》的讲话中提出“八项主张”,体现了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一贯性和连贯性,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排除D。
故选:B。
15.【分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机构,解题的关键是“伯里克利时期在雅典政治领袖和民众之间发挥桥梁作用的国家机构”。
【解答】公民大会是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公民通过公民大会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故A项正确;
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十将军委员会是雅典的最高军事机构,故D项错误。
故选:A。
16.【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关于人性”“理性”。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学家推崇“关于人性”“理性”的法律是自然法,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利,故A选项正确。
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的法律是万民法,但其与“合乎人性,合乎理性”“永恒不变”等信息不符,故B选项错误。
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是《十二铜表法》,其掺杂着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不是“永恒不变的法律”,故C选项错误。
在内容上侧重于国家事务的公民法,与“包括奴隶在内全体人类,是永恒不变的法律”说法不符,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17.【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由祭祀记录”“不让平民知道”“偶尔会改变原文,以适合贵族之目的”。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早期罗马法律“由祭祀记录”“不让平民知道”“偶尔会改变原文,以适合贵族之目的”等,可知早期罗马法律有利于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故B选项符合题意。
从早期罗马法里“不让平民知道”可知,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与此无关,故A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早期罗马法律适用于罗马公民,故C选项错误。
简洁灵活且实用有效是万民法,早期罗马法律是公民法,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18.【分析】本题考查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17世纪英国”“制定法律的议会战胜了国王”。
【解答】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末的光荣革命中,英国新教和议会合作,君主和天主教联盟,最后议会战胜了国王,其标志着资产积极革命的胜利,结束了英国王权专制,故A选项正确。
光荣革命后,通过《权利法案》议会限制君权,而非君权交给议会执掌,故B选项错误。
光荣革命的实质是资产阶级革命,宗教斗争只是形式,故C选项错误。
议会与国王的斗争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反对君主专制而进行的革命,其目的是为了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保障非下层人民的权利,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19.【分析】本题考查英国《权利法案》。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依法而治”“议会是英国政府中最高权力的拥有者,议会制定的法律是国内最高法”。
【解答】根据材料,《权利法案》强调依法而治,规定议会拥有最高权力制定法律是国内最高法,这体现了英国政治生活中议会至上和法治原则。所以,②③说法正确,故C选项符合题意。
议会拥有最高权力,议会法制定的法律是国内最高法等,没有体现权力制衡或妥协与折中,所以,①④说法不符合题意,与之组合的A、B、D三项错误。
故选:C。
20.【分析】本题考查资产阶级代议制,解题的关键是“两国代议制的主要区别”。
【解答】美国国家元首是总统,由选民选举产生,英国国家元首是国王,是世袭的,故①正确;
美国的权力中心是总统,英国的权力中心是议会,故③正确;
②④是相同点,排除。
故选:B。
21.【分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解答本题,考生需要熟知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标志和影响等相关史实。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说的“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来源,故B选项逻辑错误,符合题意。
其他三个说法分别解释了科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诞生标志和对中国革命的影响,符合逻辑,故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2.【分析】本题考查马歇尔计划,解题的关键是“我们坚持采取欧洲联合的方式,是希望促使欧洲人以欧洲大家庭成员而非民族主义者的方式思考欧洲面临的经济问题”。
【解答】乔治?凯南的这一观点是希望推动欧洲的联合,加强欧洲的一体化,从而增强与苏联对峙的实力,旨在服务于美国的霸权战略,故A项正确;
BD材料未体现,排除;
C是1947年,排除。
故选:A。
23.【分析】本题考查不结盟运动,解题的关键是“1981年”“20周年”。
【解答】不结盟运动成立于1961年,符合“1981年”和20周年,故A正确;
B是1949年,排除;
C是1967年,排除;
D是1991年,排除。
故选:A。
24.【分析】本题考查欧洲一体化演变情况。关键信息是“欧洲人的欧洲”、“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最终走出‘雅尔塔’”
【解答】依据材料“欧洲人的欧洲”、“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最终走出‘雅尔塔’”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法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欧洲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故B正确。
此时法德关系早已经缓和,排除A。
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欧洲开始一体化进程,故排除C。
D项“消失”说法片面,排除。
故选:B。
2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欧洲联盟,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所给漫画中的关键信息“欧元、美元”“第三次世界大战”,并正确掌握欧洲联盟成立的历史影响。
【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标志是1955年华约组织建立。
B.根据图片中欧元、美元对峙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所给漫画体现了欧盟的崛起及其挑战美国权地位。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元、美元对峙不能说明世界面临大战的危险。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岀现的,而1999年欧元才问世。
故选:B。
26.【分析】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题的关键是“两个大国之间,特别是中印这样两个接壤的大国之间,一定会有某些问题。只要根据这些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谈”。
【解答】这是中国政府代表团和印度政府代表团就中印两国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于一九五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至一九五四年四月二十九日在北京举行了谈判,这是周恩来在谈判开始时同印度政府代表团谈话的一部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27.【分析】本题考查万隆会议,解题的关键是“这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事务的大型国际会议,也是世界历史的新的起点”。
【解答】“这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事务的大型国际会议,也是世界历史的新的起点”表明这次会议是万隆会议,主要讨论亚非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故D正确;
A是日内瓦会议,排除;
B是第26界联大,排除;
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28.【分析】本题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解答的关键信息是“20世纪70年代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解答】联系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敌视中国,在经济上封锁中国,外交上孤立中国,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中国迎来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交的高潮。
故选:C。
2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日邦交正常化,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所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20世纪70年代中日双方”“根本原因”,并准确掌握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历史背景。
【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是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的直接原因,与题意不符。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对华友好团体的推动者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原因之一,而非根本原因,与题意不符。
C.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0年代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的根本原因是两国的发展和国家利益的需要。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中日邦交关系正常化的原因之一,而非根本原因,与题意不符。
故选:C。
3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中国不会打‘美国牌’去对付苏联,也不会打‘苏联牌’去对付美国,也决不允许任何人打‘中国牌’”的主旨,并正确掌握新时期的外交政策。
【解答】A.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中国不会打‘美国牌’去对付苏联,也不会打‘苏联牌’去对付美国,也决不允许任何人打‘中国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政策的表现,即不结盟政策。
B.题干所给材料体现的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多边外交”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
C.题干所给材料体现的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睦邻友好”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立主义”不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内容和表现。
故选:A。
31.【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水利工程。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引洛水至商颜山下”“穿渠”“凿井”“井下相通行水”。
【解答】从材料中的“引洛水至商颜山下”“穿渠”“凿井”“井下相通行水”等信息并结合所喾在识可知,这是在关中地区上修凿的井渠,故A正确。
B是都江堰,C是灵渠,均没有采取井渠施工法,故排除。
D是坎儿井,但离“洛水”太远,也不符合。
故选:A。
32.【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直辕犁变成曲辕犁。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有利于农耕生产效率提高,故C正确。
虽然直辕犁变成曲辕犁,但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故排除A。
B在图中体现不出来,D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故选:C。
33.【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制瓷业的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彩料在素坯上绘出不同的图案”“施青釉经1220°C﹣1270°C高温烧制”。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晚期“彩料在素坯上绘出不同的图案”“施青釉经1220°C﹣1270°C高温烧制”的釉下彩绘技术,首创于长沙铜官窑,故D选项正确。
河南钧窑、河北定窑和陕西耀州窑等都不是釉下彩绘技术首创的地方,故A、B、C三项错误。
故选:D。
34.【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先进的冶金技术。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冶”“用长流为水排”。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的杜诗发明了水排,是一种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根据材料中的“冶”“用长流为水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水排”即是这种用水力鼓风冶铁的工具,故B正确。
A、C、D与史实不符合,故排除。
故选:B。
35.【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草料成为了热销的商品”“在城外的空地上放置草料进行售卖,形成草市”。
【解答】根据材料,南北朝时期“草料成为了热销的商品”“在城外的空地上放置草料进行售卖,形成草市”可知,材料中草市的起源反映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选项正确。
“市”的发展突破时、空限制是在宋代,故B选项错误。
中国古代长期以农业经济为主,故C选项错误。
草市起源不能说明“广大农村”出现了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36.【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方举赞原是流动的打铁匠,因与英商老船坞的头脑是同乡,得到买卖老船坞旧铜皮、铜钉等机会,赚了钱。于是同别人合伙开打铁小作坊,以后发展为机器厂”。
【解答】“方举赞原是流动的打铁匠,因与英商老船坞的头脑是同乡,得到买卖老船坞旧铜皮、铜钉等机会,赚了钱。于是同别人合伙开打铁小作坊,以后发展为机器厂”说明近代中国诞生了早期民族资本家,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37.【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考查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解答】通过材料“官府衙门的勒索”“他的机器面粉厂也被迫停业”可以看出封建势力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C正确;
清政府是一个滥施刑罚的政权不是材料信息的主旨,排除A;
材料信息体现的是封建势力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排除B;
材料未体现顽固派,仇视一切外洋事物,排除D。
故选:C。
38.【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张謇创办”。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大生纱厂张謇创办的,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39.【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近代前期新建民族工矿企业(投资万元以上)最多的年份”。
【解答】从图中可知,近代前期新建民族工矿企业(投资万元以上)最多的年份是1916年,主要是由于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发展扫清一些障碍,故C正确;
AB不符合题意,排除;
D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排除。
故选:C。
40.【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美国人)在中国享有租借、占用房屋,租赁土地,选用代理人或员工的自由权利。美国商品在中国交纳进出口关税和内地税,享有与中国商品和第三国商品同等待遇”。
【解答】“(美国人)在中国享有租借、占用房屋,租赁土地,选用代理人或员工的自由权利。美国商品在中国交纳进出口关税和内地税,享有与中国商品和第三国商品同等待遇”表明这一条约是《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故B正确;
A是鸦片战争,排除;
C是《马关条约》,排除;
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二、非选择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41.【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一中“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的主旨,并正确掌握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
(2)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两次制度之争的出发点”,并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二中“内阁制乃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吾人不能对于唯一置信推举之人而复设防治之法度”的主旨及正确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解答】(1)第一小问分歧,根据材料一中“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与王绾等人的政治分歧在于前者主张郡县制,后者主张分封制。第二小问理由,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一中“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可归纳为分封制易导致诸侯割据、争霸,战乱不已。第三小问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争论的最终结果是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2)第一小问,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二中“内阁制乃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吾人不能对于唯一置信推举之人而复设防治之法度”,可以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孙中山主张推行总统制的原因。第二小问不同,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阶级和时代本质上,分析前后两次制度之争在出发点上的主要不同,即前者为加强专制,后者为维护民主。
故答案为:
(1)分歧:前者主张郡县制,后者主张分封制。
理由:分封制易导致诸侯割据、争霸,战乱不已。
最终结果: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2)原因:当时中国形势(政局不稳、内忧外患等)的需要;对推选制度的尊重。
不同:前者为加强专制;后者为维护民主。
42.【分析】(1)本题考查梭伦改革、伯里克利时代的民主政治,需结合梭伦改革的内容、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来解答。
(2)本题考查1787年宪法,需结合1787年宪法的内容及目的来解答。
【解答】(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经济上实行一系列措施促进工商业的发展;政治上按每年收入多少将雅典公民分为四个等级。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公民大会经常化,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五百人会议的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
(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确立联邦制和三权分立体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建立有效和有限的政府。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美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院各州代表权平等。
故答案为:
(1)理由:经济上实行一系列措施促进工商业的发展;政治上按每年收入多少将雅典公民分为四个等级。
表现:公民大会经常化,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五百人会议的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
(2)内容:确立联邦制和三权分立体制。
目的:建立有效和有限的政府。
制度设计:美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院各州代表权平等(每州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