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CONTENTS
目录
课程标准
1
教材分析
4
学情分析
2
教学重点、难点
5
教学目标
3
教学过程
6
教学评价
7
课程资源
8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标内容: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课 程 标 准
教 材 分 析
明朝的对外关系是统编版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5课的内容。
明朝的对外关系与第14课明朝的政治、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同属了解明朝历史不同的重要方面,而对外关系是明朝历史上尤其浓墨重彩的一部分。
本课分为“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三个子目,完整展现了明朝对外交往中的友好交往与战争冲突,条理清楚,内容系统,既显得简洁,又有利于学生掌握。
学 情 分 析
初一学生在认知上仍以形象思维为主,认知问题的能力还不高,对于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等存在一定难度。
但同时初一学生求知欲、好奇心强烈,思维活跃、好表现,因此,课堂上借助多媒体平台,引入切适的图文材料,创设丰富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和参与学习的兴趣,加上经过将近两学期的初中历史学习,学生对事物的理解、概括、分析等能力都有所提高,为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等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教 学 目 标
利用文字资料、历史图片、简图绘制等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感受明朝勇于开放、乐于开放的对外态度,体会中国“强不凌弱、众不暴寡”的和平友好精神;
通过历史图片、历史地图等了解戚继光抗倭的史实,通过品读诗句,联系所学,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精神;
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史实。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一、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及意义;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突出重点:以丰富的史料、图片信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受郑和下西洋这一壮举,以及民族英雄戚继光淡泊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之心和家国情怀,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融入其中。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二、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
突破难点:本课中呈现给学生丰富史料:如《明史.郑和传》、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倭寇图卷》、《抗倭图卷》、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三宝庙、江苏南京浡泥国王墓等,包含史书记载、历史地图、历史绘画、历史建筑、诗歌等多种类型,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帮助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从而获得历史认识,体会实证精神。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观看视频,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郑和下西洋这一壮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郑和下西洋 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对地图的解读,并结合教材70页对 “西洋”的注释,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人物小档案”,并结合教材《人物扫描》让学生初步认识郑和。
设计意图:利用史料教学,让学生从材料中找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思维方式。
设计意图:通过中西航海对比,培养学生从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理解作为外交家、航海家的郑和所做出的贡献。感受明朝勇于开放、乐于开放的对外态度,体会中国“强不凌弱、众不暴寡”的和平友好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感受这一壮举的同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思维方式。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指导学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同时落实基础知识。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学习《相关史事》,提升学生使用准确历史语言描述历史事实的能力,配以史料或图片信息印证学生的推测。
设计意图:通过读图,结合教材内容、《相关史事》与注释②,归纳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及原因,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设计意图:结合丰富的史料、图片信息,根据教材内容、《相关史事》与教材研读,学生归纳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选取史料、提取信息、进而形成观点的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研读》及书本75页的诗句赏析,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民族英雄戚继光淡泊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之心和家国情怀。学习知识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融入其中。
设计意图:对戚继光抗倭是一场反侵略斗争,引导学生从明代《倭寇图卷》中明军旗帜上的“护国救民”这一历史细节去理解,通过对历史细节的解读,增加了课堂学习的趣味性,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更重要的是,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学习历史知识,形成历史认识,渗透情感价值态度的培育。
设计意图:利用视频《七子之歌·澳门》拉近学生和历史的距离,帮助学生感受那段屈辱的历史。
教学评价
设计意图: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开发乡土史课程资源。相信家乡人物的事迹可能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共鸣,更能达到教育的功能,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
设计意图:利用时间轴让学生对本课的时序性形成整体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反抗外来侵略”是明朝对外关系的新特点,点明中国已经由强盛走向衰落。
教学资源
(1)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 七年级下册》 中国地图出版社 2018年12月第2次印
(2)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 七年级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年12月第2次印
(3)卜宪群主编:《中国通史》华夏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6年5月版
(4)中国电影频道节目制作中心纪录片《中国通史》
(5)沈为慧、赵剑峰、何成刚、闫璟主编:《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中国古代史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12月版
(6)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8月版
(7)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http://www.chnmuseum.cn/
(8)南京宝船厂遗址网站http://www.bccy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