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2019-2020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一、基础选择(本题共9题,每小题2分,共18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弄(lòng)堂??蜕(tuì)变??喋(dié)血??? 病入膏肓(huāng)
B.敛裾(jū)?? 变徵(huī)??袅(niǎo)娜???安步当(dāng)车
C.搽(chá)粉?? 啁(zhōu)啾? 攒(zǎn)射??? 博闻强识(shí)
D.颀(xīn)长?? 作揖(yī) 殷(yīn)红??? 殒(yǔn)身不恤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撰写??? 租赁??? 九宵????谈笑风声???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B.修葺??? 福址????噩梦??? 义愤填鹰??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C.菲薄?? 叱咤????浸渍????蓊蓊郁郁??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D.婆挲? 玉玦????笙萧????目眦尽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3.下列句子所使用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描写月下荷花,连用了两个拟人,赋予荷花以生命和感情,激发了人们丰富的想象。
B.“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写作者想象着自己立于长天秋水的大自然里,同时也将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意境中。
C.“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运用了比喻手法,“交给我带去,有什么三差二错,我还能回家乡吗?”运用了反问手法。
D.《故都的秋》中写牵牛花“蓝色、白色最佳,紫黑次之,淡红最下”,从视觉效果上突出北国秋的特点,恰当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4.下列各句中加粗字词解释有误的项是( )
A.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愆:拖延
B.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微:假如没有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D.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再拜:第二次拜
5.下列各组加粗字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相同的一组是( )
①沛公欲王关中?????②道芷阳间行?????③朝济而夕设版焉?????④且贰于楚也??? ⑤皆白衣冠以送之?????⑥舞幽壑之潜蛟?????⑦群贤毕至,少长咸集?????⑧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④⑥⑦ D.②③⑧
6.下列加粗字词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B.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C.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D.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7.下列句子中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距关,毋内诸侯?????②秦王还柱而走?????③因人之力而敝之???
④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⑤偭规矩而改错?????⑥暖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⑦箱帘六七十?????⑧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A.①②③⑥ B.②④⑤⑦ C.①③⑦⑧ D.④⑤⑥⑧
8.下列各组中句式相同的项是( )
A.此余之所得也/何为其然也
B.仕宦于台阁/夫晋,何厌之有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高余冠之岌岌兮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为击破沛公军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编年体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体例。
B.戴望舒,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雨巷》,他也因此被誉为“雨巷诗人”。诗集有《戴望舒诗集》等。
C.《诗经》是中国最早的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是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与屈原的浪漫主义作品《离骚》,并称“风骚”。
D.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是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良尝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沛公略地下邳西,良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时时从汉王。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洛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亲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於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候,我属无患矣。”
???汉十二年,高帝崩,后八年留侯卒,谥为文成侯。
(节选自《吏记?留侯世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悼惠王二十三年,是王公年次纪年法。我国古代还有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
B.留候,侯是古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中的第二等,留是张良受封之地。
C.崩,我国古代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曰卒,庶人曰死。
D.谥,谥号,是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倾尽家产,为韩报仇。因祖父和父亲在韩国做过五代丞相,韩国被秦灭后,张良拿出全部家财赏求刺客刺杀秦王,意欲为韩报仇。
B.张良慧眼识主,认定沛公。张良曾将学到的兵法与他人言说,别人皆不能明白其妙,而沛公却称好,并常用其策,于是张良就追随他。
C.张良运筹帷幄,籍此封侯。张良因身体多病,不曾亲自带兵,无战斗之功,凭借出谋划策,同萧何等人一起受封,获得了三万户的封邑。
D.张良机智敏锐,阻止谋反。在朝廷分封出现问题时,张良善于分析问题,抓住关键,提出合理建议,成功阻止了一场可能发生的谋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沛公略地下邳西,良遂属焉。
②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
三、古代诗歌阅读和默写(本题共2小题,18分)
1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①。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②。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①庾开府指庾信,鲍参军指鲍照,两人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②渭北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突出了李白诗歌的地位,交代出李白诗歌冠绝当代的原因是思想与众不同。
B.颔联将李白的诗歌与古人作比较,突显了李诗清新俊逸的特点,饱含赞美之情。
C.尾联既包含作者对过去两人友谊的怀念之情,又有对未来重聚论文的渴望之情。
D.全诗以费诗起,以“论文”结,由诗到人,再回到诗,以“忆”统领,转接自然。
15.颈联看似平淡,实则意蕴丰富,历来为人称赏。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沁园春?长沙》)
(2)但我不能放歌, 。(《再别康桥》)
(3)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4) ,靡有朝矣。(《氓》
(5)民生各有所乐兮, 。(《离骚》)
(6) ,悠悠我心。(《短歌行》)
(7) ,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
(8)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兰亭集序》)
(9)寄蜉蝣于天地, 。(《赤壁赋》)
(10)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3分)
1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19题
为你唱首歌
张诗青??????
娘走的那天,雪大如席。
村外,狭窄崎岖的羊肠山道,刷得白茫茫,没有一个人。除了娘和我。
娘的胳膊上挽个包袱,塞着几件旧衣服,一边哭一边走。我跟在后边,也一边哭一边走。不知走了多久,娘停下来,摸着我的头说:“娃,好好念书,长大后有点儿出息。别像你爹,除了喝酒,就会打女人。”
话没说完,泪水就淹没了我的腮帮子。
我咬着有些冻僵的嘴唇,点点头,记住了娘的话。没一会儿,娘的背影,也刷得白茫茫,模糊不清了。
娘走后,家里只剩下爹和我。
爹还是喝酒,喝完酒就去山上鼓捣苹果树,鼓捣完苹果树就去地里整庄稼,整完庄稼再回家喂牛劈柴。总之,娘走了后,什么脏活累活,都是他一个人干。
我一点都不心疼他。相反,甚至觉得活该。谁让他打走了娘,让我七岁成了没娘的孩子。娘走的前夜,他打在娘脸上的那记响亮的耳光,我真想给他还回去。
有时候,我会故意惹他生气,想让他狠狠打我一顿,那样我就可以去找娘告状,以后跟着娘,哪怕喊另一个人爹。
爹让我往东,我偏往西,让我撵鸡,我偏打狗。我把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从小学升初中,从初中升高中,很顺利。能看得出爹心里也高兴,但父子之间还是很少说话。我好好念书,绝不是为了让他感到骄傲,而是记住了娘的话。
???县中念书那会儿,我住校,平均一个月回家一次。为了尽量避免那个看一眼就心烦的家。有时我也会去娘那里。
???有一次,一连两个月,我都没回过家。
???那天,爹竟然找到了学校。
???见到我的那刻,他嘴唇抖得厉害,想说什么,但又像咽吐沫般咽了回去。
???那深陷的眼眶,似乎有些湿润。我没说话。
???倒是他,像个做错事的孩子,一路跟我到了宿舍。从肩上卸下一个花布包袱,那包袱上还坏了个小洞,一扣一扣解开。从里面掏出一把煮熟的鸡蛋,接着又掏出几个苹果,一叠煎饼……
???最后掏出一袋烧鸡。几个同宿舍的伙伴,有些目瞪口呆。
???这也正常,城里长大的孩子,没见过这么土的人和这么土的货。
???破旧的深色裤子,屁股上还打着块补丁,一双粗糙的手,像树皮般退去光泽。显然,与给他们递牛奶的那些柔软的手,没法相提并论。
???走的时候,爹又从腰间取下,一个旧得发黄的钱夹子,从里面掏出一叠钱,一张一张的数着,却没有一张大的。
???几个同宿舍的伙伴,更是张大了嘴。
???这也正常,他们都习惯从爸妈手里拿整张的钱,一张就足够爹手里的一叠。我一个月的生活费,他们哪里会知道,这是爹从地里,一滴滴汗水换来的钱。
看着爹,我不知该说什么。
???我把爹送到校门外。当他骑着那辆大金鹿自行车,慢吞吞消失在拱桥上的时候,我第一次觉得那样子,像彩虹那样美。
???转身瞬间,不争气的眼泪,簌簌而下。竟是为曾经恨过的人。后来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又参加了工作。娘对我说:“其实你爹这人不坏,就是脾气臭,不让人说一个不字,喝了酒更起劲。那时我性子也倔。”
我咬着有些颤抖的嘴唇,点点头,记住了娘的话。
???再后来,在老家结婚那天,不大的小山村,炸了锅,所有的人都送来了祝福。
???我知道有个人比我还幸福。
???当婚礼进行到一半时,我接过主婚人手里的麦克风,把筷子兄弟的那首歌,当着父老乡亲的面,缓缓开口:“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
???谢谢你做的一切,双手撑起我们的家,总是竭尽所有,把最好的给我……
???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变老……”
???唱着唱着,我哽咽了。一生要强,现在已满头银发的爹,忍不住转过脸去,抹着眼泪。娘哭了,台下所有的人都哭了。
(有改动)
1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叙事有详有略,语言朴实无华,运用了外貌、神态、动作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个真实立体的父亲形象。
B.开头写雪大如席,以及刷得白茫茫的狭窄崎岖的羊肠山道,是为了营造氛围,烘托出母子分别时心情的沉重。
C.母亲临走时摸着我的头说的那些话,在“我”的心里扎下了根,也为后文“我”学有所成等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D.母亲走后,父亲不停地劳动,说明父亲已经很后悔打母亲的行为了。他希望通过劳动来弥补,求得内心的宽恕。
18.小说结尾写“我”为父亲唱歌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9.请简析文中“我”的形象。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2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20-22题。
??走进李营村,一排排民房,红顶白墙,??????????,村在林中,好一幅美丽乡村画卷。30年前这个村子还是个“烂摊子”,转变始于李志刚的“临危???????????”。他上任后,动员村民搞“旱改稻”。但没水没电,又没钱,于是,李志刚天天往乡里县里跑,硬是跑来了3万多元无息贷款。( )那年秋后,水稻大丰收!第二年,全村一鼓作气把旱地都改成了种水稻。
??李志刚并不满足。从“旱改稻”到“稻菜双茬”,再到“三位一体”生态棚,再到生态观光园……32年过去了,村民的人均收入已提高到了去年的6万元,远远超过了过去的300元,增长了200倍,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好光景还要好????????。李志刚给村干部“约法五章”,村民出义务工“四明确、四清楚、四不准”,房屋地基、院墙、高度“三统一”,环境卫生“门前三包”……人人遵纪守法,李营村营造出????????的政治生态环境。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星罗棋布 受命 风气 春风和气
B.星罗棋布 授命 风尚 风清气正
C.鳞次栉比 授命 风尚 春风和气
D.鳞次栉比 受命 风气 风清气正
2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心扎进工作的他,没日没夜地带领村干部和村民们挖沟修渠,驾线引电,日夜奋战。
B.他一头扎进工作,没日没夜地带领村干部和村民们挖沟修渠,驾线引电,日夜奋战。
C.他一头扎进工作里,带领村干部和村民们挖沟修渠,架线引电,日夜奋战。
D.一头扎进工作里的他,带领村干部和村民们挖沟修渠,架线引电,日夜奋战。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32年来,村民年人均收入从过去的300元到去年的6万元,增长了200倍,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B.32年间,村民年人均收入从过去的300元增长到去年的6万元,是过去的200倍,李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C.32年间,村民人均收入增长了200倍,从过去的300元到现在的6万元,李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D.32年来,村民人均收入从过去的300元增长到去年的6万元,是过去的200倍,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2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胡春华指出,第一季度是猪肉消费较为集中的时期,必须多措并举保障肉食品市场供应,防止脱销断档。要引导养殖企业及时出栏,鼓励社会储备投向市场,扩大牛羊肉、禽肉等替代品供给,做好冻猪肉储备投放。要① ,强化监督抽查和检验检疫,确保肉食品质量安全。要② ?,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串通涨价、操控市场等干扰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严禁区域封锁、市场分割等做法。针对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要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使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送温暖活动,③
六、写作(40分)
24.阅读下列材料,请根据要求作文。
???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这些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
???请从材料列举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中选择一至两个关键词,联系时代与生活,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高一语文试题 答案
一、基础选择(本题共9题,每小题2分,共18分)
1.A(B变徵zhǐ 安步当dàng车 C攒cuán射 博闻强识zhì D颀qí长 殷yān红)
2.C(A九霄 谈笑风生 B福祉 义愤填膺 D笙箫 婆娑)
3.B 不是想象,是实写。
4.D 再拜:拜了两次,表示尊敬。
5.D ①王,名词作动词 ②间,名词作状语 ③朝,名词作状语 ④贰,数词作动词 ⑤白衣冠,名词作动词 ⑥舞,使动 ⑦少长,形容词作名词⑧南,名词作状语
6.A自足,满足(B长者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C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D涕 古义:为眼泪。今义:鼻涕。)
7.B ①距通拒,内通纳 ②还通环 ④泮通畔 ⑤错通措 ⑦帘通奁
8.C定后(A判断/宾前 B状后/宾前 D被动(状后)/省略)
9.D苏轼,北宋人。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10.B(3分)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11.C(3分)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如最后一段“后八年留侯卒”。
12.C(3分) 张良推辞了三万户的封邑,愿意受封留地,汉高祖同意了他的请求。
13. (1) 张良于是更改姓名,逃到下邳躲藏起来。沛公夺取下邳以西的地方,张良便跟随了他。(共5分,更、亡匿、略、属各一分,句意1分。)
(2) 这些人害怕陛下不能全部封赏,恐怕又被怀疑平生出现的过失而遭受诛杀,所以就相聚图谋造反了。(共5分,此属、见、及、即各一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留侯张良,他的先人是韩国人。祖父开地,做过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相国。父亲张平,做过釐王、悼惠王的相国。悼惠王二十三年(前250),张平去世。张良的父亲死后二十年,秦国灭亡了韩国。张良当时年纪轻,没有在韩国做官。韩国灭亡后,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弟弟死了不厚葬,用全部财产寻求勇士谋刺秦王,为韩国报仇,这是因为他的祖父、父亲任过五代韩王之相的缘故。张良曾经找得一个大力士,造了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铁锤。秦始皇巡游东方,张良与大力士在博浪沙这个地方袭击秦始皇,误中了副车。秦始皇大怒,在全国大肆搜捕,寻拿刺客非常急迫,这是为了张良的缘故。张良于是更改姓名,逃到下邳躲藏起来。沛公夺取下邳以西的地方,张良便跟随了他。沛公任命张良做厩将。张良多次用《太公兵法》游说沛公,沛公很赏识他,经常采用他的计谋。张良对别人讲这些,别人都不能领悟。张良说:“沛公大概是天授予人间的。”所以张良就追随了沛公。
张良多病,不曾独立带兵作战,一直作为出谋划策的臣子,时时跟从汉王。汉六年(前201)正月,封赏功臣。张良不曾有战功,高帝说:“出谋划策于营帐之中,决定胜负在千里之外,这是子房的功劳。你自己从齐国选择三万户作为封邑。”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事,与主上会合在留县,这是上天把我交给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谋,幸而经常生效,我只愿受封留县就足够了,不敢承受三万户。”于是封张良为留侯,同萧何等人一起受封。皇上已经封赏大功臣二十多人,其余的人日夜争功不决,未能进行封赏。皇上在洛阳南宫,从复道上望见一些将领常常坐在沙地上彼此议论。皇上说:“这些人在说什么?”留侯说:“陛下不知道吗?这是在商议反叛呀。”皇上说:“天下已接近安定,为什么还要谋反呢?”留侯说:“陛下以平民身份起事,靠着这些人取得了天下,现在陛下做了天子,而所封赏的都是萧何、曹参这些陛下所亲近宠幸的老友,所诛杀的都是一生中仇恨的人。如今军官们计算功劳,认为天下的土地不够一一封赏的,这些人害怕陛下不能全部封赏,恐怕又被怀疑平生出现的过失而遭受诛杀,所以就相聚图谋造反了。”皇上于是忧心忡忡地说:“这件事该怎么办呢?”留侯说:“皇上平生所憎恨的,又是群臣都知道的,谁最为厉害?”皇上说:“雍齿与我有宿怨,曾多次使我受窘受辱。我原想杀掉他,因为他的功劳多,所以不忍心。”留侯说:“现在赶紧先封赏雍齿来给群臣看,群臣见雍齿都被封赏,那么每人对自己能受封就坚信不疑了。”于是皇上便摆设酒宴,封雍齿为什方侯,群臣吃过酒后,都高兴地说:“雍齿尚且被封为侯,我们这些人就不担忧了。”
汉高祖十二年,高帝驾崩,过后八年,留侯去世,定谥号叫文成侯。
三、古代诗歌阅读和默写(本题共3小题,18分)
14.A(3分)首联中“飘然思不群”的思在此不仅仅指李白的思想,更偏重于指其才思。
15.颈联写杜甫在渭北独对春天树,李白在江东远望日暮云(2分),两句看似平淡,连接起来却意蕴丰富(1分),作者思念李白,远望南天暮云之时,李白也正在思念着作者,遥看北国春树,两句时空重叠,蕴含着双方深重的离情。(2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6.(1)粪土当年万户侯(2)悄悄是别离的笙箫(3)复为慷慨羽声(4)夙兴夜寐(5)余独好修以为常(6)青青子衿(7)羁鸟恋旧林(8)齐彭殇为妄作(9)渺沧海之一粟(10)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共10分,一句1分。)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17.D(3分)概括太绝对。也许是出于后悔,想弥补错误,求得宽恕,但不完全如此。
18.(1)结尾扣题,并与前文“我”对父亲的不理解形成对比,使故事情节完整有变化。
(2)烘托人物,通过歌词烘托出勤劳肯干、默默付出、疼爱孩子的父亲形象。
(3)升华主题,表达了“我”对父亲的理解、感恩与浓浓的爱。
(4)用唱歌的方式结尾增强了小说的抒情性与感染力,更能打动人心。
(共5分,答出三点即可。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9.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有志气、有毅力、从倔强叛逆逐渐转变为懂事感恩的儿子形象。(2分)
(1)记住母亲的话,在家庭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坚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说明“我”有志气,有毅力。(1分)
(2)父亲赶走母亲后,“我”故意惹他生气,很少和他说话,长时间不回家等,表现了倔强叛逆。(1分)
(3)父亲到学校看“我”,“我”感动流泪,说明“我”变得懂事,理解了父亲的不容易;在婚礼上为父亲唱歌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爱与感恩。(1分)
(共5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20.D(3分)第一空: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排列着,多形容房屋等密集。符合语境。星罗棋布,像星星似的罗列着,像棋子似的分布着。形容数量众多,散布的范围很广。
第二空:受命,接受命令或任务。临危受命,在危难之时接受任命。符合语境。授命,献出生命或下命令。临危授命,在危亡关头勇于献出生命。
第三空:风气,社会上或某个集体中流行的爱好或习惯。符合语境。风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或习惯。
第四空:风清气正,风气清廉端正。符合语境。春风和气,春天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比喻对人态度和蔼可亲。
21.C(3分)叙述的主体是“他”,所以“他”应该放在句首;没日没夜与日夜重复。
22.B(3分)“人均收入”的说法不明确,应为“年人均收入”;按文中数字来看,应为“是原来的200倍”或“增长了199倍”;最后一句主语应是“李营村”。
23.①切实加强猪肉市场监管 ②维护正常市场秩序 ③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共3分,一句1分,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六、写作(40分)
24.参考立意:
可选取思想理论和道德规范中任意一个关键词立意,比如“为劳动者点赞”“宽容是一种美德”“多一点理解,多一点爱”等。也可以选取两个关键词立意,但一定要注意两者之间的关系,比如“崇仁爱”与“扶危济困”,可以写成“扶危济困成就仁爱之花”;比如“孝老爱亲”与“尚和合”,可以写成“孝道是和谐之根”。考生可正向立意,比如个人立德、修身养性、崇德向善等。也可逆向立意,探讨当今社会文化传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揭示其实质、根源和危害等,就此谈青年的责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