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主神宙斯
导入新课
天后赫拉
美神阿芙洛狄特
智慧女神雅典娜
希腊首都雅典
第1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1.知识能力:
(1)掌握智者学派兴起的背景,探讨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和意义;
(2)了解西方人文精神的历史发展轨迹,理解西方人文精神的内涵;
(3)发挥历史借鉴作用,利用人文智慧解决问题或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习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阅读课文所提供的历史材料,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2)梳理从材料中获得的有效信息并联系自己生活经验和平时所学进行积极思考,再针对教师所提的问题作出自己个人的表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分析和解读材料事例中加深对西方人文精神内涵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的深刻意义,认识人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2)理解人之为人的可贵理性,人要反思,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3)引导学生感受古希腊先哲勇于否定权威,坚持独立思考,坚持真理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中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
(4)教育学生追求真、善、美,批判地继承古典文化。
哲学观点比较抽象、难懂
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重点
难点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智者学派
1.智者学派出现的背景
古希腊经济的繁荣
民主政治的发展
人的地位的提高
根本在于“人文主义”的提出。
内容解析
人文主义
的概念
humanism
广义: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其核心思想为:关心人,尤其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西方人文精神
起源: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古希腊思想家对人的重视
发展:14至17世纪——文艺复兴
成熟:17、18世纪——启蒙运动
黑暗的中世纪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2.“智者学派”的概念
公元前5~前4世纪希腊的一批收徒取酬的职业教师的统称。他们以教授文法、逻辑、数学、天文、修辞、雄辩等科目为业,是一些在哲学、逻辑学、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学、讲演术和其他一系列知识领域内深刻而大胆的改革家。他们并不构成一个固定的学派,也没有统一的学说,只是在思想倾向上有共同之处,遂被称为一派。由于智者的观点与苏格拉底、柏拉图相对立,被后者贬称为诡辩家。
智者学派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他们以人的眼光去考察和认识社会、政治和法律问题,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
智者学派反对迷信,强调自由,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因此约束力也是相对的,其兴废都要以人为尺度。在社会道德方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该强求一律。
智者学派交流中
3.“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
普罗泰戈拉: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智者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约生于公元前490~前480年之间,大约活了70岁。一生旅居各地,收徒传授修辞和论辩知识,是当时最受人尊敬的“智者”。目前他的思想只能从柏拉图的对话《泰阿泰德篇》、《普罗泰戈拉篇》中见到。
(1)普罗泰戈拉生平简介
(2)普罗泰戈拉的思想主张
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
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的存在,也不知道他们不存在。有许多东西阻碍着我们的认识,如问题晦涩、人生短促等。
——普罗泰戈拉《论神》
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
——普罗泰戈拉《论真理》
(3)普罗泰戈拉经典语录
4. “智者学派”影响
(1)智者开始了用人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的有益尝试,并从自己的新方法中得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结论。
(2)智者的启蒙作用在于对自然、社会、国家、政治、法律、道德、人类社会的形式和规则,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明显合理化了。
二、“美德即知识”
人文主义的升华
1.苏格拉底德生平简介
苏格拉底:前469年—前399年,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苏格拉底头像
2.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1)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2)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美德,美德来自于知识,最高的知识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
(3)主张“认识你自己”,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教育可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3.苏格拉底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1)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2)崇尚真、善、美。鼓舞人们追求整理和知识,对西方哲学和科学教育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孟子的思想与古代希腊哪位思想家有相似之处?
提示:孟子强调人要爱人,要有羞耻心,实际上是强调人要有美德,这与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有异曲同工之处。
想一想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柏拉图生平介绍
1.柏拉图
柏拉图(前427—前347年),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唯心论哲学家和思想家,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使唯心论哲学体系化的人。他的著作和思想对后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柏拉图头像
《理想国》书影
(2)柏拉图代表作
(3)柏拉图的思想主张
理念论:其主要特点是不相信客观存在的世界万物,认为在世界万物之外有一个“理念”世界,理念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中,人类的目标就是发现自己灵魂深处的理念。
理性主义:柏拉图把苏格拉底对真、善、美的认识,发展为对真、善、美的追求,集中体现在他的“理想国”中,这个“理想国”有三个等级,在这三个等级中,权利是存在的,但他不属于个人,而是天生存在于个人所履行的劳务或职责中 。
2.亚里士多德
(1)亚里士多德生平介绍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雕塑
阿拉伯人描绘的《亚里士多德授课图》
(2)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主张
“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强调理性,但也承认感觉是认识的起源,认为如果没有感觉,人们就不能理解任何东西。
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
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亚里士多德
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
——亚里士多德
学问是富贵者的装饰,贫困者的避难所,老年人的粮食。
——亚里士多德
(3)亚里士多德经典语录
希腊神话
希腊神话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产生,它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征服自然的愿望。这些神话长期口头流传,内容不断充实丰富,形成一整套神话故事。这些神都具有人的形象和思想感情,许多神话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英雄传说以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为中心,他们往往是神和人所生的后代,为了造福人类,见义勇为,敢于同恶势力搏斗。希腊神话为希腊文学艺术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也是欧洲文艺创作的重要源泉。
课外拓展
普 罗 泰 戈 拉 佚 事
起初,普罗泰戈拉默默无闻。后来他流浪到雅典,埋头沉思了几年,然后,冲出门对人们大喊:“人是万物的尺度。你们与其把时间耗在争论真理上,不如用来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当时雅典的老百姓正为战争造成的缺吃少穿愁苦着,而普罗泰戈拉的实用主义,恰对众人的心思。人既然是万物的尺度了,那么,咱就不管是非曲直,只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因此,普罗泰戈拉一炮走红,四面八方的青年们,纷纷投奔到他门下求学。于是,普罗泰戈拉开始了职业教师的生涯。
宙斯和赫拉的神话故事
宙斯经常离开奥林匹斯山,下凡拜会仙女们,赫拉以为自己被宙斯抛弃而大发雷霆。当丈夫回到家里的时候,就当着众神的面训斥他,并且离家出走,发誓再也不回家。宙斯想出了一个计谋,使妻子和他和解。他佯装同一个双目明亮的仙女结婚。赫拉得到消息,对丈夫这种厚颜无耻的行为十分愤慨。她来到婚车前, 把新娘的衣服和帽子撕成破布,但她大吃一惊,原来新娘是个木头人。于是她笑了,她终于和丈夫一同回到了奥林匹斯山。赫拉天资国色,但她除了对宙斯的爱以外,对别的神从来没有产生过爱情。
苏格拉底之死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人控告有罪,罪名主要是两项:不敬神和腐蚀青年。有五百零一人作为此案的审判官,最后他们以二百八十一票对二百二十票认为苏格拉底有罪,并进而判他死刑。朋友们打算营救他逃离雅典,但他拒绝了,他认为自己必须遵守雅典的法律,因为他和国家之间有神圣的契约,他不能违背。苏格拉底认为,虽然如果城邦的法律是不公正的,你就不必遵从它们,但是如果你违反了城邦的法律,你仍然必须服从惩罚。
油画苏格拉底之死
1.智者学派的积极主张有哪些?应该怎么评价它的价值?
积极主张:正义、善德、真理等价值标准跟人的需要和兴趣有关,是由人制定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觉,因此一切都是相对的,好坏优劣取决于个人的尺度,世间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和永恒的真理。这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完全是正常的现象,人们不应该强求一律。
课堂讨论
评价:积极意义 这种思想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具有高度的自信。智者开始了用人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的有益尝试,并从自己的新方法中得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结论。智者的启蒙作用在于对自然、社会、国家、政治、法律、道德、人类社会的形式和规则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明显合理化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
局限性 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人的主观的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认为没有是非之别,这样的思想方法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智者的言论内容和辩论方式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2.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以人为研究对象,肯定人的价值。
不同点:智者学派否定一切对人的约束,认为个人所有的需要都是正确的;强调个人自由,忽视社会道德。苏格拉底强调个人的要求必须满足一定的道德规范,也就是“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美德对人的重要性。
3.你知道苏格拉底和孔子有何相似之处吗?
(1)出生的时代很接近
(2)容貌都谈不上好看
(3)所处的时代也很相似
(4)都是伟大教师的典型
(5)强调道德的价值
(6)本身都未曾留下著作,其理论皆散见于学生的著作中
本课从两个方面介绍了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古代希腊产生的智者学派,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这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谛。这些思想对后来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课堂小结
1.如何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
普罗泰格拉是智者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第一层:万物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觉。
课堂练习
第二层:人才是社会舞台的主角。在社会生活中,人为自己立法,判断规则,确立制度。唯有人才有资格对这些人定的法则进行评估、修改和裁断。这句话的核心是万物存在与否在于人的感觉,人是世界和社会的中心。从积极意义来看,它肯定了人的价值,树立了人的权威,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标准。
人类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自身所属社会的审判者,人有资格、有力量也有权利重新规范自己的生活。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普罗泰戈拉是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但是,它在将人置于世界的社会中心的同时,却忽视人的包括节制性在内的道德理性,否定了制度、法律和道德对人的行为的约束力,不利于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在当时来看,就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在今天来看,更要引起警觉:在自然和社会面前,人不能过于自以为是。
2.阅读苏格拉底之死的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读后感或历史随笔,谈谈自己个人的思考及感悟。
关于苏格拉底之死的思考可以有许多许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大家就有不同的观点。美国人说不自由,毋宁死,可是苏格拉底说:不思考, 毋宁死!思想是人类前行的伟大动力,希望大家学习、坚持苏格拉底所提倡的这种独立、理性的思考精神。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案提示:
相同点:以人为研究对象,肯定人的价值。
不同点:智者学派否定一切对人的约束,认为人个人所有的需要都是正确的;强调个人自由,忽视社会道德。苏格拉底强调个人的要求必须满足一定得道德规范,也就是“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美德对人的重要性。
学习延伸
想一想:孟子的思想与古代希腊哪位思想家有何相似之处?
答案提示:
孟子强调人要爱人,要有羞耻心,实际上是强调人要有美德,这与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