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必修3 高二历史 第六单元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教学课件 50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 必修3 高二历史 第六单元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教学课件 50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05 12:28: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第六单元
三民主义的提出
三民主义的实践
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本课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知道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内容以及区别,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异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
用资料分析法理解三民主义;用阅读分析法理解新旧三民主义的区别。
通过学习本课,了解孙中山所创立的三民主义是当时最先进的思想,同时学习孙中山先生的与时俱进、适应时代潮流的高贵品格。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分析与评价。
难点
重点

教学重难点
(1)政治:改良救国方案的失败。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思想:革命知识分之队伍迅速壮大并把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大力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4)组织:革命团体的建立。
(5)个人努力:孙中山早期活动。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背景:

内容解析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发动华侨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图为兴中会会员经常活动的场所。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组建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纲领;

在《民报·发刊词》上,孙中山把同盟会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的”提出

成立时间:
成立地点:
成立目的:
革命纲领:
革命目标:
地位性质:
历史作用:
1905年;
日本东京;
汇集革命力量;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使民主革命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标志着民主革命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
中国同盟会
《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11月创刊于日本东京。《民报》从一开始就以战斗的、批判的姿态出现在政治舞台。以孙中山名义发表的发刊词,《民报》刊登的一系列文章以犀利的笔锋和严密的逻辑,对清王朝的腐朽统治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同时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民报》在国内进步分子中广泛流传,也和国外进步舆论相呼应,对促进革命高潮的到来起了巨大作用。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里,将同盟会的政纲概括为民族、民权、 民生三大主义。图为民报发刊词。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民族
创立民国

民权
平均地权

民生

“三民主义”
内容:
意义: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社会现状后提出的比较完整的民主革命纲领,虽然三民主义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但是全面的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为辛亥革命提供的重要的理论指导。
1.辛亥革命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这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一次实践。
辛亥革命形势图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意义: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
背景: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一次实践,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根据三民主义思想原则,领导制定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若夫革命主义,为吾辈所倡言……八月以来,义旗飙发,诸友邦之抱和平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邻谊之笃,良足深谢。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迁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项权利。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夺了革命的胜利果实,军事上推行独裁统治,政治上竭力破坏民主共和制度。
1、发展过程:
(2)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所做的努力:
① 面对袁世凯的专制独裁,1913年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
②于1914年在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
③先后发表《讨袁檄文》和《讨袁宣言》,揭露袁世凯破坏共和、复辟帝制的罪行。
④ 孙中山高举护法旗帜,先后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挥师北伐,同封建军阀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3)孙中山思想的转化:在失败和长期抗争的过程中,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毅然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孙中山
两党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时 间:
主要内容:
1924年1月
地 点:
广州
确立了三大政策;
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
主要影响:
标志着两党的合作正式形成




   孙中山(前排中)、瞿秋白(后排左三)等在国民党“一大”期间的合影
国民党一大会场

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的孙中山
孙中山与国民党一大代表步出大会现场
国民党一大会场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旧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新三民主义的形成:
新三民主义

民族:
民权:
民生:
对外反帝;对内反民族压迫
民主自由权利,“一般平民所共有”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三大政策

联俄
联共
扶助农工
(目标)
(方法、手段)
一是给反对帝国主义的个人及团体以自由权利;二是剥夺效忠于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团体或个人的自由权利。使政治机构民主化,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实行新的选举制度,使人民能够真正参加管理政权。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
——毛泽东
(1)在民族主义方面,旧三民主义所突出的是“反满”,矛头指向清王朝,新三民主义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目标;“新”在反帝;
(2)在民权主义方面,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新”在强调了普遍平等的民权;
(3)在民生主义方面,新三民主义在平均地权的基础上提出节制资本的办法,承认“耕者有其田”,并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新”在扶助农工。
新旧三民主义的区别
新三民主义的评价
进步意义: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时一致的,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力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
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课堂小结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三民主义的提出

三民主义的实践
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的提出
背景
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的救国方案不断碰壁
资产阶级革命派走上革命道路
中国同盟会成立
同盟会纲领
《民报·发刊词》进一步阐发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提出

内容

意义

三民主义的实践
1912年春颁布
主要内容: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平等
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对建立新制度废除旧制度具有进步意义
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

“二次革命”等一系列革命运动都失败了
临时约法
革命受挫



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失败告终
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共帮助改组国民党
国民党“一大”召开
背景
内容
意义: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
?? 1925年3月12日上午9时30分,中华民国与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孙中山先生,因患肝癌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59岁。?临终前,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和平、奋斗、救中国。”

课堂练习
1.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思想,中国共产党1931年的土地革命路线,都提出了解决土地问题的主张。请分别分析三者的性质与影响,你从中获得什么历史启示?
答案要点:
①三者性质与影响
《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阶级的土地纲领;它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但它主张平均分配土地,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平均地权”是资产阶级的土地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发展;但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1931年的土地革命路线是无产阶级的土地革命纲领;它使广大贫雇农获得了土地.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
②历史的启示: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与土地问题。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提出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解析:此题是就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中的农民和土地问题来进行考查的,农民阶级没有触及到最根本的层面,所以《天朝田亩制度》只能是空想实现不了的,而三民主义是由资产阶级提出的,本身就具有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其政策也是不能完全实现的,中共提提出的土地革命纲领最彻底的解决了中国农民的问题,因此能够保证革命的最后胜利。
2. 新三民主义发展了同盟会的政治主张,主要表现在( )
A.彻底否定封建土地制度  
B.提出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C.强调反对国内民族压迫  
D.号召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解析:此题目主要是考查了学生对新三民主义与同盟会的政治纲领的理解,通过二者的对比能够得出正确 答案即是号召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D
第一次是放弃改良而走向革命道路;
第二次是在他领导的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失败后,接受苏俄和中共的帮助,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现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
3. 本课内容涉及到孙中山先生一生两次重要的转变。你知道是哪两次吗?
孙中山先生与时俱进,为民族革命贡献毕生精力的高贵品质。
4. 孙中山先生的这两次转变说明了什么?
本课测评
解题关键:三民主义提出的历史背景。
? 思路引领:通过三民主义提出的目的理解三民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历史作用。

探究学习总结
三民主义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对中国民主革命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提示: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不同的改良方法,但都没有取得成功。19世纪末,中华民族被瓜分的危险加剧,为了实现民族振兴,摆脱民族危亡,孙中山在学习西方政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民主义理论。三民主义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它指导民族资产阶级推翻了中国存在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学习延伸
请思考:新三民主义为什么能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革命纲领与新三民主义有哪些不同?
解题关键:准确把握教材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内容比较。?
思路引领:理解新三民主义新增加的内容。
? 答案提示: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帝纲领,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有相同之处,故此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但是,它仍然财产私有,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纲领中明确提出的铲除私有制度有着本质不同。